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洞庭湖区双季早稻采用塑盘旱育小苗抛栽,具有省工、节本、高产、高效作用,比地膜湿润手栽秧增产15%左右,与普通旱育手栽秧增产效果相近,本田都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栽插密度和基本苗容易控制,有效穗数多。虽然苗床阶段秧苗生长缓慢,但秧苗抛栽后生长发育潜在能力大,大田分蘖快,分蘖叶位低。栽培上应抓好培育壮秧,掌握好抛栽密度,大田施足基肥,早施蘖肥,坚持浅水发苗,多次露田等技术  相似文献   

2.
双季稻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与高产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祖德 《中国稻米》2006,12(1):33-35
本文以有效穗教和穗粒数的两项指标作为衡量水稻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蘖级数增加,分蘖生产力将下降;早稻以主茎5~7中部蘖位分蘖生产力高,晚稻则以主茎1~4低节蘖位分蘖生产力高。在水稻高产栽培中,杂交早稻应主要利用主茎3、4、5、6蘖位着生Ⅰ、Ⅱ级和7、8蘖位着生Ⅰ级分蘖成穗;杂交晚稻则应主要利用主茎1、2、3、4蘖位着生Ⅰ、Ⅱ级分蘖和5、6、7、8蘖位着生Ⅰ级分蘖成穗,以充分发挥水稻优势蘖位的高产潜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调控技术, 对不同栽植密度中不同出生期分蘖的性状进行追踪观察, 明确: (1) 主茎、秧田分蘖和栽后头10d 分蘖的出生数, 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成穗率100 % , 穗大粒重, 构成总穗数的47 % ~83 % 、总产量的61 % ~89 % ; (2) 栽后11 ~20d 分蘖出生数也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成穗率与栽后20d 的总茎蘖数和最高茎蘖数成负相关( r=- 09841 * * , - 09525 * * ) , 构成总穗数的50 % ~17 % 、总产量的39 % ~11 % ; (3) 在栽后20d, 1m2 总茎蘖数为300 、400 、500 个时, 有效分蘖临界期分别在栽后20d、15d 和10d; (4) 栽后21 ~30d 出生的分蘖, 成穗率很低, 穗小粒轻, 只构成总穗数的0 ~3 % 、总产量的0 ~1 % ;(5) 嫩秧早发, 具有单位面积较大的穗容量和库容量。研究结果表明: 杂交稻培育多蘖嫩壮秧、适量密植、促进早发、抑制移栽后20d 以后分蘖萌发, 控制总茎蘖数, 是建立高成穗率、兼容穗多、穗大的高产群体的组合技术。  相似文献   

4.
将产量构成因素分解成(基本苗×单株分蘖数×成穗率)(×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进一步分析了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667 m2穗数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成穗率、结实率和667 m2载花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结实率与成穗率呈正相关。据此提出了“稳定穗数、主攻大穗、争取粒重”的技术路线和培育叶蘖同伸壮秧、少本合理稀植,“稳促蘖、中控苗、后攻粒”的栽培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阜宁县多年的水稻抛秧栽培试验和实践经验,笔者分析了抛秧水稻在生育期、生育进程、根系发生及分布、分蘖势及成穗等方面的若干生育特点,总结了抛秧水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水稻品种选择、苗床整理、播种及育秧管理、抛栽基本苗确定、大田整地施肥及灌溉管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集成了适合阜宁县的抛秧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提出了一些栽培体会。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 对5 个杂交稻组合进行定株定蘖追踪观察, 明确:(1) 有效分蘖临界期在移栽后20d, 分蘖力强、总茎蘖数多的组合在移栽后15d; (2) 本田期有效分蘖是移栽后头4 片新生叶的“同伸”蘖; (3) 成穗分蘖随着出生期的推迟, 每穗粒数和粒重逐渐减少, 晚生蘖的结实率很低; (4) 在供试条件下, 构成总穗数和总产量的份额, 主茎加秧田分蘖为59% 和72 % , 移栽后20d 内出生的分蘖为39 % 和27 % , 其后出生的分蘖为2 % 和1 % 。结果表明, 培育多蘖壮秧, 合理密植, 促进移栽后20d 内分蘖出生, 抑制其后分蘖萌发, 是杂交稻提高成穗率, 培育多穗大穗兼容的高产高效群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以高产优质粳稻品种南粳5718和中产优质粳稻品种常农粳10号为参试材料,比较研究不同基因型品种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的蘖位差异,明确高产味优基因型品种的优势叶位。结果表明,高产味优基因型与中产味优基因型在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与中产味优基因型相比,高产味优基因型一次和二次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高,单株与群体成穗数多,花后各蘖位光合特性好,促进了库容充实,最终产量较高,南粳5718产量较常农粳10号显著提高7.7%,较多的有效穗数是其产量优势形成的重要基础。与常农粳10号相比,南粳5718拔节期群体穗数较低,但抽穗期和成熟期则较高。南粳5718和常农粳10号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较为一致,一次分蘖中以4/0、5/0和6/0为主,二次分蘖则以1/4和1/5为主。南粳5718单株成穗数、一次和二次分蘖成穗个数显著高于常农粳10号。不同蘖位对单株成穗数和群体产量的贡献率均表现为一次分蘖>主茎>二次分蘖。南粳5718和常农粳10号产量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上,南粳5718在花后30 d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剑叶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常农粳10号。  相似文献   

8.
水稻编织布隔层育秧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建美 《中国稻米》2008,14(3):66-68
在相同水肥管理及秧龄条件下,编织布隔层育秧无盘抛栽每667m^2早稻产量比塑盘育秧(CK)增33.8k,增产7.25%;晚稻产量比塑盘育秧(CK)增61.9kg,增产10.9%。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编织布隔层育秧的秧苗素质好,在假茎高、假茎宽、单株根数、单株白根数和秧苗分蘖率等方面编织布隔层育秧均明显优于塑盘育秧,并且所育秧苗带泥抛栽时因秧苗的“外婆泥”形成“吸盘”,立苗快,基本无返青期,抛栽后分蘖早、分蘖多、够苗早。因编织布隔层育秧的秧苗单株所占空间相对较大,可以增加秧苗弹性,适当提早播种,对于晚稻扩大迟熟品种种植,延长水稻的营养生长期,增加干物质积累,培育适龄老壮秧、抢季节、避免“寒露风”危害均有利。秧苗素质的高低与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水稻的产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栽培方式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农艺措施。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了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水稻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手插和机插处理相比,抛栽处理有利于促进植株提早分蘖和提高成穗率。早、晚稻各生育时期,水稻叶面积指数均呈抛栽手插机插的趋势。各处理植株群体根系干物质量和群体地上部干物质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植株茎、叶、穗干物质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其中抛栽处理显著高于机插处理(p 0. 05)。早、晚稻各生育时期,根系干物质量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以抛栽处理最高,机插处理最低;茎所占比例均以抛栽处理最低,叶所占比例均以机插处理水稻最大,穗所占比例均以抛栽处理最大。早稻和晚稻产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抛栽和手插处理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比机插处理增加1506. 7、1205. 3 kg/hm2和1444. 5、981. 0 kg/hm2。可见与手插、机插处理相比,抛栽处理水稻植株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协调产量构成因素,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2015,(4):39-43
以陆两优996和中早39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机插对双季早稻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手插和抛栽相比,机插秧苗素质较差,移栽后返青期延长,分蘖高峰滞后,最高苗较低;全生育期较手插和抛栽长1~3 d,较撒播长10~11 d;有效穗较手插增加,较抛栽和撒播减少;穗平总粒数较手插和抛栽减少,比撒播增加;单产较手插减产极显著,较抛栽减产显著,与撒播差异不显著;每公顷纯收入明显高于手插,低于撒播,与抛栽相当。机插能显著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移栽工效,是水稻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发展必由之路,是目前推广应用的主攻方向。在试验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双季早稻机插栽培几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Effects of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rice were achieved via influence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rice. The dynamics of tillers, leaves,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per plant resulted in different yield form…  相似文献   

12.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200-205
Abstract

The tillering, lodging and yield of two types of direct-seeded rice (dry and water seeding), under deep water (DW) and ordinary water treatment (OW), were compared in 1994 and 1995. The percentage of productive tillers to maximum tiller number under DW was 85% for transplanted, 60% for water-seeded and 84% for dry-seeded rice (mean 76%), while that under OW was 59, 50 and 74% (mean 61%), respectively, in both years. By DW, longer culm length and fresh weight tended to be increased, thus elevating bending moment, but the culm diameter and culm-breaking weight were increased showing the lower lodging index. In water-seeded rice, the suppre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n-productive tillers by DW was relatively weak compared to that in dry-seeded or transplanted rice. Although the number of panicles was similar under DW and OW, 1000-grain weight and percentage of grain filling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DW. The grain yield was higher under DW, and the mean grain yields of the two years were 4.82 t ha?1 under DW and 4.48 t ha?1 under OW.  相似文献   

13.
结合双季稻品种的变更,介绍了中国双季稻栽培技术的3个发展阶段,重点介绍了双季稻"三高一稳"栽培技术、"旺壮重"栽培技术、以抛秧和机插稻为主导的轻型栽培技术及"三定"栽培技术的原理、技术要点、研究进展,并根据当前中国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双季稻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秧苗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组合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10.3、207、31.0和41.4 g/m2N)和秧苗密度处理(353、706、1059和1412苗/m2)双因子试验,旨在探讨施氮水平、秧苗密度和秧龄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秧苗密度降低或施氮量增加,均降低出叶所需的有效积温,加快秧苗的出叶,且秧苗密度的效应更显著;2)高密度或低氮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高氮或低密度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 d(7叶期)内呈增加趋势,之后进入分蘖衰减期;3)施氮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单株干质量的增加以及植株含氮量的提高均有正效应;4)秧苗密度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单株干质量的增加均有负效应,并比氮效应明显;对植株含氮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负效应;对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5.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养分及干物质积累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中稻D优95、冈优22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分配。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可以明显地提高稻株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量,尤其是生育后期,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对N、P、K的吸收强度仍较大,特别是N素,积累量多,干物质的生产与积累也较常规栽培大而快,表现出明显的后期生长优势;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齐穗后穗部N、P、K的积累仍有较大比例靠齐穗后的吸收,且穗部干物质的积累来自于齐穗后的光合作用的比例较大;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还可提高N、P、K及干物质在穗部的分配比例,从而提高经济系数及单位N、P、K的生产效率。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本田最佳密度为11.25~15.00万穴/hm2,比常规栽培增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16.
赖波平  罗贤富 《杂交水稻》1993,(2):30-33,39
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比较试验,研究了抗寒剂CR-4在早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抗寒剂能提高秧苗对低温逆境的适应能力,防止或减轻水稻烂秧,提高秧苗素质,对增加稻谷产量具有显著的作用。在使用方法以浸种法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以桐乡大面积应用的常规晚粳稻秀水134、秀水14和嘉6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叶龄和株距对机插常规晚粳稻产量及其构成、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叶龄的延长,有效穗数和总颖花量显著下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上升,结实率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0叶龄处理下机插常规粳稻产量最高(9.73 t/hm2),比3.5叶龄和4.0叶龄处理分别高5.99%和15.14%。随着密度降低,有效穗数、总颖花量及千粒重均显著下降,而每穗粒数增加不明显。14 cm株距处理下机插常规粳稻产量最高(9.34 t/hm2),比16 cm和18 cm处理分别高2.86%和10.66%。综合来看,在桐乡常规晚粳稻作机插栽培,以3.0叶龄移栽、行株距30 cm×14 cm为宜。  相似文献   

18.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后发分蘖穗定向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向培养水稻温敏不育系后发分蘖穗生产核心种子,是核心种子生产新技术。2008年在广西灵川对P88S和准S的移栽秧龄、施肥方式、移栽秧苗带蘖数与后发分蘖穗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88S于7~8叶龄移栽,其后发分蘖数较4~6叶龄移栽多;以单株带1蘖秧苗移栽比单株不带蘖秧苗和单株带2蘖秧苗移栽更有利于培养后期分蘖。准S于6叶龄移栽,其后发分蘖较4~5叶龄移栽多;以单株不带蘖秧苗移栽比单株带1蘖秧苗和单株带2蘖秧苗移栽更有利于培养后期分蘖。按基肥30%十追肥70%施肥,P88S和准S群体的分蘖速率均明显高于按基肥50%+追肥50%和按基肥70%+追肥30%施肥的分蘖速率。因此,采用大秧龄移栽、单株带1蘖秧苗或单株不带蘖秧苗移栽及适当少施基肥多施追肥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单株多层穗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机插水稻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近几年机插秧生产实践进行调查总结,机插秧存在节省秧田、便于管理、省工节本、能有效解决杂草稻问题等优势,同时由于农民求简化、土地规模偏小不利于机插、机插育秧技术尚待完善提高、管理难以跟上等原因,机插秧推广缓慢;针对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床土培肥不高、播量不当、操作不规范、秧龄过长、机插秧缓苗期长、大田分蘖缺位多、栽插穴数普遍不足、肥水运筹不当、分蘖成穗率大幅下降等的技术问题,提出培肥床土、适量播种、精心培管、适时移栽、精细整地、科学灌溉、精确栽插、插好插足、科学肥水运筹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烯效唑和三唑酮调节水稻秧苗生长的增效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烯效唑、三唑酮和烯效唑+ 三唑酮浸种或苗期喷施的结果表明, 烯效唑能有效地调节水稻秧苗的生长, 使苗高降低、分蘖增加。三唑酮对水稻秧苗的生长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烯效唑和三唑酮协同调节秧苗生长, 控制苗高和促进分蘖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与此同时, 烯效唑和烯效唑+ 三唑酮协同作用使内源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 GAS 和IAA 含量明显降低,iPA s和ABA 含量显著增加。根据烯效唑和烯效唑+ 三唑酮协同作用调节水稻秧苗生长与内源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 明确使内源GAS、IAA 含量降低和iPA s、ABA 含量增加是烯效唑和烯效唑+ 三唑酮协同调节水稻秧苗生长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