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分析了过去10年中国玉米、小麦、大米进口及出口状况。在概括全球玉米、小麦、水稻生产情况的基础上,预计未来全球粮食产量、出口量将会继续增加。对全球粮食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情况作了介绍,预计未来阿根廷、巴西和乌克兰玉米出口潜力较大;俄罗斯、乌克兰和澳大利亚小麦出口潜力较大;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潜力较大。预计未来中国口粮(大米)增加进口的难度较大,饲用粮食(玉米)增加进口相对容易,未来国际小麦贸易量波动较大,增加进口需要选择合适时机。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信息》2001,(3):12-13
一、粮食出口增加 粮食是我国传统的贸易产品,既有进口也有出口。粮食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加拿大、美国、巴西、泰国和澳大利亚,出口国主要是韩国和菲律宾(以贸易量份额超过10%的标准)。近几年来,我国粮食进出口变化较大。其一是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贸易形态重新变为净出口;其二是进口结构发生变化,玉米、大米恢复出口,大豆从出口变为进口。这种变化,除了由于国内连续3年粮食大丰收造成供给大于需求以外,也因为小麦、玉米的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下跌,国家及时调整了粮食的进出口政策,从限制出口转为允许出口。  相似文献   

3.
经济导视     
FAO预计全球谷物产量将提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00/2001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将增长0.3%,但在未来几个月内价格仍将保持疲软。预计发展中国家2000年的谷物进口额将比1999年增加10亿~220亿美元。玉米,美国将是个丰收年。但全球的小麦市场价格仍将停留在1999年的低水平上。2000年的需求强劲,小麦价格有回升的可能。大米,因进口需求不足,将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一些国家的新季稻米上市将进一步对全球大米价格造成压力。东欧国家有可能成为粮食进口国2000年夏季的连续降雨已对东欧的大豆和小麦生产产生很大影响,由于粮食歉收,东欧国…  相似文献   

4.
<正>经历2003年10月中下旬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之后,粮食问题再次成为2004年中国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了确保粮食安全,2004年,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使国内粮食供求偏紧的状况很快趋于稳定。 2004:粮食丰收基础扎实 200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亿公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年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4.7亿吨,比上年增产0_4亿吨左右。1-10月,我国已进口粮食2363万吨,净进口1930万吨,其中:进口小麦599万吨,是上年同期的16倍多;进口大豆1552万吨;进口大米62万吨,是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出口大米仅81万吨,同比减少61.2%;出口玉米193万吨,预计全年出口玉米在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农业部7月预计,全球2005/06 贸易年度小麦贸易量将达1.08亿t,增加176万t, 主要是因为印度预计会增加100万t的进口。由于库存低、产量减少、需求增加,预计印度将首次成为6 年来一个重要的小麦进口国。阿尔及利亚小麦产量预期的减少将促使其进口预期增加60万t,达到520 万t。其他一些国家小麦进口预期的小幅度增加足以抵消菲律宾和南韩作为饲料用粮小麦进口的减少量。 7月预计乌克兰产量的增加将促使其小麦出口增加100万t,达500万t,并且加拿大的出口也将增  相似文献   

6.
王东  雷鸣浩 《农友》2002,(3):7-7
(一)粮食。陕西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要粮食品种,近10年来生产成本以每年100k的速度上升,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几年前已停止出口。但近年来以绿豆为主的小杂粮出口势头良好,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竞争优势,1998—2000年位居全省农产品出口值首位(除果汁外),且每年出口量和出口品种都有明显增加,反映出较大出口潜力。  相似文献   

7.
进口是中国扩大粮食供给空间、有效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必要补充。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黑海地区小麦出口国在世界小麦出口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带动世界小麦出口市场格局和贸易流向发生变化的同时,为小麦进口国调整进口来源结构,实现多元化提供了机会。本文通过分析世界小麦出口贸易格局变化过程中中国小麦进口来源结构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在进口市场集中度、多样性、均匀性等方面的变化,认为当前中国小麦进口来源结构的供给脆弱性升高,安全性降低。为此,建议中国在未来小麦进口中应结合世界小麦出口动态变化,考虑适当增加从黑海地区新兴小麦出口国进口小麦,降低对传统小麦出口国的依赖,在实现中国小麦进口来源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使中国小麦进口来源更具多元化,降低小麦进口风险。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国家发改委向缅甸和各国通报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据悉,中国2019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量为:小麦963.6万t、玉米720万t、大米532万t。缅甸贸易促进局已于3月8日告知了相关部门、组织和企业家上述信息。一名出口大米的企业家表示,中国往年的大米进口配额仅逾300万t,而  相似文献   

9.
《世界农业》2023,(1):127-130
<正>2022年第11期(总第14期)当前,正值南半球农作物生长关键期,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升级,全球各国通胀持续飙升,粮食进口成本增加和全球粮食减产预期不断加剧全球对粮食安全的担忧。需重点关注三方面动向。一是不利天气影响农作物播种进度。连续三年拉尼娜导致南半球当前遭遇干旱、低温,阿根廷玉米和大豆、巴西玉米等播种进度偏慢。二是进口供应链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美国密西西比河水位下降、铁路罢工危机重现,巴西境内亚马孙河多处河段降至最低水位,粮食主产国出口能力下降。三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是全球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谷物作物,居三大粮食作物(玉米、小麦、大米)之首。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播种面积、总产量、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均居世界第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玉米消费快速增长阶段。从未来发展看,玉米将是我国需求增长最快、也将是增产潜力最大的粮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大米消费大国,也是大米生产大国,若算上不断增产的玉米、小麦等,中国粮食自给根本不成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截至2012年9月底,中国大米库存量达到9 370万t,创历史最高纪录.显然,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际上每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热点新闻,有些是突发事件,也有不少纯属炒作.近日,少数西方媒体因为中国公布了2012年增加大米进口的数据,就开始炒作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大米净进口国",并断言由此将导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上涨,同时推高小麦和玉米等其他粮食价格,进而引发国际粮食市场的恐慌.这些媒体如此轻易下结论,既片面又武断,由此"臆造"出来的所谓热点是不会有市场的.  相似文献   

12.
正乌克兰独立通讯社援引美国农业部(USDA)网站4月13日消息,本销售年度(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乌玉米出口预计为1570万吨,比3月份的预测提高20万吨,玉米产量预测微调至2333万吨(调高3万吨),仍有17万吨剩余存量。谷物整体产量预计也调高20万吨,至6070万吨,其中粮食饲料预计2229万吨,提高1.4万吨;小麦预计2727万吨,提高2万吨。小麦出口维持1550万吨的预期,粮食饲料预计出口2032万吨(3月份预测2019万  相似文献   

13.
世界粮食贸易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90年以来世界粮食贸易发展近况及市场格局和商品结构的变化。归纳了粮食贸易的特征:2000年后贸易波动减弱,趋于持续增长,粮食进出口区域相对集中;北美和欧洲成为主要的出口区域,亚洲和非洲成为主要的进口区域;小麦、玉米和稻米是主要的贸易商品,贸易数量持续增加,且玉米和稻米所占份额相对增加显著。最后.展望了未来中短期粮食贸易趋势。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前三季度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情况及第四季度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先升后降,尤其是9月份小麦价格出现明显下滑,但目前玉米、大米价格仍大幅高于2007年同期水平,小麦价格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2008年9月以后的一段时间,全球粮食产需关系将有所改善,小麦、大米市场供应增加,价格可能高位有所回落;玉米市场产量下降、需求旺盛。但国际油价仍面临下调风险,预计价格将高位趋稳。国际粮价总水平可能稳中下降.整体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粮食贸易日益密切。本文以稻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例,考察了2001—2018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演变,估算了中国从沿线国家净进口虚拟水资源和虚拟耕地资源流量。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沿线国家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净进口的虚拟水资源和虚拟耕地总量不断增长。2013—2018 年,中国从沿线国家净进口粮食累计达到3 571.74 万t,年均净进口虚拟水资源52.49 亿m~3,年均净进口虚拟耕地资源122.62 万hm~2。分品种来看,稻米和玉米是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主要粮食品种,小麦和大豆净进口规模仍然不大。就来源地而言,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稻米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越南等东南亚4 国和巴基斯坦,小麦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源国是哈萨克斯坦,玉米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于乌克兰,大豆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于俄罗斯。鉴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粮食贸易量占中国粮食贸易总量的比例仍然不高,不超过10%,这意味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粮食贸易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水土资源紧缺压力,可能的潜力仍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6月,巴西农牧业研究所(Embrapa)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巴西粮食产量2.39亿吨,占全球7.8%,位于中国、美国和印度之后,是全球第四大粮食(包括大米、大麦、大豆、玉米和小麦)生产国。2020年巴西出口粮食1.23亿吨,占全球19%,从出口量看是全球第二大粮食出口国。过去20年,  相似文献   

17.
《北京农业》2012,(35):23-24
玉米是全球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谷类作物,居三大粮食(玉米、小麦、大米)之首.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播种面积、总产量、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均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我国玉米发展势头良好,总体上保持了产需平衡的格局,但产量年际波动较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玉米消费快速增长阶段.从未来发展看,玉米将是我国需求增长最快、也将是增产潜力最大的粮食品种.抓好玉米生产,就抓住了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如何挖掘生产潜力、加快玉米发展、保持玉米能够基本自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中国累计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13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80.7%。中国进口的谷物和谷物粉种类主要包括小麦、稻谷及大米、玉米、大麦等。其中,小麦、稻谷及大米、玉米为中国主要口粮产品。在谷物进口中,小麦和大麦较为稳定,稻谷及大米进口量较小,  相似文献   

19.
罗万纯  刘锐 《农业展望》2010,6(4):41-44
利用2000~2009年农产品贸易数据,从洲别、国别和省别情况,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区域格局的现状和演变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产品贸易区域格局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比较集中,主要出口到亚洲,但进口比较分散;中国主要向中国香港出口小麦,向韩国出口玉米,向日本出口大豆和棉花;中国主要从泰国进口大米,从加拿大进口小麦,从美国进口玉米、大豆和棉花,从古巴进口食糖;中国主要从广东、山东等地区进出口农产品。展望未来,运输成本、中国和贸易对象国贸易协定、贸易对象国农产品生产状况、中国和贸易对象国贸易关系以及贸易省或地区区位优势等因素将影响着中国农产品区域贸易格局。  相似文献   

20.
实现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粮食贸易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粮食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近20年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变化和不同粮食品种进出口情况的变化。未来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对策为:①适当增加粮食进口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的、经济的、有效的选择;②广泛参与世界粮食贸易,合理利用国际市场,保持90%左右的粮食自给率;③适当增加玉米和小麦的进口,控制稻谷的进出口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