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严重威胁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核酸疫苗已成为虹鳟IHN疾病预防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首先检测虹鳟IHN核酸疫苗工程菌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工程菌在连续培养30代后,仍能保持稳定的质粒拷贝数。质粒酶切结果表明:连续培养30代后的质粒依然保持良好的完整性。在筛选高拷贝工程菌的基础上,又研究核酸疫苗的高密度发酵培养基、补料及发酵时间。结果表明:最优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1.2%胰蛋白胨(Tryptone)、2.4%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0.5%甘油、0.017 mol·L~(-1)KH_2PO_4、0.072 mol·L~(-1)K_2HPO_4;补料配方为:3%胰蛋白胨、1.5%酵母提取物、50%甘油,最佳发酵时间为16h。本研究可为虹鳟IHN核酸疫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我国主要冷水鱼养殖种类之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IHN)是世界性的鲑科鱼类传染性疾病和制约我国冷水鱼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对IHN陆续开展了流行病学、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简要综述了我国虹鳟IHN病害防控研究现状,主要包括IHN病毒基因型、分布、流行规律及疫苗研制等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我国虹鳟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使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金芳 《畜禽业》2014,(12):14-15
<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传播范围极广的传染性疾病。由于实际生产中能对该病进行临床治疗的药物暂时还未研制出,因此生产中只能依靠疫苗提高动物的免疫力来预防此病的发生,减少其带来的经济损失。目前已研制成功的IBV疫苗有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活病毒载体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等,其中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的使用最为普遍也最有效。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株SD-12糖蛋白(glycoprotein,G)基因克隆进商业化载体pc DNA3.1(+),构建了IHNV G的表达载体,即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核酸疫苗,命名为p IHNsd-G。采用背鳍基部肌肉注射的方式,以2μg/尾的剂量免疫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鱼苗(5.0±0.5)g。于免疫后第4天及第7天,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免疫虹鳟头肾及接种部位肌肉组织Mx-1基因表达情况;于免疫后第21天,以100倍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采取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攻毒实验,计算核酸疫苗相对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于免疫后第60天及150天检测免疫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最后,以p IHNsd-G的启动子序列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序列为目标基因,利用PCR方法监测p IHNsd-G在免疫虹鳟接种部位的动态分布情况。结果显示:Mx-1基因在头肾和接种部位肌肉中均显著上调表达,并且在接种部位肌肉组织中明显高于同一时间点的头肾组织;攻毒实验中p IHNsd-G对虹鳟的相对保护率高达94.4%;而在免疫后第60天,所有免疫虹鳟血清中均存在中和抗体,其最高效价高达320,在免疫后第150天,最高抗体效价为80,自此,说明已成功获得有效的IHN核酸疫苗。p IHNsd-G在虹鳟接种部位的PCR监测结果显示:在免疫后的第1天即可在注射部位的肌肉中检测到全部p IHNsd-G目标片段,在第84天时已经无法从注射部位肌肉中扩增出全长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而所有目标基因在第150天时均消失不见。本研究在成功构建IHN核酸疫苗并系统地验证了其有效性的基础上,开展了该疫苗在接种部位的动态分析研究,为IHN核酸疫苗的研发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畜禽业》2017,(4)
猪传染性胃肠炎(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介绍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目前的疫苗种类、使用的优缺点,综述新型疫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水产科技情报》2023,(2):135-136
<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多年来造成我国虹鳟养殖业重大损失的主要疾病,严重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冷水性鱼类病害防控创新团队潜心研究10余年,研制出实验室保护率高达90%以上、田间相对保护率高达88%以上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虹鳟IHN核酸疫苗,并于2019—2022年顺利完成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实验和生产性实验,  相似文献   

7.
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鲑科鱼类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该病毒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粒外弹状病毒属(Novirhabdovirus)。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IHN列为必须申报的鱼类疫病。2008年11月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IHN被  相似文献   

8.
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鲑科鱼类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在我国,IHN病毒于1985年首次随进口鱼带入国内,并在辽宁本溪暴发IHN,死亡率近100%。随后扩散到东北和华北一带,呈散在性流行,近几年来流行有逐渐扩大和日趋严重的倾  相似文献   

9.
《畜禽业》2017,(9)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病,以引起仔猪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要控制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必须要有相应的诊断技术及疫苗免疫接种。近年来,针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检测技术及疫苗研究取得了迅速发展。对该病的诊断技术及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张永强 《畜禽业》2001,(12):64-64
1.注意使用疫苗的方法 免疫接种方法有:滴鼻、点眼、皮下或肌肉注射、饮水法及擦肛法等,主要根据疫苗的特性及免疫效果来决定采用哪种方法.如新城疫Ⅱ系、Ⅳ系疫苗以滴鼻、点眼免疫效果好,以饮水法通过肠道吸收较差;新城疫Ⅰ系疫苗只能肌肉注射,不能用饮水法;甘保罗病疫苗,通过肠道吸收效果好,故用饮水法免疫;传染性喉气管炎强毒疫苗须擦肛.为图方便、省事,将各种疫苗都用饮水法是绝对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11.
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临床诊断及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of fish,IHN)。是一种毒力很强的弹状病毒所引起的的急性、全身性的严重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虹鳟,包括硬头鳟、大鳞大马哈鱼、红大马哈鱼和大西洋大马哈鱼,银大马哈鱼(银鳟)在自然条件下对IHN病毒有抵抗力。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由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引起的死亡率高达90%的鲑鳟鱼病毒性疾病。该病分布广泛,流行于欧洲、美洲、非洲以及亚洲等多个地区;传染性极强,病原极其稳定,幸存的鱼苗作为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性,对世界鲑鳟鱼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接种疫苗是防控该病毒病的最有效方式,但是,目前我国没有商业化的IPN疫苗。由于毒株存在变异及生物安全隐患,国外商业化的IPN疫苗无法直接引进应用。本文总结了IPN疫苗的研究进展,可为我国IPN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本文运用风险分析理论,从危害确定(流行地区、传播方式和传染源、临床症状和潜伏期、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等)、传入概率、社会经济危害、风险管理(产地选择、时间限制、预防免疫、实验室检疫等)和风险交流(主要为检疫系统评价)等角度切入,建立了进境鱼传播IHN的风险分析模型。风险分析结果:从IHN流行地区进口一尾鲑传入IHN的概率为4.2×10-3。  相似文献   

14.
甄志刚 《畜禽业》2006,(9):34-3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一种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侵蚀的靶器官是法氏囊,破坏了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嵯,并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可诱发多种疫苗(如: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应答的失败,同时增加了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病原易感性,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如:死亡率和淘汰率的增加、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商品肉鸡的增重减少、多种疫苗的免疫失败、增加了饲养的成本.  相似文献   

15.
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在农业农村部《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被列为二类疫病。2010年7月~2012年5月,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在青海省互助县、门源县和循化县鲑鳟鱼养殖场相继暴发,为了有效预防传染源的传播和蔓延,切断传播途径,确保青海省鲑鳟鱼养殖产业绿色健康发展,从2012年起青海省开始全面推广和实施鲑鳟鱼养殖生物安全管理技术。2014年开始,又在农  相似文献   

16.
<正>鲑鳟鱼是北京市主要渔业养殖品种之一,并形成"怀柔虹鳟一条沟"知名旅游和餐饮品牌,在养殖户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鲑鳟鱼疫病频频发生,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危及食品安全。本文作者在近几年对北京鲑鳟鱼病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几种病毒病和细菌病的病原、临床症状、流行情况、检测诊断、防控措施做一总结。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一种重要的冷水鱼病毒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2008年11月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IHN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株XJ-13为研究对象,克隆其糖蛋白(glycoprotein,G)基因并连接到商业化载体pcDNA3.1(+),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HNxj-G。为了检测该载体作为核酸疫苗的可能性,本研究以2μg/尾的剂量采用背鳍基部注射免疫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鱼苗[(5±0.5)g]。在免疫后第4天及第30天,以100 TCID_(50)的剂量利用IHNV-XJ-13对虹鳟进行腹腔注射攻毒;在免疫后第4天及第7天,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虹鳟头肾及接种部位肌肉组织Mx-1基因表达情况;在免疫后第4天及30天检测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在免疫后65 d内,分别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循环水池里的粪便、水以及虹鳟的肠内容物,进行氨苄青霉素抗性菌的分离鉴定。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核酸疫苗在免疫后第4天和第30天的相对保护率均高于90%;Mx-1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x-1基因在头肾和接种部位肌肉中均显著上调表达;中和抗体效价测定结果显示,在免疫后第4天,所有血清中均不存在中和抗体(效价均20);而在免疫后第30天,10尾虹鳟中有8尾血清中存在中和抗体,最高效价为160;抗性菌分离结果显示,分离到的氨苄青霉素抗性菌均是天然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气单胞菌(Aeromonas sp.)和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sp.),并未分离到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任何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指示菌,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氨苄青霉素抗性菌的种类和数量均没有发生统计学意义的改变。本研究提供了具有良好保护效果的IHN核酸疫苗,并为IHN核酸疫苗的安全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核酸疫苗在家禽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接种是人类和动物对抗传染性疾病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后基因组时代为有效疫苗的获得提供了新的手段,被称为“第三代疫苗”的核酸疫苗或DNA疫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该疫苗技术在兽医或食源性动物领域有了广泛应用,并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核酸疫苗。然而,畜群生产花费的限制以及这些动物种群(特别是家禽)需要多次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由弹状病毒引起的鱼类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鳟和太平洋大马哈鱼鱼苗和种负,病鱼表现为狂游和造血器官坏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为我国的二类疫病.  相似文献   

20.
<正>虹鳟原产于北美太平洋沿岸,1959年引入我国,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但近年来由于养殖密度增大、健康养殖意识缺乏,再加上抗生素和化学药品的滥用等原因,使得养殖病害频发,给虹鳟养殖行业带来重大损失。其中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IHN)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死亡率高、传染性强,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申报的鱼的疫病。2008年11月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IHN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