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外源激素对棉花前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鲁棉2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吲哚乙酸(IAA)5 mg·L-1、10 mg·L-1,6-苄基腺嘌呤(6-BA)50 mg·L-1、100 mg·L-1,赤霉素(GA)20 mg·L-1、50 mg·L-1 6个不同浓度水溶液处理,以清水为对照,在苗期至蕾期叶面喷施3次,研究外源激素对棉花前期生长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激素处理后,棉花主茎纵向生长速度缓于对照,茎粗大于对照。50 mg·L-1 GA处理的棉株出叶速度、单株叶面积高于对照。6个处理的棉株主茎功能叶叶绿素SPAD值均高于对照。不同浓度IAA、GA处理均促进棉花现蕾,其中20 mg·L-1 GA处理棉花单株现蕾数多于对照。本试验条件下,苗期叶面喷施IAA 和GA能协调棉花营养与生殖生长,促进蕾的发育,GA处理效果优于IAA处理,其中20 mg·L-1GA效果最佳,6-BA处理未能促进棉花现蕾。  相似文献   

2.
雷蒙德氏棉叶绿体基因组Fosmid文库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高盐、低pH值法提取雷蒙德氏棉叶绿体DNA;通过物理剪切法获得随机断裂的DNA片段;剪切片段末端、补平修饰后与pCC1FOS载体连接;用噬菌体包装蛋白包装重组DNA,侵染大肠杆菌EPI300,构建了雷蒙德氏棉叶绿体基因组文库。对于叶绿体DNA剪切,以1 mL注射器中等速度吸打18次为最佳参数。叶绿体基因组Fosmid文库滴度为1×104 cfu·mL-1,插入片段大小平均为38 kb,最终筛选出39个克隆用于后续研究,覆盖叶绿体基因组9.2倍。以叶绿体特异标记筛选出能够覆盖雷蒙德氏棉叶绿体全基因组的6个克隆:F66,F46,F28,F8,F55和F3,为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基因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显性低酚棉新品系种仁营养品质与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主选育的7个显性无腺体新品系为材料,通过种子性状考察,种仁游离棉酚、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测定,研究了低酚棉种仁具有重要的油用、食用价值和保健功能。结果表明:4个新品系种仁棉酚含量低于国家食用标准,其中苏显无154、苏显无156棉酚占种仁质量低于3 mg·kg-1,成为名副其实的无酚棉新种质。低酚新品系种仁粗脂肪含量高于有酚品种,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超过70%,油酸相对含量略低于有酚品种,亚油酸、亚麻酸、棕榈油酸相对含量以及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与有酚品种相同。低酚新品系种仁色氨酸含量高于常规有酚品种,其它必需氨基酸含量以及氨基酸总含量与有酚品种相近。低酚基因Gl2e对棉花种仁脂肪酸、氨基酸组成及其含量未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裸苗移栽棉花根系形态特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收获期裸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移栽和直播棉花的成熟棉株根系形态特征进行了剖面观察,发现裸苗移栽棉株的侧根向四周呈伞面放射状生长,可见粗而健壮的优势侧根6~8条·株-1;营养钵移栽棉株的侧根多向一侧呈鸡爪状极性伸展,可见优势侧根1~2条或2~3条;直播棉花为典型的直根系。经测定,裸苗移栽棉花一级侧根条数44条·株-1,分别比营养钵移栽和直播棉的多15.8%和37.5%;根直径0.31 cm,分别比营养钵移栽和直播棉的粗20.5%和88%;根干重31.9 g·株-1,分别比营养钵移栽和直播棉的重22.2%和75.3%。  相似文献   

5.
玉米和高粱用于碳同化和光呼吸的电子效率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华靖  陶月良  王立新  叶子飘  李红 《作物学报》2011,37(11):2039-2045
为了探讨C4植物碳同化和光呼吸的电子效率,运用Li-6400光合仪同时测定玉米和高粱在30℃和380 μmol CO2 mol-1下叶片的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可较好地拟合所测的光响应曲线和快速光曲线,其拟合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在此基础上算得玉米和高粱在光呼吸条件下参与碳同化的电子流分别为198.60 μmol m-2 s-1和178.00 μmol m-2 s-1,所占比率分别为75.34%和74.81%;参与光呼吸的电子流分别为7.04 μmol m-2 s-1和7.84 μmol m-2 s-1,所占比率分别为2.67%和3.29%。而根据Valentini和Epron的方法算得玉米和高粱碳同化的电子流分别为210.45 μmol m-2 s-1和188.54 μmol m-2 s-1,所占比例分别为82.68%和79.24%;参与光呼吸的电子流则分别为45.67 μmol m-2 s-1和49.40 μmol m-2 s-1,所占比率分别为17.32%和20.76%。以前法研究表明,玉米和高粱在光呼吸条件下,来自PSII的电子除流向光呼吸和碳还原外,还存在其他消耗电子的途径,证明其他消耗电子的途径并不能被忽略或其他途径所消耗电子的量并不是常数。后法过高地估算了玉米和高粱叶片中来自PSII的电子用于光呼吸的消耗量。两法的结果相差6倍左右。这对重新评估光呼吸在植物的光保护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棉花叶片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棉花叶片为材料,针对试材中含有大量色素、酚、醌等干扰物质的问题,从蛋白提取方法、裂解液成分、上样量等方面对棉花叶片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TCA/丙酮法提取棉花叶片总蛋白,含有7 mol·L-1尿素、2 mol·L-1硫脲、4% CHAPS、80 mmol·L-1 DTT、1 mmol·L-1 PMSF、0.3%载体两性电解质的裂解缓冲液,上样量为600 μg,采用pH 4~7、24 cm的IPG胶条进行双向电泳时,2-DE图谱的蛋白点分布均匀、清晰且重复性好。本体系为开展棉花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陇绿棉3号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陇绿棉3号为试验材料,针对从外植体培养到胚状体发生及分化成苗整个组织培养过程的不同阶段,研究探索绿色棉—陇绿棉3号的再生条件,获得再生植株,为拓宽彩色棉再生基因型和转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陇绿棉3号外植体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暗4 d/光2 d处理;愈伤组织诱导最佳激素组合为0.1 mg·L-1 2,4-D+0.05~0.3 mg·L-1 KT或0.1 mg·L-1 2,4-D+0.1 mg·L-1 KT+0.1 mg·L-1 IAA的MSB培养基(MS培养基无机盐+B5培养基有机成分);愈伤分化的最适条件为MSB中添加1.9 g·L-1 KNO3和2.0 g·L-1凝固剂gelrite;胚性愈伤增殖培养基为MSB(NH4NO3减半)中添加1.9 g·L-1 KNO3并添加1.8 g·L-1凝固剂gelrite、0.1 g·L-1天冬酰胺和0.1 g·L-1谷氨酰胺。在去除NH4NO3,添加0.1 mg·L-1 KT和0.4 mg·L-1 IBA的MSB培养基上,胚胎发生率和子叶胚萌发率均达到峰值,且子叶胚在1/2 MSB培养基上可成功分化成苗。  相似文献   

8.
不同棉花基因型钾效率特征及其根系形态的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郝艳淑  姜存仓  王晓丽  夏颖  陈防 《作物学报》2011,37(11):2094-2098
以水培方法研究钾对两种棉花基因型钾效率特征及其根系形态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效基因型103钾利用效率在低钾与适钾时分别为160.2 g g-1和47.5 g g-1,而低效基因型122为133.8 g g-1和37.9 g g-1;在低钾和适钾处理时,103叶片钾积累量占全株钾积累量的84.6%和62.6%,122分别是63.4%和56.0%。在不同钾处理下103根系各参数均高于122,低钾时103总根长和根总表面积分别增加46.2%和13.9%,122根系各参数则均下降。缺钾抑制了粗根的生长,103在低钾时粗根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降低了54.0%、62.8%和75.2%;122粗根各参数也有所降低。但低钾时103细根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增加了69.0%、77.0%和80.4%,分别是122的1.9、2.3和2.6倍。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提取方法和电泳条件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双向电泳的关键。本文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合圆果种黄麻功能叶总蛋白双向电泳(2-DE)分析的高效提取方法及电泳条件,在双向电泳技术中,比较了TCA丙酮、Tris-base/丙酮、Tris-HCl的蛋白提取方法,并优化了上样量和样品制备方法。结果表明, TCA丙酮法提取蛋白质产量高,达79.0 mg g–1,比Tris-base/丙酮法和Tris-HCl的产量分别高出44.2%和114.1%。该法得到的2-DE图谱背景清晰,蛋白点数最多,约602个,较其他两种方法更适合用于黄麻功能叶总蛋白双向电泳分析;350 mg为最佳上样量。这为黄麻蛋白质组学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小麦籽粒A-型和B-型淀粉粒的理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面粉中分离纯化出的A-、B-型淀粉粒为材料,研究其形态及理化特性。淀粉粒扫描电镜形态观察显示,小麦全淀粉中A-、B-型淀粉粒形态差异显著,分离出的A-、B-型淀粉粒无混杂。分离纯化出的A-型和B-型淀粉粒粒径范围分别为4.45~44.46 μm和0.47~11.16 μm,单位质量数量分别为1.23×1010 g-1和6.70×1010 g-1,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27.70%和22.62%。B-型淀粉粒的膨胀势较大,但糊化值明显小于A-型淀粉粒。重组淀粉中B-型淀粉粒的重量比例小于30%时对淀粉糊化特性影响很大,超过30%后,淀粉粒粒级分布对糊化特性的影响变小。  相似文献   

11.
植物叶绿素含量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不同提取液提取爬山虎叶绿素的效果,分别采用80%丙酮溶液、96%乙醇溶液、90%乙醇丙酮混合溶液、95%乙醇丙酮混合溶液四种提取溶液来提取五叶爬山虎叶片叶绿素。结果表明:叶绿素溶液吸收峰的峰值和不同提取液对植物叶绿素的提取能力随提取液的不同而不同,由大到小排序的顺序为95%丙酮乙醇溶液>90%丙酮乙醇溶液>80%丙酮>96%乙醇,相比于研磨法,用试剂浸泡法的叶绿素提取效率更高,这可为准确提取与检测植物叶绿素的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朝鲜蓟叶中绿原酸提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采用朝鲜蓟新鲜叶片和干燥叶片进行绿原酸提取的最佳提取方式。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盐酸水溶液、乙醇、微波及高温处理等几种方式处理鲜叶样品;采用乙醇和盐酸水溶液处理干燥叶片,比较不同方式下绿原酸的提取效果。结果:采用0.1M盐酸水溶液和漂烫90秒后水提取两种方法对鲜叶中绿原酸的提取效果最好。干叶中绿原酸的提取效果以70% 乙醇作为提取剂的提取率最高。结论:采用适宜的提取条件分别从朝鲜蓟鲜叶和干叶中提取绿原酸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试验利用亚临界萃取技术探究棉籽仁中游离棉酚萃取的合适提取工艺条件,为棉酚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以高酚棉籽为提取原料,分析前处理方式和萃取过程中温度、时间、料液比、次数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并采取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预处理试验中,粉碎过40目筛轧胚提取率最高,为57.6%;单因素试验中,棉酚提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20℃时达到最高58.2%,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30 min后增长趋于平缓,随着次数的增加逐渐升高,4次后增长趋于平缓,随着料液比的增加逐渐变大,在1:12后增长趋于平缓。正交试验结果得到亚临界萃取棉酚的最佳工艺为:温度20℃,时间40 min,次数4次,料液比1:14,此时提取率为68.9%。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皂荚皂苷酸解制备皂苷元的工艺,以皂荚皂苷粗品为原料,考察酸浓度、酸解时间、酸解温度、料液比和酸种类对皂荚皂苷酸解转化成皂荚皂苷元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酸解工艺为盐酸浓度4 mol/L、酸解时间4 h、酸解温度80℃、料液比1:30(m:v),采用优化后的酸解条件能够得到含量在65%左右的皂荚皂苷元产品。再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和重结晶法对酸水解后的皂苷元进行纯化,确定最佳的萃取剂为三氯乙烯,料液比为1:20(m:v),萃取时间在90 min内变化不大,萃取1次,采用60%乙醇重结晶,得到的总皂苷元纯度可达76.31%。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测定小麦中B型单端孢酶烯族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 3-ACDON)和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 15-ACDON)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检测方法。用水提取小麦样品,提取液经无水乙醇等体积沉淀,再结合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可取得较好的净化效果。采用乙腈/0.005%磷酸水溶液二元梯度洗脱程序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上完成DON、15ACDON和3ACDON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0.5~15.0 mg L-1线性范围内,DON、15ACDON和3ACDON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9.8%、93.4%和92.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2%、2.0%和2.5% (n=3);检测限分别为12.2、10.5和16.7 μg kg-1。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样品净化方法使杂峰干扰少,大幅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成本低,适用于小麦中B型单端孢酶烯族毒素的大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一株能高效降解棉籽饼中棉酚毒素的菌株,以棉酚为唯一碳源,从棉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对棉酚具有降解作用的菌株,得到具有较高降解活性的菌株M-9,其降解率达到94.74%,对其进行了菌株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并结合其16S rDNA序列,初步确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通过对M-9菌株的脱毒效果研究表明,其具有降解棉籽饼中游离棉酚的能力,脱毒后棉籽饼中游离棉酚的含量降至33.18 mg/kg,符合中国国家标准饲料卫生标准规定(GB13078-2001):饲料原料棉籽饼中游离棉酚含量≤1200 mg/kg。并进行毒性饲喂试验,从而确定菌株M-9处理后的棉籽饼粉对小白鼠无毒性。  相似文献   

17.
王春娥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2010,36(12):2062-2072
大豆异黄酮育种与大豆制品加工研究需要进行大批量样品12种异黄酮组分的快速定量分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HPLC)系统,以大豆品种南农95C-13为材料,研究大豆苷元,大豆苷,乙酰基大豆苷,丙二酰基大豆苷,染料木苷元,染料木苷,乙酰基染料木苷,丙二酰基染料木苷,黄豆苷元,黄豆苷,乙酰基黄豆苷,丙二酰基黄豆苷等12种标准品外标法快速定量技术。从样品制备与色谱条件对分析12种异黄酮组分的准确度和分离度入手,确定分析流程,以(科丰1号×南农1138-2)的184个重组自交系(NJRIKY)为材料,研究豆腐加工中总量和各组分的变化特点。(1)样品以80%甲醇水溶液50℃超声1 h提取;色谱条件为,检测波长254 nm, 柱温36℃,流速2.0 mL min–1, 进样量 10 μL, 流动相0.1%(V/V)乙酸水溶液(A)和100%甲醇(B),0~2 min,27% B (V/V)→2~3 min,27%~38% B→3~10 min, 38% B→10~12 min,38%~39% B→12~14 min, 39% B→14~15 min, 39~27% B梯度洗脱;在15 min内将12个组分良好分离,各组分峰面积与其相应浓度均呈良好线性关系(R2为0.9976~0.9999);加标回收率均大于99%,变异系数低于2%。(2)NJRIKY群体籽粒、豆乳、豆腐异黄酮总量和组分的大量分析验证了HPLC快速技术的效果。籽粒异黄酮总含量(3 695.00 μg g–1)在豆乳加工中平均85.15%转入豆乳 (3 146.12 μg g–1),14.85% (548.88 μg g–1)进入豆渣。传统豆腐加工通过硫酸钙絮凝,只有17.32% (639.89 μg g–1)转入豆腐,67.83% (2 506.23 μg g–1)留在黄浆水中。豆乳中12种组分含量比籽粒稍低,均以丙酰基染料木苷含量最高;而豆腐中乙酰基染料木苷和乙酰基黄豆苷缺失,以染料木苷元与大豆苷元含量较高。大豆科丰1号与南农1138-2杂交重组后家系间的异黄酮遗传变异增大,增加了对其遗传改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棉子资源及其全价开发的意义以及棉子加工现状。并着重讨论了萃取技术在棉子全价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主栽棉花品种的棉籽油资源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棉花品种棉籽油脂肪酸含量与组成的差异。【方法】以收集于我国棉花主产区的82份棉花品种的棉籽为试验材料,采用索氏法提取种子中粗脂肪,并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最后通过聚类分析等分析脂肪酸组成与棉花品种和产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棉籽仁脂肪总含量在188.4~302.8 mg·g~(-1),平均为249.52 mg·g~(-1)。棉籽仁中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104.88~180.68 mg·g~(-1))、棕榈酸(41.53~69.77 mg·g~(-1))、油酸(28.29~48.86 mg·g~(-1))和硬脂酸(3.56~6.8 mg·g~(-1));各品种脂肪酸含量具有差异。聚类分析表明,棉籽脂肪酸总含量和脂肪酸组成与产地具有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到棉籽脂肪酸总含量以及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高的材料,明确了82份种质资源的棉籽油分特征、特性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棉田化学钾肥的秸秆替代施入对棉仁含油量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基础,2012—2013年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站进行麦棉两熟周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在棉花季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0,W0)、半量还田(4500 kg hm–2,W1)和全量还田(9000 kg hm–2,W2),在小麦季设置棉花秸秆不还田(0,C0)、半量还田(3750 kg hm–2,C1)和全量还田(7500 kg hm–2,C2),两种作物秸秆不同还田量组合后共9个秸秆还田处理,另根据秸秆折合钾肥量,于2012年棉花季开始增设2个钾肥用量处理,即150 kg K2O hm–2和300 kg K2O hm–2(K1和K2)。研究显示,在适宜氮肥(300 kg N hm–2)、磷肥(150 kg P2O5 hm–2)水平下,随着逐年秸秆还田与施钾,土壤速效氮、有效磷年际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土壤速效钾含量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花后17 d、24 d是不同处理条件下棉仁含油量差异形成的关键时期;相较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花后17 d、24 d的磷脂酸磷酸酯酶(PPase)的活性对棉仁油分的通径系数更大。结果表明,短期秸秆还田与单施化学钾肥均主要影响棉田土壤速效钾含量;从棉仁油分累积角度来看,秸秆还田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化学钾的施入;花后17 d、24 d棉仁钾含量是影响棉仁含油量的关键因子;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条件下,PPase较G6PDH、PEPC对棉仁油分的影响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