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连山森林土壤的水文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受立地水热条件的影响和自然、历史干扰,多世代演替共存,分布占祁连山3个垂直气候带,主要由湿性灌丛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干性灌丛林4种类型组成,6个林型即湿性灌丛林、藓类青海云杉林、灌木青海云杉林、草类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干性灌丛林。调查研究表明,各类森林枯落物(层)的现存量,组成成分、持水率、持水量等均不相同。森林土壤矿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因森林类型而不同,并均随着土壤的深度呈某种规律性的变异。森林土壤的持水量主要受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在祁连山林区,森林土壤的持水量较非林地(牧坡草地)土壤为高,在各森林类型中青海云杉林和灌丛林的持水量,较祁连圆柏林为高。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北坡)水源涵养林类型划分与组成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主要由干性灌丛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湿性灌丛林4种森林类型组成,组成简单、结构单一,呈现高寒半干旱气候特点;青海云杉林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主体,相对其它森林类型,其组成、层次结构复杂;干性灌丛林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先锋林型,分布在立地条件较差的浅山地带;湿性灌丛林是地带性顶极群落类型,分布在山地森林草原带上限,调节水资源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3.
为给祁连山寺大隆林区水源涵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方法,对祁连山寺大隆林区4种建群森林树种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森林树种土壤剖面0~40 cm土层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值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依次为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湿性灌丛林、干性灌丛林。  相似文献   

4.
以黑河上游祁连山区为研究对象,定量评估了不同时空尺度的土壤水文功能及增贮潜力,结果表明:0~6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变化范围分别为57.61%~80.76%、46.18%~56.37%和8.68%~26.71%,平均值分别为70.37%、52.75%和17.63%;土壤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0.28%~198.91%、42.15%~137.32%和37.03%~172.08%,平均值分别为116.26%、87.57%和98.01%;青海云杉林、高山灌丛林、阳坡草地3种植被类型土壤蓄水量分别为1 245.22、1 847.38和978.18t·hm~(-2);土壤水资源增贮潜力表现为高山灌丛林>青海云杉林>阳坡草地,其值分别为28.69%、26.84%和17.28%。可见,高山灌丛林土壤水资源增贮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5.
以张掖市肃南县祁丰林区的4种林分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0~60cm土壤剖面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特征,并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在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林和灌丛林不同土层差异性不显著(P0.05),有机质在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林和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点,而全磷在祁连圆柏林和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40~60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也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点,全钾在土壤剖面不同土层差异性不显著(P0.05)。4种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在0~60cm剖面上的均值大小总体上均表现为: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祁连圆柏林灌丛林,全钾均值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速效钾均值大小均表现为:灌丛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土壤质量评价表明,研究区4种林分生长主要缺乏磷素,特别是可供林木生长直接吸收的速效磷。  相似文献   

6.
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祁连山林区森林可烘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薛类、活立木;祁连圆柏林林下灌木;灌丛林高山绣线菊、金露梅可燃物含水率与温度、湿度等5个气象要素,建立的回归模型方程,回归显著,可用来估测可燃物未来含水率变化。青海云杉林和祁连圆柏林枯立木、枯落物可燃物含水率主要受降水量、连早日数、湿度的影响;灌丛林吉拉柳、箭叶锦鸡儿和祁连圆柏活立木可燃物含水率主要受温、湿度影响。研究结果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险预报和火险区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择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哈溪林区的3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取样和室内测定分析对其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剖面分布状况主要受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小存在显著差异性,表现为:亚高山灌丛林祁连圆柏林青海云杉林,对应的0~100 cm含量大小依次为:29.80 cmol(+)/kg、14.90 cmol(+)/kg和7.45 cmol(+)/kg。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土壤有机质和pH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土壤水文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的苔藓-青海云杉林、亚高山灌丛、灌木-青海云杉林、中低山灌木林和祁连圆柏以及牧草地等6种植被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与计算,比较分析了不同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建立了主要土壤类型的入渗模型、土壤水分消退方程,评价了不同植被土壤层水文特征及其与植被间的关系.祁连山区主要森林的平均土壤密度均小于1 g·cm-3,土壤的蓄水能力很强但各植被间差异较大.各种森林植被土壤均表现出较高的入渗性能,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及蓄水能力从大到小的次序均为:苔藓-青海云杉林、亚高山灌丛、灌木-青海云杉林、中低山灌木林、祁连圆柏林和牧草地.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森林土壤(山地灰褐土)的保水能力较高,水势消退曲线呈凸形,而牧草地土壤(山地栗钙土)的保水能力相对较弱,水势消退曲线呈凹形.土壤含水量相同时,后者所持水分的有效性更大.  相似文献   

9.
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水林区植被类型变化较大林区,选择邻近相同海拔、坡向和土壤类型的天然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高山灌丛林)、人工林(13年生华北落叶松)、牧坡草地和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测定、野外定位研究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土壤水运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雨水中为O.8~1.4mg/L,地下水中为3.0—8.4mg/L,穿透雨中为2.1~14.6mg/L,残体溶解为10.3~65.3mg/L;0~20cm土层溶液DOC浓度,天然林为16.4~41.0mg/L,草:地为14.5~21.8mg/L,农田为14.8~20.5mg/L,人工林为21.2~66.2mg/L,农田、草地比天然林、人工林低。  相似文献   

10.
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祁丰林场4种森林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剖面(0~60 cm)土壤交换性钾、交换性钠、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交换性钾含量不断减小,不同土层的差异显著性各不相同;其他3种交换性离子含量变化规律各不相同,总体表现为浅层土壤交换性离子含量低于深层土壤交换性离子含量,而且不同土层的差异显著性各不相同。交换性盐基总量在不同森林的大小表现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祁连圆柏林>青海云杉林>高山灌丛林,对应的数值分别为:150.08、146.29、131.40、128.82 cmol/kg。4种森林土壤交换性离子仅交换性镁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交换性镁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主要植被下土壤对降雨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祁连山主要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物理性质、渗透率、渗流速度及其地表径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物理性质决定着土壤对降雨的分配情况,有林地将降雨全部分配成入渗水,而牧坡草地根据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将降雨按不同的比例分配成入渗水和地表径流水2部分,不同植被的土壤蓄水量也各不相同。林地土壤100cm土层蓄水量为320.2~509.7mm,比牧坡草地高5.4%~60.47%,灌丛云杉和高山灌丛土壤蓄水量最高;轻度放牧的草地土壤蓄水量比强度放牧的高33.48%。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祁连山大野口流域内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冻土冻融监测,分析评估青海云杉林、灌丛、阳坡草地3种典型植被类型冻土冻融厚度和速率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1)冻土深度上限最大值为灌丛冻土阳坡草地冻土青海云杉林冻土;冻土深度下限最大值为灌丛冻土青海云杉林冻土阳坡草地冻土。(2)冻土冻结期,青海云杉林冻土变化速率最大,其次阳坡草地冻土变化速率,灌丛冻土变化速率最慢;冻土消融期,灌丛冻土变化速率最大,其次阳坡草地冻土变化速率,青海云杉林冻土变化速率最慢。(3)青海云杉林冻土过程最长,其次为灌丛冻土,阳坡草地冻土过程时间最短。建议培育青海云杉与灌丛增强祁连山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哈溪林场3种森林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土壤剖面(0~100cm)的电导率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电导率在不同森林类型下随土层深度增加其变化规律各不相同,土壤0~100cm深度的电导率大小加权平均值大小为: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高山灌丛林,电导率大小分别为0.163、0.119ms/cm和0.081ms/cm,不存在盐渍化现象。与其他主要化学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哈溪林区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有机碳、水解氮、阳离子交换量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4.
开展幼林油茶不同液态施肥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初步结果表明:①采用淋灌+100%施肥量和滴灌+60%施肥量的施肥方式均能有效提高油茶幼林林地土壤的pH值,且淋灌+100%施肥量效果显著;两种处理方式下林地表层土壤的pH值分别比滴灌不施肥高0.57和0.16;而深层土壤pH值分别比滴灌不施肥高0.41和0.39。②滴灌+60%施肥量能显著改善油茶林地的土壤含水量,且林地表层、深层土壤含水量较滴灌不施肥表层、深层土壤的含水量分别提高1.10%和1.18%。③淋灌+100%施肥量和滴灌+60%施肥量的施肥方式均能显著降低林地土壤容重和全N、全P含量,且滴灌+60%施肥量的效果优于淋灌+100%施肥量;两种措施的表层土壤容重较滴灌不施肥方式分别降低0.03 g/cm3和0.04 g/cm3;而深层土壤容重则分别降低0.04 g/cm3和0.06 g/cm3。④滴灌+60%施肥量能显著提高油茶幼林地土壤孔隙度与速效N、速效P和速效K,表层和深层土壤孔隙度则分别提高4.31%和5.00%,深层土壤中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增幅分别达到42.8%、88.9%和19.7%。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方式能显著改善油茶幼林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中段典型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的分布规律,为祁连山区土壤碳库的科学管理及精确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分布在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的青海云杉林、灌木林、草地等3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定分析,研究了3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3种植被类型0~60 cm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为31.74~65.19 g·kg~(-1),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灌木林和草地(P 0.05),但灌木林与草地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0~60 cm土层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2.61~18.65 kg·m~(-2),青海云杉林与灌木林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但与草地差异显著(P 0.05);灌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变异程度较为剧烈。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1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层,而其它土层含量较为接近;灌木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减小趋势,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也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1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土层,表层有机碳密度明显低于其它土层;灌木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呈减小趋势。0~4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剖面的66.99%~77.56%,40 cm以下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小。【结论】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和积累,3种植被类型大部分土壤有机碳存储在0~40 cm土层。  相似文献   

16.
林地土壤渗透系数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容重呈线性相关,土壤物理性状中影响土壤渗透性的主要是非毛管孔隙;乔木林比灌木林更能提高深层土壤的渗透系数;造林整地大大降低表层土壤的渗透,易产生地表径流。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应建立人工(乔木)—天然(灌丛)复合植被。  相似文献   

17.
以辽东半岛地区的红松、落叶松、红松针阔混交林和灌草4种主要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等方法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1)土层深度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范围分别在0.50~1.30 g/cm3、40%~88%、30%~80%。(2)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波动幅度先逐渐降低最后有所增加。不同林分持水能力不同,有林地>灌草地;落叶松林>红松林和红松针阔混交林>灌草地。(3)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厚度和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差异性不显著。林分主要土壤物理性及其持水性受到林分类型和土壤深度的影响,表现出浅层和中层土壤保水持水能力强;落叶松林土壤结构质地更优,保水持水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机械车辆在林地表面行走作业后,会破坏林地表层植被,对林地土壤造成压实并留下车辙。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深入研究了机械作业压实对土壤的影响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采用文献分析法简述了林业车辆作业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碳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影响,统计分析了20世纪末至今国内外相关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条件、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并总结归纳了常用的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案。分析表明:车辆作业造成的土壤压实使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小、渗透率降低,并且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化学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提出今后应在土壤的不同质地和形态差异化方面以及土壤结构变异对车辆通过性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杉木多代连栽林地营造杉阔混交林后的土壤肥力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同龙 《浙江林业科技》2000,20(2):23-25,42
在3代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彬阔混交林的林地土壤孔隙状况,水分状况和养分状况优于继续营造杉林纯林,且以表层土壤尤为明显。土壤表层容重杉阔混交林的比杉木纯林减少6.87%;土壤贮水量比杉森纯林增加3.61%;土壤表层非毛管孔隙度比杉木要纯林高3.31%;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性磷和速铲性外界一分别比杉木纯林增加18.98%、24.73%、18.75% ̄16.60%、10.87%和5.70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城市不同林地类型对其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城市常见景观林银杏(Ginkgo biloba)林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景观林对其土壤孔隙度和水分状况的影响,为合理使用绿化树种及控制与改善城市林业水分状况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水杉林能明显降低表层土的土壤容重(P≤0.05);而银杏林在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对照组不显著(P>0.05)。2)水杉景观林能有效改善表层土壤的孔隙、持水性能及物理通透性,如水杉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都明显高于同土层深度的对照组(P≤0.05);银杏景观林除0-1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田间持水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外,其他指标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说,水杉景观林能有效改善其土壤物理通透性、保墒储水性能及涵养水源能力,而银杏景观林对其土壤物理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