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现代化的推近,景区周边涌现出了大量与景区不协调的问题,同时,由于人们对景区所处背景环境标准的提高,忽视周边环境与景区完整性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旅游者的需求。未来景区的竞争已延伸到景区周边环境范围。为此建议今后在景区规划工作中,亦应将制定科学详尽的周边环境保护整治规划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周边环境应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地域范围,以便于环境质量评价和规划运作,以及行之有效地落实周边环境调控。提出对景区周边环境地域范围定量界定的影响拐点法,并以绵山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景区能规划管理至定量方法所做的周边环境范围,无论对游客还是周边居民来说,满意度均较高。周边环境调控对于提高景区综合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西安宣言》第一次专门以文物古迹"周边环境"为探讨主题,拉开了以独立视角对景区周边环境进行重点聚焦的序幕。目前旅游已成为体验美感和放松心情的一种活动,旅游者通常是将景区和周边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来感受的。周边环境从游客需求角度来说已构成体验景区的必要条件。景区周边环境价值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在周边环境中实施有效的规划设计和整治管理,因此有必要研究周边环境范围界定及影响因素。通过与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定界以及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划界方法的分析比较,主要运用实地调查方法,认为景区周边环境界定受到景区空间位置结构、自身特征,外部政策、甚至季相的影响,景区周边环境范围可依据景观外貌与氛围异质性边界的出现来判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旅游业正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景区周边环境是区域旅游环境中变化最大、问题最多的地带,也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最敏感、最关键的地域。通过遥感解译、产业经济指标、地域利用面积变化率分析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空间演变特点和形成机制。经过与已有文献的比较、讨论,结论如下:(1)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空间演变机制由5个因子构成,决策层是主导,集体体制是保证,煤炭资本提供资金,偏僻位置是基础,地理环境是必然影响因素;(2)这5个因子密切相关,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条件;(3)形成机制中显示山西省旅游业独特性的因素是决策层作为、集体体制和偏僻位置。  相似文献   

4.
随着强劲的市场需求以及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旅游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综合效益凸显.但是旅游行业竞争也趋于激烈,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势在必行.而服务质量提升是体现精品旅游景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特点,运用IPA法,采取主导性标准与辅助性标准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景区服务质量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以翠华山景区为实证案例,应用问卷调查法与spss软件统计分析法,从游客角度,对景区服务质量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最后绘制出IPA四象限图.结果表明:翠华山景区服务质量六要素整体满意度处于“满意”水平,景区建设投入力度过大,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重要性分值高于满意度,游客期望和感知存在一定差异.文中提出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研究,对提升精品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品牌塑造以及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1年6月28日,中国旅游行业第一份"中国旅游百强景区"榜单新鲜出炉,这对于中国旅游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选取我国拥有旅游百强景区的27个省区市为样本,构建相应的旅游百强景区评价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中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二者进行评价,再利用耦合模型计算旅游百强景区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期对建设优秀旅游景区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投影或表象,其空间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黄河三峡景区凭借其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已成为黄河流域最著名的景区之一。受河谷地带的基础性影响,其资源类型、空间结构、游览线路等表现出典型的空间特征,深刻影响着景区旅游空间格局。借助Arc GIS空间网络分析模块和Excel平台,对黄河三峡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集聚态势,基尼系数高达0.755,分布均匀度仅为0.245;采用最邻近指数和Voronoi多边形的变异系数分析空间分布类型;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空间分布均衡性,运用β指数、γ指数和α指数刻画空间连接度。结果表明:景区内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均匀度低,呈多中心集聚分布。这既有利于景区内各景点之间的整合和旅游规模效应的产生,又可以减弱区间屏蔽作用等外部不经济性。景区内各景点之间的交通网络密度低,空间联系较弱,通达性较低。各景点之间的直接连接较少,旅游路线多为单线往返,缺少串联各个景点的环形线路。  相似文献   

7.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文中以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劳伦茨曲线、密度分析、规模分析、优越度分析、捷夫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在空间呈现不均衡的两核集聚分布;2)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的规模度与优越度较低;3)内蒙古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与捷夫模型构建的简单理想状态差异很大,表明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8.
品牌是旅游景区的重要无形资产,景区品牌价值货币化评估是景区资产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旅游景区品牌价值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旅游者对景区吸引物与服务的认可与信赖。品牌权益是由品牌引起的价值增值,品牌权益与品牌价值成正相关。旅游景区品牌权益的大小取决于旅游者愿意为此品牌支出的溢价大小和旅游者的偏好程度,景区品牌价值量与景区产品的市场销量、品牌持续年限、贴现率有密切关系。通过游客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最大品牌权益法对凤凰山景区品牌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其品牌价值为5.73亿元。  相似文献   

9.
中国5A级景区分布及网络关注度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区网络关注度对景区营销、景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指数,运用GIS技术,对2017年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249家5A级景区空间分布及网络关注度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5A级景区分布与网络关注度集中分布特征明显;2)5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为二条富集带(太行-伏牛富集带和鲁中南富集带)、二个主中心(长三角与环京津)、七个次中心(西安、长沙、广州等);3)5A级景区网络关注度表现为一条高关注带(太行-伏牛-秦巴-武陵)、三个主中心(长三角、环渤海、川北)、五个次中心(济南、西安、武汉、成都和广州);4)5A级景区分布与网络关注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性,在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集聚较为明显,网络关注度更向中部集中;5)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格局是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全域旅游角度,建议优化5A级景区分布格局,均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同时,加强区域协作,加大景区联合营销,实现区域旅游多赢目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百度(Baidu)搜索西安市A级景区信息,利用线性加权法对A级景区信息丰度与旅游流强度指标进行测算,构建了A级景区信息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十一五"期间西安市A级景区信息与旅游流耦合协调的状况。分析发现:A级景区信息与旅游流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较低等级处逐年提升,但未达到高度耦合水平;A级景区信息丰度的提高将会带动旅游流强度的增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扼制网红景区出现"照骗"现象,提高游客忠诚,促进网红景区持续发展,以重庆网红景区为例,构建了目的 地形象对游客忠诚的作用模型,通过验证游客满意的中介作用与游客涉入度的调节作用,揭示了认知形象、情感形象作用下的游客忠诚形成机制与权变情境.研究发现:1)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对游客满意和游客忠诚均有显著直接效应,但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理标记图片,选择呼伦贝尔市作为研究案例,以马蜂窝app用户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DBSCAN算法和社会网络可视化技术研究了呼伦贝尔游客地理兴趣点(POI)的空间格局以及游客在POI之间的移动轨迹特征。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游客POI分布不平衡,总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并形成"西北繁荣,南部平淡,东北萧条"的基本空间格局;(2)在POI关联度上,满洲里城区、额尔古纳城区、海拉尔城区构成呼伦贝尔游客移动轨迹网络中的枢纽节点,控制游客流动的主要通道;(3)在POI转移关系上,"海拉尔城区→金帐汗蒙古部落"、"海拉尔城区→额尔古纳城区"、"满洲里城区→海拉尔城区"、"金帐汗蒙古部落→额尔古纳城区"、"海拉尔城区→满洲里城区"构成了游客在呼伦贝尔移动的主要轨迹。  相似文献   

13.
基于出游率的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国内旅游发展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内旅游年人均出游率本底趋势线,从年人均出游率指标角度,分析预测我国国内旅游总体发展趋势。依据本底趋势线分析了中国国内旅游发展的固有趋势,估算1989年政治风波和2003年"非典"危机对中国国内旅游造成的损失,最后对中国"十一五"期间的国内旅游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以西藏神湖拉姆拉措为例,对该地汉族旅游者出游的精神动机和游客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拉姆拉措的汉族旅游者出游动机可以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观光猎奇、休闲放松、加强联系、探索自我和神圣超越,但观光猎奇和休闲放松仍是多数人出游的基础动机,动机层次越高,所覆盖人数越少;该地的汉族游客可分为四类:加强联系型旅游者、探索自我型旅游者、以神圣超越为主导动机的需求多样型旅游者和观光猎奇型旅游者,并且,四类旅游者仅在宗教信仰和旅行伴侣上的分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中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旅游研究相对滞后,对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的探讨也刚刚开始。遵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个性化原则、文化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美观性原则,构建旅游资源开发的RM IP模式框架,从资源、市场、形象、产品四个方面展开内蒙古中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以此来推动内蒙古中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并以期为内蒙古文化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在借鉴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地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借助MatCONT软件对该模型中的参数进行调节和系统情景模拟。研究表明:该模型在短期内基本符合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曲线,能够解释一般旅游地发展演化过程,而该模型的长期模拟过程则与Gunderson和Holling提出的适应性循环过程一致,即包括快速增长、稳定、释放和重组四个循环阶段;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化过程与当地管理者所采取的政策密切相关,通过政策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系统未来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以哈尔滨冰雪旅游为例,利用774名冰雪旅游游客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识别提取影响冰雪旅游游客满意度的6个主因子。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主因子及总体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游客整体满意度水平一般,冰雪旅游资源因子评价最高,门票价格因子评价最低。同时结合IPA分析法,分析得出基于游客满意度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的优势区、维持区、机会区和改进区。以期为提升哈尔滨冰雪旅游游客满意度,促进哈尔滨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旅游者不仅会在旅游前对旅游地产生形象期望,在产生旅游体验经历后也会产生改变性的形象期望。为探索游后旅游者对旅游地期望形象的认知结构,研究通过文献考察、无结构访谈和重要性判断等方式,设计出游后期望形象认知的测量问卷。研究区分总体样本、区内样本和区外样本,分别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发现,总体样本、区内样本和区外样本的游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期望形象基本一致,其认知的形象结构维度主要包括旅游地产品要素形象、旅游地人员要素形象和旅游地宣传要素形象。从区别来看,区内旅游者更强调对旅游地人员要素的期望,而区外旅游者更强调对旅游地产品要素的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