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土高原子午岭柴松种群生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种群的基本生殖特性,为柴松种群的持续发展和合理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对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柴松分布范围进行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生境(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柴松生长发育较好的地段设置12块样地,分析不同生境下柴松种群的生殖年龄(Ar)、球果在树冠上的分布格局、结实和产种数量、生殖力表以及环境因子。【结果】(1)柴松种群的最小生殖年龄(Armin)、最大生殖年龄(Armax)、平均生殖年龄(A-r)和周限生殖年龄(Apc)值分别为18,130,48和112年,不同生境条件下柴松种群的生殖年龄差异较大,其中Armin和A-r值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Armax和Apc值为半阳坡>半阴坡>阴坡。(2)不同生境中的柴松种群均具有结实能力,阴坡种群的单株球果数和种子数均较高,各种群球果主要分布在树冠上部及东、北方向。(3)生殖力表显示,随着年龄的变化,生殖力存在低→高→低的趋势,阴坡和半阴坡柴松种群的生殖旺盛期为50~90年,半阳坡为30~50年;并且阴坡柴松种群具有较强的生殖能力,是柴松种群的最适生存环境。(4)主成分分析表明,人为干扰(0.984)和土壤水分含量(-0.974)是影响柴松种群生殖的最主要因子。【结论】柴松林经营管理要以就地保护为主,并应根据种群所在区域的生境条件进行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和“样地编年序列法”,探讨山地云南松种群的结构与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种群演替方向和动态特征与其所处坡位密切相关,山脊种群密度呈先升后降再回升的趋势.种群结构经过增长、稳定和衰退之后恢复为增长型,种群生物量保持缓慢增长;山坡中部种群密度经过上升之后缓慢下降,种群结构经过增长、稳定之后转变为衰退型,但种群密度和生物量维持在一定水平;山坡下部种群密度经过增长之后迅速下降,种群结构经过增长和稳定之后转变为衰退型,种群密度和生物量保持在很低水平。故山脊种群将保持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山坡中部形成针阔混交林,山坡下部云南松种群被常绿阔叶林所替代。但云南松种群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也有一定差异,总体趋势是随着演替进展由集群型向随机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不同生境条件下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种群有性生殖特性,以桥山林区麻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向(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下麻栎种群的生殖年龄、开花物候、单株结实及种子在树冠上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麻栎种群的初始生殖年龄为阳坡(7a)半阳坡(9a)半阴坡(11a)阴坡(12a),而最大生殖年龄、平均生殖年龄及生殖年龄期限都为半阳坡半阴坡阳坡阴坡。2)麻栎种群的始花时间阳坡最早,由始花期到开花盛期再到终花期的时间间隔各生境下基本相似,花期持续时间阴坡最短,与其他3个坡向间存在显著差异。3)麻栎种群单株结实量为半阳坡阳坡半阴坡阴坡。4)麻栎结实总体集中分布于树冠上层和树冠阳面,阳坡和半阳坡在树冠上层和树冠阳面的结实占比都比半阴坡和阴坡低。在桥山林区麻栎天然次生林的经营管理中,通过经营措施,改善阳坡、半阴坡和阴坡的生境条件,促进麻栎种群的繁殖更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藏东南暗针叶林粗木质残体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林内粗木质残体的数量特征。研究表明:倒木是粗木质残体的主要输入形式;在粗木质残体平均数量上,阴坡为258.67株/hm2,多于阳坡(237.22株/hm2),但受生境影响,阴坡的1级腐烂、2级腐烂粗木质残体数量较阳坡少,而3级腐烂较阳坡多;在与海拔的关系上,阴坡粗木质残体数量随海拔高度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在4000 m和4200 m处,其数量分别为511.11株/hm2、366.67株/hm2,阳坡粗木质残体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逐渐减少趋势,但规律不明显,且阳坡、阴坡粗木质残体均在海拔4100 m处存在一个相对低值,均为133.33株/hm2;在径级分布上,所有粗木质残体主要分布于小径级上,尤其是大凋落枝几乎只存在小径级粗木质残体。  相似文献   

5.
为云台山白云岩喀斯特区的林分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样地调查方法,对云台山不同生境(阴坡、阳坡)马尾松林种群结构和土壤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各土层土壤容重阳坡阴坡,有机质、全氮、全钾和水解氮在阴坡与阳坡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0~15cm和15~30cm土层土壤pH在阴坡与阳坡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30~45cm土层土壤容重、有效磷和速效钾在阴坡与阳坡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生境马尾松种群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阴坡萌生的幼苗数量较多,马尾松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福建省三明市将乐林场栲树种群的动态及数量特征,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及分段匀滑技术,编制栲树种群阳坡、阴坡及总体静态生命表,分别绘制生存率函数(S_x)、累积死亡率函数(F_x)、死亡密度函数(f_x)和危险率函数(j_x)4个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特征;运用谱分析方法,分析栲树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栲树种群结构表现为增长型,即幼龄林株数较多,成过熟林株数较少;栲树种群阳坡、阴坡及林分总体的存活曲线均为DeeveyⅡ型;种群生存分析表明,栲树种群阳坡、阴坡及林分总体的生存率呈单调下降趋势,累计死亡率呈单调上升趋势,阳坡和总体的死亡密度函数曲线与危险率函数曲线分别在Ⅴ级和Ⅵ级达到最大值,阴坡两者都在Ⅵ级达到最大值;种群谱分析结果揭示出栲树种群主要受基波影响,在ⅩⅢ级时,还存在着小周期波动,与栲树进入生理衰退期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12个阳坡和阴坡柠条人工种群样地群落特征和无性繁殖特征进行调查,系统地研究了柠条人工种群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境条件下无性繁殖与更新状况,为该地区柠条人工种群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生长在阳坡的柠条无性繁殖较阴坡旺盛,无性系母株通过萌生苗和根蘖苗产生的分株数量和扩展范围均优于阴坡,山坡上部优于山坡下部,但从分株生长情况来看,阳坡无性分株的个体生长不如阴坡,山坡下部的柠条长势弱于山坡上部;不同生境柠条人工种群均存在分株枯死现象,坡上部的分株枯死量较坡下部大,最大枯死率出现在阳坡上部(25.9%);不同龄级比较,1~2 a生幼苗枯死率最高;对土壤中柠条根系萌芽点的空间分布范围分析表明,山坡上部柠条根系在6~30 cm土层最为密集,山坡下部以6~20 cm土层最为密集,山坡上部柠条根系水平扩展距离比山坡下部大;无性分株萌芽点空间分布格局受坡位影响大,而与坡向关系不密切。柠条种群适应力、繁殖力强,在丘陵沟壑区能够自我更新,是严酷条件下植被恢复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8.
不同立地类型大果沙棘生长及生态适应对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速公路阳向边坡、阴向边坡和平整带引种大果沙棘,对其生长和生态适应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以平整带最好,阴坡居中,阳坡最差;克隆繁殖能力以阳坡最高,阴坡居中,平整带最小。在阳坡种群以合轴型分株为主,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垂直根系,子株数量多但植株矮小;在平整带种群以单轴型分株为主,水平根较发达,子株数量少但植株高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不同生境条件下秦岭箭竹人工种群的生长特点,为秦岭箭竹的人工繁育及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对秦岭南坡不同生境3年生箭竹人工种群无性系植株保存率、无性系分株枯死率和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系统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对秦岭箭竹人工种群分株、秆柄的形态特征以及无性系构件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1)随着海拔的升高,生境对秦岭箭竹人工林保存率的影响逐渐减小,阳坡人工林的保存率大于阴坡,海拔在2 000 m以上的巴山冷杉-红桦林是进行箭竹人工造林较理想的生境。(2)秦岭箭竹人工种群年龄结构呈现出以2~3年生为中心的"偏正态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种群密度增大,无性系分株死亡率降低。(3)秦岭箭竹人工种群无性系1~2年生分株生长旺盛,2年生分株的高度和地径均达到最大值,从第3年起竹竿进入成年期;不同生境无性系的秆柄节间长度、根系长度及芽的长度和直径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4)秦岭箭竹人工种群单个无性系的总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阳坡内各群落构件总生物量及各个构件生物量均大于阴坡;在海拔小于1 800 m的群落中,人工种群无性系地下部分总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而海拔在2 000 m以上的群落人工种群无性系地下部分总生物量小于地上部分。【结论】人工建植秦岭箭竹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保护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黄土高原森林区不同坡向对油松人工林建群种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的影响,为黄土高原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化发育的生境选择及合理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黄龙山生长于阴坡、阳坡的油松人工林,于造林后10,30(间伐1次)和45年(间伐2次)对其建群种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特征进行调查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10年生油松人工林种群在阴坡、阳坡样地上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和群落特征没有明显差异;经过1次间伐的30年生油松人工林,阴坡林木的生长量、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速效P、硝态N、铵态N含量显著高于阳坡;经过2次间伐的45年生油松人工林,其在阴坡、阳坡的平均胸径差异不显著,但阴坡有少量较大胸径的林木,且林木平均高度、油松幼苗更新数量、土壤养分、灌木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阳坡。【结论】从持续发育角度看,黄龙山林区阴坡和阳坡均适合油松人工林培育,阴坡优于阳坡。及时抚育可以促进油松人工林的持续发育。  相似文献   

11.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表达量是影响小麦品质性状的重要原因之一。用251份我国秋播麦区主栽品种和高代品系研究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表达量与全粉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和面时间、耐揉性及弱化值的关系。结果表明,20亚基的表达量最高,而8亚基的表达量最低。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表达量与全粉蛋白质含量和SDS沉降值的相关系数较高,与和面时间、耐揉性及弱化值的相关系数较低。就单个亚基的表达量而言,5亚基的表达量与SDS沉降值、和面时间、耐揉性和弱化值的相关性较高,皆达1%的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0.46,0.37和0.37,10亚基的表达量与全粉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和面时间、耐揉性和弱化值的相关系数较小,分别为0.22,0.08,0.03,0.04和-0.03.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贵阳市各个时期公园数量和面积的比较,分析了贵阳市公园的发展动态;并通过城区平方公里公园数、万人公园数、公园占市区面积比例和人均公园面积等指标,分析了贵阳各区公园的分布格局和特征;提出了解决贵阳市中心城区人均公园面积指标较低、人均可利用公园资源较少的问题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南部分地区紫茎泽兰入侵的群落学调查,研究了紫茎泽兰入侵的群落主要数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入侵的群落其物种比较贫乏,最多的物种数量为17种;群落内紫茎泽兰主要数量特征随着物种数量的增加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物种数目多的群落内,紫茎泽兰种群的优势度小,相对高度和盖度也比较低;优势度指标与群落多样性指数相关性最强,能反映出该入侵种对群落多样性、均匀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沙地樟子松天然林自然落种和土壤种子库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呼伦贝尔沙地3种类型的樟子松天然林内天然母树的自然落种和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中种子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母树自然落种数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相同.从树干或林缘向外,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土壤种子库的种子数量和母树自然落种的种子数量均有降低的趋势.从树干或林缘向外4~5m范围内樟子松母树自然落种数量最多,而后随着距离的增加,自然落种数量明显减少.樟子松天然林母树自然落种的传播距离范围可以达到25m,表明在适宜条件下,沙地樟子松天然林通过自然更新,能够迅速扩展林缘,扩大种群.  相似文献   

15.
岑巩县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娟娟  周德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870-7871,7988
以1999~2008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岑巩县10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特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岑巩县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地区杨树内生真菌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2005年,先后从呼和浩特地区及达拉特旗、四子王旗、萨拉齐采集健康杨树Populusspp.的叶、枝(包括枝皮和木质部)和干皮,从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351株(其中23株未产生孢子),经显微形态观察分类鉴定为7目8科29属。结果表明:杨树不同部位内生真菌在数量、种群分布和优势种群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年龄段杨树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规律性变化;不同地理分布区杨树内生真菌的数量和种群组成存在差异,但又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表4参14  相似文献   

17.
不同林龄麻疯树林地土壤细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培养、观察、测定,对3种林龄麻疯树林地土壤细菌数量的生态分布、类群动态特征以及与相关土壤养分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土壤细菌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1~10年生、越来越少,组成也发生了改变。不同土壤养分对细菌的影响不同,全钾、有效氮、有效钾、有效磷与细菌数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全氮与细菌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全磷与细菌数量相关性不显著,有机质与细菌数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玉米苗期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新型保水剂对玉米苗期形态及生理特征变化的影响及最佳使用量,设置了30、60、90、1201、50 kg/hm25个用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保水剂能显著提高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且表层水分含量随着保水剂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叶数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保水剂用量为6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玉米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60 kg/hm2、120 kg/hm2、60 kg/hm2时;而玉米叶片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在保水剂用量为60 kg/hm2时达到最小值。  相似文献   

19.
爆裂玉米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9个子粒品质差异较大、遗传背景不同的爆裂玉米优良自交系为材料,就爆裂玉米的产量、膨胀倍数与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爆裂玉米产量与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行粒数穗长穗粗百粒重株高茎粗出子率穗行数穗位高秃尖长淀粉含量;膨胀倍数与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膨化体积爆花率淀粉含量行粒数穗位高穗长茎粗小区产量株高穗行数出子率秃尖长百粒重穗粗。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市紫丁香绿量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选取了哈尔滨市园林绿化上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木犀科丁香属植物中的紫丁香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哈尔滨市的环境特点,具体分析紫丁香姿态、冠形、枝形、叶形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采用生态学、生理学、统计数学和模型构建等方法对紫丁香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深入研究紫丁香绿量的内涵,探索出了哈尔滨市紫丁香绿量的量化方法。它克服了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在绿色植物生态功能表达上的不足,使绿色植物与其生态功能、生态效益联系起来,可供其他灌木植物绿量的研究借鉴,具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可为不同地区绿色植物的配置及其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科学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