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资源库西瓜种质的初步观察与数量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从美国资源库引进了1373份西瓜种质资源,本试验在新疆栽培条件下,对这些西瓜种质材料的12项农艺性状进行了详细调查、记载,并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聚类分析得到的树状图可将它们分为3个类型并归并为5个类群、8大分枝。类型间、类群间的遗传差异大于类型内、类群内样本间的遗传差异,类间距离在25~45 Euclidean距离之间。体现了西瓜种质资源的丰富的变异类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划分西瓜种质资源的类群的依据首先应是根据果实特征,其次是茎叶特征,再次是种子特征。本研究为西瓜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从美国资源库引进了1373份西瓜种质资源,本试验在新疆栽培条件下,对这些西瓜种质材料的12项农艺性状进行了详细调查、记载,并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聚类分析得到的树状图可将它们分为3个类型并归并为5个类群、8大分枝。类型间、类群间的遗传差异大于类型内、类群内样本间的遗传差异,类间距离在25~45Euclidean距离之间。体现了西瓜种质资源的丰富的变异类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划分西瓜种质资源的类群的依据首先应是根据果实特征,其次是茎叶特征,再次是种子特征。本研究为西瓜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新疆野核桃坚果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经典形态差异分析方法,了解新疆野核桃种质坚果表型性状多样性,为新疆核桃种质起源研究及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34份新疆野核桃种质的16个描述性状和11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参考《GB/T20398—2006核桃坚果质量等级》和《核桃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等标准进行相关性状测定,应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新疆野核桃坚果表型性状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新疆野核桃种质间存在显著差异,34份野核桃种质坚果大小有变小的趋势。11个数量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9.92%,其中单果仁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19.98%,横径变异系数最小,为5.22%。相关性分析发现,11个数量性状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其中有29对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2对呈显著正相关,1对呈极显著负相关,1对呈显著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34份种质划分为8个类群。【结论】新疆野核桃在表型性状上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单果质量、单果仁质量、果形指数、壳胴、出仁率、核壳厚度可以作为新疆野核桃坚果品质评价和良种选育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4.
甜椒几个常用亲本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利用电子计算机对26个甜椒品种,1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欧氏距离测定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类群间的遗传差异大于同一类群内材料间的遗传差异,杂交亲本应在类群间选择。得出13个较优的类群组合供本地区甜椒育种的亲本选择和组合设置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疆甜瓜地方品种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121份新疆甜瓜地方品种32个形态性状的数据,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1份新疆地方品种在蔓分支数、叶片长度、主蔓粗度、果实质量和果肉厚度等5个表型性状上差异显著;不同地区的地方品种之间在叶片长度、叶柄长度、果肉质地和风味等4个表型性状上差异显著,而在其余性状上差异不显著;121个新疆地方品种表型性状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达0.74,不同地区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明显,新疆可能与栽培甜瓜的次生起源中心有关。121个地方品种的Euclidean遗传距离的平均值为0.42 ± 0.13,其中‘哈密野瓜’与其它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最远,遗传距离平均为0.76 ± 0.1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哈密野瓜’被单独聚为一个类群,其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遗传背景;其余地方品种被聚为3个类群和7个亚群,不同类群或亚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各类群或亚群可能具有相互独立的遗传背景。‘哈密野瓜’属于野生甜瓜亚种Cucumis melo L. ssp. agrestis,其余地方品种属于C. melo L. var. cantalupensis和C. melo L. var. inodorus两个栽培变种。  相似文献   

6.
新疆野核桃坚果营养成分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新疆野核桃内在营养成分的测定及分析,探究新疆野核桃坚果品质,为新疆野核桃种质资源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新疆野核桃10种不同类型坚果为材料,测定新疆野核桃坚果营养成分中的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E、矿物元素等15项品质指标,通过变异分析、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类型新疆野核桃坚果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新疆野核桃不同类型间营养成分除蛋白质和镁元素外,其他指标含量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其中蛋白质含量(w,后同)在17.85%~19.95%;可溶性糖含量为4.23%~6.53%;维生素E含量为2.86~8.67 mg·kg-1;脂肪含量为54.64%~72.15%;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68%~9.77%;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5%~65%;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5.4%~34.55%;矿物元素含量为10 525.11~12 827.19 mg·kg-1;总黄酮含量为0.01%~0.21%。【结论】新疆野核桃坚果营养成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脂肪酸、矿物元素。不同类型新疆野核桃各营养成分含量均体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且不同类型都有自身的优势指标。  相似文献   

7.
新疆野核桃核心种质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新疆野核桃(Juglans regia L.)是我国珍稀的野生植物资源,通过构建新疆野核桃核心种质,进一步加强对新疆野核桃资源的保存。【方法】以新疆野核桃群体SRAP遗传多样性信息为基础,采用聚类不分组方案中的优化LDSS法。【结果】最终选择48个样本组成新疆野核桃的核心种质,取样比例是原始种质的1.14%。t测验结果显示,在0.05水平下,试验所取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无显著性差异,核心种质的Ne、Nei’s和Shannon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分别为99.99%、99.92%、99.98%。【结论】构建的野核桃核心种质能够很好地代表原始种质的多态性。研究结果可为这一珍贵野生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利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疆野苹果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采用SRAP标记,对中国新疆野苹果4个种下居群的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对SRAP引物总共扩增了209条带,其中206条是多态性带(98.56%)。巩留群体、新源群体、霍城群体和裕民群体分别扩增了180、169、178和165条多态性带,巩留群体的随机交配杂合度(hs = 0.3037 ± 0.0058)最高,其次为霍城群体。UPGMA聚类分析和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显示,巩留群体和新源群体之间,以及霍城群体和裕民群体之间,遗传关系最近,群体间遗传变异最低。新疆野苹果群体内遗传变异高于群体间,占总变异的87.9%,主坐标轴分析显示4个群体是相对独立,其中巩留群体和新源群体,霍城群体和裕民群体之间,有较高的基因交流。所有参数分析表明,巩留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故在制定新疆野苹果原地和异地种质保护计划时应优先考虑巩留群体。  相似文献   

9.
普通核桃(Juglans regia)3个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新疆伊犁野核桃、喀什实生核桃及部分栽培品种共80份种质材料为试材,利用来自黑核桃的7对SSR引物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7对引物多态性带比率为92.3%~100%,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伊犁野核桃、喀什实生核桃及栽培品种3个群体的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2325、0.3085、0.305,香农系数分别为0.3361、0.4669、0.4646,多态性带百分率分别为56.52、95.83、86.84%,表明3个核桃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个指标均显示喀什群体的最高、伊犁的最低;从3个群体中随机选出10个株系或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所有参试株系或品种相互交叉,说明伊犁野核桃、喀什实生核桃和栽培品种之间存在基因渗透和交流(基因流Nm=2.0934);讨论了伊犁野核桃、喀什实生核桃和栽培品种的亲缘演化关系,研究结果为"我国是世界栽培核桃的起源中心之一"的论断进一步提供了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同工酶酶谱对核桃属十个种分类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核桃属种及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淀粉酶、酸性磷酸酶、酯酶、儿茶酚氧化酶。根据同工酶酶谱 供试有10个种和1个种间杂交种,其中10个种被分为三组(组的划分与地理分布有关)证实麻核桃是普通核桃与核桃楸的天然杂交种;采自国内不同地区的84个核桃品种(类型)间同工酶酶谱差异较小,而与保加利亚类型酶谱差异较大,这可能与地理起源不同有关;支持将普通核桃与新疆野核桃列为一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青海核桃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6个核桃产区152份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要性状指标的变异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初步探讨青海核桃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单果重、核壳厚、露仁情况、取仁难易、核仁饱满度等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品种选育宜将这些指标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在6个核桃产区中,循化产区各性状的变异程度总体最大,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综合表现以尖扎产区的最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5时,青海的6个核桃产区可聚为3类。不同地理位置下,不同的气候与降水条件导致核桃表型变异程度不同、遗传多样性丰富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以58份核桃品种(优株)为试材,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方法评价了58份种质资源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其遗传结构特征,构建NJ聚类图,以期准确了解58份核桃种质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为核桃属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遗传资源的保存以及开发合理的育种方案和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试验筛选出的15对SSR引物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共扩增出109个多态性等位基因(Na),平均每对引物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7.26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3.069,平均观测杂合度(Ho) 0.519,平均期望杂合度(He)0.653,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0.603 5,平均香农指数(I)1.327。2)58份核桃品种(优株)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181~0.742,变幅为0.561,品种间遗传距离≥0.5的比例为44.19%,≥0.6的比例为13.5%,遗传基础较宽广,遗传信息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3)基于Nei遗传距离聚类分析,58份核桃品种(优株)可聚成3个类群,聚类结果与表型性状、亲缘来源有关,与地理位置相关度不大。4)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中,Q>0.6占比81.03%,基因混合来源比例较...  相似文献   

13.
采用SSR分子标记、结合形态指标对新疆野生啤酒花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野生啤酒花产量分别与百花重、单蔓果穗数和最长节间长3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果稳重、主蔓长、果穗长3个性状呈显著正相关;以上6个性状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是影响新疆野生啤酒花产量的主要因素。根据形态学指标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三大类。在分子标记中,从7对引物中选出3对反应稳定、具有多态性的引物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检测分析,得出7个居群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是A为1.5000,Ne为1.2910,h为0.1741,I为0.2597。7个居群的遗传距离在0.0197-0.3152。利用UPGMA法对7个居群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聚类分析,分为两大类,可见新疆野生啤酒花遗传多态性较为丰富。形态学指标和遗传多样性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果穗结实率、叶分裂类型、叶主裂数、叶长、主蔓果穗数与遗传多样性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燕山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燕山板栗的遗传多样性,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36份燕山板栗种质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燕山板栗的遗传丰富度,并对包括36个燕山板栗品种和8份外来板栗品种在内的44份板栗种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APD能有效地区分品种间的差异,用16个随机引物经PCR扩增共得到132个片段,其中有83个多态性片段,占62.9%;不同遗传位点之间遗传多样度最大可达0.444,最小值为0.096,平均多样度为0.187;UPGMA法聚类,将44份板栗种质聚成4个大的类群,36份燕山板栗可分为3个大的类群,外来种质聚为一类。燕山板栗明显不同于外来品种。在RAPD图谱中,找到了19个品种(类型)的特异性标记和标记组合,可作为品种(类型)分子鉴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四川干旱干热河谷核桃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FLP-银染技术,对四川干旱半干旱河谷流域的4个核桃居群和干热河谷流域的2个铁核桃居群共46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选择EcoRⅠ/MseⅠ酶切组合,选用多态性高、分辨力强的引物组合E32/M48、E32/M61、E33/M61、E33/M62、E35/M74、E41/M48分别对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选择性扩增,共扩增出475个遗传位点,其中332个多态位点,多态率为69.89%;核桃群体所检出的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Nei’s基因多样度H、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1.2972、0.1745、0.2629,而铁核桃群体分别为1.2758、0.1616、0.2422;从种级水平来看,2物种内部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3794,0.2252,表明核桃群体与铁核桃群体的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分子方差分析(AMOVA)的结果与以上分析结果一致;主成分分析(PCA)结果与聚类分析的结果相符;从Nei’s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分析了各供试资源间的亲缘关系;经SPSS分析表明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R2=0.847**)。从研究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物种的繁育系统、居群间的基因流、地理隔离是该区域核桃及铁核桃居群遗传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国内收集的32份干制辣椒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遗传多样性分析、变异水平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种质资源各性状的关系及其对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干制辣椒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3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12.47%~81.54%,遗传多样性指数(H′)在0.37~2.03。大部分表型性状存在相关性,其中植株大小、叶片大小分别与单果质量、果肉厚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熟期果色分别与株型、果实大小、未成熟果色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23个表型性状转化成6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75.14%。聚类分析将32份干制辣椒种质资源分为5类,第Ⅰ类群植株高,叶片大,果长锥形,果色暗红。第Ⅱ类群植株矮,叶片小,果细长,易制干,坐果数多。第Ⅲ类群植株矮且株型紧凑,节间有绒毛,叶片小、果短锥形且果顶凹,果肉薄。第Ⅳ类群株型半张开,叶片大,果大牛角、单果质量大,果肉厚,不易制干。第Ⅴ类群包含种质较多,果多为羊角,果顶尖。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香菇(Lentinula edodes)栽培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以50个香菇菌株为材料,对10个数量性状的表型值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在距离d=9.69处可将50个菌株分为5大类群:第1类群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第2类群单菇性状最佳,第3类群菇柄性状突出,第4类群高产早熟,第5类群只有单菇重性状可取;从各类群中筛选出241-4等14个表现优良的菌株。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特征根累计贡献率为89.4%的前3个主成分,分别为单菇因子、发育因子和产量因子;主成分分值图可将50个菌株分为5大类群,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可对香菇菌株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采用SSR分子标记、结合形态指标对新疆野生啤酒花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野生啤酒花产量分别与百花重、单蔓果穗数和最长节间长3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果穗重、主蔓长、果穗长3个性状呈显著正相关;以上6个性状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是影响新疆野生啤酒花产量的主要因素.根据形态学指标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三大类.在分子标记中,从7对引物中选出3对反应稳定、具有多态性的引物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检测分析,得出7个居群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是A为1.5000,Ne为1.2910,h为0.1741,1为0.2597.7个居群的遗传距离在0.0197~0.3152.利用UPGMA法对7个居群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聚类分析,分为两大类,可见新疆野生啤酒花遗传多态性较为丰富.形态学指标和遗传多样性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果穗结实率、叶分裂类型、叶主裂数、叶长、主蔓果穗数与遗传多样性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新疆野苹果分离群体的构建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建立合适的用于构建新疆野苹果遗传连锁图镨的分离群体,【方法】以新疆红肉苹果和‘红富士’为材料,利用人工授粉方法构建了分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作图亲本多态性、杂种纯度和群体内部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新疆红肉苹果和‘红富士’的遗传差异较大;排除了15株不确定的个体,确定110株作为新疆野苹果遗传图谱构建的作图群体;株系间无重复现象;64对SSR引物组合在作图亲本间共检测到232个多态性位点,其中有191个位点在P<0.01水平上符合孟德尔期望分离比,占多态性位点总数的82.30%。【结论】选取该群体作为构建新疆野苹果遗传连锁图镨的分离群体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20.
苹果属植物种质多样性的SLAF-seq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源  王大江  王昆  丛佩华  李连文  朴继成 《园艺学报》2020,47(10):1869-1882
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特异性位点扩增片段测序技术(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对509份苹果属植物种质进行测序,获得586 454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463 612个;经过序列比对,根据完整度 > 0.94、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 0.05,过滤筛选得到46 460个多态性单核苷酸(SNP)位点;基于这些SNP位点构建苹果属植物不同种的系统发生树并分析主成分。结果表明,通过SLAF-seq技术能够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快速开发高通量的SNP标记,并直接用于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34种509份苹果属植物的多样性水平较高(He = 0.318,I = 0.488,Ae = 1.520),在多于1份试材的种群中,变叶海棠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中国苹果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苹果属植物分为5个基本的类群,Ⅰ山荆子类群,Ⅱ苹果属植物野生种类群,Ⅲ苹果栽培品种类群,Ⅳ以中国苹果、八棱海棠、花红、楸子和海棠花为主的类群,Ⅴ新疆野苹果类群。野生种丽江山荆子、山楂海棠、陇东海棠、变叶海棠、花叶海棠、滇池海棠和沧江海棠聚类比较紧密,栽培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栽培品种与东方苹果和森林苹果等野生种聚在一起,新疆野苹果与中国原产苹果属栽培种的亲缘与起源演化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考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