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对现状的评价,决定着我们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现将现行国标GB3543-83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以下简称“国标”)与国际种子检验协会颁布的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1985)及其修订本(1987、1990和1993)(以下简称“国际”)和与较为成熟的区域性规程,即由北美官方种子检验协会颁发的北美官方种子检验规程(A0SA1986)的主要差异点概述于下,以便熟悉国标和即将发布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规程的对照和衔接,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将面临的新问题。1发芽的定义及鉴定标准1·1发芽的定义发芽试验的最终目的,是要了解播种前的种用价值和田…  相似文献   

2.
种子纯度是种子质量分级最重要的依据,如何准确鉴定种子纯度是确定种子质量等级的关键.GB/T3543~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和ISTA(国际种子检验协会)1996<国际种子检验规程>都将田间小区种植鉴定作为种子纯度鉴定最可靠最准确的方法,但两个<规程>中关于田间种植鉴定的各个步骤、各个环节的要求并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不同地方不同检验人员执行起来差异较大,而且,不同作物的播种方式、最佳鉴定时间等关键环节存在较大的不同.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种子质检工作的体会,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杂交玉米种子纯度鉴定技术,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国际种子检验规程》与国内《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相结合的方法,对棉花种子水份进行测定.《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要求测定棉花种子水份时,应先将抓计进行切片处理(每片1mm左右).然后105±2℃烘干8小时测定.《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则要求须将棉种进行后碎处理,再103±2℃烘干17±1小时测定.我们应用这两种方法,对棉种水份进行一系列的比较试验,得出较为一致的结果,同时提出采用磨碎方法替换切片方法测定棉种水份的意见,为今后我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向国际规程靠拢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4.
对现行种子检验规程中若干细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3543.1~7—1995)(以下简称95规程)是为了适应种子贸易发展的需要,充分和国际规程接轨,提高检验结果在国际间的可比性和有效性对83规程(GB3543—1983)进行全面修订而成的,于1996年6月1日实施后,已成为我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行业的强制性标准。95规程的颁布实施对我国的种子检验事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基本实现了与《国际种子检验规程》的全面接轨,为我国种子贸易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但由于95规程在形式和结构上采用了规范的标准形式,使用起来难度大,在若干细节上让人难以理解。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工…  相似文献   

5.
广金钱草种子发芽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青松  蒙爱东  欧彪  陈居旭  姜忠 《种子》2006,25(11):86-89
按《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1996版中发芽试验和GB/T3543.4-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发芽试验的要求,对广金钱草种子发芽试验的条件进行研究。初步得出广金钱草种子发芽试验的技术规程、幼苗鉴定技术、幼苗发育类型编码,为广金钱草种子检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农作物种子水分测定方法的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结合《1996国际种子检验规程》与国内《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1995),采用两个规程中的低恒温烘箱法和高温烘箱法以及整粒烘干法,对目前常见的大粒农作物种子进行一系列的水分测定比较试验。从而探讨我国现行规程中水分测定方法(GB/T3543.6—1995)的合理性,以及整粒烘干法测定种子水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水分测定中的烘干时间国际规程比国内规程更为合理,且在采用高温烘箱法时国内国际两个规程测得的种子水分存在差异;适于采用高温烘箱法的作物种类同样也不适于采用低恒温烘箱法;而大粒农作物种子采用整粒烘干法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鸡骨草种子发芽试验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按《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1996版中发芽试验和GB/T3543.4-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发芽试验的要求对鸡骨草种子发芽试验的条件进行研究。初步得出鸡骨草种子发芽试验的技术规程、幼苗鉴定技术、幼苗发育类型编码,为鸡骨草种子检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西瓜种子水分测定时,样品的处理方法,按照GB3543—83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规定,瓜类的大粒种子要连种皮剪成几段烘干测定,而国际种子检验规程1985年版规定须磨碎烘干测定。在我国目前检验水平和检验条件下,在种子水分测定时,采取哪种处理方法才能测定出种子真实水分?为此,我们进行了样品不同处理方法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种子的扦样程序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扦样是种子检验的重要环节,扦取的样品有无代表性决定着种子检验结果是否有效。因此,在扦样中有一个合理的扦样程序.保证送到检验室的样品能准确代表被检验种子批的质量,是种子检验工作的源头环节。现根据《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简称《规程》)规定.结合业务工作实践,对农作物种子扦样程序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种业》2002,(6):44-45
主要作用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成立于1924年,主要任务是:发展、调整、出版国际种子检验程序,促进种子国际贸易中运用这些程序对种子评价的一致性;颁发种子国际贸易中统一种子检验报告单。另外还担负着推进种子研究活动,鼓励  相似文献   

11.
青蒿种子检验规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规范中药材种子市场,保证种子的质量,参照<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1996)和GB/T 3543-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及当前种子检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青蒿种子扦样、净度分析、发芽试验、真实性鉴定、水分测定、四唑测定、重量测定等检验方法的研究,确定其标准检验方法,建立青蒿种子检验规程.  相似文献   

12.
为规范中药材种子市场,保证广州相思子种子的质量,参照《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1996)和GB/T3543-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及当前种子检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广州相思子种子杄样、净度分析、发芽试验、真实性鉴定、水分测定、四唑测定、重量测定等检验方法的研究,确定其室内检验的标准检验方法,并制定广州相思子种子检验规程.  相似文献   

13.
1种子批的概念 国际种子检验规程规定:种子批是指规定重量的、外观一致的种子,据此可签发国际种子检验证书.  相似文献   

14.
1 标准样品的收集。1.1 标准样品(简称标样)的概念。1.1.1 国际种子检验规程规定。新品种在推广前应将原种贮藏一部分,并有义务向检验单位提供样品。作为检验室应将当地主要作物品种的种子、植株制成标样保存,检验时作对照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1996版和GB/T3543.4-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发芽试验的要求对7种常用抗癌、抗肿瘤药用种子发芽试验的条件进行研究。以期为其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GB/T3543.1-7-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颁布实施,实现了种子检验结果具有标准性和可比性,从而满足了我国种子贸易发展的需要,也为国际问种子贸易提供了必要依据。该规程对水稻发芽规定了多种方法,但各地用法各异。为寻求较便捷、适宜的试验方法及探索新规程推荐的发芽方法之间差异与合理性,我们进行了此试验。  相似文献   

17.
一、种子检验技术系统的概念所谓种子检验技术系统是包括种子检验规程、仪器设备及程序的整个配套技术。它是指按种子检验的科学原理,设计相应的合理的配套设备和先进技术,确保取得正确可靠检验结果的整套技术环节。例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种子实验室做小麦种子发芽试验,  相似文献   

18.
种子真实性及品种纯度蛋白质电泳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敏轩  王赟文  韩建国 《种子》2006,25(7):54-57
对电泳技术在不同授粉类型植物种、品种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概述,旨在提出适用于牧草种子品种鉴定的准确可靠、快速简便的电泳鉴定方法。这一方法的应用与完善,对于控制牧草种子质量,保护已有的优良品种、延长其使用年限、用于DUS检测,保护育种家权益、完善《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加快牧草种子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使我国草种检验尽快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花蒿种子发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按《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1996版中发芽试验和GB/T3543.4—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发芽试验的要求,研究黄花蒿种子的发芽温度、发芽床、光照等发芽条件.初步得出黄花蒿种子发芽试验的技术规程、幼苗鉴定技术、幼苗发育类型编码.为黄花蒿种子检验和种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闫志刚  梁子宁  胡东南  吴庆华  王勤 《种子》2008,27(3):107-110
按《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1996版中发芽试验和GB/T3543.4—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发芽试验的要求对三叶香茶菜种子发芽试验的条件进行研究。初步得出三叶香茶菜种子发芽试验的技术规程、幼苗鉴定技术、幼苗发育类型编码等,为三叶香茶菜种子检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