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河北省旱作农业现状,根据全省旱地生态环境的不同,所实施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包括机械化覆盖种植技术,耕作蓄水保墒技术,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和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讨论认为,今后全省发展机械化旱农业应着重进行不同旱作类型区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旱作农业技术配套机械化机具的研制和强化政府在机械化旱作技术研究与推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秸秆的焚烧或闲置,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而且造成秸秆资源的极大浪费.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分析了9种不同秸秆还田组合模式的能值效益.结果表明,(1)各处理模式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占系统总能值投入的比重最大,其中化肥能值投入比重最高.(2)能值产出方面,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模式的产出水平最高,达到7.60×1015 sej/(hm2·a).(3)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最高、环境负载率最低、能值反馈率最大、产投比最大,分别为2.52、1.13、75.90%和1.39.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是该区域种植业最优的秸秆还田模式,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在甘肃省安定区凤翔镇的旱川地上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为三个秸秆还田量水平,分别为100%玉米秸秆(10 500 kg·hm-2)粉碎还田、75%玉米秸秆(7 875 kg·hm-2)粉碎还田、50%玉米秸秆(5 250 kg·hm-2)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玉米秸秆粉碎后均匀翻埋至0~25 cm的土层。结果表明:播前各还田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较CK有所提高,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土壤含水量平均分别提高2.0%、2.8%和1.9%,但不同还田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100%、75%和50%等三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的玉米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0.3%、5.7%和3.7%,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较对照分别提高9.2%、4.9%和3.1%。秸秆还田措施可提高土壤的保墒贮水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设置5种不同机械化秸秆还田处理,包括:卧式棉秆春季常规还田(HT1)、棉花整秆起拔不还田(HT2)、卧式常规粉碎还田后起拔棉根不还田(HT3)、卧式常规粉碎还田后起拔棉根粉碎全量还田(HT4)、立式常规粉碎还田(HT5,CK),对不同机械化秸秆还田方式下棉花生长发育指标和产量品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HT1出苗率最低,与其他处理(HT2~5)差异显著,HT2~4出苗率与对照(HT5)基本持平。整个生育期各处理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差异较大,为143.90~6 594.24 kg·hm~(-2)、0.6~2.1;株高在苗期和蕾期差异显著(2~6 cm);果枝台数和叶龄仅在蕾期差异显著。各处理除单铃重差异不大(4.87~5.59 g)外,单株铃数、收获株数均差异显著。不同机械化秸秆还田方式产量存在差异,其中HT1处理减产最大,为2 065.8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HT2、HT3较对照增产261.90 kg·hm~(-2)、316.65 kg·hm~(-2),HT4较对照减产265.95 kg·hm~(-2)。HT1~4的绒长、比强度、整齐度、伸长率、成熟度指数和纺织均匀度指数大于对照0.58~1.05 mm,2.27~5.46 CN·tex~(-1),1.6%~2.5%,0.26%~0.46%,0.01~0.02,21~232;短纤维指数小于对照0.9%~1.33%;马克隆值有增有减。HT1、HT4处理降低了棉花效益,分别亏损了15 583.5元·hm~(-2)、3 153.75元·hm~(-2),HT2、HT3增加了棉花效益,分别盈利了1 334.25元·hm~(-2)、1 684.88元·hm~(-2)。不同机械化还田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品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综合考虑推荐棉花整秆起拔不还田、卧式常规粉碎还田后起拔棉根不还田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措施,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如何解决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析秸秆还田技术对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对策,以期为秸秆还田模式下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秸秆处理方式,但存在腐解效率低、易发生病虫害和释放有机酸等问题。汽爆膨化技术具有破坏秸秆纤维间聚合力,增大秸秆比表面积,使其更易被微生物降解、消灭秸秆自身携带的病虫卵的作用。故采用膨化秸秆和常规秸秆两种形态还田,于2020—2021年进行盆栽试验,探究两种还田形态在不同还田量下对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产量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垦粳8号’水稻为供试材料,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以当地秸秆还田7 500 kg·hm-2为基准,各还田形态分别设置4种还田量,即25%、50%、75%和100%,共9个处理,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结果表明:氮素积累量在齐穗期表现为膨化还田>CK>直接还田,并随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25%秸秆膨化还田2 a间较CK分别提高了10.92%和11.66%,秸秆直接还田较CK略有降低;在成熟期,25%秸秆膨化还田处理地上部氮素积累最多,2 a间分别较CK增加1.11%和10.54%,75%直接还田处理在2020年试验中较CK显著提高4.99%,在2021年50%直接还田处理最佳,较CK增加了8.51%。2 a间秸秆还田均提高了水稻产量,秸秆膨化还田表现为25%还田量处理增产效果最佳,较CK分别增加5.54%和8.93%;秸秆直接还田以75%还田量处理增产效果最佳,较CK分别增加6.65%和9.14%;2 a间秸秆膨化还田处理和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均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其中25%、50%秸秆膨化还田稻米的食味评分均高于同施用量下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但各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综上,秸秆膨化还田量为25%的处理有利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秸秆直接还田量为75%的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7.
探讨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总目标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文中利用2001-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农业生产面板数据,通过SBM-GML指数法测度了各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整体上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比技术效率渠道,秸秆还田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发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同时,不同地理区位表现出异质性,在华北和东南地区,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在西南地区则具有负向影响,在东北、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不显著。此外,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门槛效应,当秸秆还田推广程度低于阈值0.076时,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当高于阈值0.076时,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稻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水稻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为推广水稻秸秆还田提供科学的防病依据。在不采取防病措施的情况下,对4种方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稻纹枯病发生从轻到重次序是:秸秆还田翻压一秸秆还田免耕一秸秆不还田翻耕一秸秆不还田免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设施条件下,评估了综合使用秸秆还田和生防菌技术对设施番茄连作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研究表明:1)秸秆还田技术有利于温室内C02积累,比常规温室C02的含量普遍高200-400μL.L-1,同时能够提高地温0.5℃;2)分别单独使用2个生防菌、单独使用秸秆还田技术和2项技术集成使用的5个处理中,生防菌PTS394+秸秆综合处理效果最好,株高和茎粗分别比常规增加达到35.9%和20.9%,理论产量达9302.7kg·667m^-2;3)土传病害防效调查显示,生防菌PTS394+秸秆和B1619+秸秆2个综合处理防效最好,分别为68.0%和66.2%。基于理论产量、市场番茄价格及投入成本情况,最终计算得出综合应用生防菌PTS394和秸秆还田技术处理的理论亩纯收益最高,为23071元,番茄效益增收达41.7%。本研究为生防菌和秸秆还田技术在田间的综合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秸秆覆盖还田的整体功能效应与系列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89-1992年,在宁南山区黑垆土耕地采用裂区设计,通过定位主试验并辅以年度副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还田的效应与技术。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具有蓄水保墒,平抑地温,保持水土,抑制杂草等覆盖效应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与矿质营养水平,增强土壤生物活性等培肥效应。4500kg/hm^2秸秆配施1.1%N素覆盖还田,4年粮油总产增加29.84%。覆盖方式,覆盖期,覆盖还田量及氮磷化配施构成秸秆覆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对土壤耕层养分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甘肃省11个地区的75个对比试验点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前后的土壤有机质进行差异显著性假设测验及土壤样本频数分布变化特点分析,研究表明:秸秆及绿肥还田后与还田前比较,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0.569 g·kg-1,增加4.43%,11个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秸秆或绿肥还田后与还田前的差异显著性假设测验中,10个地区达到显著水平。全省各试验点秸秆与绿肥还田的作物产量较对照增产率在-1.74%~15.4%之间,平均为5.2%。有机质与全氮,有效磷、CEC和全磷有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伴随着有机质的提高,土壤有效磷、全磷和CEC有同步提高的趋势。全省各点秸秆及绿肥还田后与还田前土壤有机质及对照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频数分布呈偏态的正态分布,其峰偏向较大数值,说明有机质提升措施实施后,秸秆及绿肥还田的土壤有机质增加的样点较对照田多且集中度高。结果表明,秸秆及绿肥还田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及耕层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西北半干旱区小麦秸秆还田高效利用措施,采用大田模拟试验研究了覆膜和灌溉对小麦秸秆还田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CK)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增大了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秸秆还田(S)相比,秸秆还田+覆膜处理(SC)增大了低温时土壤的酶活性,秸秆还田+灌溉处理(SW)对不同还田时期,还田深度10cm和20cm处土壤中的4种酶活性影响显著,均增大了酶活性。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均以秸秆还田+覆膜+灌溉处理(SCW)的最高。从土壤总体酶活性大小考虑,在西北半干旱地区进行小麦秸秆还田,SCW处理为最佳的还田方式,可显著增大土壤中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2—2022年连续30 a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粉碎直接还田(SC)和秸秆过腹还田(CM)4种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可增加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其组分含量;与CK相比,CM处理0~20 cm土层土壤的总有机碳(SOC)、轻组有机碳(LF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2.85%、93.51%、80.09%、190.42%和123.38%;土壤全氮(TN)、轻组有机氮(LFON)、微生物量氮(MBN)、水溶性有机氮(WSON)和颗粒有机氮(PON)的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9.37%、34.26%、69.49%、172.73%和129.29%。(2)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表现为LFOC>POC>MBC>DOC;各氮组分与土壤全氮的比值表现为LFON>PON>MBN>WSON。(3)CM和SC处理下敏感指数最高的指标为DOC,DOC可作为CM和SC处理早期有机物变化的指示物;SM处理下敏感指数最高的指标为LFOC,LFOC可作为SM处理早期有机物变化的指示物。(4)土壤有机碳、氮组分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DOC可以较好地反映SOC的变化情况,WSON可较好地反映TN的变化情况。(5)与CK相比,长期秸秆还田均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SM、SC和CM处理30 a累计产量分别增加6.38%、7.82%和23.00%。综上,长期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含量和作物产量的有效耕作措施,以秸秆过腹还田效果最为突出,可在黄土高原旱地玉米种植区域推广。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索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消长动态规律,文中应用传统的土壤微生物学和土壤酶学测定方法,研究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和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等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玉米全生育期内,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SF-Ⅱ)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SF-Ⅰ)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CK),其中,SF-Ⅱ各指标与CK间差异显著(p0.05)。SF-Ⅱ对自生固氮菌数量的增幅最高,为157.61%;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增幅最高,为40.12%。可见,高寒灌溉农区实施玉米秸秆深翻还田耕作措施,既有利于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也可以提高耕层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山东省246家蔬菜家庭农场为调查对象,采用技术接受模型和选择实验方法,深入探讨各类补偿方式对蔬菜家庭农场参与秸秆还田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成本、技术、保险和服务补偿均对蔬菜家庭农场参与秸秆还田意愿有影响,在各类补偿方式下,农场愿意参与中等程度(面积25%~75%)还田实践。2)大规模蔬菜家庭农场参与秸秆还田的意愿更高,技术和保险补偿的激励效果更大;而成本和服务补偿则更能促进小规模农场参与秸秆还田。3)在激励家庭农场参与秸秆还田过程中,成本补偿和技术补偿、服务补偿呈现互补效应,当技术补偿和服务补偿程度较低时,成本补偿的激励效果将减弱;技术补偿和服务补偿之间则具有替代效应,优化两种补偿方式均能缓解秸秆还田的技术约束。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玉米田有害生物发生及为害的影响,分别从病、虫、草害三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秸秆还田后主要通过造成菌源、虫源积累以及腐解产物参与和有害生物的互作的方式,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健康秸秆还田且充分腐解可避免病害加重,秸秆粉碎、合理翻耕等处理方式则可有效控制玉米螟、二点委夜蛾等害虫.秸秆还田后主要通过影响土...  相似文献   

17.
利用山东省的892个农户样本,实证分析了认知冲突及不同政策工具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认知冲突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消极影响;宣传、补贴和惩罚三种政策工具均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用行为具有积极影响;政策工具在认知冲突与技术采用行为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只有宣传和补贴政策的正向调节作用显著,惩罚政策的...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质量改良效应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6年采取田间定位试验方法,对比研究了秸秆不还田对照(CK),长秸秆(50 mm)覆盖还田(LM),长秸秆(50 mm)翻压还田(LP),粉末秸秆(1 mm)翻压还田(SP),长秸秆(50 mm)氨化翻压还田(ALP)和粉末秸秆(1 mm)氨化翻压还田(ASP)6种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质量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选择土壤体积质量(X_1)、饱和导水率(X_2)、饱和含水量(X_3)、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_4)、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X_5)、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X_6)、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X_7)、总有机碳(X_8)、全氮(X_9)、可溶性有机碳(X_(10))、可溶性有机氮(X_(11))、微生物量碳(X_(12))、微生物量氮(X_(13))、土壤呼吸速率(X_(14))、蔗糖酶(X_(15))、脲酶(X_(16))、过氧化氢酶(X_(17))、碱性磷酸酶(X_(18))等18个反映土壤质量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利用冬小麦产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应用因子分析法可将18个土壤指标归纳为2个主因子对土壤质量进行表征,可解释的累计方差为88.583%,各处理土壤质量排列顺序为ASPALPSPLPLMCK,即氨化秸秆还田在土壤质量改良方面优于其它处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聚类图将6个秸秆还田处理分为4类,分析结果与因子综合得分评价结果较为一致。从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冬小麦产量变化来看,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对照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氨化秸秆还田增产效果优于传统秸秆还田,其中ASP处理5个冬小麦生长季平均产量(7 668 kg·hm~(-2))最高,这也与土壤质量综合得分的变化趋势比较吻合。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粉末秸秆氨化翻压还田(ASP)改良土壤质量效果最好,为最佳秸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19.
渭北旱塬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秸秆还田对渭北旱塬区土壤水分状况、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陕西合阳进行连续两年的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变化、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从小麦播种到抽穗期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6 000 kg/hm2处理的0~80 cm土层贮水量分别较对照高15.96 mm和10.74 mm,还田量9 000 kg/hm2处理的贮水量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80~200 cm土层贮水量较对照高15.11 mm,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但还田量6 000 kg/hm2处理的80~200 cm土层贮水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还田量9 000 kg/hm2处理的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分别较对照增加15.70%、5.66%和8.9%;还田量6 000 kg/hm2处理的产量较对照增加6.22%,较还田量9 000 kg/hm2处理减少8.93%,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对土壤蓄水保墒具有重要作用;还可显著地提高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且表现出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调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周麦23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关中地区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施氮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冬小麦产量在低施氮量处理时有降低的趋势,在高施氮量处理时有增加的趋势,但两者间的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冬小麦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1.6%~9.1%;秸秆还田措施配施适量的氮肥有降低冬小麦百公斤籽粒需氮量的趋势。综合考虑到生产成本及潜在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试验地区冬小麦施氮量以252~321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