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坤  戴习林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0):166-169,178
以同周期单独培养的微藻生长密度为对照,采用等重复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开展淡水养殖池塘中5种常见微藻即淡水小球藻(C.vulgaris)、四尾栅藻-FACHB-1297(S.quadricauda)、蹄形藻(K.lunaris)、鱼腥藻-FACHB-1299(Anabaena Broy sp.)、颤藻-FACHB-1120(Oscillatoria sp.)及其密度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5种微藻的初始密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当铜绿微囊藻初始密度最小为4.5×105个/mL时,呈现5种微藻密度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越明显的规律,而当铜绿微囊藻的初始密度较高时,则5种微藻密度的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不明显,同时铜绿微囊藻的初始密度不同也显著影响微囊藻的生长。t检验结果也表明:铜绿微囊藻在分别与淡水小球藻、鱼腥藻、颤藻混合培养时,生长速度均显著受到抑制,而与四尾栅藻混合培养时,生长速度受到抑制不显著。因此试验用5种微藻中,淡水小球藻、鱼腥藻、颤藻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淡水小球藻对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最明显,蹄形藻对微囊藻的生长促进作用明显。通过竞争参数计算几种微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淡水小球藻、鱼腥藻、颤藻、四尾栅藻、蹄形藻。  相似文献   

2.
3种沉水植物对5种富营养化藻类生长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连续滴加培养液的方式研究了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苦草Vallasneria asiatica 3种沉水植物对5种富营养化淡水藻类:衣藻Chlamy domonas sajao、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纤细席藻Phormidium tenue、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clricaud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化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马来眼子菜培养液对铜绿微囊藻、小球藻、衣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纤细席藻生长没有影响;(2)苦草培养液对小球藻、衣藻和纤细席藻的生长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四尾栅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没有影响;(3)狐尾藻培养液对小球藻、衣藻的生长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四尾栅藻、纤细席藻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碱度水平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不含碳酸盐的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4个碳酸氢盐浓度,进行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单独生长试验和竞争试验,以了解不同碳酸氢盐浓度下两种藻的单独生长和竞争生长状态。结果表明,在单独生长试验中,两种藻都能利用碳酸氢盐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并保持正常生长态势。其中铜绿微囊藻生长较适宜的碱度水平为2.4mmol·L~(-1)左右,在高碱度水平的培养基中的生长出现延迟现象,四尾栅藻总体上表现为碳酸氢盐碱度水平高的试验组中生物量高。在两种藻的竞争试验中,两者的生物量均减少。铜绿微囊藻的竞争生长能力在高碱度组中不如四尾栅藻,但在极低碱度组中强于四尾栅藻。  相似文献   

4.
氮磷比率对两种蓝藻和两种绿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千岛湖2009-2010年春夏硅藻不占优势,蓝藻和绿藻发生相互演替的现象,选取千岛湖两种优势蓝藻和两种优势绿藻进行室内生态实验来比较氮磷比对于蓝藻和绿藻生长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室内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磷比(原子比:N/P=76.77、N/P=307.06、N/P=153.53、N/P=15.35、N/P=3.84)的培养液,研究氮磷比变化对两种蓝藻(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sp.)和两种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影响,利用logistic生长方程描述四种藻生长曲线且拟合度均较高,水华微囊藻和四尾栅藻随着氮磷比的降低,最大生物量K值和内禀增长率r值均升高,蓝纤维藻则在接近于Redfield比值的培养基中r值最高,小球藻在接近于或低于Redfield比值的培养基中出现暴发性增殖。水华微囊藻在高氮磷比组(N/P=307.06和N/P=153.53)实验结束时藻体累积的总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四尾栅藻低氮磷比组(N/P=3.84)单细胞氮含量也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四种藻类藻体中总磷的变化则是随着氮磷比的降低而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5.
太湖铜绿微囊藻与四尾栅藻的光竞争及模拟优势过程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太湖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室内单培养与共培养试验,探讨了两种藻的光竞争及模拟优势过程。由试验结果和Monod方程分析得出,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CI约为30 ̄35μE·m-2·s-1(2500 ̄3000lx),四尾栅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为CI=60 ̄70μE·m-2·s-1(5000 ̄6000lx)。当营养盐等都不是限制因子时,在低光照条件和光照时间大于14h时,铜绿微囊藻竞争成为优势种具有较高的概率,而在高光照条件和当光照时间小于14h时,栅藻竞争成为优势种具较高的概率;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提高微囊藻的竞争能力,并在室内小型模拟装置中,成功地模拟了铜绿微囊藻竞争成为优势种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双因素(污水浓度与绿藻种类)试验,研究蛋白核小球藻、四尾栅藻、短带鞘藻和刚毛藻4种藻类在不同污染负荷污水中的生长状况及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低污染负荷下,蛋白核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增长率高于其他藻种(处理第8天除外),短带鞘藻和刚毛藻在培养4 d后叶绿素a含量较大幅度增长。蛋白核小球藻处理第4天,TP去除率达95.1%,出水TP达一级A排放标准。第8天时四尾栅藻和短带鞘藻对TN、NH4+-N去除率分别达83.6%、77.0%和75.7%、76.3%。在高污染负荷下,四尾栅藻生长稳定,而蛋白核小球藻、短带鞘藻和刚毛藻在处理初期需短暂适应,第4天后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速度较快;第8天时蛋白核小球藻去除TP效果最好,去除率达73.6%,四尾栅藻对TN和NH4+-N控制效果明显,去除率分别达88.7%和75.4%。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着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日趋严重,由此产生的藻类水华问题已成为我国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对水域环境和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成为当务之急.研究选取优势蓝藻-铜绿微囊藻(Mcirocystis aeruginosa)和优势绿藻-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氮磷比对藻类竞争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水华研究及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室内模拟方法,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磷比(N/P=1:0,N/P=2.5:1,N/P=5:1 N/P=25:1,N/P=50:1)的培养液,分别研究了不同氮磷比质量浓度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结果](1)纯养模式下,铜绿微囊藻在低氮磷比(N/P=5:1)时生长适宜;斜生栅藻在高氮磷比(N/P=25:1)下生长适宜;在氮质量浓度相同,不同氮磷比对两种藻类的最大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并随着磷浓度的升高,纯养和混养下两种藻类的最大生物量具有显著性差异.(2)通过比较纯养和混养发现,纯养模式下两种藻类的增长率都明显高于混养的增长率,说明两种藻类主要以资源利用性竞争为主,且铜绿微囊藻对于斜生栅藻的竞争抑制始终大于斜生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抑制.(3)通过计算logistic生长方程可知,高氮磷比(N/P=50:1)组在培养第20天,纯养模式下斜生栅藻的细胞密度值最大.(4)通过计算铜绿微囊藻对斜生栅藻的相对生长速率KR值可知,除N/P=1:0组之外,自培养第8天始其他4组的KR值在1~2,说明铜绿微囊藻具有竞争优势.[结论]营养盐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会促进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但在高浓度范围内,两者生长反而受营养盐浓度增加的限制.氮磷元素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和竞争均有显著影响,两种藻类在纯养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显著大于混养培养,铜绿微囊藻对斜生栅藻具有较强的抑制性,尤其是在磷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其抑制性表现的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8.
苗晓青  宋义辉  李文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99-12901
[目的]探讨影响3个池塘形成不同藻类水华的生态学原因。[方法]2007年7~10月对河南省延津县3个形成不同藻类水华的养殖池塘进行逐月定点水生生物学和水化学调查与检测。[结果]1号塘为绿藻水华,优势种为衣藻、小球藻;2号塘为裸藻水华,优势种为裸藻(Euglena);3号塘为微囊藻水华,优势种铜绿微囊藻。绿藻水华的发生与低含量的总磷(约0.86mg/L)和高的氮磷比(约13.1)有密切关系,裸藻水华的发生与高的总磷含量(约2.08mg/L)和低的氮磷比(约7.3)有显著关系,而微囊藻水华发生与较高的总磷含量(约1.30mg/L)和较高的氮磷比(约9.2)有密切关系。[结论]池塘藻类水华的控制应以预防为主,重点是调节控制好水质。  相似文献   

9.
稀土元素铈对若干淡水绿藻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数生长期的蛋白核小球藻和栅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稀土铈对2种藻的毒性作用。测定了作用192 h后淡水绿藻的生物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蛋白核小球藻的96 h半数效应浓度为29.9 mg.L^-1,栅藻的96 h半数效应浓度为63.6 mg.L^-1。对照蛋白核小球藻的叶绿素含量22.99μg.L^-1,栅藻的叶绿素含量为27.01μg.L^-1,染毒后叶绿素下降50%以上;低浓度具有促进作用,随着硝酸铈浓度的增加对藻体的抑制作用增大;2种藻液的溶解氧在5.8 mg.L^-1左右、pH值随着硝酸铈浓度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海洋尖尾藻的室内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 Dujardin)室内培养的可行性,为其生理生态特性及其赤潮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培养海洋尖尾藻,饵料藻为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g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结果]在实验室条件下,除高密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外,以亚心形扁藻和绿色巴夫藻作为饵料时海洋尖尾藻均能良好地生长和繁殖。[结论]该研究为海洋尖尾藻的室内培养解决了饵料问题,实现了海洋尖尾藻室内的长期培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合理使用灭杀青苔药物及科学防治青苔的发生提供基础资料。[方法]用3种药物研究其对青苔生长的抑制效果以及对水质和水生植物SOD、POD的影响。[结果]3种药物对青苔都有较好的抑制杀灭效果,而且青苔死亡率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以C3组青苔死亡率最高,达90%。伊乐藻体内的2种抗氧化酶可以对药物胁迫做出敏感响应,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是高剂量的药物也并未导致伊乐藻大量死亡。[结论]3种药物对青苔都具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菜心的通过雄性不育系的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种植于花钵中的菜心为材料,采用TTC法测定其花粉活力;同时将花粉分别在3种培养基上培养,3种培养基即A1:15.00%蔗糖+0.01%硼酸+0.001%GA3,A2:15.00%蔗糖+0.40 mmol/L CaCl2+0.40 mmol/LH3BO3+1.00%琼脂,A3:5.00 mmol/LMES+1.00 mmol/L KCl+10.00 mmol/L CaCl2+0.80 mmol/LMgSO4+1.50 mmol/L硼酸+1.00%琼脂+16.60%蔗糖+3.65%山梨醇+10.00μg/ml肌醇,比较培养6 h和12 h后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结果]试验表明,菜心花粉活力很高,具有活力的花粉比例平均达98.18%;A1培养基培养效果最好,A2次之,A3最差;培养12 h的花粉萌发率高于培养6 h的,但培养12 h的花粉管长度却小于培养6 h后的。[结论]综合分析认为,菜心花粉在A1培养基即15.00%蔗糖+0.01%硼酸+0.001%GA3上培养6 h萌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袁天昆  宣雄智  金敏  董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475-8475
[目的]研究宁波3号培养液和f/2培养液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宁波3号和f/2培养液对小球藻进行为期7 d的培养,每天上午用血小球计数器在显微镜下对2种培养液中的小球藻计数。[结果]前4 d在f/2中生长的小球藻优于宁波3号培养液中生长的小球藻,第5天以后,也就是处于指数生长期和稳定期的小球藻在宁波3号培养液中的生长比在f/2中生长得快,在数量上明显占有优势。[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宁波3号培养液相对f/2培养液更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林琳  高同春  高智谋  张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17-8519
[目的]研究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多菌灵、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辣椒黑色炭疽菌和辣椒红色炭疽菌的毒力。[结果]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黑色辣椒炭疽病菌EC50值分别是1.751 0、0.481 8μg/ml,对红色辣椒炭疽菌EC50值分别是1.163 4、0.496 5μg/ml。多菌灵的毒力小于吡唑醚菌酯;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2种辣椒炭疽病菌增效系数(SR)为1.182.57,部分配比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结论]研究结果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有效混配杀菌剂的开发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魔芋块茎脱毒高效快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花魔芋块茎的中部组织为外植体,在12种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筛选出M11(MS 6-BA 1.5 mg/L NAA 0.15 mg/L)为诱导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诱导率达100%;以带单芽的愈伤组织块为外植体,在5种培养基上进行芽的分化,M9(MS 6-BA 1.0mg/L NAA 0.1 mg/L)为芽分化最适培养基,分化率达100%;M11为有效芽苗率最高的培养基,有效芽苗率达31.1%;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脱毒率明显的提高,脱菌、毒率分别达100%、92.9%。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类Ni~(2+)盐浸种对作物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京涛  马建军  杜彬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3973-3974
[目的]为镍肥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以春小麦和樱桃番茄为试材,选取均匀一致、饱满的50~100 g种子,分别置于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Ni2+盐溶液中浸种6~12 h,研究了3种Ni2+盐(氯化镍、硝酸镍、硫酸镍)浸种对作物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适量浓度的Ni2+盐浸种可以促进两种作物种子萌发,促进根系和芽生长,幼苗干物质积累增加。春小麦浸种适宜浓度范围为0~2μmol/L,且因Ni2+盐种类而异;樱桃番茄浸种适宜浓度均为0.5μmol/L,其作用效应大小因Ni2+盐种类和作物品种而异。[结论]相同浓度条件下不同Ni2+盐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差异可能与Ni2+盐中阴阳离子的加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3种培养基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上的增殖效果。[方法]采用DMEM+10%血清、低血清培养基(MEM-MD-611)、无血清培养基(SFE4Mega)3种培养基制备MDCK细胞单层,分别接种不同稀释度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然后,分别加入含10μg/ml胰蛋白酶的3种培养基作为维持液,培养病毒,每隔24 h观察其细胞病变,并测定上清HA滴度。[结果]在培养72~96 h时,无血清培养基病毒液的HA滴度高于低血清培养基,而低血清培养基则高于含血清培养基。[结论]3种培养基均可用于制备禽流感病毒抗原,其中无血清培养基、低血清培养基更适用于流感病毒抗原的制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声波对小球藻繁殖速度的影响,探寻适用于小球藻生长最佳频率。[方法]通过在不同频率的声波条件下对小球藻进行7 d的培养试验,并设置空白对照组,研究不同频率的声波对小球藻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声波对小球藻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400 Hz的声波作用效果最好。[结论]一定范围频率的声波可以有效促进小球藻的繁殖。  相似文献   

19.
一种简易分离藻类的方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藻类分离方法。[方法]采自天然淡水水体,水样经孔径大小合适的细胞筛过滤,除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得到天然培养液。该培养液的成分未变,适合藻类生长。用显微镜观察并估计水样中藻类密度(假如其密度过大,则可以用蒸馏水适当稀释),取适量水样接种到天然培养液中,用通气膜将瓶口封好,进行预培养。取微量经预培养的藻液,接种于藻类通用培养液中,进行再培养,直至分离出藻类。[结果]采用此方法从南宁一小型淡水水体中分离出12类藻(均粗分到属),其中蓝藻门5类(色球藻、微囊藻、蓝纤维藻、鱼腥藻、螺旋藻)、硅藻门1类(辐节藻)、绿藻门6类(衣藻、弓形藻、多芒藻、小球藻、纤维藻、栅列藻)。[结论]此法中所用的天然培养液,其营养成分没改变,更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与传统的稀释法相比,采用液体培养液直接培养分离,操作更简便,有利于运动性强藻类的分离。此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分离结果缺乏直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