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绿豆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绿豆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而为选育株型紧凑的直立型绿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半蔓生型品种‘洮绿218’和直立型品种‘吉绿10号’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该组合6世代遗传群体(P_1、P_2、F_1、F_2、B_1和B_2)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和分枝夹角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分枝数和分枝夹角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E-1模型),其中,控制株高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7.27,显性效应分别为0.03和-0.13,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为59.35%、8.23%和41.4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0%、0%和0%;控制分枝数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0.33,显性效应分别为-0.74和-1.55,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为3.26%、7.69%和53.1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39%、56.36%和0%;控制分枝夹角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2.10,显性效应分别为-0.94和-1.38,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为48.11%、32.45%和64.54%,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主茎节数的最适宜模型为D-0模型(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10和-0.01,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为1.39%、1.27%和0.6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39%、10.81%和47.08%。综合表明,‘洮绿218’ב吉绿10号’组合的分枝数和分枝夹角的总遗传率较大,应在早世代进行选择;株高和分枝夹角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分枝数和主茎节数大部分世代主要受多基因控制;在绿豆株型育种中要综合考虑主基因、多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栽培种花生品系05D677与品种中花12号为亲本材料,正反交构建2个F_2分离群体,根据主基因+多基因分离分析方法,进行子仁性状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个F_2群体中花生子仁的仁长、仁宽及单仁重均存在广泛变异,表现出超亲遗传现象,且子仁性状频次均呈正态分布,具有数量性状特征,符合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特点。仁长在2个F_2群体中均符合3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其遗传率分别为80.0%和76.8%;仁宽符合1对具有加性效应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或2对具有显性上位效应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15.6%;单仁重符合具有完全等加性效应的主基因遗传模型或3对具有加性-上位性效应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2.0%、92.6%。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Hayman双列分析法分析了一套糯高粱不完全双列杂交资料6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株高和一级分枝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单穗粒数、单穗粒重和千粒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除单穗粒重以显性效应重要外,其余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株高和一级分枝数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控制这些性状的显性基因为增效基因。泸72A含有较多的控制单穗粒数和单穗粒重的显性基因,R_(29)则含有较多的控制除千粒重外的其它4个性状的显性基因,它们是值得育种者重点利用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4.
选取各农艺性状均较大的国内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从美国普渡大学引进的苏丹草品系美引-48进行杂交,得到F_2代分离群体,对F_2代的开花期、株高、穗长、穗柄长、旗叶鞘长、叶片数、平均茎节长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到7个性状的4个遗传备选模型,并进行适合性检验,从备选模型中选出控制性状遗传的最适遗传模型,并根据IECM(迭代ECM)算法计算主基因遗传率。结果表明,株高、穗柄长、旗叶鞘长、平均茎节长等性状均符合ModelA_0模型,均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开花期、穗长均符合ModelB_6模型,这2个性状均符合2对主基因控制的等显性遗传模型,即d_a=d_b=h_a=h_b,2对主基因的遗传率为38.35%;叶片数符合ModelB_1模型,是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之和为2.096 774,显性效应之和为0.403 226,主基因遗传率为99.22%,遗传率极高,可在育种后代中直接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番茄萼片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为番茄新品种选育过程中萼片形态性状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萼片包被(TI1101-1,P_1)和萼片上卷番茄(J53,P_2)材料为亲本,构建4个世代P_1、P_2、F_1和F_2遗传群体,用游标卡尺对4个世代番茄萼片形态及其形态性状(萼片长度、宽度、厚度、面积、上翘度、卷曲度)进行测量和统计,从而对番茄萼片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中亲优势、遗传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番茄F_1代正反交萼片形态一致,均为基平,说明萼片形态的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在F_2代分离群体中,萼片形态包被、基平、上翘、上卷的分离比为1∶34.4∶9∶1.6,即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于数量性状。萼片长度、宽度、厚度、面积、上翘度、卷曲度的中亲优势率分别为3.55%,-6.77%,-9.90%,0.51%,-32.42%,-62.02%。同时,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法对6个萼片形态性状测量值的分析得出:萼片长符合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MX2-EAED-AD),萼片厚度、面积、卷曲度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MX2-ADI-AD),萼片宽度、上翘度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MX2-ADI-ADI)。萼片长度、宽度、厚度、面积、上翘度、卷曲度的主基因遗传率为42.59%~77.15%,多基因遗传率为0%~39.89%。【结论】该组合6个番茄萼片形态性状均受2对主基因控制,且主基因遗传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开展水稻耐低磷种质资源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遗传基础。[方法]对1个耐低磷水稻基因型和1个低磷敏感基因型,以及它们的正反交F1、RF1及F2后代的根系性状的遗传基础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F1代的耐低磷性向高值亲本99112偏斜,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正反交F1代的表型值几乎没有差异,可以推断为细胞核遗传。F2表现为连续变异性状,即数量性状。[结论]主根长符合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主基因遗传力为62.47%,多基因的遗传力为20.49%;而根干重与根冠比这二个性状符合D-0(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38.73%和59.80%,而多基因的遗传力分别为27.56%和35.60%。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陆海染色体片段渐渗系C14为父本、冀棉262为母本构建F2分离群体,并对群体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模型对F2世代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和伸长率进行遗传分析,以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田间选育遗传稳定的棉花纤维品质性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个纤维品质性状中,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和伸长率符合遗传模型,受主基因控制,而断裂比强度不存在主基因,受微效多基因控制。上半部平均长度符合B-1模型,受2对主基因控制,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2.56%;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均符合A-1模型,为受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96%和27.17%;整齐度指数符合B-6模型,为受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等效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3.64%。上半部平均长度主基因遗传率最高,说明该性状在后代遗传中受环境影响较小,遗传较稳定,可以在低世代直接进行选择;而马克隆值主基因遗传率低于10%,说明该性状在后代中...  相似文献   

8.
以两系不育系9311S和恢复系WHR2杂交产生的P_1、P_2、F_1、B_1、B_2、F_2六个世代为研究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了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三个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穗长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株高表现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或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讨论了9311S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两系不育系9311S和恢复系WHR2杂交产生的P_1、P_2、F_1、B_1、B_2、F_2六个世代为研究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了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三个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穗长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株高表现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或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讨论了9311S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对雄穗性状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爆裂玉米雄穗长度由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雄穗分枝数由多基因控制遗传。B1:2、B2:2、F2:3三个家系世代雄穗长度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4.01%、58.88%、58.62%,雄穗分枝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6.82%、85.28%、84.82%。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控制玉米叶夹角的基因遗传规律,以株型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糯玉米自交系组配的P_1、P_2、F_1、BC_1、BC_2、F_2 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探明控制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F_1叶夹角杂种优势表现为负向离中亲优势,无超亲优势;糯玉米穗上第一叶叶夹角与穗下第一叶叶夹角遗传模型相同,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穗上第一叶叶夹角BC_1、BC_2、F_2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63.96%、72.90%、82.55%,穗下第一叶叶夹角BC_1、BC_2、F_2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63.41%、71.83%、82.01%;27.58%的表型变异是由环境因素决定,非加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易晚代进行叶夹角性状选择。研究结果为糯玉米叶夹角性状的基因定位和株型育种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瓜株高性状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矮生黄瓜D8和蔓生黄瓜JIN5杂交并自交及回交所获得的6个世代(P_1、P_2、F_1、BC_1、BC_2和F_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对黄瓜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黄瓜株高性状的遗传模型适合D-1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31.06,湿性效应值为正向5.76,显性度为0.19,主基因的遗传率变化较大,在BC_1、BC_2和F_2 3个世代的估计值分别为36.88%、61.89%和70.03%,其中以F_2的主基因遗传率最高,BC_1的主基因遗传率最低;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刖为9.85%、12.37%和30.61%,F_2的多基因遗传率最低,BC_1的多基因遗传率最高.黄瓜株高性状由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共同作用决定,其中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黄瓜育种实践中在早世代对株高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模型,试验以6个花生品种组配的15个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进行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主茎高和饱果数的遗传符合加性遗传模型;果枝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侧枝长、总分枝数、秕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出米率和单株果重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侧枝长和总分枝数表现为部分显性到完全显性,秕果数、百果重和百仁重的遗传表现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出米率的遗传表现为部分显性,单株果重的遗传表现为超显性。此外,还分析了各亲本中控制各性状遗传的显隐性基因比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陆地棉品质性状是重要的经济性状,对其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的研究有助于该性状的选择与改良,为陆地棉品质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亲本及F1代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强度和伸长率等品质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强度和伸长率性状属于加性遗传模型,上半部平均长度的增减效基因在亲本中的频率不相等,而整齐度和伸长率的增减效基因频率在亲本中分布均匀;马克隆值一般表现为超低亲遗传,而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强度、伸长率表现为超高亲遗传,其增效基因可能为显性或隐性基因.[结论]针对不同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在育种中采用不同的选育策略,对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强度等符合加性模型的性状可在早代选择,但其杂种优势利用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形态学水平上研究切花菊叶片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对189个切花菊品种的12个叶部性状进行观测和统计,包括性状的分布分析、性状在品种内的稳定性和品种间的差异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叶长、叶宽、叶长/叶宽、顶生裂片相对于叶的长度、最低位一级裂刻深度和叶上表面绿色程度的数量性状符合正态分布。质量性状在品种群内的分布都不均匀。叶长、叶宽、叶柄相对于叶的长度、叶柄与茎的夹角、叶上表面绿色程度和叶基部形状,这6个性状同时符合品种内稳定性好和品种间差异明显的要求。对叶部形态影响最大的性状主要是顶生裂片相对于叶的长度、最低位一级裂刻深度、叶边缘锯齿数量和叶基部形状。叶部性状综合得分较高的品种有‘南农凯歌’‘南农朱雀’‘南农单金翠’‘南农紫庐’‘南农金焰’‘南农粉葵’‘欧元黄’和‘南农凯悦’等。[结论]切花菊叶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顶生裂片相对于叶的长度、最低位一级裂刻深度、叶边缘锯齿数量和叶基部形状是引起切花菊叶部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西瓜果实硬度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硬果皮果肉野生西瓜"PI186490"为母本,以果皮果肉硬度适中栽培西瓜"LSW-177"为父本,构建六个世代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分析2014~2015两年获得的两套六个世代群体(P_1、P_2、F_1、BC_1P_1、BC_1P_2和F_2)各中心及边缘果肉硬度、果皮厚度和硬度遗传特点。结果表明,中心果肉硬度和果皮厚度遗传符合C-0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多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均为正向,多基因上位性效应累计为正向。边缘果肉硬度遗传符合D-4模型,由一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9.97%,多基因遗传率为3.25%,主基因遗传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控制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基因遗传规律,以茎秆穿刺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糯玉米自交系组配的P_1、P_2、F_1、BC_1、BC_2、F_2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茎秆穿刺强度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BC_1、BC_2、F_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4%、53.58%、50.95%,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19.34%、30.33%、36.42%,主基因+多基因总遗传率为83.62%,两者在控制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遗传特性上都具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对茎秆穿刺强度影响较小。这一研究结果为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性状的基因定位和育种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烤烟品种NC82叶片数改良的效率,本研究选用与NC82叶片数差异显著的毕纳1号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构建了P_1、P_2、F_1、F_2遗传研究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烤烟叶片数进行了遗传分析,并筛选了烤烟叶片数分子标记。结果表明:烤烟叶片数为非胞质遗传,受2对主效基因与多基因共同影响,最适遗传模型为MX2-EA-AD,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为92%,主基因和多基因加性效应分别为-3.40、2.37;与叶片数连锁的标记为标记TM20490和TM10102,遗传距离分别是4.8 cM和5.3 cM。经过试验得知,烤烟叶片数为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大,采用回交技术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定向改良优质烤烟品种NC82的叶片数。  相似文献   

19.
爆裂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吉812×吉704)的P_1、F_1、P_2、B_(1:2)、B_(2:2)和F_(2:3)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对爆裂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遗传。主基因加性效应为d=-0.0247,主基因显性效应值为h=0.0511。主基因存在显性效应,该组合的叶绿素含量存在杂种优势。B_(2:2)和F_(2:3)家系群体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55.28%和42.1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6.36%和34.11%。  相似文献   

20.
菊花花器性状杂种优势与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花器是菊花观赏价值的最直观表现,了解花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基础以指导菊花育种实践。【方法】以单瓣型秋菊品种‘雨花落英’为母本和重瓣性高的夏菊品种‘奥运含笑’为父本配制F1杂种,调查F1世代6个花器性状在2008-2009两个年度的表型资料,运用单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花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6个花器性状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除管状花数外,花径、舌状花数、舌状花长、舌状花宽和心花直径5个花器性状的中亲优势值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亲优势率分别为-3.19%,-25.17%,-4.46%,-12.81%和5.06%。舌状花长和舌状花宽2个性状无主基因控制;花径符合A-1模型,主基因加性效应(0.618)大于显性效应(0.168);舌状花数符合B-2模型,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24.575)大于第二对(13.120),显性效应均为0;管状花数符合A-4模型,主基因表现为负向完全显性;心花直径符合表现为加性效应的两对主基因控制的B-3模型。花径、舌状花数、管状花数和心花直径4个花器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6.69%,80.99%,58.24%和56.49%,属于高度遗传力。【结论】杂种优势和超亲分离现象普遍存在,其中花径、舌状花数、舌状花长和舌状花宽4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存在显性效应;在花径、舌状花数、管状花数和心花直径4个性状上存在主基因控制且多表现为加性遗传效应,这些主基因存在的发现为菊花花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