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江津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何丹  刁承泰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4-26,41
运用重庆江津市1990~2002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程度等变化情况,得出耕地面积变化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类型。接着运用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数据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总结出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人口增长、农业生产效益、政治经济政策这5个因素是引起其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2.
根据旬邑县1989-2009年统计资料,分析该县近二十年来耕地面积动态变化过程,并选取GDP、人口、城镇化水平等10个社会经济因子,采用单因子关联分析和多因子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并揭示了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为生态脆弱区合理保护耕地资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989-2009年旬邑县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经历了稳步减少(1989-2000年)、缓慢减少(2000-2003年)到平稳(2003-2009年)的发展阶段.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该县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3.
长沙市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1990-2006年期间耕地和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数据,分析长沙市耕地资源的发展现状和时空变化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长沙市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市耕地面积在1990-2003年呈逐步下降趋势,年均耕地递减率约为0.26%;2003-2006年耕地呈小幅度增长趋势.(2)区域差异度计算结果表明,长沙市不同的区县耕地变化速度和区域差异明显,耕地变化较为剧烈的地区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区县.(3)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沙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可以总结为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和农业科技水平因子,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因子是最为关键因素.(4)多元回归分析也表明,经济因素是长沙市耕地变化最为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了1997~2007年太原市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指出耕地数量的变化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结合近十年来太原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耕地变化的因子,得出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因素、人口因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最主要的因子,并且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锡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晶  彭补拙 《土壤》2001,33(6):295-299,320
本文以无锡锡山市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包括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人口增长、政治经济政策这4个方面,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可以科学指导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了1996—2008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结构变化、程度变化,并在统计软件SPSS的支持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寻找影响13a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土地利用程度加深;(2)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净减少,园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净增加;(3)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因素和农业发展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农业发展因素也不可忽略。针对研究结果,"挖存量变增量、垦后备扩资源"将是解决广东省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齐头并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湖南省1996—2011年耕地资源的变化过程,定量分析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并对该区域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利用湖南省近16a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根据研究区域的特点选取了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机械化水平等14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最后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研究区域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1996—2011年湖南省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趋势明显,由1996年的0.066 9hm2减少到2011年的0.058 0hm2,该省耕地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主要由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农业生产能力、人民生活水平4个方面构成。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2014—2020年的耕地面积继续呈下降趋势。[结论]湖南省耕地减少速度快,土地垦殖率高,且后备资源贫乏,应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以促进区域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昭通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宪波  杨子生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2):166-170,177
[目的]对云南省昭通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为揭示不同尺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昭通市2009—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及调查数据,结合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信息熵公式计算了昭通市各类用地结构信息熵及其均衡度,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了昭通市各类用地总面积与人口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之间的关联度。[结果](1)2009—2015年,昭通市农用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变化,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其他用地总面积呈上升趋势变化;(2)昭通市耕地面积减少速率最快,土地综合变化度相较其他地区变化较小;(3)昭通市及各县/区各类用地结构也逐步向均衡和稳定方向发展,鲁甸县和巧家县的各类用地结构均衡度最高;(4)第一产业值、第三产业值、人口和城镇化率为建设用地变化主要驱动力,第二产业值为各区县农用地变化驱动力,国内生产总值均影响昭通市各个区县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变化。[结论]云南省昭通市土地利用变化受人口、社会和经济等不同因素影响,各类土地逐步向均衡和稳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土地利用/覆盖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980年代和2005年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为数据源,通过类型面积差异检测统计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对1980s—2005年6种主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演变情况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现状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时期河南省耕地面积比重始终最大,未利用土地面积始终最小。从1980s—2005年,耕地面积总体减少的最多,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增加的最多,引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人为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和行政因素。(2)1980s—2005年,景观水平指数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呈增大趋势,而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蔓延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处于降低趋势。最后,针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县级面板数据,揭示了1994—2008年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和各投入要素集约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并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4—2008年,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逐年上升,化肥、地膜、农药、农用机械动力、农用柴油的集约度不断提高,劳动力集约度在2000年达到顶点后逐年下降;(2)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区域差异呈现波浪式的变化特征。其中劳动力投入的区域差异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3)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政策对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耕地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负向影响明显。因此,河南省未来应更多关注化肥、农药投入增加可能带来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以及通过加大经济落后地区的农业扶持力度来全面实现河南省耕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