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韩柱  韩成福 《农业展望》2014,10(5):44-47
确保粮食自给率和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粮食增产政策以来粮食产量快速增长,成为全国六大商品粮调出基地之一。在分析内蒙古粮食增产政策的同时评价其效益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保证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大政方针;粮食增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就文章如何突破"瓶颈"让粮食持续增产,从项目带动和"三农大协作"的科技支撑粮食增产的角度,探讨了促进粮食增产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状况及种植结构调整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的粮食总产和单产分别增加了7倍和5倍.全区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632kg,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但粮食产量年际波动性很大,而且增产是以较高的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所取得.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产业化快速发展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研究内蒙古粮食增产的特点、需求和发展的技术取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瓶颈"。粮食生产以农业资源为物质基础。如果过度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不仅会影响粮食生产,而且也会使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应积极推进技术替代资源战略,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农业资源利用的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5.
资讯浏览     
《中国农垦》2012,(12):1-3
<正>【政策】农业部:部署粮食增产模式重点科技攻关11月26日,农业部召开粮食增产模式重点科技攻关部署会。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农业部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是一项新的重大工程,是深入推进高产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针对当前粮食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集聚力量,集中资源,组织开展重点科技攻关,  相似文献   

6.
正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增产的潜力,关键是要有地,并且要有好地。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在丰收的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危机,由于多年对黑土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导致土壤严重退化、土壤酸化,持续增产主要靠高肥力和生产资料高投入,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加强黑土保护和治理已刻不容缓。为构建东北粮食增产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继续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农业  相似文献   

7.
政策     
11月26日,农业部召开粮食增产模式重点科技攻关部署会。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农业部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是一项新的重大工程,是深入推进高产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针对当前粮食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集聚力量,集中资源,组织开展重点科技攻关,争取尽快取得一批科研成果,集成一批成熟技术模式,为促进粮食继续稳定增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农业部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粮食单产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同时实现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粮食生产单纯依靠拼资源、拼环境、拼投入品的粗放经营已难以为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粮食绿色生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粮食生产新常态与转变粮食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统计数据,对粮食生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付出了巨大的物质投入和资源环境代价,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成本、高污染与低效率、低效益的"四高两低"现象。粮食生产受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人均水土资源少,而且区域分布与资源环境条件不匹配。粮食生产进入新常态,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增大。粮食生产处于减速换挡期,粮食产量处于大幅波动期,粮食政策处于保障力度加大期。转换粮食生产方式,必须走数量质量兼顾、效率效益双升、低碳绿色和稳定持续的粮食发展道路。培育优良品种,优化种植结构,推广节水节肥等资源节约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实现粮食生产的土地集约利用、物质集约节本、环境集约减损、技术集约高效。  相似文献   

10.
创办"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基地,大力推广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是贯彻落实中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是实行"两减一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对稻米品质追求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该项目,解决科研与生产衔接不紧密,资源环境约束水稻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集成与创新,探索超级杂交稻绿色、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并且大面积示范、推广和普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1.
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筛选了粮食单产(X1)、粮食播种面积(X2)、农业劳动力(X3)、农业机械总动力(X4)、化肥施用量(X5)、农作物受灾面积(X6)、有效灌溉面积(X7)和农业固定资产投资(X8)8个对粮食生产影响较显著的因子来构建指标体系。根据1988~2008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内蒙古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量化了粮食总产量与诸因素的关联程度,并依据关联度值,总结了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能力。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始终是影响内蒙古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影响粮食产量增加的首要因素;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的影响力在下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始终很小。  相似文献   

12.
影响内蒙古粮食产量主要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经对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实证考察 ,在影响该地区粮食产量的诸多因素中 ,选出了几个主要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 ,并运用关联度分析 ,测定了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及相关调查,运用动态与静态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粮食产量、种植结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呈明显的波浪式变化,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粮食单产也有所增加,且单产的变化趋势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播种面积的变化不大.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依据自然分类法,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极不安全区,较不安全区,较安全区,安全区和极安全区.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高粱的高产特性、抗旱特性、抗盐碱特性、抗涝特性及食用、饲用、能源等方面的广泛用途出发,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环境阐述发展高粱生产的优势及对内蒙古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高粱产业促进内蒙古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压力指数法的内蒙古生态环境压力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晨光  单文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84-8686,8770
[目的]基于生态压力指数法,分析内蒙古生态环境压力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改进的生态压力指数(ESI)分析法,对1996~2009年内蒙古生态环境压力变化趋势和2008年内蒙古主要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压力进行了分析。[结果]1996~2009年,内蒙古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呈V字型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来更为显著,其中环境污染分指数急剧上升;2008年内蒙古大多数城市生态环境压力较小,但呈两极分化态势,包头、乌海、呼和浩特偏向资源能源消耗,鄂尔多斯、赤峰偏向环境污染。[结论]该研究为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及产量差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测算现有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下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以2012—2016年最新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构建测度模型,估算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耕地粮食的育种生产能力,测算中国耕地粮食产量差(增产潜力)及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并分析省际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现有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8.46×10~8 t,实际粮食产量是5.48×10~8 t,差值达2.98×10~8 t,占粮食实际产量的54.38%,耕地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说明中国耕地粮食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中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和潜力较大的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应作为未来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重点对象,可通过土地整治和栽培技术等手段,提高耕地质量。3)同时,开发耕地生产潜力需因地制宜,实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的平衡。在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建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在河北省,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保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需协调农业-能源-水资源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可以利用气候优势,在缓坡丘陵区种植茶树、花卉,发展特色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不建议过度开发粮食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7.
以引自美国、内蒙古和甘肃的7个金盏花基因型为试材,对其色素含量及生产性能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以期筛选出色素含量和产量高的基因型进行推广栽培。结果表明:引自美国的金盏花基因型F和引自内蒙古的金盏花E色素含量高达17.72g/kg和17.61g/kg,其产量也相对比较稳定,可作为栽培应用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而自育基因型A色素含量最高,达18.25g/kg,可作为种质资源用于金盏花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8.
CIMMYT小麦在中国春麦区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CIMMYT小麦在中国的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春麦区的育种水平。【方法】10份CIMMYT代表性品种和15份中国春麦主栽品种于2001和2002年种植在中国春麦区的9个试点和CIMMYT的4种不同处理环境,分析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CIMMYT品种穗数和穗粒数多,千粒重中等,具有广泛适应性,比中国品种具有更高的产量优势;黑龙江光敏感品种植株高、抽穗和成熟晚、穗数中等、穗粒数少、千粒重和产量低;中国其它品种株高中等、抽穗和成熟早、穗数少、穗粒数中等、千粒重高、产量中等。CIMMYT品种引种到中国后,株高降低,抽穗和成熟提早,并略减产;黑龙江光敏感品种在CIMMYT种植时株高增加,抽穗和成熟推迟,千粒重降低,并显著减产;中国其它品种在CIMMYT种植时株高增加、抽穗和成熟略推迟、千粒重变化较小,并略减产。【结论】CIMMYT品种可在云南、青海和新疆直接推广种植;内蒙古、甘肃和宁夏为其次适宜地区,可以直接推广应用,但主要用作杂交亲本;在黑龙江以作杂交亲本为宜。为提高引种效率,并考虑到性状的重复力大小,在CIMMYT为中国选种时应重点选择籽粒较大的材料。为云南所选材料可略矮、适当晚熟,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所选材料可略高、较早熟,青海所选材料可较高、熟期相当,黑龙江应主要选择高纬度材料、植株偏高且晚熟。  相似文献   

19.
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505-1508
[目的]研究莜麦在河南省的引种情况及利用技术,为河南省黄河滩区引进和推广来自内蒙古的莜麦品种内农大莜1号和内农大莜2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莜麦在河南省黄河滩区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引种试验,研究内农大莜1号和内农大莜2号的适应性、生长特点、生物学规律和生产水平,并与原产地进行比较分析,探索该莜麦品种在河南推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结果]莜麦引种到河南后,光合能力得到了增强,株高、叶面积指数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植株中干物质含量明显降低。内农莜-1和内农莜-2号的秸秆产量分别为1578.4、1462.7g DM/m^2,分别比原产地提高33.3%和21.6%;果实产量分别为457.6、481.7gDM/m^2,分别比原产地提高20.8%和26.0%。[结论]内农大莜1号和内农大莜2号能很好地适应河南省黄河滩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并且生长快、产量高,能表现出比原产地更高的生产性能,适宜在黄河滩区推广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