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庆忠 《北方蚕业》2006,27(2):38-39
在柞蚕制种过程中,雌雄蛾交配往往会出现羽化时间不同步的情况,在生产上常常容易出现雌蛾提前大批出蛾而无雄蛾交配,对此一般种场只能将先出的雌蛾淘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产卵量,浪费了资源。针对这一情况,我所2005年春季主要对柞蚕雌蛾在冷藏中温度、时间、产卵量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柞蚕雌蛾完全可以在7℃的温度中保存72h,并且在产卵上比正常雌蛾交配产卵要高,卵质要好。  相似文献   

2.
栗蚕自然交配与人工助产对产卵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俐  刘凤云 《北方蚕业》2008,29(1):35-36
栗蚕自然交配♀蛾前两日的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98%,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在95%以上,大批制种时产卵2d即可;自然交配和人工助交产卵粒数和产卵量存在差异,小区留种时以自然交配产卵为好。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推行蚕种生产、经营认证制度及蚕种市场逐步放开的新形势下,柞蚕制种生产中如何提高蚕种质量、降低成本和增加制种效益,是蚕种场占领市场、谋求发展的关键.鲁山县作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典型的一化性柞蚕主产区,每年一次的制种效益,直接关系到每个蚕场的命运.为此,我们在制种环节上狠下功夫,努力提高蚕种质量,加快技术革新,大胆尝试,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近几年,我们在部分蚕场的制种生产中,对关键环节技术进行了革新试验,有效地提高了雌蛾单蛾产卵量、第一夜产卵量和蚕卵孵化率.其中,在鲁山县瓦屋场现已全部采用此项技术,三年内一步一个台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我场秋3在杀蛾时,尚有部分母蛾产卵很少和未产卵的情况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当日产卵者与翌日产卵者之饲育及制种成绩,在生物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为此,在蚕种生产过程中,提出两条具体措施,以顺应秋3的产卵特性,可分别提高10%和20%左右的制种量。同时,研究还表明翌日产卵者对当日产卵者的净增蛾率,依系统而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开展干热空气处理蚕卵治疗家蚕微粒子病技术工作,解决卵龄控制在12 h以内的技术处理要求,调查了广东省现行生产品种两广二号杂交原种母蛾的产卵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5~ 28 ℃的条件下,两广二号杂交原种母蛾产卵多集中在前5h内,5h后产卵量明显下降,其中7·湘×芙·9在投蛾后的1h就达到产卵高峰,在5h内的产卵量占母蛾总产卵量的92.94%,在9h内达96.47%;芙·9×7·湘则在投蛾后的2~4h为产卵高峰,在5h内的产卵量占母蛾总产卵量的85.21%,在9h内达92.78%;两广二号杂交原种母蛾的产卵规律符合干热空气处理蚕卵治疗家蚕微粒子病卵龄控制在12 h内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 正常情况下家蚕母蛾腹中卵量约为600—800粒,按照常规的普种生产方法,母蛾只能产出400粒左右。用冷藏的方法处理常规制种后的母蛾能使其继续产卵,增加制种量,提高蚕种的劳动生产率。一、供试品种:795、796。二、试验方法:将产卵后10小时的母蛾从群体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试验所  相似文献   

7.
制种成绩和孵化率是事关蚕种场经济效益及蚕农生产成绩的关键问题.如何提高单蛾产卵量,降低相对生产成本,增加蚕捉场经济效益,以及提高蚕卵孵化率和孵化整齐度,是事关蚕业发展的重要课题.1999年以来鲁山县蚕业局根据鲁山蚕业发展状况提出了"科技兴蚕,质量增效"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以科技为先导,以生产为主线的工作思路,以局属二级机构,即六个国营柞蚕原种场为依托,制定了柞蚕良繁生产实行全程质量监督及责任追究制,狠抓良种生产全过程,近年来在做好蚕期技术指导、卵期保护及催青的同时,主要从种茧收购开始抓起,通过加强种茧收保,改变暖茧温度及实施变温刺激法增加当夜产卵量等方面入手,探索增加单蛾产卵量和提高孵化率的有效措施.1999以来种茧质量和制种成绩逐年提高,达到了生产成本降低,蚕卵孵化整齐、孵化率高的生产目标,实现了蚕种场增效,蚕农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为促使一化性柞蚕蛹解除滞育,羽化产卵,破解河南柞蚕区秋季缺种问题,对春蚕蛹进行了微量β-蜕皮激素注射试验。试验初步表明,当药物稀释倍数为1∶16~1∶18时,羽化率可达到88.5%~95.5%,并且死蛾率低,单蛾产卵量和蚕卵孵化率基本符合制种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9.
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重要害虫。桑螟有成虫取食现象,但是取食获得的水和糖分对于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卵巢解剖、行为观察、性信息素滴度的分析,详细研究了喂食对桑螟存活、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桑螟羽化后雌蛾卵巢并未成熟,但可以当日交配,雌蛾平均交配次数为1.3次,雄蛾则为2.7次,雄蛾的交配次数显著高于雌蛾,交配间隔时间雌蛾长于雄蛾。饥饿不喂食桑螟成虫存活时间短(雌蛾3.47 d,雄蛾3.13 d)、交配次数少(0.53次)、产卵量低(21.3粒),卵孵化率低(82.2%)。喂食纯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显著增加(雌蛾6.72 d,雄蛾6.13 d),交配次数提高(1.0次),产卵量也显著增加(62.3粒),卵孵化率高(96.3%)。喂食糖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最长(雌蛾10.0 d,雄蛾9.59 d)、交配次数高(1.38次)、产卵量高(204.4粒)、卵孵化率高(92.8%)。由于寿命的极大差异,喂食糖水与纯水的雌蛾在交配次数、产卵量上都有显著差异,但在卵孵化率上无显著差异。饥饿情况下释放性信息素的雌蛾比率比较低,只有45.5%...  相似文献   

10.
以云蚕7、云蚕8为试验材料,调查在不同温度下雌雄蛾的不同交配时间对雌蛾产卵数和卵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配温度24~25℃,交配时间是4 h左右时,雌蛾的产卵量最多,良卵率最高。在其它温度下,交配时间少于3 h或超过5 h都影响雌蛾产卵数和卵质。  相似文献   

11.
《北方蚕业》2020,(2):27-29
为探讨一化性柞蚕新品种豫大一号解除滞育的药物剂量问题,解决河南柞蚕区秋用新品种供应问题,对一化性柞蚕蛹进行β-蜕皮激素微量注射,促使其解除滞育进而羽化产卵的试验。结果表明,当药物稀释倍数为1∶17~1∶18时,羽化率均能达到94%~96%,并且死蛾率低,单蛾产卵量和蚕卵孵化率与正常制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以来利用三个春季制种期对不同成熟度菁松雌蛾交配产卵情况及受精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A、B、C所代表的三类不同成熟度的雌蛾,尽管所交配用的皓月雄蛾成熟新鲜度相近,交配时间相同,交配环境条件一致,但蚕卵产出率及不受精卵率相差较大。只有发育成熟的母蛾交配产卵,才能增加单蛾的产卵量,降低不受精卵率。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两广二号不同用种期别不同温度下有效产卵时间,调查分析不同用种期别不同温度下各产卵时段蚕种的产卵量、良卵率、实用孵化率和点青经过时间等。经综合分析得出:滞育种正交品种产卵时间延长至18 h在生产上可行,但温度应该控制在24℃至26℃之间;反交品种产卵时间不应超过12 h。冷藏浸酸种正交品种有效产卵时间在产卵温度低于26℃可以延长至12 h,产卵温度高于26℃时应控制在10 h以内;反交品种在产卵温度低于26℃可以延长至10 h,产卵温度高于26℃时应控制在8 h以内。即时浸酸种正交品种有效产卵时间在产卵温度低于26℃应控制在10 h以内,最长不应超过12 h,产卵温度高于26℃时应控制在8 h以内,最长不超过10 h;反交品种有效产卵时间在产卵温度低于26℃应控制在8 h以内,最长不应超过10 h,产卵温度高于26℃时应控制在8 h以内。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行蚕娥产卵台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改进制作产卵试验。结果表明,改制后的产卵台制种,通风透气良好,蚕娥不外逸产卵,制种巡蛾不调板,提高了制种单,节省了制种用工。  相似文献   

15.
蛹斯温度与母蛾遗腹卵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英 《中国蚕业》2001,22(4):16-17
在制种过程中,有些母蛾中的卵不能全部产出而遗留在母蛾腹中,这些遗留在母蛾腹中的卵简称遗腹卵.有报道:遗腹卵的多少与蚕品种及饲养管理有关;与母蛾的生理成熟度有关;还与交配产卵的温湿度有关.近两年在制种过程中发现苏6原种遗腹卵有增多的现象,直接影响到茧制种量的高低.为了探明蛹期保护温度与母蛾遗腹卵的关系,本文设3种不同的温度进行蛹期保护,并按常规方法进行制种,调查了各区母蛾的产卵数、遗腹卵数和遗腹卵率.现将2001年春蚕期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做好蓖麻蚕原蚕捉熟蚕上蔟工作,是提高种茧质量、发蛾率和产卵量的关键。本文对三类蓖麻蚕熟蚕进行调查,发现在上蔟室内温湿度相同的条件下,A类比B类和C类24h上蔟后未结茧蚕率降低6.25%~7.5%,6d上蔟后调查茧层率、死笼率差异不明显,但B类迟化蛹蚕占3.33%,B类全茧量比A类重20g、比C类重16g。A类出蛾比B类快6~10h,比B类和C类出蛾率提高达11.67%。A类总产卵量比B、C两类分别重3.16g和1.6g。三类熟蚕中卵孵化率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家蚕母蛾产卵时间对产卵数量、蚕卵质量和蚕卵孵化整齐度都有很大的影响,母蛾产卵规律则是蚕种保护及蚕种人工孵化的重要依据。为了给蚕种繁育中母蛾投蛾、收蛾、蚕种保护和蚕种人工孵化处理等提供时间依据,对云南省目前生产上常用的两广二号、菁松×皓月和云蚕7×云蚕8等3对品种的12个原原种母蛾产卵情况进行了研究。羽化成熟的蚕蛾按照品种规定形式交配4 h后拆对,母蛾投蛾后1~11 h内每小时调查产卵量,以11h内的产卵量为100%,采用EXCEL2010和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原原种母蛾在各个时间段的产卵量存在差异,但是产卵主要集中在投蛾后6 h内,而产卵高峰主要分布在第2~4时间段,第6~10时间段产卵量依次有所减少,而到第11时间段产卵量均有所回升。在调查的12个原原种中,云蚕7A产卵速度最快,投蛾后1 h达到产卵高峰,2 h内产卵量超过总产卵量的50%,4 h超过80%;云蚕8B产卵速度最慢,产卵高峰期为第8时间段,7 h总产卵量超过50%,9 h超过80%。生产上可根据各品种的产卵规律及产卵时间确定投蛾、收蛾以及蚕种保护和蚕种人工孵化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18.
在柞蚕秋季制种过程中要大量选留交尾后的雄蛾,次日再次交尾使用。本文进行了柞蚕微粒子病雄蛾再次交尾对子代孵化率的影响试验。试验表明:在柞蚕秋季制种高温条件下,当雄蛾系微粒子病蛾,再次交尾使用时会进一步加重不受精卵率。子代孵化率高于90%的比例仅为47.06%,孵化率为0和低于90%的比例高达29.41%和23.53%。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贵蚕七号组合原蚕781×57A和7532×826的羽化和产卵性状,进行了原蚕羽化发蛾习性研究以及原蚕雌蛾产卵速度和不同交配时间对卵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原蚕羽化集中,雌蛾拆对后7h盛产卵,产卵快而集中,卵质优良。两原种对交时间在1—4h,随着交配时间的延长,不受精卵减少,产卵量增加。  相似文献   

20.
原种9·芙、7·湘发生变异蛾。用9·芙×7·湘正反交变异蛾与该户正常发育蛾作对照,调查单蛾产卵、良卵率、遗腹卵、两天实用孵化率、结茧率,结果为:单蛾产卵减少32.20%、反交减少48.69%,良卵率正交下降1.82%、反交下降2.92%,遗腹卵正交增加45.87%、反交增加53.60%,两天实用孵化率正交下降2.64%,反交下降1.85%,结茧率正交下降93.75%、反交下降75%。因此在制种过程中除按常规淘汰不良蛹、不良蛾外,还要淘汰变异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