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鳖白斑病和白点病是稚鳖期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且常并发、多见背部白斑、腹部白点的病灶、导致大量死亡,最高死亡率达90%以上。1994年北京某鳖场因该病发生稚鳖死亡2/5.经济损失40万元;同年沙市一稚鳖温室养殖场.由于该病造成稚鳖死亡90%以上;1995年此病全国大流行,1996年流行鳃腺炎病,1997年流行白底板病。1998年白斑病和白点病又有抬头趋势。驯养开食后20~60天发病率最高,体长10cm以上的幼鳖较少因此病死亡。1白斑病1.1白斑病的病原与诊断病原为毛霉菌(Mucorsp.),属真菌…  相似文献   

2.
在稚鳖的养殖过程中。毛霉病是危害较大的病害之一,也是较特殊的一种。致病霉菌在流水池的新水中具有迅速繁殖的倾向,而在浮游植物丰盛的水体则发病率低。其它竞争性细菌的存在可抑制这种霉菌的生长。使用抗菌素药物反而促进此病恶化.我县水产良种场养殖的稚鳖今年1月份出现此病,病情迅速恶化,并出现死亡。笔者现将此病的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一)病因: 该病主要是毛霉菌寄生于稚鳖体表引起。 (二)流行情况: 此病常年发生,5-8月最流行,主要危害稚鳖,3月龄的稚鳖染上此病死亡率高达80%,患病稚鳖是因身体衰弱而死。 (…  相似文献   

3.
郑善坚 《内陆水产》1997,22(4):26-26
随着人工养鳖的迅速发展,鳖病日趋增多且不断在变化。1996年杭州地区普遍发生稚鳖的白点病,而去年稚鳖阶段广泛发生的白斑病相对发病率减少。稚鳖白点病据报道在湖北、河南、河北、北京等地有发生,死亡率达30%-85%(程天印等,1995。伍惠生,1995。),笔者在1996年萧山中南特种水产养殖公司发生的一稚鳖白点病病例中,采用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短期浸泪与全池遍洒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症状患病的是规格15-40g稚鳖,在其背甲、腹甲、颈部及四肢基部等处,肉眼可见粟粒状白色斑点,在背甲上白点向外突…  相似文献   

4.
网络快讯     
科研园地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网络快讯稚鳖“白点病”病原的研究从患“白点病”的稚鳖心血、肝脏和体表脓灶分离到3种细菌,分别感染健康稚鳖,仅1种致病。根据该菌的形态、营养要求、生长特性和生理生化特点,认为:稚鳖“白点病”的病原为温和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健康养殖是以客观的养殖观念,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有效的疾病防治处理,使养殖品种健康生长,以创造出优良的养殖效益及社会效益。稚鳖期的高发病——“白点病”稚鳖孵出后最容易出现“白点病”,并造成大量死亡,这也是造成甲鱼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为什么稚鳖容易出现白点病?稚鳖体表的粘膜非常薄,只有成鳖的1/10厚,稚鳖在运输和挑选过程中,粘膜层很容易受损伤,粘膜损伤后,就容易被细菌感染而得“白点病”。“白点病”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它们在水中大量存在,一旦体表受伤,马上就被这种菌感染而得病。二、如何防…  相似文献   

6.
鳖白斑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白斑病及其防治谭北平杨小林(湖北农学院,荆沙434100)温室养鳖由于放养密度大,换水周期长。致使水质较差,很容易暴发疾病。白斑病(又称白点病、毛霉病、白霉病等)是稚鳖养殖过程中一种较常见的疾病。若防治不当,便会导致大量稚鳖死亡。本文结合两个实例,介绍该...  相似文献   

7.
1白点病的症状白点病是根据其发生的病状而命名的 ,又有白斑病、花斑病、毛霉病之称。病原为毛霉菌 ,此病菌属中温性真菌 ,在15~35℃都能生长 ,25~28℃是其生长最适温。病鳖主要症状是先在裙边或腹部出现零星小白点 ,逐渐发展成点状溃烂 ,并由变性组织形成白色渗出覆盖 ,严重时易发展成穿孔病。发病部位则展散到四肢、尾部、颈部 ,再后连成斑块状 ,使表皮坏死 ,产生部分溃疡。如挑下病变组织放置到显微镜下 ,可见有菌丝 ,菌丝之间的间隙短小。由于这种病原菌感染力强 ,传染极快 ,所以发病快并易形成暴发型 ,对稚鳖危害严重 ,如控…  相似文献   

8.
周萍  陆新华 《科学养鱼》2003,(11):47-47
在养鳖生产过程中,有些养殖者对白点病、白斑病、水霉病辨别不清,在鳖病治疗过程中存在盲目、滥用药物的现象,从而影响了鳖病的防治效果。因此笔者根据近几年在养鳖场的实践,对上述鳖病的区别与综合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一、甲鱼白点病、白斑病、水霉病的区别 1.病原不同:白点病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白斑病病原是毛霉菌,  相似文献   

9.
推鳖送温室前一切正常,进温室后身上出现白点,是什么病?如何防治?这是白点病。因为稚鳖的表皮非常薄嫩,很容易擦伤,皮肤接伤后又很容易被水中条件致病菌——嗜水契丹胞菌所感染而发生白点病。穿孔病的初期阶段是体表长出数个突起的小白点,以后白点逐渐扩大,形成小白脓包,把白脏包抠掉就形成一个小洞,这是穿孔病的典型症状。因此,可以说白点病是穿孔病的初期阶段。甲鱼由点启的防治方法:l、预防:A、稚鳖送温室前用“鳖净”0.4ppth消毒池水,三天后再放人稚鳖。B、推鳖太地前用“种苗净”11克日to公斤水药治15分钟。C、每10天…  相似文献   

10.
杨云林 《内陆水产》1997,22(2):25-25
近年来,由于工厂化甲鱼养殖的迅猛发展,甲鱼的疾病发生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稚鳖的养殖阶段,疾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如有不慎造成误诊,就会引起大量死亡,造成损失很大。我市曾有几个甲鱼养殖场,将稚鳖的“白点病”误诊为“白斑病”,引起稚鳖大量死亡,损失惨重。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两种疾病,现将有关鉴别诊断的内容介绍如下:一、两种病的体表症状不同“白点病”在稚鳖的背甲、腹甲、裙边、四肢,早期往往出现只有针尖或芝麻大小的“白点”,如不留心注意,常不易发现,随着病程的发展可以逐渐变大,呈疮痴状,用手指挤可挤出脓性内…  相似文献   

11.
孟改青  马光 《河北渔业》2011,(12):49-49
<正>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大批稚幼鳖发病,比如白斑病和鳃腺炎等,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经过我们多次诊断治疗,效果明显,总结了一些治疗方法,供同行参考。白斑病别名毛霉病、白点病、豆渣病。白霉病是一种寄生性真菌病,严重危害稚幼鳖,传染快,  相似文献   

12.
稚鳖在孵出后一个月及进入温室后一个月内,非常容易得“白点病”、“白斑病”,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在几天内,死亡率就会达到30%以上,甚至会全军覆灭。因此,“白点病”、“白斑病”是稚鳖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病,是造成甲鱼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白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养鳖业的发展,种苗的大流通、养殖密度提高、水质恶化、人为操作不慎等,致使稚幼甲鱼培育期杂病丛生。其中又以白点病最常见、危害最大、死亡最迅速。在东莞地区,大多数甲鱼场预防措施做得比较好,白点病的发生率在40%左右;外地和境外购进的甲鱼苗,发病率超过80%。稚幼甲鱼一旦发生白点病,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大批死亡。因此,在稚幼甲鱼培育期,特别要注意白点病的发生和防治。  相似文献   

14.
稚鳖白点病,是目前稚鳖养殖阶段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一般死亡率在5%~30%,严重的超过60%。白点病发病快、病程短、来势猛且病因复杂,给治疗带来较大困难。笔者近日在多次出诊治疗中,总结了以下一些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稚鳖养殖一般在温室内进行,由于养殖密度高,水体小,容易诱发各种疾病。除了常见的白斑病、白点病、腐皮病等外,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新的病症,如鳖烂嘴病(江为民,1997)、鳖颌骨糜烂病(李忠全,1997)等,给稚、幼鳖的疾病防治又带来新的问题。笔者于1998...  相似文献   

16.
对一养鳖场稚鳖的白点病作了调查,并在分离病原菌及药敏试验基础上,采用丁胺卡那霉素和羧苄青霉素内服,结合高锰酸钾和生石灰环境消毒,病情迅速好转,17d后痊愈。  相似文献   

17.
稚鳖“白点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从患“白点病”的稚鳖心血、肝脏和体表脓灶分离到3种细菌,分别感染健康稚鳖,仅1种致病。根据该菌的形态、营养要求、生长特性和生理生化特点,作者认为:稚鳖“白点病”的病原为温和气单孢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庆大霉素、痢特灵、氟哌酸、红霉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等7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土霉素等3种抗生素低度敏感;青霉素、麦迪霉素、杆菌肽、复方新诺明和大蒜、辣蓼、柏叶、鱼腥草和高锰酸钾对该菌无抑制或杀灭作  相似文献   

18.
杀灭鳖体表水霉菌的简便方法在人工养鳖过程中,由于运输、鳖相互厮咬等原因导致鳖体外伤,一旦消毒不好就会感染发病,特别是水霉病四季均能发生。水霉菌附着在鳖的颈部、四肢腋下。鳖患了此病活动阻力加大,食欲减退,消瘦,影响正常生长;尤以稚、幼鳖患此病,防治不当...  相似文献   

19.
1白霉病毛霉菌寄生在表皮.早期裙边出现白色斑点,以后逐渐扩散到四肢和颈、尼等处.形成一块块白斑。寄生处表皮坏死.并逐渐剥离。患病的稚鳖、幼鳖常因身体衰弱而死亡.但体长10厘米以上的盗很少致死。此病常年发生.5月至7月最流行。致病霉菌在流水池的新水中具有迅速繁殖的倾向.而在具有茂盛的浮游植物,尤其是青苔状丝状藻类的饲养水体中发病率很低。其它竞争性细菌的存在可抑制这种霉菌的生长,使用抗菌素类药物反而会促进此病发展,因此切忌使用抗菌素。防治方法:(l)放养前鳖地用生石灰清塘泥毒.放养时小心操作防止鳖体受伤。…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产》2000,295(6)
白斑病也称为毛霉病、白霉病,是一种寄生性真菌病,病原是毛霉菌属的一种霉菌。严重危害稚鳖、幼鳖,传染快、死亡率高,在我国南北各个鳖养殖区都有发生。白斑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早春4-6月稚鳖、幼鳖越冬苏醒后和晚秋9-10月越冬前最为严重;流行水温是15-35℃,当水温在25℃以上最易发生;流行区域遍及我国南北,尤以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省市最为严重。该病的危害对象有:1.驯养开食后20-60天的雕鳖发病率最高,体长10厘米以上的幼鳖则极少有因该病而造成死亡者;2经过长途运输或者由于捕捞、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