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杂交籼稻协优中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氮每667m20kg、5kg、8kg、11kg、14kg和17kg和栽插密度(每667m27540丛、10053丛、13468丛、15874丛、17544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水平在8~11kg/667m2范围内,协优中1号产量水平较高;当栽插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增产幅度降低;栽插密度在13468丛/667m2到17544丛/667m2之间适当调节,有利于协优中1号的增产。  相似文献   

2.
超级稻特优627多因素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特优627组合为供试材料,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选择播种量、移栽期、插植密度、施氮量和施钾量等5个可控因子进行高产栽培模式研究试验,经过对单位面积产量与5因子间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出该组合欲夺取610kg/667m^2的产量,其优化农业组合方案为:播种量50~60kg/667m^2,5月8-10日移栽、插植密度1万~1.2万丛/667m^2,施纯氮10~12kg/667m^2为宜,即总的高产栽培原则是适当稀植、中等氮肥水平、多施钾肥。  相似文献   

3.
对影响铁丰31号栽培条件的密度、施肥量、叶面喷肥、化控次数四个因素分别设定三个水平的处理。采用正交表L9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影响铁丰31号大豆新品种产量因素的顺序是:施肥量、密度、叶面喷肥、化控次数;铁丰31号最理想的栽培技术模式是密度1.1万株/667m^2,施肥量为20kg/667m^2,叶面喷肥1次,化控次数1次。密度高于1.1万株/667m^2时,产量与密度呈负相关;密度低于1.1万株/667m^2时,产量与密度呈正相关。产量与叶面喷肥次数、化控次数呈正相关,极差R值分别为8.91和6.17,但并不显著。说明适时适量的叶面喷肥次数和化控次数对铁丰31号大豆品种提高产量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但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豫南稻区再生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豫南稻区再生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最佳用氮量,以杂交籼稻两优6326为材料,比较分析了5个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的水稻生长、病虫害发生、倒伏等情况及产量表现,并通过经济效益曲线拟合,得出最佳用氮量。结果表明,以头季稻施氮14.8 kg/667 m^2、再生季施氮9.0 kg/667 m^2时再生稻两季产量均较高。在此施肥水平,头季稻群体适宜,后期光合速率正常,纹枯病危害和倒伏相对较轻,成熟期茎鞘干物质积累较多,有利于高节位再生芽的萌发。经济效益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杂交籼稻两优6326作再生稻种植全生育期适宜施N量为27.5 kg/667 m^2,产量可达847.11 kg/667 m^2。  相似文献   

5.
以北方粳型超级稻沈农265为试材,对不同氮肥运筹模式的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12.5kg/667m^2),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为正相关显著水平,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正相关但不显著;在高氮水平下(14.5kg/667m^2),穗数、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正相关显著水平,但与低氮水平相比,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有所下降。相同施氮水平条件下,按不同生育时期施用氮肥的“三段五次”、“稳前、攻中、优后”模式产量均显著高于前期集中施用的“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深入分析表明,“三段五次”施氮模式充分发挥了沈农265的穗数优势,特别是在低氮水平下产量优势更为明显;“稳前、攻中、优后”施氮模式则具有高穗内因素(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优势,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明显提高。此外,这两种施氮模式在施氮总量为14.5kg/667m^2时均实现了超高产量(〉11thm^2)。从氮肥利用率上看,“稳前、攻中、优后”施氮模式的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较高,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施氮物质生产力(施氮颖花生产力、施氮物质生产力、施氮表观生产力)低于“三段五次”施氮模式。“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施氮模式由于施氮时期过于集中,氮素流失严重,氮素供需矛盾突出,尽管技术轻简,但由于不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因而不适于高产品种的集约强化栽培。  相似文献   

6.
大麦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分析了大麦甘啤3号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并找出最佳栽培措施技术,试验表明:本地区确定甘啤3号的较合理种植密度(播种量)在16.32kg/667m^2左右,较合理的氮肥用量在15kg/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7.
以晋稻8号为材料,在基肥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设置不同的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晋稻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时,栽插密度加大,成穗率、穗长、结实率、千粒重及碾米品质的各项指标都呈明显下降,产量在栽插密度为16 660丛/667 m2时最高,说明足够的有效穗是保证晋稻8号具有较高产量的前提;在栽插密度相同时,增加施氮量,可有效提高晋稻8号的产量,有效穗、成穗率、穗长、总粒、碾米品质等也明显提高,但结实率下降。晋稻8号在施氮量为14 kg/667 m2、栽插密度为16 666丛/667 m2时产量最高,田间生长情况及稻米品质也较好。  相似文献   

8.
超级稻Ⅱ优航2号特征特性及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Ⅱ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用U-32A与恢复系航2号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6017)。2006年在尤溪县进行了百亩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年产量平均达1292.94kg/667m^2;2007年在尤溪县进行了百亩、千亩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年产量分别达1393.20kg/667m^2、1209.80kg/667m^2。现将其作再生稻栽培的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结果表明,机插稻秧苗随着秧龄的延长苗体窜高,秧苗发根力变差,植株植伤重,返青活棵慢,本田营养生长期缩短。随着秧龄的延长,产量下降:产量以秧龄18d最高,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705.7kg/667m^2;秧龄23d其次,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95.9kg/667m^2;秧龄28d第三,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69.5kg/667m^2;秧龄33天最低,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29.7kg/667m^2。不同品种间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苏优22最高,常规粳稻武粳15其次,常规粳稻扬辐粳7号最低。  相似文献   

10.
京福1优527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强优势新组合,为了提供其大面积生产的高产栽培技术,开展了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因子1(密度)和处理因子2(N肥)三水平问差异不显著,处理因子3(P肥)和处理因子4(K肥)三水平间差异达显著;处理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处理2即密度20cm×23cm、施N10kg/667m^2、P2O5 6kg/667m^2、K2O 10kg/667m^2条件下,产量最高。京福1优527大面积生产,宜用处理2的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