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利用人工坡降和自然坡降两种径流集水方法营造的梭梭固沙林,进行了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集水方法所形成的径流量,均占林地水分平衡收入项的89%,也是支出项蒸散量的主要基础,现14.7%和4.98%的盖度过小,再加大盖度也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水分失衡现象。指出径流集水营造固沙林是天山北麓生态、经济两效俱佳的成功措施,但在实施前,应选择好下伏沙土的平坦地,确保径流集水的渗润效应。  相似文献   

2.
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产流蓄墒扩渗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宁南不同生态区的旱作农田,对秋作物和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设置不同微集水种植带型。系统测定生长期和非生产期不同时段和不同部位的土壤蓄水增墒效应、产流效率、蓄墒效率、垄沟系统产流入渗特征等。分析结果表明:秋作物和苗蓿牧草采用微集水种植,能显著提高农田蓄水增墒保墒作用;作物生长期微集水种植较辱地种植方式0~2m土层多增蓄水分78.0~136.7mm,其中非生产(休闲)季节同层多贮水量24.8~49.2mm;土壤蓄墒期微集水种植蓄墒率达到43.3%~62.4%,提高蓄墒效率51.0%~83.7%。  相似文献   

3.
绿洲节水系统模型与调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提出绿洲节水系统主要是由绿洲区域平衡节水,农田灌溉节水、旱农集水节水和城镇循环节水构成的复杂集合;探讨了它的结构、模型与调控,对绿洲节水与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旱区作物根域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概述了我国旱作区作物根域微集水种植技术的增产机理与效果,在总结现有研究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根域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针对该技术的完善与深化应加强其影响作物生产力机制及水肥耦合机理方面的研究,科学评价在不同雨量区根域微集水种植的应用效果和水保效应,同时应进一步规范根域微集水种植技术的相关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作者认为该技术在深化试验研究与广泛示范的基础上,在旱农区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提高旱区降水资源化效率及作物增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辽西地区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三种一元或二元微集水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微集水技术能够提高玉米出苗率2.7~3.1个百分点,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种植能够缩短玉米的出苗时间1~3 d,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会延长玉米出苗时间2 d.相对于传统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DEM的延河流域水文特征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DEM数据,依据地表径流漫流模拟算法,使用ArcGIS软件中的水文分析工具,提取与分析延河流域河网特征及相关信息,并与1∶25万地形图数字化水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集水面积阈值是决定河网提取精度的关键参数,阈值越大,提取河网越稀疏,反之则提取河网越密集;随着集水面积阈值的增大,河源数和河网密度、河流的级数、总河长等随之减少,但主河长变化不大;当阈值为5.51 km2时,提取河网与实际较吻合。因此,基于90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延河流域水系和子流域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作为数字流域建设与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最优沟垄宽度的确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产量.以大同14号谷子为材料,设计垄沟比值为1,四种不同宽度的带型.结果表明:在2004~2005年的试验中,微集水处理的蓄水量在谷子不同生育期均比对照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分别比对照高10.30 kg/(mm·hm2)(2004)、6.76 kg/(mm·hm2)(2005);由于降雨量不同且降雨分布不均匀,使2004~2005年度沟垄微型集雨种植谷子产量有所差异,但在两年试验中,谷子增产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带型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108.48%(2004)和135.28%(2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在宁南半干旱地区微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为45 cm.  相似文献   

8.
半干旱区‘冀谷31’微集水种植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夏谷区主栽品种冀谷31为材料,通过测定微集水种植和露地栽培(对照)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干物重、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和叶绿素含量,探讨武安市半干旱区微集水种植的增产机理,为该技术在半干旱夏谷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微集水种植较对照增产16.28%,土壤水分含量在10~20 cm深度提高10%以上,膜内土壤温度最高升高2.4℃,净光合速率提高15.44%,叶面积指数提高11.5%,SPAD值提高10.07%。因此,微集水种植具有显著增产的作用,其生理机制在于:微集水种植起到了保墒升温作用,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促进了根茎叶穗的干物质积累;在此基础上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亩穗数经济性状得到提高;后期提高了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防止了早衰,减少了秕谷。因此将微集水种植作为半干旱地区谷子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科学依据,应积极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水农业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资源缺乏是限制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一种崭新而有益的尝试——集水农业的实施使这一困扰了几代人的问题出现了转机,显示出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旱地水窑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旱地水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拦蓄地表径流,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以满足人畜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一种微集水灌溉工程。通过介绍旱地水窑的工程设计、容积确定和修建技术要点等可为有关旱地集水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分不足是限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自然降水和土壤水分等农业气候因子的动态分析,发现5、6月间降水低谷与7—9月丰水季交替重复出现是本区正常的天气现象。这一降水低谷引起土壤水分低值槽现象,造成夏粮作物的“卡脖旱”,严重影响产量。在该区发展集水农业,雨季蓄集雨水,于次年5、6月间干旱季节进行补偿性灌溉,既可充分利用雨季雨水,又可消除土壤水分低值槽现象,达到增产目的。因此,从气候学角度讲,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行集水农业是必要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半干旱区由于自然条件比较严酷,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而且社会发育程度低,引发社会结构变迁的内部动力不足。集水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不仅使半干旱区农民克服了水资源短缺的限制,基本摆脱了贫困的束缚,而且引发半干旱区农村产生了一系列结构变迁,这种变化是历史性的,它将在半干旱区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写上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旱作农田沟垄覆盖集水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旱作农田沟垄覆盖集水技术是农田上开沟起垄,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增加作物生长地段的地傅集水量。莜麦地膜沟垄全生育期平均增墒值达1.3%-1.4%,相当于平均每次降水后增加3.8-4.1mm降水,比对照平均增墒10.3-11.97%,在春它各生育时期墒,增墒值平均为0.7%-1.8%,最高达2.7%。不同种植方式推广的位次为地膜玉米,地膜莜麦,小麦,土沟垄玉米,莜麦,小麦,仿砂田和平铺膜效铺膜效益代于  相似文献   

14.
大型交通工程对周边环境产生元素异质、结构耗散的多重影响,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基于环境影响规律,提出有效的治理手段。为此,文中收集全国30个大型交通工程案例,从中萃取17种环境影响要素,借助复杂系统与网络理论建构环境影响系统的二元边界和交互机理。研究表明:1)大型交通工程环境影响系统的二元边界由元素与元素叠加而成,具有种类多元性和程度非匀质性。2)大型交通工程环境影响存在显著的项目类型异质性和程度异质性。3)大型交通工程环境影响的序变因元素与元素交互而生,环境影响系统存在强弱网络联系圈层。更进一步地,环境影响的多元集合、异质性与网络联系是实现大型交通工程环境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5.
旱地玉米垄沟周年覆膜栽培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针对陇东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中干旱和苗期低温等问题,从改善旱地玉米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提高降水利用率入手,将小垄沟集水和覆膜增温保墒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旱地玉米垄沟周年覆膜栽培新模式试验研究。结果使旱地玉米水热条件明显改善,增产效果显著,是陇东旱地玉米自然降水高效利用,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72%的耕地属于旱地雨养农业,发展旱地农业对甘肃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旱地农业以“雨水富集、提升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集水农业发展思路得到快速传播,发展了丰富多样的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方法和技术,并在21世纪展现出明显成效。2000—2021年间,全省粮食生产总量从713万t增加到1 231万t,人均粮食产量从278 kg增加到491 kg,超过全国人均水平。2021年省政府提出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快速推进多产业协同发展,为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典型案例。在总结过去20年甘肃旱地农业主要发展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宁南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28  
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方式,可有效地改善土壤供水能力,提高小麦量和水分利用率。经试验,土壤供水能力提高132.3%-181.0%,小麦产量提高55.0%-75.1%,水分利用率水分利用率提高2.04kg(mm.hm^2-3.59kg/(mm.hm^2),达到7.13kg/(mm.hm^2-8.89kg/(mm.hm^2();处理中窄 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该技术是适合于半干旱地区的一种能较  相似文献   

18.
窑窖集水节灌地膜栽培辣椒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北方干旱区,集水节灌栽培地膜辣椒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并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在辣椒根系生长范围内,分别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60%和80%做为整个生长期的补充水量,产量和产值并未随补充水量的增加而同幅度提高,要使产量大幅度提高,补充水量必须在根系生长范围内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19.
在旱地中采用周年覆盖一年两熟栽培技术,对汛期降水蒸发的抑制率可达30%-50%,比春覆膜多保蓄200mm以上的降水;覆膜的垄与麦沟形成微型集雨区,降水易向人径流,可多聚水100mm以上。两者合计300mm以上。冬春两季10cm地积9曙,垄上与垄底分别增加约400℃与200℃。  相似文献   

20.
辽西易旱区坡面径流资源调控及高效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西易旱区坡面径流资源调控及高效利用研究 ,提出 3种坡面径流集蓄调控模式 ,并以提高雨水径流利用率 ,发展高效农业为目的 ,进行了集雨灌溉旱地玉米和发展山地大棚示范研究。结果表明 ,在春播期耕层土壤含水量为 10 .2 5 %的条件下 ,覆膜玉米每穴加水 0 .2 5L ,即可达到 80 %以上的出苗率 ,6 0m3 水窖集水可解决5 .33hm2 旱地玉米抗旱春播。生育期补灌以孕穗期效果最佳 ,增产 2 2 .1% ,补灌量以 30mm为宜。集雨灌溉发展山地大棚在配以渗灌技术的条件下 ,较传统畦灌节水 5 3.4 % ,单位水产值达 95 .92元 /m3 ,是干旱地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发展高效农业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