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朝阳是大天鹅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每年途经朝阳停歇的大天鹅超万只。近些年监测到一些大天鹅种群选择在朝阳越冬,不再向南迁徙。针对这一现象,于2017-2019年连续3 a 1月份采取直接计数法实地调查大天鹅越冬地的大天鹅数量和自然环境,并从气候、环境、食物、人为干扰因素、保护力度等方面分析大天鹅改变原有迁徙习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地处金沙江和牛栏江交汇处的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镇,属于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的核心区域,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2011年被人民日报经济周刊和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评选为"中国最美湿地"之一。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所在地大山包乡,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全乡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自然条件恶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大山包乡经济以农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白鹤的迁徙对策与迁徙模式,甄别20年来中国境内白鹤中途停歇地的分布变化,评价不同尺度下其重要性等级,提出白鹤中途停歇地保护空缺和管理建议。【方法】利用2016—2017年10只卫星跟踪白鹤的定位数据,根据停歇天数不同将中途停歇地划分为4种类型,通过权重赋值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利用ArcGIS 10. 2的空间分析功能,绘制迁徙路线图,并开展保护空缺分析。【结果】春、秋迁徙季节白鹤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迁徙距离、停歇次数、停歇时长、迁徙阶段长等迁徙参数均不存在差异显著性。春、秋迁徙期共识别中国境内中途停歇地62个和104个,分别属于5停歇区域中的23处和27处停歇单元。重要中途停歇地春、秋季节仅为9个和13个,包括传统的西松嫩平原的黑龙江扎龙、吉林莫莫格和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以及华北平原的黄河三角洲。新发现的有西松嫩平原的内蒙古图牧吉保护区、辽河平原的辽宁康平卧龙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通辽科尔沁沙地东部湿地。重要、一般、临时中途停歇地和休整地分别有36. 4%、37. 5%、40. 7%和72. 4%位于现有保护体系之外。总之,西松嫩平原春、秋季节都是白鹤最重要的停歇地区;春季迁徙期,辽河平原次之,黄河三角洲第三;秋季迁徙期,正好相反。长江中下游平原秋季比春季重要,大兴安岭地区春季比秋季重要。【结论】白鹤春、秋迁徙均符合能量消耗最小对策,迁徙路线呈现"8"字形,中国东北西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是其狭窄迁徙通道的瓶颈位置。白鹤的迁徙模式为兼性迁徙,在食物匮乏的迁徙节段上采用蹦跳式迁徙,而在食物丰富的迁徙节段上采用轻跳式迁徙。近20年来,白鹤在中国境内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辽河三角洲已不再是白鹤重要中途停歇地,但位于西辽河平原的科尔沁沙地东部是其新发现的重要停歇区域。为确保白鹤的迁徙安全和长久生存,建议对已建保护区的周边重要中途停歇地,依托现有保护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对湿地面积小而分散的重要停歇地,如科尔沁沙地东部湿地,建议成立保护小区;对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些停歇地和休整地,构建跨部门和跨区域的联合保护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黑颈鹤的迁徙路线有3条,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黑颈鹤迁徙的东线,是云贵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若尔盖松潘草地和云南、贵州接合部之间,东线的繁殖地和越冬地是黑颈鹤数量最多的地方。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已于2005年10月把若尔盖和昭通市昭阳区——一个是黑颈鹤生育后代的繁殖地,一个是黑颈鹤谈恋爱的越冬地,分别命名为“中国黑颈鹤之乡”。东线迁徙的黑颈鹤由若尔盖松潘草地沿岷黑颈鹤在2005年4月6日开始迁飞,相继在四川省的美姑县、天全县、红原县停留过,4月9日到达繁殖地若尔盖湿地,平均飞行距离190公里。2005年11月25日,再次返回大山包…  相似文献   

5.
正我省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沿海地区第年都有几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觅食、迁徙通过,研究发现渤海湾滩涂湿地是红腹滨鹬及其他东北亚候鸟迁徙路线上唯一的停歇地,仅唐山市曹妃甸南堡湿地就发现每年约有35万只红腹滨鹬、黑尾塍鹬等候鸟在此停歇、补充能量,候鸟保护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近年来,受利益驱使,一些不法分子把魔掌伸向了  相似文献   

6.
安徽珍禽     
《森林与人类》2009,(9):38-39
安徽是迁徙水禽的故乡。由于安徽处在东亚一澳大利亚口鹬类、东北亚鹤类、东亚雁鸭类的迁徙路线上。淮河和长江在皖境内的湖泊湿地为水鸟的迁徙停歇和越冬提供丰富的食物,每年到安徽越冬停歇的水鸟有100余种数十万只。  相似文献   

7.
对湖南省隆回县候鸟种类及迁徙路线的调查结果表明,隆回县候鸟资源较为丰富,共记录鸟类26科95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8种。同时确定了该地区主要候鸟类迁徙停歇地及春秋两季迁徙路线,为该地区鸟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于2002年3~5月、9~11月对途经黑龙江省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和停歇地环境条件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东方白鹳春季迁徙的首见期3月5日,末见期4月10日,迁徒持续期5~7天,大多作1~3天的短暂停留后便继续北飞。秋季东方白鹳在9月15日至10月5日陆续迁到,11月上旬迁离,迁徙持续期35~60天,停歇期达35~60天。东方白鹳迁徙活动受风速、气温、降雨等天气影响。喜栖湿草甸、浅水湖泡及湖泡中的“塔头”。取食鱼类,两栖、爬行动物及鼠类,且以鱼类食为主。本文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保持东方白鹳迁徙停歇地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鹤鸣祁连山     
张景元 《森林与人类》2023,(10):82-87+2+130
<正>本文是大型生态纪录片《黑颈鹤成长日记》的幕后故事。为拍摄黑颈鹤夏季育幼的真实生活,作者张景元和伙伴们用三年时间,记录下黑颈鹤及其邻居们的日常生活点滴,为人们呈现出黑颈鹤迁徙回归、交配孵卵、抚养育雏、锻炼成长、迁徙越冬等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精彩细节,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得以窥见黑颈鹤丰富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0.
党河湿地是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高山草甸湿地为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类型多样的湿地孕育着诸如黑颈鹤等珍稀鸟类资源.党河湿地作为惟一的高原鹤类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之一,对黑颈鹤等鸟类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繁殖期生活习性了解甚少.对此,2010年开展了党河湿地黑颈鹤及其候鸟资源动态监...  相似文献   

11.
依托中日合作第二期黄河中游流域防护林建设项目,以昕水河流域的典型地区吉县、大宁、蒲县、隰县4个县为试验点,运用三分式径流增肥整地技术对该地区土壤理化性质、蓄水能力展开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孔隙状况得到明显改善,10 cm~60 cm土层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平均提高了6.4%~7.8%和8.8%~11.2%,特别是0 cm~3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孔隙状况得到极大改善;4种三分式径流增肥整地方式0 cm~4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及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有较大提高,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57.1%,21.21%,17.0%,3.2%,38.1%,51.1%和22.5%;水平沟整地秋季、春季土壤含水率分别比对照高1.1%和1.3%,相对提高了5.7%和13.7%.鱼鳞坑整地秋季、春季土壤含水率分别比对照高1.1%和2.4%,相对提高了5.5%和26.4%.在最干旱的6月份,水平沟整地和鱼鳞坑整地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了2.5%和2.4%,相对提高了35.7%和37.5%.  相似文献   

12.
Davradou  M.  Hawkins  B.J. 《New Forests》1998,15(1):77-87
Two years after planting, five populations of yellow-cedar (Chamaecyparis nootkatensis (D.Don) Spach) stecklings (rooted cuttings) at two latitudes and two elevations were tested for freezing tolerance through the winter by the freeze-induced electrolyte leakage method. There were fe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reezing damage among the five populations. Freezing tolerance closely followed trends in daily mean temperature. At the southern latitude sites, high elevation stecklings were less damaged by freezing than low elevation stecklings in the autumn and late spring. No consistent elevational differences in freezing tolerance of stecklings were observed at the northern latitude sites.  相似文献   

13.
鸟类环志是研究侯马迁徙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已广泛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并发挥了巨大作用。文章介绍了欧美和日本等国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鸟环工作的进展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调查,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一条重要县级公路——刘彭线路为目标,采用春季、夏季和秋季开花型品种花卉对道路主干线绿化带、道路节点花坛、道路沿街、沿线花箱和宅基地区块进行景观花卉配置和栽培造景.调查结果表明,各品种均能正常开花,表现出较好的环境适应性,景观效果良好.刘彭线路景观花卉配置可应用于季节性相对较强的景区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并结合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可以取得理想的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5.
Fady  B.  Ducci  F.  Aleta  N.  Becquey  J.  Diaz Vazquez  R.  Fernandez Lopez  F.  Jay-Allemand  C.  Lefèvre  F.  Ninot  A.  Panetsos  K.  Paris  P.  Pisanelli  A.  Rumpf  H. 《New Forests》2003,25(3):211-225
Adaptive and wood quality trait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o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Juglans regia and J. regia×J. nigra provenances and progenies planted across Europe in a multi-site network. A total of 19 seed sources, replicated 35 times per site, were planted at 13 sites from 5 European countries, encompassing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rea of timber production plantation sites. The following traits were evaluated: survival, height,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stem form, apical dominance, vegetative budbreak, along with biotic and abiotic damage. Mean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oth among provenances/progenies and sites. Most common damage was late spring and early autumn frost. Bud break ranking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rovenance and progeny origin. Although J. regia is fast growing, southern European early budbreak plant material should not be planted under most middle European conditions where late spring frost can be expected, as it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architectural (and thus wood quality) traits. Hybrid J. regia×J. nigra progeny performed better than J. regia provenances/progenies for most traits measured.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ly in favor of hybrids at sites with medium to low fertility, although some locally selected seed sources tended to perform as well as hybrids on high fertility sites.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因适应竹子资源的季节变化而进行垂直迁徙,关于其迁徙模式和影响迁徙的因子目前还不甚明确。为了探究影响大熊猫垂直迁徙的因子,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设立了9条样线,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大熊猫的垂直迁徙时间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气象监测数据探究气温、降雨量、湿度和积雪覆盖等因子对大熊猫迁徙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垂直空间分布季节性差异明显,7月主要在高海拔秦岭箭竹分布区活动,而2月则主要在低海拔巴山木竹分布区活动。大熊猫从冬居地向夏居地迁徙迅速,仅1~3d即可完成,而从夏居地向冬居地迁徙经历时间较长。气温、积雪覆盖、湿度和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对大熊猫的迁徙活动产生影响,大熊猫喜欢选择在“最适温度”区域活动,当高海拔区域出现积雪覆盖时,就会迁徙到低海拔活动。湿度和降雨量主要通过控制竹子发笋和生长来影响大熊猫的迁徙。研究证实了大熊猫的垂直迁徙现象,并获得了关于大熊猫迁徙模式和影响因子相关的较为详细的基础数据,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扶风早实核桃枝条短截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扶风早实核桃由于结实早,结果多,分枝多,养分过度消耗,容易引起树势过早衰弱。通过进行顶梢、秋梢中部、春秋梢交界处、春梢中部短截处理,得出这些短截方法对新生枝条的数量、长度、粗度、时面积、副梢生长和剪口下枝条桔死长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春梢中部短截修剪,能够刺激扶风早实核桃植株的生长,对增强树势和抑制枝条桔死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2年5-10月,采用连续钻取土芯法对帽儿山实验林场的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直径<1 mm)生物量、比根长(SRL)和根长密度(RLD)的季节动态,以及它们与土壤N的有效性、土壤10 cm深处月均温度和含水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细根生物量在春季和秋季分别具有1个明显的高峰,但比根长和根长密度只有1个高峰.在春季和夏季,比根长和根长密度较高,显示细根直径较小,而秋季,这2个参数显著下降,表明细根直径次生增厚或组织密度增加.细根的季节变化与土壤N的有效性、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重要关系.其中细根生物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相关;硝态氮含量、10 cm深处土壤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细根的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季节变化正相关,但均不显著(P>0.05).4种因子的综合作用对水曲柳细根各参数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季节细根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变化,显示出细根在生长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9.
黑颈鹤为我国濒危珍稀鸟类,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最主要的越冬栖息地。分析原有保护区在区划范围和功能分区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和功能区的调整方案。调整结果:将非保护区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湖泊湿地和河谷农田湿地划入保护区实验区,将保护区范围内的山地、干线公路两侧和人口密集区等无黑颈鹤活动的区域划为非保护区。分析保护区范围调整后的生态影响,并就如何促进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