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穿沙公路沙柳防护带平茬恢复期辅助沙障设置模式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防止穿沙公路路侧地表和路面在沙柳防护带平茬恢复期内被风蚀和沙埋,设置纱网沙障予以防护,并探究其发挥阻、输沙能力的最优设置模式。在沙柳防护带迎风侧,设置不同距离和角度的纱网沙障,对各模式下的风速和输沙率进行观测,计算粗糙度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置距沙柳防护带不同距离的纱网沙障,风速流场等值线分布不同,其中距离为3倍障高时风速降低和恢复的速率较其他两个距离更快,且风速衰减幅度最大点所对应位置在沙柳防护带范围内;沙柳防护带内地表粗糙度均大于旷野(7.33倍以上),设置角以45°为最优;减少输沙率随纱网沙障设置角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均大于88.08%,距离为3倍障高时各角度减少输沙率均值为89.14%,对近地表风沙流控制效果最为明显。综合对比分析,纱网沙障最优设置模式为:沙柳防护带迎风侧3倍障高处,与地面夹角45°。  相似文献   

2.
PLA沙障防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新材料PLA沙障对近地表气流的影响,通过测定铺设PLA沙障沙丘距地表不同高度的风速,并以铺设麦草沙障沙丘及裸沙丘为对照,对比研究各种规格、迎风坡、坡顶及背风坡地表粗糙度、风速效能及风速廓线差异。  相似文献   

3.
新恩陶铁路沙柳沙障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新恩陶铁路不同规格沙柳沙障(1.0 m×1.0m、1.5m×1.5m和2.0m×2.0m)的植被恢复状况及防护效果。结果表明:1.0m×1.0m沙柳沙障的枝条生长状况较好,2.0m×2.0m沙柳沙障内的植被恢复情况较好。沙柳沙障能够降低地表风速,增大地表粗糙度,减少近地表输沙率。其中,1.0m×1.0m沙柳沙障在地表10cm处对风速的降低效果最好,对地表粗糙度的影响最大,输沙范围最小。  相似文献   

4.
退化人工梭梭林的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退化人工梭梭林进行恢复试验研究发现:滴灌可使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显著提高;梭梭光合作用增强;群落物种数增多,盖度增大;防风固沙作用增强.布设机械沙障可使退化梭梭林地表粗糙度增大,林内近地面层风速、输沙量显著下降.春灌3 a后,不仅退化梭梭个体恢复正常生长,同时梭梭林群落物种组成数明显增加,盖度显著增大,生态功能也逐渐恢复.雨水集流和雨水下渗改造两种模式应用1~2 a后,退化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均有明显提高.滴灌、布设机械沙障、春灌和改造结皮4种技术措施对退化梭梭林生长及其环境均有明显的恢复作用,其中滴灌、机械沙障恢复技术是当前和今后推广的主要措施;春灌和改造结皮可作为前两种技术的补充措施.  相似文献   

5.
民勤流沙治理中机械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研究民勤流沙治理中机械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对设置的6种不同类型沙障进行测定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机械沙障设置后,可以提高流沙下垫面的粗糙度,降低近地表风速,固定流沙,减少风速。6种机械措施相比,塑料网格沙障价值系数最高,依次为:粘土方格沙障、麦草方格沙障、土工编织袋沙障、砾石方格沙障、棉花秆方格沙障。  相似文献   

6.
沙柳(Salix psammophila)是榆林沙区重要的灌木资源,也是优良固沙树种,沙柳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效果很好的治沙措施。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基层防沙治沙的实践经验,主要分析了沙柳沙障对风速、地表粗糙度和近地表输沙率的影响以及防风固沙效益。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湖东人工治理沙丘风沙流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PSS软件定量分析青海湖湖东沙地人工治理沙丘风沙流结构中总输沙率与风速、不同高度处的输沙率与风速及不同风速下的输沙率与高度的关系,并比较人工治理沙丘和流动沙丘在风速相同和输沙率相近时的风沙流结构.结果表明:人工治理沙丘上总输沙率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当风速大于11 m·s-1时,增加显著;0~2 cm高度层输沙率随风速增大变化规律不明显,有一定的偶然性及随机性,2~60 cm的29个高度层输沙率随风速增大而变大,但是简单的曲线拟合无法反映其变化规律;2种沙丘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均呈指数规律递减,当风速相等时人工治理沙丘的输沙率较小,当输沙率相近时人工治理沙丘的风速大于流动沙丘且风沙流结构同流动沙丘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仿真固沙灌木林与塑料网方格沙障防风固沙效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旱区的水资源限制了植物治沙应用范围,将仿真固沙灌木加入退化梭梭林,比较仿真固沙灌木+梭梭的灌木林与塑料网方格沙障防风固沙效能,为仿真固沙灌木应用提供参考。在野外相同条件下观测比较仿真固沙灌木林与塑料网方格沙障内风速,结果显示:仿真固沙灌木+梭梭灌木林的风速削减率与塑料网方格沙障的差异不显著;随着风速增大,仿真固沙灌木降低风速率与塑料网方格沙障降低风速率差异变小;在风速为8.1~8.9 m s-1时,仿真固沙灌木降低风速率达塑料方格沙障的80%;仿真固沙灌木+梭梭灌木林的输沙率随高度变化为指数递减,是裸沙地的35%;仿真固沙灌木林的建立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可重复应用,与灌木搭配可增强防风固沙效能。  相似文献   

9.
机械固沙技术就是利用柴草、橘秆、黏土、织物、树枝、板条、卵石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通过增大沙地表面粗糙度,降低近地面层风速,达到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结构,改变地表风蚀状况和防风阻沙作用,是消减风速、固定沙表有效的工程固沙措施。是一种在高寒干旱区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上经常采用的机械固沙技术。在青海高寒区机械沙障与生物治沙技术结合起来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永定河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风蚀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北京市永定河沙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荒草地、河滩地)作为试验地,对不同下垫面的起沙风速、下垫粗糙度、输沙量、风沙流结构、土壤机械组成、土壤风蚀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利用类型起沙风速及粗糙度大小顺序为:林地>荒草地>耕地>稀疏荒草地>河滩地;2)不同下垫面在相同风速时的输沙量明显不同,近地面0~20cm随高度增加输沙率逐渐减少,不同下垫面的风沙流结构垂直分布明显不同;3)河滩地和稀疏荒草地的机械组成主要以细沙为主;耕地、林地、荒草地主要由细沙、极细沙以及粉沙组成。4)不同利用类型在相同时间内风蚀量与风积量不同;5)建议对区域风沙治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提高未利用地的植被覆盖度;改变农业耕作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风蚀危害是影响流动沙丘造林成效的关键因素。在跟踪调查纱网沙障野外固沙造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进行了纱网沙障固沙成效的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设置带状纱网沙障后改变了地表风沙流结构,并对拦截地表风沙流具有显著的效果。在距离地表0~40cm高度范围内,沙障高度10、15和20cm时,其总输沙量分别为0.9、1.11和0.56g·cm~(-2)·min~(-1),而无沙障对照为4.47g·cm~(-2)·min~(-1)。在纱网沙障迎风侧2 H、1.5 H和1 H处的平均风蚀深度分别为0.47、0.4和0.2cm,在背风侧0.5H、1H、1.5 H、2 H和3 H处的平均积沙厚度分别为1.7、1.1、1.0、1.3和1.4cm。此外,由于沙障高度不同,沙障迎风及背风侧风速流场的变化特征不同,并在沙障背风侧近地表形成弱风区。其中,沙障高度10cm时,在设置沙障位置的上空10cm高度范围形成1个高风速涡旋;沙障高度15cm时,在沙障及沙障背风侧上空10cm高度范围形成3~4个高风速涡旋;沙障高度20cm时,在沙障位置及沙障背风侧上空10cm高度范围形成8~9个高风速涡旋,反映出纱网沙障具有随风摆动的特点,对空中气流的扰动作用强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植被群落对近地层风沙活动的影响,揭示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风蚀特征。【方法】在乌兰布和沙区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内,选取油蒿半固定沙丘(盖度约20%)、白刺半固定沙丘(盖度约30%)、油蒿固定沙丘(盖度约40%)、白刺固定沙丘(盖度约40%)、流动沙丘(CK)5种典型下垫面,运用风蚀钎和风沙流采集系统,实时监测5种下垫面的风蚀动态,定量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土壤风蚀量、风蚀物的垂向分布及粒度组成的差异性。【结果】乌兰布和沙区不同下垫面同期土壤风蚀深度为:流动沙丘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当风速达到4.1 m·s~(-1)时,流动沙丘即可观察到沙粒蠕动,当风速达5.1 m·s~(-1)时积沙仪可收集到风蚀物。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的风速分别达到6.3,6.5,6.8,7.9 m·s~(-1)时方可发生风蚀;5种下垫面0~100 cm垂直断面上,67.6%~90.0%的风蚀输沙均分布于30 cm高度范围之内,挟沙气流中输沙率随高度增加呈幂函数规律递减,随风速增大呈幂函数规律递增,各高度层风蚀物粒度组成呈单峰态分布,峰值处在250~100μm之间,0~20 cm高度层峰值与其余各层的峰值范围差异明显且偏向粒径趋大的方向;自下而上,极细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增趋势,中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减趋势。【结论】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土壤风蚀程度显著减轻,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年风蚀深度依次降低。盖度为40%的油蒿、白刺群落,其地表风蚀深度仅为流动沙丘同期风蚀深度的1.73%~1.52%,0~100 cm高度范围内的输沙率仅为流动沙丘输沙率的6.6%~5.1%。在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主要通过覆盖地表、提高下垫面的粗糙度和拦截沙粒的运动来缓解气流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因此,在防沙治沙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植被防风抗蚀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3.
羽翼袋沙障是一种新型沙障,可增大风沙阻力,减弱风速,达到底袋固沙、羽翼消风的作用,提高了防风固沙效果。通过与传统沙袋沙障对气流速度、风沙流结构及相对阻沙能力的影响比较,分析了羽翼袋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为防沙治沙筛选新材料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种风速下,羽翼袋沙障有效防护范围较沙袋沙障增大3.99~7.50倍,减弱风速效能提高10.50%~21.23%;沙袋沙障各点位输沙量均大于羽翼袋沙障,各高度阻沙能力系数反之,羽翼袋沙障相对阻沙能力较沙袋沙障增加1.19~1.36倍。  相似文献   

14.
青藏铁路路基对风沙运动规律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Fluent软件进行模拟计算,研究青藏铁路原有路基及新提出的一种输沙型路基的流场分布情况以及路基积沙特征,并讨论了轨枕式挡沙墙与PE阻沙网对路基风场及积沙特征的影响,探索路基对风沙运动规律的影响,为青藏铁路防沙治沙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选择3种路基(普通路基、通风路基、输沙路基)以及2种沙障(轨枕式挡沙墙、PE阻沙网)的组合形式,通过模拟流场及积沙分布特征,评价沙障的防沙效果并分析路基受风蚀影响的程度。【结果】3种路基的风速流场具有相同的功能分区,且风速对流场的影响较小;在路基迎风侧,普通路基对风速的降低作用最强,极易引起沙粒在路基坡脚和边坡堆积,路基顶部风速明显增加,大风时可能会影响行车安全,路基背风侧存在回流现象,部分沙粒在重力作用下会堆积在背风侧边坡处;普通路基迎风侧边坡积沙情况严重,沙埋铁轨现象频发,布设有通风管的路基会受到积沙影响,导致管道堵塞,影响其冻土保护功能,输沙路基利用狭管效应,使风沙流加速通过,防止迎风侧边坡积沙和风沙上道,且一旦输沙管道发生积沙,可通过自然风力清除,若必须人工清理也便于操作,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当路基上风向布设沙障时,沙障对风速有极强的减弱作用,路基和沙障之间存在一个减速区,该区域速度呈中间大两端小分布规律,风速无法达到起沙风速,沙粒沉积在沙障前后,路基边坡积沙明显减少。【结论】3种路基在无防护措施情况下,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沙,输沙路基积沙量最小,且便于清理;轨枕式挡沙墙积沙量迎风侧大于背风侧,PE阻沙网积沙量背风侧大于迎风侧,并且沙障间距影响着阻沙效果,适当调整沙障间距,使此区间内的风速不足以起动沙粒,提高沙障阻沙效果;模拟结果表明,输沙路基相对于普通路基和通风路基更适用于风沙地区,但目前的结果还停留在理论阶段,需要在高原环境中进一步进行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5.
PLA纤维是一种新兴固沙材料,用它灌沙形成的筒状沙袋铺设于沙丘上形成沙障,可以改变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和地表粗糙度等因子。为了解该PLA沙障对沙丘地表土壤粒径的影响情况,在铺设沙障沙丘及对照沙丘分别取0~11 cm土样,用Rise-2008型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土样平均粒径,对比研究不同规格、不同部位PLA沙障与对照沙丘表层平均粒径的差异。结果表明:1 m×1 m、2 m×2 m、3 m×3 m PLA沙障3种规格相比,规格越大其平均粒径反而越小,但是均显著高于对照沙丘(P〈0.005);铺设沙障沙丘的迎风坡、坡顶和背风坡平均粒径分别比对照沙丘高11.4%、26.8%和1.8%;并且坡顶平均粒径最大,迎风坡次之,背风坡最小,对照出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塑料网格沙障固沙技术在临策铁路治沙造林中的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网格沙障固沙技术是用特制塑料网控制流沙风蚀,并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达到治理沙害的目的.该技术主要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根据资料记载,从2005年开始,国内很多学者对塑料网格沙障固沙造林技术进行了专门研究,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民勤县林业局分别从塑料网格沙障的固沙原理和塑料网格沙障对新月形流动沙丘迎风坡的风沙流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北京林业大学丁国栋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毕业论文《几种不同材料机械沙障防风效应研究》中,对不同材质、规格、高度和孔隙度的沙障的土壤风蚀进行了野外观测.通过选择典型沙丘,从风速、集沙量、土壤侵蚀与堆积、粗糙度四个方面,对研究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所涉及的风沙物理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中,将塑料网格沙障设计为四种不同高度、三种不同孔隙度和四种不同规格进行对比试验,取得了比较详细的研究结果,充分肯定了塑料网格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  相似文献   

17.
工程治沙     
用种树种草的方法治理流沙称为植物治沙或生物治沙,生物治沙不仅能够长久地固定流沙,而且能够解决沙区的木料、燃料、饲料、肥料缺乏问题,除害兴利,一举两得。但是在一些沙区,当流沙严重地威胁着铁路、公路交通要道或重要工厂、工程基地时,由于种树种草见效迟缓或根本不能成功的情况下,这就需要采取工程治沙(也称机械治沙)措施。工程治沙虽然见效快,但需要大量材料,而且用工多、成本高,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用这种措施。工程治沙是通过机械沙障改变风沙流的速度和结构,从而削弱沙地的风蚀、沙埋程度,最终达到防护目的。机械沙障分为直立式沙障和平铺式沙障两大类。直立式沙障的作用在于;风沙流中的沙子有80~90%是在贴近地表30厘米以内高度通过,在风沙流通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地上黄柳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通过对设置3年后的不同类型的活沙障进行测定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沙障设置3年后,沙地趋于固定,障内植物种类明显增多;设置黄柳活沙障的区域内下垫面粗糙度显著增大,风速明显减弱,其顺序为:4 m×4 m黄柳网格沙障〉6 m×6 m黄柳网格沙障〉间距4 m的黄柳带状沙障〉间距6 m的黄柳带状沙障〉流沙,而且黄柳网格沙障降低风速的能力较带状沙障强;当旷野平均风速为7.86 m/s时,只有流沙和间距6 m的黄柳带状沙障起沙,其他几类活沙障内均不起沙。  相似文献   

19.
不同几何形状纱网沙障输沙量风洞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蚀危害是影响流动沙丘造林成效的关键因素。我们在跟踪调查纱网沙障野外固沙造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几何形状纱网沙障输沙量风洞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几何形状及其开口方向的纱网沙障改变了地表风沙流结构,拦沙效果显著;当沙障开口朝背风方向时,输沙量随着距离地面高度增加而减少,而沙障开口朝迎风方向时,拦截地表风沙流效果较好,且输沙量随着距离地面高度增加而呈抛物线形变化规律,迎风半圆型沙障最大输沙量在距离地面26~28 cm高度,迎风月牙型沙障在距离地面20~22 cm高度,而未设置沙障最大输沙量在距离地面0~2 cm;在沙障迎风侧0.5H和背风侧0.5H~2H范围内均处于积沙状态,并且距离沙障越近积沙越厚,而在沙障迎风侧1.5H~2.5H范围则以风蚀状态为主,这种风蚀积沙变化为在纱网沙障背风侧3H范围内植树固沙造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草方格在防风固沙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草方格沙障是防风固沙方法之一,它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有效地控制风速,降低实际风力作用,来实现固定流沙并阻止沙丘前进。该文总结了草方格在防风固沙工程中的制作方法、设置技术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