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明龙毛小荣  徐华聪 《农技服务》2014,(3):171+168-171,169
生态茶园是一种在自然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园林形式,以茶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实地考察、搜索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惠明茶园的环境现状和区位条件,结合同类研究的已有成果,因地制宜,开发畲乡茶园特色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郊特色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充分发挥城近郊区的地域优势,将花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成功探索了一条农民就地市民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主新农村的典范.结合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建议政府在郊区农村地区举办大型涉农会议,强化农村产业规划、突出特色化发展,探索"民俗旅游"新模式,探索农民就地城市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它的发展有利于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业存在诸如盲目开发、品牌建设不足、恶性竞争、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当前,应通过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员培训等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崇义县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与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农业产业为支撑,乡村环境为旅游资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突出生态效应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崇义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于促进崇义县乡村资源和绿色资源开发、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该县的资源环境条件、市场条件和区位条件等总结出:景区依托型、资源依托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型是崇义县乡村生态旅游的三种发展模式.合理规划、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立农村社区利益保障机制、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强县域交通建设是崇义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加快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措施初探——以织金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亚明 《农技服务》2009,26(12):157-158
发展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科学规划,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和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和"农家乐"建设;大力推广以沼气为龙头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为此,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切实找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发展特色旅游、科学规划保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质量、突出游客参与体验、拓展投资渠道、科学管理等措施进一步加快其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为此,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切实找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发展特色旅游、科学规划保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质量、突出游客参与体验、拓展投资渠道、科学管理等措施进一步加快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小特色旅游城镇建设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分析了中小特色旅游城镇建设与产业融合、农民市民化的关系,以及中小特城镇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农业、生态产业、旅游地产之间的融合,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小特色旅游城镇建设的思考,以期为欠发达地区特色旅游城镇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特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农耕文化旅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丽军  夏庆利  王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896-19897
从特色旅游、特色旅游资源的定义入手,以最具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农耕文化为例,通过对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4种典型模式的分析,指出文化观赏型向文化体验型的转变是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方向,同时指出我国特色旅游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正罗家坪村位于攸县网岭镇的东部,网酒公路贯穿东西,攸河河水依村而过,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古汉墓群坐落于此,是湖南省第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小康村、全国美丽宜居村、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湖南省2018届文明村镇等荣誉。罗家坪村以"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品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谢莉  刘昭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779-5781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旅游活动方式,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活动内容,而显示出蓬勃生机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乡村旅游发展又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世界客都”梅州的客家文化是一种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梅州开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梅州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昌吉州为例,定量化地分析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的关系,以期为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计算耦合度.[结果]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度较高.[结论]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是相伴而生的,农村发展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结果.生活质量、绿洲建设两个指标是影响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沈中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41-19942
乡村旅游发展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首先界定了乡村旅游的范畴并阐述了和谐新农村的内涵,继之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互动作用,最后提出了二者的互动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史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96-15298,15301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在中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满足了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享受"返璞归真"的追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乡村旅游发展又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晋中市喜村的晋商文化是一种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喜村开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27-8629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视阈下,分析了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指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就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产业及附属产品的发展,旅游开发不仅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改善了当地环境,发展新农村旅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分析旅游型新农村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以红沙满旅游村进行规划建设为例,并提出旅游型新农村建设的新理念及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3-13025,13079
分析了浙江省乡村旅游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产业萌芽发展、产业快速扩张和产业质量提升3个发展阶段,突出了浙江省乡村旅游在拉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主要在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风貌建设、推动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和保障农村民生、促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总结了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在领导、制度、产品、标准化和营销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制度创新和标准化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化战略、强化旅游产品的营销推广。在此基础上,深化了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给其他地区带来的启示,主要在于创新乡村旅游组织领导体制、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加大乡村旅游发展扶持力度、实施乡村旅游强力营销工程、引导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发展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努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是促进我国农村开放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但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力,科学开展乡村旅游建设,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耦合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三大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对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15年福建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新农村建设发展明显滞后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表现出高耦合低协调情况;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由东南向西北梯度递减;经济、社会、资源和区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涛  徐福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102-2104
结合对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意义的分析,根据系统动力学和推拉理论,从内力,包括农民增收、农村就业和农业现代化压力3个方面和外力,包括市场拉动和政府、要素推动2个方面的层面对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