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垦农四号是以九农13号为母本,绥农四号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的,1992年审定推广.该品种高产、抗病、优质、适应性广,且综合性状优良 .一般产量2250~3000kg/hm2,增产13.01%,蛋白质41.25%,脂肪22.03%,为双高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000,000hm2.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成为黑龙江省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2.
垦农四号是以九农13号为母本,绥农四号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的,1992年审定推广。该品种高产、抗病、优质、适应性广,且综合性状优良。一般产量2250~3000kg/hm^2,增产13.01%,蛋白质41.25%,脂肪22.03%,为双高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000,000hm^2。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成为黑龙江省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3.
1984~2010年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共育成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8个,其中5个为国审品种,3个为高产高油优质品种。逐步完成了由高产向高产优质的跨越,形成了以高产高油大豆为主要品种特色;同时品种在抗病、抗旱等抗逆性方面也有显著提高。在育种上,提出了杂交亲本应尽可能选择遗传基础好、产量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或材料作核心亲本,与地理远缘、配合力高的品种或中间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的观点;在杂交后代选择上,提出了早期应尽量扩大后代群体,并在水、旱交替条件下增加选择压力,可使选育品种具有较好丰产性、耐旱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从春小麦优良品种“东农120”的育成中证明,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是完全可能的。“东农120”不仅抗多种病害,而且高产又质佳。它的育成是在正确育种目标指导下,采用复合杂交,以逐步达到综合多方面的优良性状;并对杂种后代的选择是在促进选择性状易于表现和鉴别的条件下,根据各性状遗传性稳定的早晚按世代分先后;根据育种目标的主次分前后,采取选择性状由少到多,逐步达到全面综合选择的方式。说明这些措施对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1970年利用当地优良推广品种黑农16(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日本高产高蛋白品种十胜长叶杂交,经多代选育鉴定育成黑农35,1990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992年已累计推广近700万亩,并已大量出口。选育高蛋白高产大豆品种,在选择亲本时要选择高产性状突出、综合性状好的亲本,同时亲本之一蛋白质含量应较高,这样易于成功。为了提高大豆产量,必须选育秆强不倒的品种,可利用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和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杂交;利用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之间进行杂交;用钴60等射线处理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利用农家品种中的矮秆材料。对大豆后代材料可用不同肥水条件进行鉴定,同时用北育南繁、温室加代等措施来缩短育种年限。在大豆育种中要利用和保存好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高产优质大豆的亲本选配及相关优良性状的选择,对75份黑龙江省不同地区选育的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不同地区选育的大豆种质资源的平均表现及遗传变异不同;试验品种的诸多农艺性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黑龙江省选育大豆新品种时应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农艺性状特点及遗传潜力大小。  相似文献   

7.
合丰50是黑龙江省推广面积大、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其具有国内品种、农家品种和国外美国品种等优良基因和育种目标要求的目标性状基因,既具有当地的适应性,又具有地理远缘的差异性,为基因的累加和目标性状的选择提供了保证。目前以合丰50作为亲本材料育成的大豆新品种包括合农67、合农68、合农72、合农75、合农77、合农114、黑农87、垦豆65、合农80、东农68、佳豆6号等。  相似文献   

8.
龙垦335原代号为垦保0895-1,是以合丰55为母本,以合丰51为父本有性杂交,后经系谱法连续选择育成。龙垦335是一个优质高产的大豆新品种,2015年通过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龙垦335,审定编号黑垦审豆2015004。  相似文献   

9.
大豆新品种“吉农四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古农四号”大豆新品种的选育进程、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物学特性、栽培特点和适应区域,阐述了在育种中所取得成效的几点体会。新品种从杂交开始至育成经历了8年时间,1992年7月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定为推广品种。本品种具有熟期适中、产量水平高、稳产性突出、农艺性状优良、品质好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强的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正>一、选用优质高产品种1、要根据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肥力等)、生产水平和品种的生态类型选择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质大豆品种。甘南县主要种植的大豆品种有垦农18、合丰40、垦鉴豆3号、垦农4号、红丰8号、东农434,兼用型品种有合丰41、绥农11等。种植前要将病斑粒、杂质等去掉,保证出芽率,并进行拌种处理。2、种子处理(1)种子包衣:重迎茬会导致大豆孢囊线虫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1.
德大豆1号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科所从外引品种中品661变异单株系统选育出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生态适应性广、高产、优质、抗病、适宜立体间套种,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冬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垦鉴豆43是以垦鉴豆7号为母本,垦农5号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的,2006年3月审定推广.该品种高产、抗病、优质、适应性广,且综合性状优良.同时对其培技术进行了探讨.一般产量3 000~3 450 kg/hm2,平均增产7%,异黄酮含量高达4.821%,脂肪含量达21.92%,很快将成为黑龙江省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豆新品种垦农14的选育与配套技术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垦农14是以农大3571为母本农大4782为父一有性杂交育成的,1997年审定推广。该品种高产、抗病、优质、适应性广,且综合性状优良。一般产量2475 ̄3000kg/hm^2,平均增产12.7%,1997和1998年两年全省累计推广面积11万hm^2,并研究出与其配套的栽培体系。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是国家大豆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在300万公顷左右,多数品种产量不高或是适应性不广。因此,培育出产量高、品质好、抗多种大豆病虫害、适应性广的大豆新品种,是黑龙江省大豆育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垦农20号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将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有机地结合在一体。  相似文献   

15.
熊95-2大豆是以自选系90-99为母体,公交8347为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的。该品种高产、抗病、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且综合性状优良。一般每667 m2产200公斤左右,比对照增产15%以上,蛋白质含量44.19%,脂肪20.12%,为双高品种,现累计示范种植4 000多公顷。  相似文献   

16.
<正>通过对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比较试验,探究龙垦338、龙垦305、龙垦317、垦丰22、垦豆65等15个品种的生育期、生育性状、产量性状,旨在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抗性强的品种,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龙垦338、龙垦305、龙垦317、龙垦302、垦丰22(CK)、龙垦304、龙垦331、垦豆38、垦豆62、垦豆25、垦豆58、垦保1号、垦豆63、垦豆43、垦豆65。  相似文献   

17.
垦啤麦14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合04-9为母本、红日啤麦4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的春性2棱啤酒大麦品种。该品种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通过黑龙江省登记和国家登记。该品种具有品质优良、产量较高、抗旱性较强等特点,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目前成为东北地区2棱大麦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8.
鄂豆六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交育成的鄂豆六号属中熟春大豆品种,其综合性状优良,抗逆性强,产量高,籽粒外观佳,蛋白质,脂肪含量超过国家大豆良种攻关目标。大面积生产示范平均单产3720kg/hm^2。播期弹性大,对短日照反应钝感,春播,夏播均可获高产;秋播可获得较好收成。适宜在湖北全省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区种植,可在多种熟制中配套种植。  相似文献   

19.
<正>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大豆高产是每个种植户追求的目标。本文从选种、整地、播种、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1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质高产品种1.1黑龙江属一年一季的种植区,在选择所要种植的品种时,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条件的优质品种,从源头把控质量关,确保大豆高产和品质。如果是大规模栽培,应按照品种专用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采用SSR标记鉴定野生大豆对10个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含有较多的特有等位变异,利用率为17.27%;回交能降低野生大豆特有等位变异利用率;野生大豆在16个位点上与粒重、荚粒数、高硬脂酸含量、抗胞囊线虫等有关的19个特有等位变异易被育成品种遗传利用;10个大豆育成品种在13个位点上产生了18个新的等位变异.利用野生大豆改良和创新大豆有较大空间.不同的杂交组合方式对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有明显差异.野生大豆的小粒、多荚、高硬脂酸含量以及抗胞囊线虫等优良性状基因易被育成品种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