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盐城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20年4期地表覆盖数据,在“三生空间”框架内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关系,采用ESV估算模型和InVEST模型,探究了空间转型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中的生境质量、碳储存量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期为盐城市及同类地区国土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盐城市“三生空间”中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用地占比分别为80.1%、7.9%和12.0%,1990—2020年30 a间,生产空间面积持续减少,生活、生态空间面积持续增加。(2)盐城市1990—2020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中以生态服务为目标的碳储存总量逐渐下降,以安全服务为目标的生境质量总分值逐渐下降,以经济服务为目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为稳定。(3)盐城市1990—2020年“三生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空间平均分逐年下降,其中生态空间为0.439分,生产空间为0.406分,生活空间为0.212分,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总得分的减少量大于生活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总得分的增加量,再加上生态空间综合得分的减少,共同导致了该区域30 a来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得分的减少。  相似文献   

2.
扬州是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分析“三生”空间功能和耦合协调度变化对于城市协调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影响扬州市“三生”功能的因素,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9年资料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功能评价,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耦合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9年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总功能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生产功能增长快,对总功能的贡献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且总功能空间分布较均衡。2019年耦合指数均接近于1,为高耦合阶段,说明“三生”功能耦合性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增强。但在生产功能快速增长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发展指数为0.6~0.8,处于中级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从基本协调和轻度协调发展到较高协调和高度协调,空间上从有一定差异发展为较均衡。影响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发展指数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今后要在保持生产功能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升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优化“三生”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体系分析研究区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通过InVEST模型量化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研究区生产空间的面积增加183.8 km2,生活空间的面积增加489.62 km2,生态空间的面积减少750.19 km2;2) 2000—2010年,研究区“三生”用地转型以生态空间向生产空间转移为主,共转移1 979.91 km2,2010—2020年,以生产空间向生活生态空间转移为主,共转移1 192.59 km2;3) 20年来,研究区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644、0.648和0.633,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在时间变化上,生境质量高值区由19 382.75 km2增至21 058.6 km2,又减至18 923.25 km2;良好生境质量区由26 793.67 km2减至25 286.1 1 km2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中生态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数量动态变化幅度大;从“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结构来看,以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为主导,同时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大量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长株潭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逐渐减缓的下降趋势,其中2005—2010年恶化程度最突出,研究期内低质量区和较低质量区不断扩张;影响生态环境改变的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对外扩展侵占了大量的林地生态用地。  相似文献   

5.
利用拜城县2009、2016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利用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通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K)、土地利用程度(LUE)、土地利用转移矩阵(LCC)、景观格局指数系统测度了2009~2020年拜城县土地利用与“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进一步分析其原因。研究发现:(1)2009~2020年间,拜城县土地利用结构明显改变,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先期被不断挤压,后期明显好转,各类土地的面积和利用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仅有未利用地的面积与利用率有所下降;(2)从景观格局指数来看,未利用地与草地占据主导,景观内部连通性逐渐加强,景观类型变得愈加复杂,景观分散性逐渐加强;(3)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张侵占了生态空间,“三生空间”结构趋向不稳定状态;(4)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因素是影响区域内土地利用及“三生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优化布局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控制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有序扩张、提高生态空间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促进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拜城县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生空间”对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重庆市2005、2010、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的主导功能,划分“三生”用地空间,并进行时空格局分析。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景观格局方法对2015年重庆市“三生功能”进行定量化刻画与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市“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为主,生产空间次之,生活空间最少,“三生空间”时空分布和空间变化特征明显;2)生态空间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在持续的加强,景观破碎化程度在不断地增大,生产空间受人类活动影响在加强,生活空间扩张趋势明显,集聚度越来越大;3)2015年重庆市三生功能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分异性,其结果与定性分析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大庆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生空间”)视域下,探究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及其风险和价值时空变化特征,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保障。【方法】基于1980、1990、2000、2010、2020年共5期多源数据,利用地学信息图谱、时空立方体模型、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三生空间”土地分布特征、土地利用转移规律及风险-价值时空异质性、空间关联性,探讨人类活动对“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以及土地未来发展路径。【结果】研究区“三生空间”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其中,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的转移最为活跃,1980—2020年面积为418.44 km2。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数呈上升趋势。矿区内呈现高风险、低价值特征。矿区外呈现低风险、高价值特征。【结论】受人口数量、油田开采与产业产值等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矿区内“三生空间”失调,矿区外“三生空间”协调。大庆城市边缘区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以缩小矿区内外差异为首要任务,加强各区政府与油田管理局之间的协作机制,使矿区内外...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地利用、DEM等数据,借助ArcGIS、Excel等软件操作平台,采用转移矩阵法,从时空格局、不同海拔高度、时空转型3个方面对2010—2017年郑州市“三生空间”时空演化作出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7年郑州市生产空间呈大面积缩减趋势,面积占比下降8.13个百分点,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均呈增加趋势,面积占比分别增加5.21和2.92个百分点。从不同海拔高度上来看,2010—2017年间,生产空间在海拔低于1 200 m的区域内呈减少趋势;生活空间在海拔低于1 200 m的区域内呈增加趋势;生态空间在海拔为200~1 200 m的区域内呈增长趋势。郑州市“三生空间”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尤其是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相互转化量较大。  相似文献   

9.
以期优化“三生”协调的村域尺度国土空间格局,为各类村庄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空间支撑。运用5 m×5 m格网法对各类村庄分别进行“三生”功能适宜性评价,并基于村庄定位目标差异化设定主导功能区划定原则,依据高适宜及优先递减原则构建二维空间权重矩阵,实现各类村庄“三生”功能分区划定。结果表明:现状适宜程度较高的“三生”功能排序为城郊融合类村庄农业生产>生活>非农生产>生态,而集聚提升类村庄为农业生产>生态>生活>非农生产。未来城郊融合类村庄优先递减原则设置为生活—非农生产—农业生产—生态,集聚提升类村庄设定为农业生产—生活—非农生产—生态。城郊融合类村庄A农业生产与生活主导区面积占比最大,生态主导区零星分散,非农生产主导区分布集聚但占比最小,明显高于集聚提升类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B农业生产主导区面积最大,其次为生态主导区、生活主导区,非农生产主导区。基于“三生”功能适宜性评价与功能主导区划定原则,分类施策科学指引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布局,引导形成突出特色的“三生”协调空间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本文基于Landsat卫星选取2000年、2010年及2020年长白山地区遥感影像数据,结合3S技术理论对其进行目视解译,参照三生空间分类方法提取长白山地区2000—2020年的国土空间利用信息,探究长白山地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2000—2020年各时段国土空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用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动态变化。[方法]基于乌鲁木齐市1990、2005和2018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建立“三生空间”分类体系,从面积与功能值方面进行分析,再利用基尼系数、空间异质系数、社会经济调整系数、资源稀缺系数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ESV模型,分析乌鲁木齐市1990—2018年“三生空间”及ESV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1990—2018年生产空间面积表现为先增长后减少的态势,累计减少16.62 hm2;生活空间面积呈不断增长趋势,主要源于生产空间优质耕地的转移;生态空间面积呈不断减少的趋势,29年间共减少了396.65 hm2。生产空间功能总值处于增长的状态,变化幅度小,增幅17.38%;生活空间功能总值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18年的功能总值是1990年的2.8倍;而生态空间功能总值为减少状态,减幅4.04%。乌鲁木齐市生产空间1990—2005年分布差距大,2018年才得以改善;生活空间分布差距悬殊;生态空间分布绝对均衡。29年间乌鲁木齐市ESV呈显著时空变化,草地、冰川雪地等高生态价值区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度与分析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不仅能揭示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规律,并能为优化区域国土空间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三生"空间多功能视角,对2000—2018年三期成都平原用地类型进行划分,首先利用转移矩阵及动态度方法,探究成都平原国土空间格局在时间上的数量结构变化;接着采用地学信息图谱法、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分析成都平原国土空间格局在时空上的演化规律;最后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成都平原国土空间格局变化驱动力特征。【结果】(1)2000—2018年成都平原生产生态空间面积减少174 108 hm~2,生活生产空间面积增加73 806.3 hm~2,其中2000—2010年成都平原国土空间的变化程度整体高于2010—2018年。(2)2000—2018年生态空间向生产生态空间转移面积最大,转移面积为2410.03 hm~2,其次为生态生产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移,转移面积为2310.74 hm~2;动态度较高的地区位于研究区中部,且超过50%的区县动态度低于1.2。(3)2000—2018年稳定型国土空间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91.09%,前期变化型占比为5.49%,主要分布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绵阳市以及雅安市;后期变化型与变化型分别占比3.04%与0.38%。(4)2000—2018年研究区生产空间标准差椭圆面积以及扁率增加,长轴长度减小,其重心向东北地区偏移;生活空间长轴长度、短轴长度均呈现增加趋势,且转角减小;生态空间标准差椭圆呈扁率下降特征。(5)社会经济因子是成都平原国土空间变化的主导因子,其人口密度q值最高,为0.7816;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呈非线性加强,其中人口密度与路网密度的交互式作用影响最强,为0.8646。【结论】协调各用地间的矛盾与冲突,减轻人类活动对于用地的改造,是优化成都平原国土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在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科学合理的划定生态、生活和农业生产空间,以科尔沁区域为例,“双评价”为核心,探究国土空间优化布局。首先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以农业生产保障、城镇建设潜力、生态屏障约束为导向构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然后,基于“双评价”结果划定科尔沁地区的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结果表明:1)科尔沁区域生态、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0.00%、3.55%和46.45%。2)农业生产占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为阜新市和白城市,生态面积最大的地区为赤峰市和兴安盟,生活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白城市。本研究可为科尔沁地区生态空间的保护、生活空间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种植区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湖口县为例,探索分析三生空间的尺度依赖性与功能主导性,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与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多尺度格网分析、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结果](1)湖口县三生空间生产空间占比最大,生态空间占比第二,生活空间占比最小.生态空间主要集中分布于县域东南部和西部,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县域中部,生活空间集中分布于县域北部主城区和各乡镇镇区;(2)三生空间的地类构成呈明显差异,生态空间地类构成较为统一集中,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地类构成更为分散多样;(3)三生空间划分总体上对尺度依赖性较低,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的划分尺度依赖性较小,生活空间的划分尺度依赖性较大;(4)湖口县三生空间主导功能一般明显及以下区域面积占44.41%,而主导功能明显与极明显区域占27.58%,说明湖口县国土空间主导功能还不够显著,有较大优化空间.[结论]从土地功能视角构建三生空间评价体系,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多尺度划分三生空间,能科学揭示县域三生空间的尺度依赖性、功能主导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海口市“三生功能”的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区优化路径,采用归类赋值、局部自相关分析、权衡优化理论的方法对2009—2018年“三生功能”时空变化特征及功能分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口市“三生功能”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呈北聚南优的空间格局;“三生功能”间的主导关系为权衡型关系,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间的协同性较差;基于空间适应性的分区优化思路,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发展核心区、城乡优化发展区、生态保护区、农业生产区和农村发展区。  相似文献   

16.
以河北省平山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来研究平山县的"三生"空间变化情况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生活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比重上升,而生态生产空间比重下降,生产生态空间比重先下降后上升;平山县2005、2010、2015年区域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450 4、0.571 9、0.580 0。  相似文献   

17.
佛山市“三生”用地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佛山市为例,利用1990、2000和2016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建立了基于主导功能的“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借助基尼系数、ESDA、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三生”用地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发生变化面积为1 426.5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56%,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生产用地显著减少,生态用地保持稳定;2)佛山市生产用地的镇域分布最为均匀,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分布差异较大;1990—2016年,生产用地增加、生活用地减少、生态用地增加与减少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212 1、0.144 0、0.401 5和0.260 3,空间分布正相关性显著,呈现出相邻镇街的集中分布,而生产用地减少、生活用地增加的镇域集聚效果不明显;3)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景观分离度指数、香农多样性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分别由3.384 9、0.860 3和0.783 1增至8.259 5、1.083 4和0.986 1,景观异质性增强,空间结构趋于复杂;4)坡度、高程和土壤条件对佛山市生产、生活用地的演变和分布限制性作用较强,对生态用地影响较弱;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民生活、人口和交通运输是导致佛山市“三生”用地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区,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并采用转移矩阵模型、比较优势指数(NRCA)来研究乡镇空间功能比较优势测度.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盐池县生产用地面积和生活用地面积呈"W"形变化趋势;生态用地面积呈"M"形变化趋势.②研究期内,生产用地及生活用地以转出为主,生态用地以转入为主,且生态用地内部二级类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三生空间"视角下,定量分析鹰潭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协调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政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方法]基于鹰潭市2010、2014、201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按"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进行分类,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土地利用变化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10—2018年鹰潭市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生态环境效应.[结果](1)2010—2018年,鹰潭市"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态用地减少,生产、生活用地增加.土地转出面积最多的为林地,共计3860.60 hm2,转入面积最多的为农业生产用地,共计1581.72 hm2.(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波动的趋势,在2010年为0.6055、2014年为0.5962、2018年为0.598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2010—2014年间降低,但在2014—2018年间上升.(3)2010—2018年,鹰潭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存在生态改善与恶化两种趋势,最终抵消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林地大量转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用地等生态环境质量较低的生产用地转为林地和草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结论]鹰潭市生态环境自2014年开始得到有效改善,但总体看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大于生态改善的趋势,定量研究鹰潭市过去9年的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能为鹰潭市的生态建设提供数据、理论支撑.针对生态用地减少等问题,鹰潭市未来要科学规划土地转型的方向,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为主导,协调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探索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有助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对人们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土地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为研究区,选取其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国土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黔东南州国土空间在1990至2018年间,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一直是主导空间;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之间的相互转移是黔东南州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类型;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逐渐增加,生态空间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