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6年平舆县小麦赤霉病暴发流行,通过对病害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和病程观察,及对防治和生产问题调查研究,明确了小麦赤霉病发生早、发展快、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等发生特点,气候条件适宜及菌源充足等暴发原因,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防治不当,也为小麦赤霉病的暴发流行埋下了隐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本地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及减药控害技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2014年小麦赤霉病在湖北全省麦区的发生概况及其见病早、后期流行速度快,发病范围广、面积大、病穗率高,但病粒率低、危害损失较轻等特点;其流行呈现南重北轻的区域特征,江汉平原、鄂东沿江滨湖麦区发生重,主产区鄂北发生较轻。认为其流行原因除了菌源充足,小麦品种与生育期有利发病外,4月中、下旬持续阴雨、寡照气象条件是造成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5月上旬的高温、高湿加速了赤霉病扩展。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小麦赤霉病自2003年大流行以来,2010、2012年又大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通过对该区多年气象资料和小麦赤霉病田间调查资料的分析认为,小麦破口抽穗至扬花期间的温度高、空气湿度大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最关键的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与小麦破口抽穗扬花期间20 d内的温度、空气湿度、降雨日数、日照时数有一定关系;小麦种植品种、防治时机、所用药剂品种剂量及用水量是导致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因素。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应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科学选准药剂、提早在小麦破口抽穗期预防。  相似文献   

4.
崇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影响崇阳县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许多因素中,赤霉病对小麦的生长影响最大。重发年份,小麦病穗率可达50%左右,高的病穗率达80%以上,对小麦造成严重减产。1发病特点1)小麦赤霉病在崇阳县发生流行特点是暴发频率高、损失大,年度间病情变化大,大约每2年就要重度或中度发生一次,2012年、2014年崇阳县小麦赤霉病为重发生年。2)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较大。感病品种病穗率70%~80%,严重田块病穗率达100%;中感品种(约占小麦种植面  相似文献   

5.
山东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变化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及食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山东作为黄淮麦区的代表性区域,1983—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呈现暴发频率增加、发生面积增大等变化趋势,该病害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常发性生物灾害。初步分析赤霉病频繁暴发为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变暖、菌源数量充足、主栽品种抗性差、预防控制难度大等。据此提出山东省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对策建议,如综合考虑春季升温因素、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快抗病品种培育推广,完善秸秆还田措施,大力开展科学用药和统防统治等。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变化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发生区域呈北移西扩的态势,病害发生流行频率明显上升。本文从赤霉菌群体遗传结构、侵染循环、致病与毒素合成调控机制以及抗病遗传育种、病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小麦赤霉病频繁暴发成灾原因以及监测与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防控病害暴发危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江苏宜兴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赤霉病田间调查数据和药剂防治结果为切入点,总结了2016年江苏宜兴地区赤霉病发生显症早、发展快、发生普遍、主栽品种间抗性差异不明显、晚播小麦损失大等特点。通过比对近10年来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分析认为田间菌源充足、气候条件适宜、农户防治不到位等因素是引起该病近年来连年重发的主要原因,并从菌源、品种抗性、防治适期、药剂选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8.
江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气候变暖、秸秆还田和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上升使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提高。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目前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频率已达60%以上,多菌灵的防效明显下降,低于60%。研究明确了赤霉病的防控适期和防治次数,对淮南、淮北主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自然发病鉴定,并阐述了品种抗性和药剂防治间的互作效应。研究结果揭示,选育推广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基础,把握适期于小麦扬花期施用非多菌灵类的戊唑醇、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其他杀菌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2012年由于小麦生长中后期遇到特殊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小麦赤霉病在六合区的大发生、大流行,是继2003年大发生以来的第二个重发年份.大田一般病穗率42.3%,病指15.74,每667m2产量325.6kg,比上年432kg减产106.4kg,减幅达到24.6%,给本地区的夏粮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本文分析了南京市六合区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和引起赤霉病大发生的重发原因,提出主动出击、示范抗耐品种、强化技术指导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15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2015年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省发生概况,具有见病早、后期病情上升快,发病范围广、品种间差异大等特点.分析了2015年江苏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原因.建议通过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培育推广抗(耐)病品种,强化农业措施,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大防控资金投入等措施,以期最大限度挽回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是我省常发的气候型病害,20世纪80年代曾造成毁灭性灾害,尤以江汉平原、鄂东沿江麦区发生重,平均每2年~3年就要暴发一次,大发生年份一般田块减产10% ~20%,严重田块减产50%以上直至绝收.近几年该病北扩现象明显,鄂北小麦主产区重发频次明显增多,对夏粮生产造成了较大威胁.2016年是超强厄尔尼诺年,4月以来降雨频繁,非常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反复侵染流行,虽经积极组织防控,小麦赤霉病仍在全省各主要麦区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温、湿度条件。2012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宝应县降雨多、气温偏高是小麦赤霉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防控小麦赤霉病应采取"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立足"早、快、抢",进行适时防治。  相似文献   

13.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受赤霉病常发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品种抗病性差、田间菌源量大等因素影响,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流行, 明显重于2017年。本文分析了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特点及其原因, 提出了下一步小麦赤霉病监测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在地处江淮里下河地区的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暴发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其发生特点,以及当地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了在小麦赤霉病防治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关中灌区自60年代中期以后小麦赤霉病渐趋严重,现已成为灌区小麦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和主要防治对象。关中灌区可初步划分为渭河川道平原和黄土台原二个流行区;前者为主要流行区,流行频率高,以其西部为例,10年中大致有3~5年发生中度以上流行。研究表明农田灌溉引起的农田生态条件变化和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赤霉病流行的基本前提,复种玉米面积扩大和田间遗留较多带菌残秆,提供了赤霉病流行的菌源基础。在以上条件具备的  相似文献   

16.
宣城市小麦赤霉病为偏重发生年份,显著重于常年。笔者通过对我市2012年小麦产区赤霉病发生情况分析,发现2012年小麦赤霉病呈现初见偏早、不同成熟期、品种、区域间发生程度差异大特点,并分别从菌源、品种、气候、栽培制度、山区小气候、防治等因素对发生特点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提出了针对性地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今年,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赤霉病、穗期蚜虫等小麦重大病虫害暴发流行风险加大,赤霉病菌源基数较大,虫口密度累积增加,气候条件适宜。江淮地区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流行风险显著上升,黄淮北部、华北、西北麦区利于穗期蚜虫、吸浆虫等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楚州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淮安市楚州区种植小麦66万亩(其中温麦6号约25万亩,温麦8号、淮麦18、淮麦20、豫麦34各约10万亩,其他品种为扬麦、3039等)。据本区植保站调查,虽然2003年防治面积和防治力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但小麦赤霉病在本区仍然达到大流行程度。现对其流行概况和原因简要总结分析如下。12003年小麦赤霉病流行及防治概况据调查,全区平均病穗率54.5%(1.8%~100%),平均病指43.1(0.3~96.7),平均产量损失37.1%,其中主要以温麦品种发病最为严重,全区近6万亩绝收。而造成小麦品质下降,商品性降低的间接损失更难以估量,为本区植保站自1963年有记载以来病害…  相似文献   

19.
正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咸宁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发生年份,病穗率一般可达50%左右,高的病穗率可达80%以上,对小麦造成的损失严重。1发生特点1.1重发频率高小麦赤霉病在咸宁市暴发频率高,造成小麦减产,损失大。年度间病情发生有差异,大约每两年就重度或中度发生一次,2012年、2014年和2016年  相似文献   

20.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回顾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2002年小麦条锈病是继 1950年、1964年和 1990年后在全国范围内又一次大流行 ,其发生面积近 670万hm2,损失小麦约 10亿kg。发生区域涉及甘、陕、川、渝、云、贵、宁、鄂、豫、鲁、冀等 11个省 (市 )区。 2001年冬季和2002年春季气候适宜 ,以条中 32号小种为代表的毒性菌系的发展 ,使我国绝大部分主栽小麦品种不抗病 ,出现了条锈病发生早、发展快和发生重等特点 ,促成了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尽管 2002年条锈病发生范围广 ,但损失少于 1990年。提出了以品种抗病性利用及小麦抗病性变异和病菌群体动态监测、药剂和农业防治相结合 ,病害发生流行预测预报和条锈菌菌源基地治理为主的持续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