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研究金都一号和越南白肉火龙果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淀粉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旨在为火龙果果实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金都一号和越南白肉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7个发育时期的果实中淀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等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金都一号和越南白肉火龙果果实淀粉含量均呈单峰型变化,二者均从花后5 d开始迅速积累淀粉,分别于花后20 d和15 d达到峰值,之后淀粉含量迅速降低,成熟期淀粉含量较少。金都一号火龙果蔗糖含量在花后10 d和30 d分别出现2个高峰值,而越南白肉火龙果的蔗糖含量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二者蔗糖含量均在花后30 d达到最高。2个品种从花后5~15 d期间果实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波动较小,花后20 d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急剧增加。金都一号火龙果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分别在花后30 d和35 d达到最高,而越南白肉火龙果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分别在花后30 d和35 d达到最高。相关性分析发现,金都一号火龙果果实淀粉与蔗糖含量变化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越南白肉火龙果的淀粉含量与蔗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火龙果果实淀粉降解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存在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为探讨火龙果果实中可溶性糖积累与淀粉降解机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油莎豆‘石研2号’(河南圆粒)为试材,在其结块茎前期,用不同浓度梯度依次为0(CK)、100、500、1 000、1 500、2 000mg·L~(-1)的矮壮素(CCC)进行喷施,测定油莎豆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块茎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及内源激素含量,以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CCC)对油料作物油莎豆生理特性及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壮素(CCC)施用浓度为500~2 000mg·L~(-1)时,均能显著降低株高(P0.05),并且可以提高油莎豆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块茎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的含量,其中经2 000mg·L~(-1)的矮壮素处理后效果最佳,株高降低了34.39%,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P0.05),矮壮素(CCC)处理下油莎豆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ZR)均低于对照,脱落酸(ABA)含量高于对照,矮壮素(CCC)浓度与赤霉素(GA3)、玉米素(ZR)含量呈负相关性,与脱落酸(ABA)含量呈正相关性;矮壮素(CCC)会抑制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ZR)的合成,对脱落酸(ABA)有促进作用。综合分析表明,矮壮素(CCC)的浓度为2 000mg·L~(-1)时不仅可以使油莎豆抗倒伏,同时可以增强油莎豆的光合作用能力以及抗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探究综合评价黄瓜品质的方法,以10个不同外形、营养、风味的黄瓜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 风味和营养品质,并对各品质指标进行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对风味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除柠檬酸之外,品种间各品质指标均存在一定差异。可溶性固形物、单宁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品种是维纳 斯,最低的分别是德瑞特975、金童和传奇778;可溶性糖、葡萄糖、果糖、苹果酸、氨基酸含量最高的均为绿 宝,可溶性糖含量最低的是德瑞特975,其余4个指标最低的均为甘脆1号;蔗糖含量最高的是玉女,最低的是金 童;总酸含量最高的是金童,最低的是德瑞特975;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优美,最低的是甘脆1号。相关性分析 显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果糖、葡萄糖、蔗糖、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果糖、葡萄 糖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蔗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苹果酸含量与果糖、葡萄糖、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极显著 正相关,与蔗糖含量显著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 含量与可溶性糖、葡萄糖、果糖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苹果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黄瓜风味品质指标主成 分分析综合排名前3的是维纳斯、绿宝和托尼102。结合黄瓜品质评价差异性分析结果,认为主成分分析综合排 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黄瓜的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酿酒葡萄在埋土越冬期的蔗糖代谢机制,以西北地区主栽品种‘赤霞珠’为试材,检测了冬季下架埋土后根系和枝条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2月和1月的冰冻温度下‘赤霞珠’根系、枝条中的可溶性糖均显著积累,且还原糖总量高于蔗糖总量,此阶段还原糖在‘赤霞珠’抗冻反应中起主要的渗透调节作用;在低温非冰冻温度的3月,根系和枝条的蔗糖总量高于还原糖总量,此阶段蔗糖是‘赤霞珠’抗寒响应的主要可溶性糖。相关性分析表明,蔗糖、果糖含量与SPS、SS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葡萄糖含量与SS、AI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根系比较,枝条中蔗糖代谢相关的生理指标与越冬低温的关系更为密切,除NI活性外的其他生理指标均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和SPS、AI活性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晚熟的艳丰一号桃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和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果实生长发育早期,果实和叶片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是还原糖,中后期,还原糖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非还原糖大量积累;在整个果实生长发育期间,果实中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显著地高于叶片,而叶片中山梨醇和淀粉含量则显著地高于果实;叶片中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和果实中山梨醇含量较稳定,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差异较小;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蔗糖在果实中持续积累,尤其是在成熟前急剧增加,果实内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在生长发育前期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后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叶片中山梨醇含量在生长前期下降,之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在整个果实生长发育期间果实中果糖含量与NI、SS和SDH活性及葡萄糖含量与SS和SDH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叶片中葡萄糖含量与SDH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且果糖含量与SS和ADPGPPase活性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叶片中蔗糖含量与SP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但果实中蔗糖含量与SPS不存在任何相关性。因此认为各主要糖的合成与转化在叶片和果实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酶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5个桃品种可溶性糖与有机酸组分进行检测,解析各桃品种糖、酸、甜味组成和相互关系以及风味特点。结果表明:5个桃品种果实中均含有蔗糖(甜味)、葡萄糖(甜味)、果糖(甜味)、苹果酸、柠檬酸、奎尼酸、草酸和莽草酸,同一品种中不同物质占比不同;可溶性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蔗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2种糖,属于蔗糖积累型;甜味强弱依次为蔗糖甜味>果糖甜味>葡萄糖甜味,蔗糖甜味极显著强于其他2种甜味,属于蔗糖甜味型;不同品种各有机酸组分含量有很大差异,大久保和京玉属于苹果酸优势型,早凤王和中油8号属于柠檬酸、苹果酸、奎尼酸优势型,红珊瑚属于奎尼酸、苹果酸、柠檬酸优势型;糖酸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红珊瑚>大久保>中油8号>京玉>早凤王,甜酸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红珊瑚>中油8号>大久保>京玉>早凤王,相互间差异不显著。中油8号蔗糖、果糖、可溶性糖、柠檬酸、奎尼酸和有机酸含量最高,甜味最强;京玉葡萄糖、苹果酸含量最高;早凤王草酸和莽草酸含量最高;红珊瑚糖(甜)酸比值最高。可溶性糖含量与甜度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均与蔗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酸含量与柠檬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谢鹏  郭素娟  熊欢  李广会  吕文君 《园艺学报》2012,39(12):2369-2376
 以6年生板栗‘3113’为试材,采用比色法对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实横、纵径生长规律呈双“S”型,单苞质量呈“S”型曲线。可溶性总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蔗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呈单峰曲线。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在花后60 d达到峰值,之后趋于下降,与蔗糖含量变化趋势吻合;ADPG焦磷酸化酶(AGPPase)、水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的活性均呈单峰曲线,但最高峰的时间略有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可溶性淀粉与可溶性总糖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8;SS和SPS活性与蔗糖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5和0.892;可溶性淀粉含量与SS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GBSS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4和0.88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菠萝蜜果实中的糖分组成及含量积累特征。【方法】以菠萝蜜品种‘马来西亚1号’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发育时期果肉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应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淀粉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结果】菠萝蜜成熟果实中蔗糖含量最高,超过总糖含量的70%,主要在果实采后成熟期积累。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接近,各占总糖的15%左右。淀粉是菠萝蜜果实中重要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果实成熟采摘前积累、后熟期间降解。蔗糖酸性转化酶(AI)为主要的蔗糖水解酶,与蔗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02*)。蔗糖合成酶(SUSY)、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在后熟阶段活性最高,与蔗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5**、0.997**),参与蔗糖的合成。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在果实发育中期活性最高,与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0*)。α-淀粉酶在后熟阶段活力最高。【结论】蔗糖是‘马来西亚1号’菠萝蜜果肉的主要糖分,蔗糖的积累与AI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SUSY、SP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主要在后熟期积累。淀粉是菠萝蜜果实发育的主要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淀粉的积累与AGPase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在果实成熟前合成、后熟期间降解。  相似文献   

9.
不同原产地杏种质果实糖酸组分含量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91份杏品种(华东地区11份、华北地区25份、西北地区18份、西南地区12份、东北地区13份、中南地区3份,欧洲3份,美洲3份,大洋洲2份,朝鲜1份)的果实糖酸组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主要是蔗糖和苹果酸,约占总可溶性糖的74%和总有机酸的66%:果实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华东地区品种果实蔗糖平均含量较高,朝鲜品种则较低:美洲品种果实葡萄糖和果糖平均含量均较高,朝鲜品种则较低;中南地区品种果实苹果酸和总酸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原产区。另外,果实蔗糖含量与总糖、山梨糖醇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与山梨糖醇和总糖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葡萄糖含量与果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山梨糖醇含量与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苹果酸含量与总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苹果酸含量与柠檬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柠檬酸含量与奎宁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总酸含量与苹果酸和奎宁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20个枣品种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枣果实中的主要糖和有机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并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枣果实中主要的可溶性糖为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其次是果糖和葡萄糖,属蔗糖积累型;总糖及各组分糖的含量在不同品种果实间存在显著差异,所测品种中‘新郑灰枣’总糖含量最高;随着果实的发育,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不断积累,在果实发育前期主要是果糖、葡萄糖的积累,白熟期之后以蔗糖积累为主。枣果实中的有机酸主要是苹果酸、奎宁酸和琥珀酸,其中苹果酸含量最高,属苹果酸优势型;总酸及各组分酸的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彬县晋枣’总酸含量最高;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总酸及苹果酸、奎宁酸和酒石酸含量不断增长,柠檬酸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间无显著差异,琥珀酸含量在白熟期低,且与脆熟期和完熟期差异极显著,而脆熟期和完熟期之间无显著差异。糖、酸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酸与苹果酸和奎宁酸,总糖与蔗糖,果糖与葡萄糖,苹果酸与总糖和蔗糖之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柠檬酸与果糖和葡萄糖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总酸与果糖、酒石酸与熊果酸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