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胎衣不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双 《养殖技术顾问》2010,(12):113-113
胎衣不下或称胎膜滞留,是指奶牛分娩后12小时而胎衣未能完全自然排出。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见病之一,以年老而高产牛多发,发病率约为20%,夏季甚至高达60%。胎衣不下是继发子宫内膜炎和导致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奶牛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2.
奶牛胎衣不下的中草药防治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胎衣不下是奶牛的常见病之一。据美国 Curtis报道,胎衣不下牛占生产牛的7~8%;我国有关报道介绍,此病发生率高达18.5~40%。胎衣不下患牛的88%以上会继发子宫内膜炎,导致发情延迟和配种次数增加,直接影响奶牛的繁殖。调查统计还发现,胎衣不下牛的乳房炎发病率升高,严重影响奶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从中兽医治则探讨胎衣不下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胎衣不下是牛的主要产科疾病之一,不论黄牛、奶牛、水牛还是牦牛,均可发病,但以奶牛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目前我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8.2%~40.0%,一般为20.0%左右。胎衣不下主要导致奶牛子宫内膜炎及卵巢机能紊乱,致使空怀时间延长、产犊、产奶减少,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  相似文献   

4.
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在正常分娩或非正常分娩后12h内胎衣不能自然脱落.健康奶牛在正常分娩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约为3~12%,异常分娩的奶牛,如双胎、难产、流产、早产以及感染布病的牛群,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20~50%,发生过胎衣不下的牛,其代谢性疾病、乳腺炎、子宫炎和以后发生流产的发病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1病因奶牛怀孕后期发生的感染性流产或散发性流产常导致胎衣不下。子宫弛缓、积水、子宫扭转、生双胎和难产均能使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升高。热应激和围产期低钙血容易造成奶牛胎衣不下。用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引产的牛肯定会发生胎衣不下。运动不足、长期圈养在狭小的空间内,致使分娩环境肮脏,病原菌污染增多可导致胎衣不下。营养性因素如干奶期营养过高及胡萝卜素和硒缺乏,也可导致胎衣不下。VA的缺乏与胎衣不下、子宫炎和流产有关。硒缺乏可导致牛胎衣不下、子宫炎和卵巢囊肿的发病率升高。VE可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其不足也可能与胎…  相似文献   

6.
奶牛胎衣不下防治现状及中药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胎衣不下又名胞衣不下、胎衣滞留,是胎衣在产后12小时内不能自行脱落的一种病症.多与奶牛体质状况差,代谢、生殖内分泌激素紊乱,异常分娩、双胎或胎儿过大以及怀孕期胎盘发生炎症等因素有关.据报道,美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7%~8%[1],以色列统计了8 521头产犊牛,其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17.8%[2],我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更高.刘俊哲(1991)1987~198841.60%3],康顺之(1996)600多头奶牛,1990年胎衣滞留占妊娠牛的26.9%,1991?32.7%4].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见病之一,常导致子宫内膜炎,使奶牛妊娠间隔延长,产奶量下降,甚至引起不孕而成为奶牛过早淘汰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的防治该病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一种操作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奶牛胎衣不下防治新方法,研究设计了利用子宫栓剂防治奶牛胎衣不下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较高的夏季,在胎儿排出后向奶牛子宫中投放子宫栓剂2粒,可对奶牛胎衣不下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此法可使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下降21.74%,对提高奶牛繁殖效率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奶牛分娩后12h内不能将胎衣自然排出的,称为胎衣不下或胎衣滞留。胎衣不下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疾病,常引起子宫内膜炎,直接影响到奶牛的正常受孕和产奶,甚至会继发其他疾病,危及生命,给奶牛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伤。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约占分娩牛的8.2%,有些奶牛场甚至高达25%~40%。对此,笔者在2007~2011年间,对安阳地区及周边县区奶牛场的奶牛胎衣不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共有856头奶牛分娩,有胎衣不下的有188头,发病率22%。针对发病率居高不下的情况,笔者采取了综合防治指施,使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胎衣不下是奶牛的常见多发产科病,发病率约占健康分娩牛的8.2%,有些奶牛场甚至高达25—40%;在个别牧场,每头奶牛平均4.5胎即被淘汰,其主要原因就是胎衣不下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不孕,因此,给奶牛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也是目前国内外奶牛业普遍存在的难题之一。胎衣不下是由于胎盘绒毛组织不能与母体子宫阜的腺窝分离所造成的,处理这种疾病,目前常采用手术  相似文献   

10.
<正>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在产后12h内胎衣不能自然完全脱落,是奶牛的常见病之一。发病率通常在10%~25%,在高温季节,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甚至可达50%。胎衣不下是奶牛养殖生产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病因复杂,对患牛的繁殖及产奶影响较大,严重者可导致患牛不孕,甚至危及生命,给奶牛养殖户造  相似文献   

11.
1危害据报道,胎衣不下患牛中,有80%以上牛会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炎,结果导致奶牛产后发情延迟和配种次数增加。奶牛不孕症与胎衣不下的有关因素符合率高达70%以上。有40%胎衣不下者会继发感染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子宫复旧延迟和子宫脱出,从而导致不孕,产奶量下降,致使许多奶牛被迫提前淘汰。  相似文献   

12.
正奶牛在产后12小时内胎衣完全或部分滞留在母牛子宫或阴道内,不能正常排出,称为胎衣不下,又称胎膜滞留。以年老、高产牛多发,一般第3胎次以上奶牛较易发生,发病率占饲养总数25%~40%。胎衣不下在奶牛饲养中较常见,治疗不当易造成子  相似文献   

13.
正1奶牛胎衣不下治疗的必要性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奶牛在产出犊牛后8~12 h内胎衣不能自行排出的现象称为胎衣不下或胎衣滞留,发病率占健康分娩牛的10%~30%,有些地区甚至达到了50%,夏季多发,已成为奶牛的常见病之一。胎衣在子宫内滞留会逐渐腐化,可引起奶牛的子宫内膜炎和复旧迟缓,随之影响奶牛以后的繁殖性能,尤其慢性子宫内膜炎会造成奶牛的不孕,促使奶牛丧失繁殖能力,被迫淘  相似文献   

14.
正胎衣不下是指母牛产出犊牛后,胎衣不能在正常时间内脱落排出而滞留于子宫内所引起的奶牛产科疾病。由于胎衣不下引起的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显著增高,常致使其发情延迟、配种期延长,配种次数增加,空怀时间增加,严重影响母牛繁殖效率,甚至造成奶牛终生不孕,缩短了奶牛使用年限,增加了淘汰率,已成为奶牛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防治牛胎衣不下的方法多种多样,诚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探讨防治奶牛胎衣不下的新方法,笔者进行了利用子宫栓剂防治奶牛胎衣不下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较高的夏季,在胎儿排出后向奶牛子宫中投放本试验用子宫栓剂2粒,可对奶牛胎衣不下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与对照组相比使用此方法可使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降低21.7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正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分娩后12小时内胎衣未能完全自然排出的症状。无布病地区,健康奶牛在正常分娩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约为3%~12%,平均为7%;异常分娩的奶牛,如双胎、难产、流产、早产以及感染布病的牛群,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20%~50%,甚至更高。胎衣不下不但能引起产奶量下降,还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症和子宫复旧延迟,从而导致不孕,致使许多  相似文献   

17.
兽用天花粉蛋白胶囊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衣不下是奶牛产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发病率一般均在10%—25%左右,少数地区高达40%以上。国外某些国家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也在20%左右。奶牛胎衣不下往往导致子宫内膜炎或生殖系统的其它  相似文献   

18.
奶牛胎衣不下病因分析和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见产科疾病之_一。发病率为13%—35%。有些奶牛场高达42%。本病常引起子宫炎,影响产奶和繁殖力,甚至可因子宫大出血或败血症引起死亡。我们于1986—1991年底对产后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合生产对产后奶牛施行防治,收到一定效果。一、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规律1.与饲养条件的关系饲喂大量青干草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低,平均12.98%;而用稻草代替青干草,且精料不足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20.35%。两种不同饲养水平条件下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2.与季节的关系炎热夏季发病率高,可达24.55%,冬季发病率低,为12.90%,夏秋季发病率20.36%,冬春季发病率15.45%。夏秋季(5—  相似文献   

19.
<正>1概述胎衣不下(RFM)又称胎衣滞留,是指母牛分娩后,胎衣12h内未能全部自行脱落,奶牛胎衣不下为奶牛常见病、多发病。据报道,国外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在9%-25%,在我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较高,有些甚至高达25%-40%,成为目前影响奶牛业发展的最为严重的胎产病之一。因胎衣不下常会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等产科疾  相似文献   

20.
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分娩后,胎衣12h内不能自行脱落的一种疾病。胎衣不下是奶牛的主要产科疾病,其发病率通常在10%~25%。如治疗不当易诱发子宫内膜炎等疾病,重度的胎衣不下可引起败血症或造成母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