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稻草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但其粗纤维含量高、粗蛋白质含量低、营养价值低,在饲料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以稻草秸秆为主要材料,采用生孢噬纤维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对稻草秸秆进行发酵,通过L9(3)3正交试验对3种菌混合发酵的优化组合进行研究,确定3种菌最佳接种量及发酵组合为:生孢噬纤维菌加入量为2%,枯草牙孢杆菌加入量为1%,产朊假丝酵母加入量为3%。发酵产物中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分别达到16.88%和23.65%。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选用酵母菌对小麦秸秆进行发酵处理,并对发酵前后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及灰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经过酵母茵发酵30天后,粗蛋白含量提高1.5%,粗脂肪含量提高0.55%,粗纤维降低1.48%,灰分的变化很小(0.01%).统计分析表明,发酵后粗蛋白质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提高(P<0.01),发酵后粗纤维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降低(P<0.01),发酵后脂肪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提高(P<0.01).  相似文献   

3.
玉米秸秆和莲花菜尾菜酵母菌发酵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酵母菌对玉米秸秆+莲花菜尾菜在室温下进行发酵试验,发酵完成后,测定其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含量,比较分析发酵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原料配方玉米秸秆:莲花菜尾菜:酵母菌在70:30:2时发酵效果好,发酵后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0.78%,粗脂肪含量提高了0.76%,且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玉米秸秆与莲花菜比例一定时,玉米粉添加量为10时粗蛋白质含量提高最多为1.38%,差异极显著(P0.01),粗脂肪含量提高0.89%,差异显著(P0.05);玉米秸秆与莲花菜比例一定时酵母添加量为3 g时粗蛋白质含量提高最多为1.00%,差异极显著(P0.01);原料配方玉米秸秆:莲花菜尾菜:酵母菌:玉米粉在70:30:2:5时发酵效果好发酵后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0.90%,差异极显著(P0.01),粗脂肪含量提高了0.86%,差异显著(P0.05);酵母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粗纤维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4.
运用正交优化法,在7种因素的作用下对玉米秸,麦秸进行了处理,经化验室检测,数据分析处理,筛选出了本研究中提高千秆粗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粗纤维含量的最佳处理方法,结果表明:提高秸秆粗蛋白质的最佳措施效果显著,粗蛋白质含量比原秸秆提高232.46%;降低粗纤维含量的最佳措施取得了粗纤维含量比原秸秆降低38.05%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灵芝菌株发酵小麦秸秆对纤维降解及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试验组选用泰山赤芝(G1组)、韩芝(G2组)、紫灵芝(G3组)和红灵芝(G4组)发酵处理小麦秸秆,对照组(CON组)小麦秸秆不接种菌株,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23℃下避光培养48 d后测定发酵底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含量,筛选发酵效果最优菌株。结果表明:1)与CON组比较,灵芝真菌发酵小麦秸秆可显著降低pH及乙酸、干物质、酸不溶木质素、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半纤维素含量(P<0.05),显著提高粗蛋白质、粗灰分(G1组除外)、钙、磷和氨基酸含量(P<0.05),对乳酸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各菌株间比较,G1组的pH显著低于G4组(P<0.05),乙酸含量显著高于G3和G4组(P<0.05),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G4组(P<0.05),干物质含量极著高于G4组(P<0.01),粗脂肪含量极著高于G2、G3和G4组(P<0.01),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G3组(P<0.05),半纤维素含量极显著低于G3组(P<0.01);G3组的粗灰分含量显...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利用油菜秸秆,本试验对发酵方式对油菜秸秆营养成分、质量安全的影响,及发酵油菜秸秆在肉羊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发酵试验采用二因素试验设计,将油菜秸秆按照发酵方式(加菌发酵、自然发酵)和秸秆类型(带根、无根)分为4组,发酵时间50 d;动物试验采用20%的发酵油菜秸秆替代对照组中粗料。对油菜秸秆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霉菌数量、黄曲霉毒素B1含量进行测定;对动物试验中羊只的采食量及增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发酵结束后,从发酵方式来看加菌发酵油菜秸秆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分别降低了16.17%、7.68%(P0.01),总霉菌数量显著低于自然发酵油菜秸秆(P0.01),粗蛋白质(CP)含量较自然发酵油菜秸秆提高了4.88%(P0.01);从油菜秸秆类型来看,无根油菜秸秆NDF、ADF含量较带根油菜秸秆含量降低了2.51%、3.80%(P0.01),总霉菌数量显著低于带根油菜秸秆(P0.01),CP含量较带根油菜秸秆高1.06%(P0.01);发酵方式与秸秆类型的互作效应显著(P0.05),其中发酵品质最优为加菌发酵无根油菜秸秆;所有处理组油菜秸秆黄曲霉毒素B1含量均低于饲料原料标准。(2)在肉羊饲喂试验中对照组与20%发酵油菜秸秆组总采食量和日增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加菌发酵油菜秸秆品质优于自然发酵油菜秸秆,发酵品质最好的是加菌发酵无根油菜秸秆;用20%的发酵油菜秸秆替代粗料对肉羊生长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将20kg稻谷秸秆分成相等的两份,将其中一份放入烘干机中烘干,然后粉碎,作为对照组。另一份用于EM菌发酵。结果表明,稻谷秸秆经过EM菌发酵25d后,粗蛋白提高1.52个百分点,粗脂肪含量提高0.75个百分点,粗纤维含量降低1.56个百分点,灰分的变化很小(0.01个百分点)。统计分析表明,发酵后粗蛋白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提高(P<0.01),发酵后粗纤维含量较未发酵有明显降低(P<0.01),发酵后脂肪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提高(P<0.01)。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厌氧处理方式对鲜麦秸品质、活体外瘤胃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为全株微贮组、秸秆黄贮组、秸秆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和秸秆碱化组。其中全株微贮组、秸秆微贮组秸秆经铡切处理后分别喷洒5×104cfu/g混菌悬浮液,秸秆黄贮组喷洒相同质量的无菌水;秸秆氨化组按照干物质5%喷洒尿素溶液,秸秆碱化组按秸秆干物质4%喷洒生石灰熟化澄清液。结果表明:秸秆微贮组、全株微贮组感官性能优于其他处理组;与秸秆黄贮组相比,全株微贮组、秸秆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及秸秆碱化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219.21%(P<0.05)、16.75%(P>0.05)、112.81%(P<0.05)、13.79%(P>0.05);全株微贮组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约是其他处理组的1/2(P<0.05);与秸秆黄贮组相比,秸秆微贮组、秸秆氨化组、秸秆碱化组中性洗涤纤维显著降低8.24%、13.01%、9.09%,酸性洗涤纤维显著降低17.67%、17.68%及15.61%;产气量:全株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其他处理组;秸秆黄贮组比全株微贮组、秸秆氨化组体外消化率降低了56.39%、24.03%;与秸秆微贮组相比,全株微贮组体外发酵液NH3-N、TVFA、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及异戊酸含量分别提高41.29%、20.99%、10.48%、41.99%、14.61%、166.67%、43.75%及64.71%(P<0.05)。由此可知,秸秆氨化处理和全株小麦经微生物处理均可提高其感官性能,提升产气量、挥发酸及消化率,全株小麦经微生物处理性能优于各秸秆处理组。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酶制剂、酶-菌复合制剂对玉米秸秆进行生物发酵处理,分析其对玉米秸秆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旨在探索通过打破纤维微观结构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的作用机制。试验设置秸秆原料组(CS组)、青贮对照组(CK组)、复合酶制剂组(CPL组)、复合酶-单活菌组(CPLP组)、复合酶-双活菌组(CPLB组)。使用真空包装机抽空玉米秸秆青贮袋中的气体,室温发酵45 d后,分析各组青贮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采用苯酚硫酸法+4,4'二羧酸-2,2'-喹啉(BCA)法、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和伊红美兰法分析各组玉米秸秆纤维微观结构。结果表明:1)与CK组相比,CPL组的p H、氨态氮/总氮(NH3-N/TN)和乳酸/乙酸显著降低(P<0.05),乳酸、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CPLB组的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CPLP和CPLB组的p H、NH3-N/TN、乳酸/乙酸以及NDF、ADF、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2)与CK组相比,CPL组的三级结构结晶度显著升高(P<0.05),一级结构聚合度和四级结构比表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二级结构氢键作用力无明显变化;CPLP和CPLB组的一级结构聚合度显著降低(P<0.05),四级结构比表面积显著增高(P<0.05),二级结构氢键作用力减弱,三级结构结晶度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复合酶-单活菌和复合酶-双活菌显著改善了玉米秸秆的化学组成,通过降低玉米秸秆纤维素的一级结构聚合度和三级结构中纤维素非结晶区,减弱二级结构分子间氢键作用力,增加四级结构比表面积,有效地破解了玉米秸秆细胞壁的微观结构,从而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研究发酵对水稻秸秆饲料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以水稻秸秆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组别,分别为对照组和发酵处理组,发酵处理组发酵试剂由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构成;对照组添加等体积无菌水,发酵时间为14?d。试验结果表明,发酵处理的水稻秸秆发酵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及活菌数显著提高(P <0.05);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 <0.05)。与对照组相比,发酵处理组中Observed?species、Shannon、Chao?1和Ace指数显著升高(P <0.05),发酵处理对Simpson指数无显著影响(P> 0.05)。在门水平上,发酵处理显著提高后壁菌门相对丰度(P <0.05),同时显著降低变形菌门和其他杂菌的相对丰度(P <0.05)。属水平上的结果表明,发酵显著提高植物乳杆菌属和柠檬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P <0.05),显著降低布式乳杆菌属和其他杂菌的相对丰度(P <0.05)。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葡萄渣添加水平和水稻秸秆对牛瘤胃发酵气体动力学、消化率和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试验因素为2×4阶乘,即两种类型的水稻秸秆(3%尿素处理和未处理),4种(0、2、4、6%)葡萄渣添加水平。结果表明,在底物中添加2%、4%和6%的葡萄渣显著影响气体动力学(P<0.05),但显著降低了累积气体产量(P<0.05)。在体外,尿素处理秸秆添加2%葡萄渣有较高的消化率(P<0.05),同时尿素处理组添加葡萄渣较其他组显著提高微生物含量(P<0.05)。添加葡萄渣可显著增加挥发性脂肪酸总浓度,尤其是丙酸(P<0.05),而甲烷产量显著降低(P<0.05)。添加葡萄渣后细菌数量增加,原生动物数量减少(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用3%尿素处理水稻秸秆,再添加2%葡萄渣可以改善体外气体动力学、消化率、丙酸、挥发性脂肪酸总量浓度和细菌数量,同时降低乙酸与丙酸的比例、原生动物数量和甲烷产量,结果揭示了葡萄渣可以提高瘤胃发酵的潜力,并有可能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组合酶菌制剂处理对水稻秸秆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试验共设9个处理组:对照组(CK)、复合酶制剂处理组(C)、果胶酶+漆酶处理组(PL)、复合酶制剂+果胶酶+漆酶处理组(CL)、植物乳酸杆菌处理组(LP)、布氏乳酸杆菌处理组(LB)、植物乳酸杆菌+布氏乳酸杆菌处理组(LPB)、复合酶制剂+果胶酶+漆酶+植物乳酸杆菌(CLP)、复合酶制剂+果胶酶+漆酶+植物乳酸杆菌+布氏乳酸杆菌处理组(CLPB),以水稻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聚乙烯袋袋装发酵,贮藏45d后取样,利用实验室化学分析和半体内法(insitu)对水稻秸秆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含量、发酵品质及瘤胃降解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酶制剂处理组(C、PL和CL)pH、乙酸含量、氨态氮/总氮、DM、ADF级纤维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DM、NDF、ADF和纤维素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菌制剂处理组(LP、LB和LPB)pH、氨态氮/总氮、NDF、ADF及纤维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乙酸及DM、纤维素、CP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提高(P<0.05)。(3)与酶制剂、菌制剂及对照组组相比,复合酶菌制剂处理组(CLP和CLPB)pH和纤维素含量最低,乳酸含量及DM保存量最高,NDF、纤维素及CP的瘤胃有效降解率最高。综上所述,复合酶菌制剂组合添加能更好的改善水稻秸秆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提高其主要营养物质的瘤胃降解率。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研究微贮金针菇菌糠的营养价值,寻找规模化利用金针菇菌糠资源的新方法。在金针菇菌糠中添加青贮添加剂进行发酵处理,分别检测原样及微贮45、60 d金针菇菌糠中的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纤维及有机物含量;并利用3头永久性瘤胃瘘管水牛检测不同微贮时间下金针菇菌糠各营养物质瘤胃有效降解率。结果表明:1)微贮45 d后金针菇菌糠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及有机物含量分别为10.47%、3.10%、26.99%、90.21%,微贮60 d后金针菇菌糠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及有机物含量分别为11.04%、3.24%、27.49%、89.53%;微贮后金针菇菌糠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金针菇菌糠原样(P0.05),微贮后金针菇菌糠的粗脂肪、粗纤维及有机物含量均显著高于金针菇菌糠原样(P0.05)。2)微贮45 d后金针菇菌糠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瘤胃有效降解率均显著高于金针菇菌糠原样(P0.05),微贮60 d后金针菇菌糠粗蛋白质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金针菇菌糠原样(P0.05)。本研究表明,金针菇菌糠通过微贮能够提高营养物质的含量,微贮45 d可以提高其营养物质瘤胃有效降解率;综合各项指标,微贮可以作为一种金针菇菌糠保存与利用的新方法,为闲置金针菇菌糠转化为反刍动物饲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及发酵品质的影响。以收获籽实后的“渝青386”玉米秸秆为试验材料,将产抗菌肽枯草芽孢杆菌(BS)、纤维素酶(CL)分别以0.01%、0.02%、0.03%的剂量添加到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原料中,以无添加剂为空白对照组(CK组),共计7个组,每个组设置3个重复,常温避光保存110 d后进行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木质纤维组分及发酵品质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相比于CK组,0.01%CL组、0.02%CL组和0.01%BS组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0.03%CL组的干物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0.01%BS组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0.03%BS组(P<0.05)。2)相比于CK组,0.01%CL组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和综纤维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0.02%CL组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0.01%CL组和0.02%CL组的相对饲喂价值均显著提高(P<0.05)。3)相比于CK组,各BS添加组和0....  相似文献   

16.
以柠条为原料,设置对照组(无添加剂)和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测定厌氧发酵14 d、56 d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pH值以及发酵56 d青贮微生物种群,分析植物乳杆菌对柠条青贮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14 d、56 d,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水溶性碳水化合物、乳酸含量、乳酸/乙酸显著提高(P<0.0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青贮14 d,两组干物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青贮56 d,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干物质含量比对照组降低了4.58%(P<0.05)。青贮56 d,柠条青贮微生物群落在门水平上,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厚壁菌门丰度比对照组增加了30.84%(P<0.05),而变形菌门丰度降低了93.92%(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乳杆菌属丰度显著增加了140.74%(P<0.05),肠杆菌属、肠球菌属,片球菌属丰度显著下降(P<0.05),魏斯氏菌属丰度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添加植物乳杆菌能提高柠条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同时降低不良微生物肠杆菌属的丰度,增加有益菌乳...  相似文献   

17.
杨建华 《中国饲料》2023,(16):77-80
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发酵物对水稻秸秆饲料酸化和降解的影响。试验共5组:对照组(不做发酵处理)、试验组1(益生菌)、试验组2(益生菌+纤维素酶)、试验组3(益生菌+木聚糖酶)和试验组4(益生菌+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将各组水稻秸秆置于避光干燥的条件下15℃?贮存10?d。试验结果表明,益生菌+纤维素酶+木聚糖发酵组水稻秸秆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0.05),此外,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显著下降22.71%、34.54%和26.35%(P <0.05);益生菌+纤维素酶+木聚糖发酵组水稻秸秆饲料pH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 <0.05),同时乳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提高(P <0.05);益生菌+纤维素酶+木聚糖发酵组水稻秸秆饲料中苦味氨基酸(赖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 <0.05),而甜味氨基酸(脯氨酸、谷氨酸和丝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 <0.05),对其他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 0.05)。  相似文献   

18.
试验探讨了不同菌种及菌种组合对固态发酵甜高粱秸秆酒糟生产蛋白饲料的影响。以产朊假丝酵母、康宁木霉、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白地霉为发酵初筛菌种,探索单一菌种及双菌组合对甜高粱秸秆酒糟木质纤维素、蛋白质含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未发酵甜高粱秸秆酒糟数据可知,单一菌种和双菌组合均能提高发酵产物的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粗纤维含量。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组合为最佳菌种配伍,且当菌种比例为11时,粗蛋白质含量为18.79%;粗纤维含量为34.68%,较未接菌降低了16.38%,且较单一菌种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分别降低了8.15%、7.01%。通过微生物菌种发酵处理可以降解部分纤维素、提高蛋白质含量,还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饲料中蛋白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3种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及瘤胃降解特性。首先测定玉米秸秆、全株玉米青贮及发酵秸秆的常规营养成分,然后采用尼龙袋法其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瘤胃消失率与瘤胃降解参数。结果表明:秸秆经酒精清液发酵后,其CP、EE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和玉米青贮(P<0.05),且NDF、ADF含量显著降低(P<0.05)。发酵玉米秸秆各种营养成分72 h瘤胃消失率均显著高于玉米秸秆(P<0.05),而DM、CP和ADF的72 h瘤胃消失率与全株玉米青贮水平相当,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玉米秸秆DM、CP、NDF和ADF的有效降解率分别为46.93%、58.35%、36.41%和36.01%,显著高于玉米秸秆(P<0.05)。CP的有效降解率略低于全株玉米青贮;CP、NDF和ADF的潜在可降解部分(a+b)值显著高于玉米秸秆(P<0.05)。因此,经酒精清液发酵后,秸秆的营养价值得到明显改善,部分营养成分及瘤胃利用效率与全株玉米青贮相似。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水平青贮金针菇及尿素对奶牛养分消化率、瘤胃发酵、甲烷排放及原生动物数量的影响。试验选择15头荷斯坦奶牛[(542±68)kg],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试验一共设计5种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各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处理1组(90%青贮金针菇,10%玉米秸秆),处理2组(90%青贮金针菇,9%玉米秸秆,1%尿素),处理3组(80%青贮金针菇,20%玉米秸秆),处理4组(80%青贮金针菇,19%玉米秸秆,1%尿素)。试验期分为2周适应期和1周数据收集期。饲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酸性洗涤木质素的摄入量(P<0.05);金针菇添加水平和尿素对干物质和其他营养素的摄入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处理组日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显著增加总短链脂肪酸(SCFA)和丙酸含量(P<0.05),但乙酸含量及乙酸与丙酸比值显著降低(P<0.05)。添加青贮金针菇和尿素对短链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日粮添加80%青贮金针菇和1%尿素时,乙酸浓度显著高于未添加尿素组(P<0.05);青贮金针菇日粮添加尿素显著降低了瘤胃丁酸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日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可显著降低瘤胃原生动物总数(P<0.05)。饲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可导致荷斯坦奶牛瘤胃原生动物总数逐步减少(P<0.05)。青贮金针菇日粮组中螺旋体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青贮金针菇的荷斯坦奶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甲烷排放量(P<0.05)。综上所述,用金针菇废弃底物与尿素、玉米秸秆混合日粮可以提高奶牛日粮的营养价值,日粮添加青贮金针菇显著降低了奶牛瘤胃原生动物种群和肠道甲烷排放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