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因枪法将BADH基因转入羊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DS-1000He型基因枪将BADH基因转入由羊草成熟胚诱导出的胚性愈伤组织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通过Kanamycin筛选鉴定,优化了基因枪法转化羊草的各种参数。结果表明,DNA金弹到靶细胞的距离为9cm,每皿轰击1次时愈伤组织的瞬时表达率高达88.13%。转基因植株经PCR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羊草基因组中并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自交系"丹598"、"H99"和"丹988"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利用基因枪法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S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S导入玉米自交系中,并对基因枪法转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对转化的愈伤组织进行分化诱导出苗后进行PCR和RT-PCR检测。PCR结果表明,外源目的基因已转入到玉米基因组中;RT-PCR试验证明,目的基因能在转基因玉米植株中获得转录。  相似文献   

3.
为延长生物能源作物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的叶片功能期,以柳枝稷‘西稷1号’品系的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叶片衰老延缓基因PSAG12-IPT.结果表明:经过农杆菌转化,共培养,抗性愈伤组织筛选、再生和生根培养,在农杆菌介导处理的8500块愈伤组织中共获得了320株转化植株;经PCR检测分析,转化植株中共有19株植株扩增出标记基因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的目标片段,初步表明PSAG12-IPT基因已整合到柳枝稷基因组中,转化率为0.223%.对柳枝稷转基因植株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进行测定,表明PSAG12-IPT基因在部分转基因植株中已经表达.  相似文献   

4.
以吉生1号羊草根茎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通过基因枪法分别将甜菜碱合成酶基因CMO、BADH以及CMO)+BADH双价基因导人羊草中,用含有Na2CO3和NaHCO3碱性盐溶液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了抗盐碱转化植株.对转化植株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及Southern杂交,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序列已经整合到羊草基因组中.在混盐高pH值胁迫下,羊草叶片甜菜碱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转双基因植株的甜菜碱含量高于转BADH基因植株、转CMO基因植株及对照.  相似文献   

5.
AtNHX1基因对菊苣的转化和耐盐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用农杆菌介导法将AtNHX1基因导入菊苣中,共获得42株卡那霉素(Kan)抗性再生植株。经过PCR检测、Sou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表明,AtNHX1基因已成功整合到菊苣基因组中,并且能够正常转录。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诱发的愈伤组织进行耐盐生长试验,结果显示,相同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愈伤组织的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愈伤组织。施加梯度NaCl胁迫后,植株叶片K+和Na+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叶片比野生型积累更多的Na+和K+,维持较高的K+/Na+;叶片相对电导率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叶片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野生型。上述结果表明,AtNHX1基因的导入和表达在提高菊苣耐盐性的同时减轻了盐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利用基因枪共转化法获得转bar与P5CS基因黑麦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种子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高效诱导愈伤组织的组培条件,在此基础上用基因枪法轰击其成熟胚的愈伤组织,共转化分别携带bar基因和P5CS基因表达框架的2种质粒,经1.2‰草丁磷(Glufosinate)抗性筛选获得了转基因再生植株.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筛选到整合bar基因的株系18个,遗传转化率为0.72%,其中5个检测到P5CS,共转化效率为27.8%.  相似文献   

7.
以匍匐翦股颖成熟胚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就不同的菌液浓度、共培养条件和真空处理等对愈伤组织的转化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农杆菌侵染浓度光密度OD600nm为0.8~1.2,真空处理加全光照的共培养条件有助于提高转化效率;CBF1基因是来源于拟南芥的与抗逆相关的转录因子基因,在匍匐翦股颖中实现了其转化,通过PCR检测,50株转基因植株中32株扩增出640bp的目标片断,部分转基因植株生长缓慢,表现出矮化性状.非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株游离脯氨酸含量为对照的5倍.断水处理5d后,转基因植株生长基本正常,脯氨酸含量增加约2倍,比对照植株高2~3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噻苯隆(Thidiazuron,TDZ)对解除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子休眠和植株再生的影响,并对愈伤组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0.02 mg·L-1TDZ低温浸种对解除羊草种子休眠和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效果最佳,发芽率和出愈率分别为11.0%和15.5%;羊草愈伤组织分化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TDZ 0.5 mg·L-1+CH 2.0 g·L-1,分化率、绿芽分化率分别为56.7%和423.3%;TDZ低温浸泡处理的羊草种子诱导出的胚性愈伤组织较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质体中内含物丰富,更易于体胚形成;丛生芽经过1/2MS生根培养基的3次继代,炼苗移栽后成活率达100%。  相似文献   

9.
<正>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O型口蹄疫病毒P12A*3C基因转化到玉米自交系18-599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上,经潮霉素抗性筛选获得25株抗性再生植株。对转基因植侏的  相似文献   

10.
王鸣刚  罗茂春  彭轶楠  芦真  陈亮 《草业科学》2011,28(8):1546-1551
摘要:通过农杆菌的介导,以携带O型和A型口蹄疫抗原决定簇融合基因O21 O14 A21 HBcAg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苜蓿(Medicago sativa)愈伤组织,并再生得到抗性植株。试验建立了苜蓿甘农1号愈伤组织再生系统;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苜蓿遗传转化系统;获得抗性再生植株4棵;GUS报告基因在转化的愈伤组织中得到瞬时表达;抗性植株PCR检测结果证实目的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苜蓿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1.
豌豆清蛋白1(PA1)基因的克隆及对苜蓿的转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张改娜  贾敬芬 《草业学报》2009,18(3):117-125
 本研究用PCR 方法从豌豆(食荚大菜豌)克隆出富含硫氨基酸、同时具有抗虫作用的双功能的蛋白质基因-豌豆清蛋白1(PA1)基因,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l301-PA1。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紫花苜蓿,并对其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得到了多个转基因胚性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PCR 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PA1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已被整合到了宿主细胞。SDS-PAGE 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再生植株中有一定表达。游离氨基酸分析表明,PA1基因的表达转基因苜蓿中蛋氨酸和半胱氨酸的含量从0.1%提高到0.4%。  相似文献   

12.
二穗短柄草幼胚再生体系及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二穗短柄草3个品系BDR018,BD21,BD21-3的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幼胚大小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的影响。采用携带gusbar基因双元表达载体(pDM805)的根癌农杆菌菌株AGL1对BDR018品系的幼胚愈伤组织进行了遗传转化。本实验探讨了影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再生及遗传转化的几个因素。结果发现,幼胚大小介于0.5~1.0mm之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随愈伤组织年龄的增加,BDR018,BD21,BD21-3愈伤组织的再生率下降,白化率上升。愈伤组织年龄在5~8周范围内转化效率较高,平均转化效率为38.5%。真空处理5min和0.01%的SilwetL-77处理均可提高转化效率。对转化植株进行GUS基因化学组织检测和PCR鉴定,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再生植株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3.
《草业学报》2009,18(3):103-109
用农杆菌介导法将AtNHX1基因导入菊苣中,共获得42株卡那霉素(Kan)抗性再生植株。经过PCR 检测、Southern杂交和RT-PCR 检测表明,AtNHX1基因已成功整合到菊苣基因组中,并且能够正常转录。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诱发的愈伤组织进行耐盐生长试验,结果显示,相同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愈伤组织的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愈伤组织。施加梯度NaCl胁迫后,植株叶片K 和Na 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叶片比野生型积累更多的Na 和K ,维持较高的K/Na ;叶片相对电导率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叶片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野生型。上述结果表明,AtNHX1基因的导入和表达在提高菊苣耐盐性的同时减轻了盐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以多年生黑麦草(品种卡特)胚性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冰草果聚糖:果聚糖-1-果糖基转移酶基因(Ac1-FFT)导入黑麦草中,对再生植株喷洒basta溶液和PCR 法检测,共获得18个阳性株系,RT-PCR 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转基因黑麦草中正常表达。转基因黑麦草株系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和果聚糖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植株,耐旱性提高,干旱胁迫6d时其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植株,且下降速度慢,但其电解质渗漏率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植株,复水后很快复原,而对照植株无法恢复,说明转基因植株中由于干旱处理发生的损伤是可逆的,而对照植株中的损伤是非可逆的。以上结果表明,转基因黑麦草中犃Ac1-FFT的表达及果聚糖合成可能是其耐旱性提高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匍匐翦股颖PennA-1成熟胚为供试材料,建立了其植株高效再生体系。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溶菌酶与绿色荧光蛋白Lyz-GFP双元基因转入匍匐翦股颖PennA-1 胚性愈伤组织中,经培养获得抗病转基因植株。并对Lyz-GFP双元基因转化PennA-1的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mg/L2,4 D+0.1 mg/L6-BA的MS培养基上PennA-1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36%,且质量最好。愈伤组织在MSO+0.5mg/LNAA 上分化率最高,达42.5%;浓度为300mg/L 的头孢霉素(Cef)可抑制农杆菌LBA4404的生长;PennA-1胚性愈伤组织经携有pBI121-Lyz-GFP的农杆菌LBA4404 (OD600值0.3~0.5)侵染10~15min,共培养3d后,转化愈伤组织生长状况良好,转化率达12.5%,且在后期的生长和转化苗的再生中有良好的表现,转化苗再生率为27.5%;转化植株有较强的荧光表达量,并经PCR 检测,获得的2株匍匐翦股颖PennA-1转化植株中均扩增出750bp的目标基因片断。  相似文献   

16.
多年生黑麦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转化植株的获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矮生、凯蒂莎、爱神特3种多年生黑麦草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离体再生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建立了这些品种的胚性愈伤组织高频诱导与再生系统及其基因枪转化技术体系,并将抗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多年生黑麦草愈伤组织,而获得抗除草剂转基因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7.
羊草幼穗离体培养诱导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采用离体培养方法首次获得羊草体细胞再生植株。其方法要点是:取羊草幼穗为外植体,经0.1%HgCl2溶液表面消毒后,接种到含2mg/L2,4-D的MS培养基上,置于恒温25℃条件下诱导愈伤组织。在加有1mg/L2,4-DMS培养基上继代2次后,转移到含1.0mg/LKT和0.5mg/LNAA的MS培养基上分化培养得到再生芽。在无激素的基本培养基上获得了生根的试管苗,试管苗移栽到温室后生长正常。研究结果还表明,尽管从羊草叶片、幼穗和成熟胚在同样培养条件下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只有幼穗愈伤组织能够继续分化出再生植株。羊草试管苗的分化因基因型和外源激素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8.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愈伤组织再生率受基因型限制,是影响苜蓿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GR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在提高多种植物愈伤再生中起着重要促进作用。本试验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AtGRF序列为模板,在紫花苜蓿基因组序列中查找,获得了含有miR396靶点的9个MsGRFs基因。除MsGRF3aMsGRF4a外,其余7个MsGRFs在紫花苜蓿胚性愈伤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非胚性愈伤。为了进一步研究MsGRFs对紫花苜蓿愈伤再生效率的影响,我们在紫花苜蓿中转入MIM396基因,降低miR396的表达。结果显示:MIM396植株叶片愈伤组织再生时间显著缩短,再生率显著提高;与野生型愈伤组织相比,在MIM396植株叶片诱导的愈伤组织中,除MsGRF3a外,其余MsGRFs显著高表达。以上研究表明,miR396-MsGRF通路对苜蓿愈伤组织再生起着重要调控作用,这为提高苜蓿再生效率,并打破基因型对不同苜蓿品种再生的限制提供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GFP基因在苜蓿转化组织中的荧光表达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溶菌酶(Lyz)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中,获得含有双元基因的紫花苜蓿转基因植株。在荧光显微镜下对不同处理、不同培养时期的苜蓿转化愈伤组织及再生转化植株进行荧光检测和荧光表达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预培养的转化愈伤组织中的荧光表达量明显高于未经预培养的转化子;3 d为共培养的最佳时间;侵染时经过摇床上摇动的负压处理,荧光表达量高于静止状态;共培养3 d后的转化荧光表达量达最强,随培养时间延长,表达量少量减少,但能够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20.
以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Penn A-4品种为材料,利用PCR技术在匍匐翦股颖中克隆出SAUR71基因,构建3302Y-SAUR71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侵染转化匍匐翦股颖。在遗传转化过程,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中添加0.3mg/L KT、0.1mg/L 6-BA与300mg/L水解酪蛋白以形成较多的分化率较高的胚性愈伤组织,在该愈伤组织诱导体系中出愈率达到57.2%。在进行诱导生芽生根过程中,提高KT与6-BA浓度促进愈伤组织分化,使愈伤组织分化率达到83.7%。在该转化体系中,通过PCR检测,最终获得24株转基因植株,为后续进行AsSAUR71基因功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