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探索松墨天牛取食对林木的分解作用,本文通过对松墨天牛幼虫及成虫取食量的测定,寄主云南松韧皮组织及松墨天牛幼虫排泄物成分对比分析,并与资源利用相同的木材微生物分解能力进行对比,阐明了松墨天牛作为分解者的重要分解作用。研究表明,松墨天牛幼虫期(约为55 d)取食分解林木生物量平均为12.42 g(24.40 cm3),成虫期取食分解林木生物量平均为12.87 g(25.28 cm3);松墨天牛幼虫对糖类物质的利用度很高,具有较强的纤维分解利用能力,取食分解后总糖减少83.58%,粗纤维减少23.87%,1头松墨天牛幼虫期分解的林木粗纤维质量为1.93 g,分解利用率为0.008 g.d-1。松墨天牛对林木的分解证明,天牛作为一种重要的林木分解的先驱者,可以分解林木,更重要的是松墨天牛攻击亚健康林木,为微生物分解林木提供了容易入侵的途径,加速了亚健康林木的分解与循环,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分解与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场有杉林2400亩,由于杉天牛为害,生长受到很大影响。1969—1973年被杉天牛吃死的树有2000多株,风折断头的15000多株,严重的地方有50%的杉树被吃死,最多的一株有虫151条,平均每株2—3条,亩为害率84%。一、杉天牛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双条杉天牛成虫黑褐色,长约1—3厘  相似文献   

3.
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2005年北京市密云县进行了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5 a放蜂1200万头,累计防治面积3000 hm^2。管氏肿腿蜂5 a平均寄生率达69.68%,寄生率随着放蜂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内放蜂后侧柏的被害率由放蜂前22.78%下降到0.49%;被害木虫口密度由25.4头/株下降到3头/株,下降率88.2%;被害木管氏肿腿蜂密度由放蜂前的0.2头/株上升到2005年的2.5头/株,基本达到有虫不成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哲里木盟奈曼旗等地的光肩星天牛危害比较严重,如新镇林场8.18万亩林地,光肩星天牛的危害率达1 00%,虫口密度在17~30头/株.光肩星天牛是林木蛀  相似文献   

5.
对光肩星天牛进行了3年的调查研究,摸清了该虫对垂柳的危害情况.株被害率为100%,虫口密度最低为4头/株,高达42头/株,平均为19头/株;为害枝干高度在251~400cm处占63.95%;粗度在4.1~10.0 cm占70.93%,而4.1~6.0 cm处占29.65%.受害后枝干易受风折,造成枯枝断梢,严重的导致整株死亡,被伐除的占24.63%,这样不仅影响垂柳的正常生长和树形美观,还有损市容市貌.  相似文献   

6.
红缘天牛是沙棘主要的蛀干害虫,常造成沙棘林成片死亡。由于红缘天牛钻蛀沙棘枝干,生活隐蔽,难于防治,利用天敌防治是控制红缘天牛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红缘天牛,研究了白蜡吉丁肿腿蜂对红缘天牛的室内寄生情况和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白蜡吉丁肿腿蜂在1︰1和1︰2的接蜂比例下都可100%寄生红缘天牛,5龄红缘天牛每头平均繁殖66.1头蜂;林间,放蜂量为1︰6~1︰10时,寄生率达33.6%,与1︰12~1︰20放蜂量的寄生率34.2%相差不大,故放蜂量为1︰6~1︰10时为最佳放蜂量,红缘天牛的虫口密度由放蜂前的1.2头/株降低到0.4头/株,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光肩星天牛严重为害杨、柳、榆等速生树种。由幼虫蛀入村干木质部,穿食隧道,破坏枝干,影响林木生长,且易造成风折,是杨、柳等林木的毁灭性害虫。 我场南大寺林区,三千余亩杨树均遭此虫为害。据调查,七年生加杨林,平均被害率达60%,株虫口密度平均为3.3只;六年生杂交杨平均被害率达32%,株虫口密度2.3只。林木被害处隧道纵横,容易遭风折断。例如,1972年7月26日  相似文献   

8.
利用管氏肿腿蜂和诱饵植物控制天牛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0年进行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和诱饵植物控制天牛的林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柳树上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2009年受害株率下降38.69%,而2010年却上升4.1%.在种植复叶槭引诱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保护柳树的试验中,2a中复叶槭平均诱虫数为2.9头/株,受害株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2009年柳树受害株率从37.14%降低到28.00%,但2010年柳树株受害率反而上升至67.00%.在种植构树引诱桑天牛保护西府海棠的试验中,构树平均诱虫数为37.9头/株,2009年和2010年西府海棠的受害株率分别为71.04%和93.60%.在种植白蜡树引诱云斑天牛保护柳树的试验中,白蜡诱集的云斑天牛成虫数平均为55头/株,柳树的受害株率从43%下降至30%.比较经药剂处理和人工捕捉的诱饵植物诱集的天牛数量,喷施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剂后诱饵植物所诱集的天牛成虫数量明显少于人工捕捉到的数量,但药剂处理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1 发生与危害光肩星天牛 ,属鞘翅目天牛科 ,在定襄县 1982年已有零星发生。最初危害的树种为复叶槭 (现该树种在定襄已绝迹 ) ,后逐渐转向农田林网和四旁栽植最多的钻天杨、箭杆杨、北京杨、河南白榆等树种进行危害 ,1996年已严重成灾。据在城关、神山、杨房、南王、蒋村、宏道等乡 (镇 )调查 ,全县受光肩星天牛危害的村庄有 113个 ,占全县村庄总数的 72 % ,受害总面积为 0 .7万 hm2 ,占平川林网面积的 37.5%。平均有虫株率为 4 7.3% ,重灾区有虫株率达到 90 %以上 ,严重地段有虫株率高达10 0 % ;平均虫口密度为每株 2 3头 ,最高虫口密度为…  相似文献   

10.
为控制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松墨天牛的危害,从自配的十多种引诱剂中筛选出1、4、3号引诱剂对松墨天牛引诱效果较好,诱虫率分别为:65.1条/株、64.1条/株和43.9条/株。诱剂浓度以1:3为宜,诱虫时间以4—7月为好。林间大面积释放引诱剂防治松墨天牛结果表明,平均每株诱木可诱46.1条天牛,可显著减轻天牛危害,降低林木枯死率。  相似文献   

11.
我所自1974年大量引利栽培油橄榄后,于1977年发现有两株被云斑天牛(Batocerahorsfieldi Hope)危害。近两年发生愈来愈重,现危害株率达66%,其中有51株死亡,占被害株的19.5%。为摸索云斑天牛的防治方法,我们对此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情况简报如下。一、云斑天牛产卵情况与气温有一定的关系。我所一般在6月下半月,当旬平均气温达24℃时,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在27—28.5℃时,为产卵高峰。气温过高,产卵量减少。一般到8月下旬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2.
进行了川硬皮肿腿蜂对天牛的防治效果和中华甲虫蒲螨对小线角木蠹蛾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释放量80~100头/株(1管/株)的天牛被寄生率达37.65%~45.08%,平均41.70%;释放量160~200头/株(2管/株)的天牛被寄生率达40.79%~46.03%,平均43.77%;两种释放量的平均防效基本相当,总寄生率43.12%,经济释放量为80~100头/株(1管/株)。中华甲虫蒲螨释放量1~2万头/株(1管/株)的小线角木蠹蛾的防效达41.08%~46.71%;释放量2~4万头/株(2管/株)的小线角木蠹蛾防效达42.38%~48.33%;总防效在43%~46.12%,平均防效44.17%。两种释放量防效基本相当,经济释放量为1~2万头/株(1管/株)。经过2年多的观测研究,证实川硬皮肿腿蜂和中华甲虫蒲螨均可适应沧州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对天牛、小线角木蠹蛾等多种蛀干性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红栎天牛Enaphalodes rufulus Haldeman(鞘翅目天牛科)遍及美国东北,是一种至少为害九种商用栎树的乡土害虫。是为害林木,使产品价值降低的蛀干害虫复合体的一页。对于这个复合体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估计,论述甚多(作者名略)。按1977年木材产品价格来估计,1977年美国东部,因栎树蛀干害虫的为  相似文献   

14.
松幽天牛Asemum amurense Kraatz是典型的次期性蛀干蛀根害虫,也是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昆虫之一,严重威胁着林间长势衰弱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本研究调查松幽天牛的危害情况,按照1∶1,1∶2,1∶3,1∶4的虫蜂比于室内外分别接种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防治松幽天牛低龄幼虫,并筛选接种最适虫蜂比例。结果表明:松幽天牛主要危害衰弱木、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危害木和枯死木,平均虫口数量分别为27,27,70头/株,最多为152头/株,有虫株率为11.99%。室内试验中按虫蜂比为1∶3接种时,寄生成功率最高为60.00%。林间试验中按虫蜂比1∶4接种时,防治效果最好,校正虫口减退率为56.47%。  相似文献   

15.
黄斑星天牛经济阈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是杨树的主要蛀干害虫,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其虫口密度(x)与材积损失率(y)之关系为y=4.9738+1.8870x。其经济危害水平为2.2头/株,经济阈值确定为2头/株。  相似文献   

16.
1997~ 1999年通过系列防治工程连续对为害国槐、柳树、毛白杨等行道树上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锈色粒肩天牛 Apriona suainsoni、星天牛 Anoplophora chinensis和桑天牛Apriona germari等蛀干害虫进行治理 ,树木平均虫蛀率由 56. 74 %降低为 0 . 96% ,平均虫口密度由原来的 35. 53头 /株降低为 0 . 2 4头 /株 ,控制了天牛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正>在沧州桑天牛主要寄主有桑树、枸树、柘树、苹果、杨树(白杨派),其生活隐蔽,防治难度大,严重发生地段有虫株率可达20%~40%,虫口密度平均3头左右,呈典型的聚集分布,有桑科植物的地方发生较重,对林业的生产和生态环境已造成严重的威胁,桑天牛是应密切监控和治理的蛀干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华甲虫蒲螨对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的寄生效果进行了研究。经过在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的幼虫接种蒲螨后,在2 h内就可以导致幼虫死亡。蒲螨从取食开始直到产生后代,在25℃的恒温箱内需要7 d左右。在室外则采用淹没式的方法释放蒲螨,按照植株胸径数据释放蒲螨(20000头/cm),根据高中低密度3个规格,分别采取45万头/株、30万头/株、15万头/株三种处理方式进行试验。释放后在第10 d、20 d、30 d、40d分别进行了观测统计,结果发现:采用平均防效的方法并没有明显差异,3种处理方式效果基本相当,平均防治数据基本在83.71%~85.98%。经过试验可以看出,采用中华甲虫蒲螨控制双条杉天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诱捕器引诱松墨天牛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志伟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65-67,126
2002~2004年在厦门市的同安区西山、郭山马尾松纯林设置试验地,采用FJ-MA-02松墨天牛引诱剂对松墨天牛进行引诱。结果表明:4~6月诱虫量占整个诱虫量的83.3%,诱虫高峰期在5月。西山每个诱捕器2002~2004年每年平均分别引诱到60.6头、29.8头和12.2头,平均每667 m2林地引诱到1.9头、0.9头和0.5头。诱虫量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50.8%、59.1%。郭山每个诱捕器分别引诱到47.8头、20.6头和11.5头,平均每667 m2引诱到1.3头、0.5头和0.3头。诱虫量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57.0%、44.2%。说明引诱剂对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控制松墨天牛危害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是蛀食多种林木树干的主要害虫。其幼虫在树干内蛀食木质部,行隐蔽生活,用一般防治方法难以防治。由于磷化铝遇水分易生成 Al(OH)_3,并释放出磷化氢剧毒气体,故可用来熏杀蛀干性害虫。防治方法是:先掏去虫孔内的虫粪,再将预先切好的磷化铝药片用镊子放入孔内,随即用泥土封口。磷化铝药片系由山东济宁化工实验厂生产,片重0.33g,有效成份56.5—58.6%。试验结果表明,用0.083g(即片重0.33g 的四分之一)、有效成份为56.5—58.6%的磷化铝防治树干内的云斑天牛幼虫,效果可达93%以上;防治1万株株虫口在5头左右的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