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8个玉米品种不同播期对粗缩病抗性的试验,摸清了玉米粗缩病在春玉米上的发病规律,筛选出了适合我市种植的春玉米抗耐粗缩病品种,总结出不同播期间同一品种的发病程度,通过示范种植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试验结果表明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为害有一定规律性 ,并且与播期和品种关系密切。用化学药剂防治和增施磷肥对此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1996~ 1997年试验 6个播期 ,发现在 5月 5,15日播种的发病重。 1998~ 2 0 0 0年试验 4个品种 ,发现不同品种对粗缩病的抗性差异很明显。喷药和施肥防病措施对抗病和耐病品种作用不大 ,而对感病品种有明显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6个对玉米粗缩病(MRDV)表现不同抗性的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抽雄期健株和病株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其同工酶酶谱的差异。结果表明,品种间比较,POD活性表现为感病品种中抗品种抗病品种;感病后,POD活性显著增加,且增加幅度表现为抗性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说明品种抗性越强,POD活性越低,感病后POD活性增加幅度越大。不同抗性玉米品种POD同工酶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Rf0.93酶带的表达与品种的抗病性有关,感病后Rf 0.28酶带表达强度的增强与品种诱导抗病性有关。因此,品种抗性越强,Rf 0.93酶带的表达越强,感病后Rf 0.28酶带表达的增强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河南省不同播期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情况及药剂拌种处理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选择在河南省常年玉米粗缩病发生较普遍的开封市开封县和新乡市原阳县进行不同播期和拌种处理对玉米粗缩病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13年开封试点的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和普遍性比原阳试点严重,开封试点在5月4日-6月8日播种的玉米均发病严重,而原阳试点在5月4日-6月3日播种的玉米有粗缩病发生,其中以5月14日播种的玉米发病最重,但在6月8日后播种的玉米已能避免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开封试点玉米粗缩病为重度发生,原阳试点为偏重发生。拌种处理的结果表明,开封试点处理间株高和病情指数的差异均不显著,原阳试点各拌种处理间玉米粗缩病病情指数差异显著,株高、产量性状表现极显著差异。以高巧拌种处理的病情指数最低、株高最高,且分别和对照差异显著,效果相对较好,但在玉米粗缩病严重发生的情况下,所有拌种处理对玉米粗缩病均没有防治效果,即使在发病相对较轻的环境下,防治效果也有限。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水稻不同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情况,为品种选用提供依据,于2011~2012年进行了部分品种的抗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目前尚无明显的抗病品种,但品种间存在有耐病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人工接虫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接虫密度的增加,玉米粗缩病发病率显著上升,灰飞虱带毒率显著影响粗缩病的发病率。苗期吡蚜酮连续处理可显著降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发病植株不同病级间单穗重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对玉米杂交种青农105不同播期抗粗缩病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播种,该品种的粗缩病抗性强而稳定,在粗缩病高发区作为春玉米种植,也能保证玉米生产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对已知抗性水平的抗病、中抗和感病自交系材料逐株进行病情严重度分级调查。采集不同级别病株的玉米新叶,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ID-ELISA)检测病株叶片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RBSDV)。采用SPSS软件对O.D405光密度值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同一抗性水平、不同级别的玉米自交系病株叶片内的RBSDV浓度差异显著(F=237.499,P<0.01),且随病株病级加大,病毒浓度升高;而相同病级的抗病、感病和中抗玉米自交系叶片内的RBSDV浓度无显著差异(F=0.775,P=0.598);抗病自交系病株叶片中的病毒总浓度显著低于感病自交系材料。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粗缩病病株叶片内的病毒浓度与生物学症状呈正相关,病情越重,病毒浓度越高。RBSDV一旦侵入寄主,在抗病、感病和中抗的自交系植株体内均可增殖,并运转到新生叶片。此结论为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玉米抗粗缩病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福建甜玉米区试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8-2011年福建甜玉米区试品种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鲜果穗产量、出苗至采收日数、穗粗、行粒数、鲜百粒重、鲜出籽率年份差异不显著;株高、穗位高、穗行数年份间有差异;甜玉米产量与穗长、行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鲜百粒重、穗粗、出苗至采收日数、穗行数呈不显著正相关,与鲜出籽率、株高呈不显著负相关。甜玉米纹枯病发生普遍,病情较重,大斑病、小斑病、锈病中等发生,茎腐病、粗缩病轻发病。参试甜玉米品种品质平均得分83.35分,接近对照(粤甜3号,85.25分)。  相似文献   

10.
玉米抗粗缩病毒SCAR分子标记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开发抗玉米粗缩病实用分子标记,实施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明显提高抗病育种效率.[方法]在对国内外152份玉米自交系粗缩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利用抗病自交系和感病自交系基因组DNA构建基因池,结合AFLP技术筛选多态扩增片段;在抗池及抗病自交系与感池及感病自交系间筛选出表现一致的多态片段转化为SCAR标记;通过152份玉米自交系粗缩病抗性鉴定验证标记与玉米粗缩病的相关性.[结果]筛选到2个与玉米粗缩病抗性显著相关的SCAR标记,即SCAR69和SCAR74.[结论]开发的SCAR(SCAR69和SCAR74)标记可应用于抗玉米粗缩病毒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1.
玉米抗粗缩病接种鉴定方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通过带毒灰飞虱在玉米幼苗上传毒接种玉米粗缩病毒试验表明,1头带毒灰飞虱即可传毒使玉米发病,具有较高的传毒效果,接虫3d后灰飞虱的存活率为20 0%~63 6%。网箱集团接种试验表明,每网箱(70cm×60cm×50cm)放200头(1 7头株)灰飞虱接种100~130株玉米幼苗,3d后移虫,4叶期将玉米移栽到田间,抽雄孕穗期调查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率为92 31%~100%,病情指数为70 65%~98 03%。因此,网箱集团接种结合移栽可实现规模化大批量的人工接种,为抗玉米粗缩病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玉米自交系粗缩病毒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网棚集团接种的方法,通过带毒灰飞虱在玉米幼苗上传毒接种玉米粗缩病毒试验,对29份国内常用玉米自交系和部分杂交组合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研究。以病情指数为指标,筛选出高抗自交系5份,抗病系2份,中抗系9份,感病系8份和高感系5份。结合系谱分析,筛选出的5份高抗系和2份抗病系均属于PB亚群,表明PB亚群抗病性较好,可以作为抗粗缩病育种的基础材料。通过对杂交组合鉴定结果表明,自交系抗病性对后代具有一定遗传力,且抗性遗传中显性效应占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选育抗病组合时最好亲本之一为高抗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2个玉米品种,在苗期采用注射法人工接种玉米黑粉菌,对玉米瘤黑粉病发病时间、发病率、病情指数进行统计分析,以鉴定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接种8 d后,玉米品种陆续开始发病,第13天进入发病增速期,第16天达到发病高峰期,第18天后病情基本稳定;玉米品种间对瘤黑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其中LD901、太平洋891表现为高抗,京科665、金糯628表现为中抗,耐斯1号、京单38、南美1号等12个品种表现为抗病,糯2000、太平洋98、Golden Bautam、中彩甜糯8号、15H–09、绿色先锋F1表现为感病。  相似文献   

14.
玉米粗缩病抗性基因SSR标记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高抗粗缩病玉米自交系齐319和高感粗缩病玉米白交系掖478的189个F<,2>群体单株作为标记群体材料,结合BSA法,用88对SSR引物进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引物Bnlg125和Bnlg1064在抗、感DNA池呈多态性,其中Bnlg125在抗、感池之间扩增出1条约410 bp的多态性片段(记Bnlg125-410);通过Mapmaker/Exp(Version3.0)软件分析F<,2>单株,结果Bnlg125-410标记与玉米粗缩病抗性位点连锁,遗传距离为5.8 cM.  相似文献   

15.
甜玉米和糯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对甜、糯玉米生育后期的叶片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类型的叶片平均光合速率和不同叶位叶片光合速率存在类型间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生育时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糯玉米叶片比甜玉米叶片具有明显的光合优势。  相似文献   

16.
钾素用量对甜玉米籽粒蔗糖形成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水平对甜玉米籽粒蔗糖积累的影响,旨在探索有利于甜玉米籽粒蔗糖积累的钾素用量。结果表明,甜玉米籽粒灌浆期蔗糖的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的时期因品种而异。两品种籽粒蔗糖含量都与施钾水平有显著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蔗糖积累含量随着钾肥用量增加而提高,每公顷施用K2O150kg有利于蔗糖积累。籽粒蔗糖合成酶(合成)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变化与籽粒蔗糖基本一致,而且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玉米病毒病病原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测定、电镜观察、血清学测定、传播介体传毒试验等方法对山东省田间发生的玉米病毒病进行了毒原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玉米病毒病毒原主要为甘蔗花叶病毒(SCMV-SD)和玉米粗缩病毒(MRDV)。蚜虫是SCMV-SD的主要传毒介体,灰飞虱是MRDV的传毒介体。  相似文献   

18.
在无鉴别寄主体系的现状下,为研究不同地区的玉米南方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 的相对寄生适合度(relative parasitic fitness)和致病性,以及不同玉米品种对其抗性水平,本试验以采自海南三亚、广东河源、广西河池、广西桂林、湖南邵东、云南玉溪6 个地区的可能存在致病性分化的同种玉米南方锈菌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接种到28 个玉米品种上,分析其病情指数和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抗病性最高的玉米品种为登海605,致病性最强的菌株来源于广西河池;不同来源的玉米南方锈菌在同一玉米品种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存在较大差异;相同来源的菌株在不同玉米品种间相对寄生适合度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玉米南方锈菌存在致病性分化。本研究可为抗玉米南方锈病品种选育及玉米南方锈菌致病类型与生理小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浚单系列玉米品种中较为畅销的浚单29、浚单3136、浚单658、浚单1618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对其耐密性及抗病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浚单系列玉米品种株高、重心高明显增高;茎腐病、穗腐病、南方锈病随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加重趋势,以浚单658综合抗病性最好;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构成因素中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单株籽粒干重等逐渐降低;产量以7.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浚单658为最高,达到13 243.8 kg/hm2。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浙南地区甜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指导甜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37份浙南地区甜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7个多态性SSR标记共检测到209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为5.65个。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值为0.62~0.95,平均为0.82。自交系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12~0.94,平均为0.40,说明这些甜玉米自交系之间亲缘关系较远,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将37份甜玉米自交系划分为3个类群,划分结果与其系谱及地理分布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