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土壤缺磷是影响作物产量提高和资源持续性发展利用的世界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筛选土壤磷利用效率高的作物品种,玉米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但在中国以西南、华南为代表的一部分地区,由于土壤有效磷含量偏低,严重制约玉米产量的提高,而在其他玉米产区由于磷肥的高度滥用,导致土壤结构发生改变,有效磷积累并不能满足玉米等作物的可持续性吸收利用。因此选择和培育玉米磷高效品种是提高土壤磷素利用效率.解决中国部分土壤有效磷缺乏对玉米产量影响的一条有效途径。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玉米耐低磷种质资源的筛选、遗传研究及相关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玉米磷高效育种策略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低是限制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由于长期不当施肥,土壤中累积大量磷素,其中大部分磷是植物难以直接吸收的难溶性无机磷和有机磷。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低磷胁迫的机制,其中根系分泌物参与土壤磷活化利用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关于低磷胁迫调控根系分泌物(有机酸和紫色酸性磷酸酶)合成和分泌的研究进展,对根系分泌物在根际微生态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展望,旨在阐明通过控制作物根系分泌物来提高作物磷效率的途径,为培育磷高效作物品种和优化磷肥的田间管理提供思路和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耐低磷胁迫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之一,然而土壤中可利用磷的含量却很少能满足作物的需要,因而作物磷素营养与磷肥施用长期以来成为国内外广泛研究的课题.在此,简述了世界和我国土壤磷资源供给概况,水稻品种耐低磷胁迫特性研究进展,耐低磷胁迫水稻品种(系)的筛选与鉴定研究进展,低磷胁迫对水稻品种根系的影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磷素是作物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土壤中磷素含量相对较高,但磷素的生物有效性较低,可被作物所吸收利用的磷素有限,而通过生物方法利用解磷微生物来分解土壤中难溶态磷来提高磷素的生物有效性是解决作物缺磷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使土壤中磷素得到有效利用,论述了解磷微生物的研究概况及种类、解磷能力测定、微生物解磷机理等,并阐述了磷微生物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解磷微生物未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水旱轮作制度下,化学磷肥和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作物生产力的贡献,以及对土壤磷有效性和磷素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磷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8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进行,选取定位试验中的3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磷(NK);(2)施磷(NPK);(3)施磷配合秸秆还田(NPK+S)。通过测定作物产量、磷含量及土壤有效磷,分析作物磷素利用效率,探讨土壤有效磷变化与磷累积盈亏的响应关系。【结果】与NK处理相比,NPK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提高530.3%和35.9%,磷积累量分别提高495.3%和98.5%;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9.1%和11.0%,磷积累量分别提高20.6%和11.7%;油菜产量和磷积累量对磷肥和秸秆的响应优于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油菜和水稻的平均磷素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8%和33.9%,油菜、水稻和周年的磷素累积利用率分别提高8.6%、17.0%和19.8%。秸秆还田对水稻磷素利用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4年油菜水稻轮作后,不施磷处理土壤磷素累积亏缺110.2 kg P_2O_5·hm~(-2),有效磷浓为1.9 mg·kg-1;施磷处理土壤磷素累积盈余210.9 kg P_2O_5·hm~(-2),有效磷浓度(4.3 mg·kg-1)较不施磷处理提高126.3%;施磷配合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磷素累积盈余(222.1 kg P_2O_5·hm~(-2))较NPK处理增加5.3%,有效磷浓度(5.1 mg·kg-1)较NPK处理提高18.6%。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浓度,但土壤磷盈余量没有明显增加。连续秸秆还田和施用化学磷肥条件下,水稻土每盈余100 kg·hm~(-2)的磷,NPK和NPKS处理土壤有效磷分别提高1.8和2.0 mg·kg-1。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磷素有效化。【结论】施磷显著增加了油菜、水稻的产量和磷积累量,提升了土壤磷盈余量和有效磷浓度;秸秆还田在施磷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油菜、水稻的产量和磷积累量,提高了作物特别是水稻对磷素的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同时能够在避免土壤磷素过量积累的情况下提高土壤有效磷浓度。  相似文献   

6.
用VA菌根菌(Glomusmosseae)接种于小麦及后茬大豆的砂姜黑土盆栽试验表明:在不同的施磷水平下接种VA菌根菌均能提高作物对磷素的吸收,改善作物磷素营养,尤其是提高低有效磷土壤中磷素的吸收和利用。它还能提高直接施用于砂姜黑土中的磷矿粉的利用率,以及提高作物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磷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试验以黑龙江省主栽的4个基因型不同的小麦品种为试材,通过不同梯度磷素处理,对各产量性状耐缺磷系数及其各生育期磷素积累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小麦品种对磷素有不同的响应力,其中龙麦30属于磷高效利用型、龙麦26属于磷高效吸收型、克丰10是中间类型、而龙麦19为磷低效型。低磷胁迫对不同磷效基因型小麦各性状的耐低磷系数具有显著的影响。缺磷条件下,对中间类型和磷低效型品种的耐低磷系数抑制作用明显大于磷高效型品种。不同生育期磷素积累量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小麦对磷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抽穗以前,在开花期最低,随着生育进程又呈上升趋势。同时,在土壤基础磷肥偏低时,磷高效基因型小麦植株内磷素积累量和利用效率要显著大于磷低效基因型小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水旱轮作制度下,化学磷肥和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作物生产力的贡献,以及对土壤磷有效性和磷素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磷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8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进行,选取定位试验中的3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磷(NK);(2)施磷(NPK);(3)施磷配合秸秆还田(NPK+S)。通过测定作物产量、磷含量及土壤有效磷,分析作物磷素利用效率,探讨土壤有效磷变化与磷累积盈亏的响应关系。【结果】与NK处理相比,NPK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提高530.3%和35.9%,磷积累量分别提高495.3%和98.5%;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9.1%和11.0%,磷积累量分别提高20.6%和11.7%;油菜产量和磷积累量对磷肥和秸秆的响应优于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油菜和水稻的平均磷素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8%和33.9%,油菜、水稻和周年的磷素累积利用率分别提高8.6%、17.0%和19.8%。秸秆还田对水稻磷素利用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4年油菜水稻轮作后,不施磷处理土壤磷素累积亏缺110.2 kg P2O5·hm -2,有效磷浓为1.9 mg·kg -1;施磷处理土壤磷素累积盈余210.9 kg P2O5·hm -2,有效磷浓度(4.3 mg·kg -1)较不施磷处理提高126.3%;施磷配合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磷素累积盈余(222.1 kg P2O5·hm -2)较NPK处理增加5.3%,有效磷浓度(5.1 mg·kg -1)较NPK处理提高18.6%。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浓度,但土壤磷盈余量没有明显增加。连续秸秆还田和施用化学磷肥条件下,水稻土每盈余100 kg·hm -2的磷,NPK和NPKS处理土壤有效磷分别提高1.8和2.0 mg·kg -1。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磷素有效化。【结论】施磷显著增加了油菜、水稻的产量和磷积累量,提升了土壤磷盈余量和有效磷浓度;秸秆还田在施磷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油菜、水稻的产量和磷积累量,提高了作物特别是水稻对磷素的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同时能够在避免土壤磷素过量积累的情况下提高土壤有效磷浓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国内关于作物对磷素营养吸收利用效率的筛选与基因型差异机理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综合介绍了作物不同的磷素营养基因型的根系特性、磷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营养生理基础、筛选指标等 ,并分析了进行作物对磷素高效吸收利用基因型的筛选以其相应品种选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稻耐低磷特性的研究和利用将成为解决多年来磷肥施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挖掘利用土壤潜在磷的有效途径之一。长期的低磷胁迫压力,使水稻进化了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一系列耐性机制来扩大对土壤无效磷的活化吸收,对水稻耐低磷筛选指标、耐低磷基因源地理生态及磷素的体内运筹、耐低磷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等研究,有望推动水稻耐低磷的育种进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典型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测定吉林省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暗棕壤4种农田土壤类型磷素组分形态及有效性,分析不同磷素形态之间及各磷素组分与有效磷的相关性,了解土壤磷素的生物有效性和动态变化,为提高磷素高效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暗棕壤无机磷占总磷的比例分别为56.73%、55.33%、55.57%、59.72%,氢氧化钠有机磷(NaOH-Po)在有机磷形态所占比例分别为29.04%、27.10%、11.43%、34.00%,吉林省4种典型土壤无机磷与有机磷所占比例大体各占50%;黑土与白浆土中,碳酸氢钠无机磷(NaHCO_3-Pi)是土壤中最直接的磷源,黑钙土与暗棕壤中树脂磷(Resin-Pi)是作物吸收的有效磷源。高磷土壤应当充分利用积累态磷素的有效性,提高作物高产、高质量输出以及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缺磷的土壤中适量施用磷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好的作用,但过量施用磷肥则有害无益,主要有以下五害:一是会使作物从土壤中吸收过多的磷素营养。过多的磷素营养会促使作物的呼吸作用大大增强,从而过多消耗作物体内储存的糖分和能量。二是诱发土壤缺锌。过量施用磷酸钙后,会在土壤中大量形成难溶性的磷酸锌盐,使作物出现明显缺锌症状;过量施用钙镁磷等碱性磷肥后,会使土壤碱化,使锌的有效性降低,影响作物对锌的吸收。玉米白化症,水稻僵苗坐蔸等,就是由于作物缺锌的结果。同时,施磷过多,还会导致作物发育不良。三是会使作物得磷失…  相似文献   

13.
土壤磷素化学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综述了近42年来关于土壤磷素中化学行为、磷素平衡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土壤磷素包括无机磷、有机磷、生物态磷、土壤无机、有机磷又根据其有效性分为各种形态的无机磷、有机磷组分;施入土壤的磷素主要转化为土壤无机磷、土壤类型、作物种植方式、作物根限、磷肥种类及用量对土壤磷素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种高分子有机物料,作物根系分泌有机酸对土壤磷素有明显的活化作用;VA菌根真菌明显地促进了作物吸收利用根际、非极际土壤的Ca2-P,Ca8-P,Al-P等形态的夫机磷。土壤磷素积累与消耗以无机磷为主,长期大量施用磷肥明显地增加了耕层以下土壤磷素含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柑橘对磷养分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柑橘园土壤养分的诊断及施磷量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枳砧纽荷尔脐橙幼树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对其磷酸酶活性和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125 mg/kg 7个供磷水平处理中,纽荷尔脐橙幼树根系、叶片及土壤中的APase活性和根系的SAPase活性与供磷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在5 mg/kg供磷水平下,根系、叶片及土壤中的APase活性和根系的SAPase活性最大,整株幼树、地上部和根系对磷素的利用效率最高,但叶片表现出缺磷症状;在25 mg/kg供磷水平下,整株幼树、地上部、根系的生物量及磷素的吸收效率最高,植株生长良好,但磷素的利用效率低于供磷水平为5 mg/kg的处理;土壤的供磷水平超过65 mg/kg时,纽荷尔脐橙幼树的生长受到抑制,叶片扭曲、黄化、变小,根系、叶片及土壤的APase和根系SAPase的活性明显降低,磷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明显减弱。因此,25~45 mg/kg的供磷水平对纽荷尔脐橙幼树的生长和磷素的吸收利用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玉米磷素营养及耐低磷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是玉米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而土壤中磷元素多数以根系难以吸收的形态存在,因此开展磷高效育种和种质资源筛选相关研究,以提高玉米对土壤磷素的吸收利用水平,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生态效益。介绍了目前我国玉米磷素营养高效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我省水稻缺磷主要发生在早稻上.这是因为四、五月份气温低,影响根系对磷的吸收,而且当时淹水不久,土壤的还原条件则形成,土壤中铁磷的有效化才开始.因此,即使在同样土壤中,早稻的磷素营养状况比中、晚稻差得多.为了研究水稻吸收磷素的规律,选用生育期短的早稻二九青为试验材料,参考前人的研究方法,对其有效磷素营养临界期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7.
麦稻轮作体系中磷素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高肥力土壤施用磷肥对冬小麦/水稻轮作周期中作物产量、磷肥利用率和磷养分平衡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对当季作物有增产效果,而磷肥残效对后茬作物增产明显。1个轮作周期一次性施磷(P2O5)45kg·hm-2即可保持麦稻两季作物高产;磷肥施用在小麦季水稻利用其后效,小麦季磷肥利用率为7.6%~13.6%,水稻季磷肥利用率为7.3%~12.2%,累积利用率为14.9%~25.8%;磷肥施用在水稻季小麦利用其后效,水稻季磷肥利用率为7.9%~12.7%,小麦季磷肥利用率为7.8%~12.2%,累积利用率为15.7%~24.9%。1个轮作周期后还有74.2%~85.1%磷积累在土壤中。磷平衡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经过3个轮作周期后,不施磷处理磷素亏缺144.73~145.22kg·hm-2,施磷(P2O5)45kg·hm-2亏缺磷素(P2O5)41.82~41.83kg·hm-2,施磷(P2O5)90kg·hm-2磷素盈余(P2O5)77.42~78.85kg·hm-2,施磷(P2O5)135kg·hm-2磷素盈余(P2O5)200.78~201.77kg·hm-2。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呈明显递增趋势,小麦—水稻轮作高肥力土壤水稻季施用(P2O5)45kg·hm-2就可以维持土壤速效磷平衡。从磷素平衡角度来说,施入的磷肥量应大体上等于作物吸收带走的量,土壤施用磷肥(P2O5)45~90kg·hm-2之间就可以维持土壤-作物体系中磷素的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不同磷背景土壤磷素用量对烤烟农艺性状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磷背景土壤磷素用量对烤烟农艺性状及生物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采用"3414"试验磷因素处理,调查烟草农艺性状,在打顶期测定各部位样品中磷素含量,计算不同磷含量土壤磷吸收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磷背景土壤磷素用量对烤烟农艺性状影响不同;中、低磷土壤背景条件下,施用氮、钾可以促进烟株对土壤中磷的吸收;而在高磷土壤背景条件下,氮、钾对烟株吸收磷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低磷和高磷地块,增加磷素用量可以增加烟田的整体和叶片生物量;低磷地块增加磷素用量可增强植株对磷素的吸收;而在中磷和高磷地块,增加磷素用量反而会降低植株对磷素的吸收效果;低磷、高磷地块单位施磷量对烟叶生物量贡献较大,且随施磷量的增加贡献越小。  相似文献   

19.
土壤磷多以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植酸盐形式存在,而紫色酸性磷酸酶具有分解利用植酸磷,提高磷素利用效率的功能。为进一步发掘该类基因,本研究利用磷高效大豆‘中黄15’与磷低效种质‘牛毛黄’,克隆并分析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17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发现:GmPAP17具有996bp开放阅读框,编码331个氨基酸残基,编码蛋白具有较高的酸性磷酸酶与植酸酶活性;植酸磷处理条件下,GmPAP17在磷高效大豆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效种质,且以胁迫处理后30~42d差异最大,说明该基因与大豆开花结荚期磷素高效利用相关;进一步分析超表达转GmPAP17拟南芥发现,3个转基因株系在植酸磷胁迫下的植株生物重与磷浓度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证实GmPAP17具有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植酸磷利用效率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磷是植物营养的必需元素之一,它以多种方式参与植物的生命活动,在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磷在土壤中的形态,合理施用磷肥,增加作物的磷素营养,提高作物产量,多年以来,都是科学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来的工作由张守敬做了总结。蒋柏藩等(1963)曾对我国南方水稻土各级形态磷与作物营养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研究,认为磷酸铁是水稻土的主要磷源。上述研究为后来研究土壤磷素转化、固定以及有效磷测试法等奠定了基础。我国土壤磷素的研究近几年来也做了一些工作,但系统地报道酸性水稻土磷素状况的研究尚少。我们于1983~1984年曾对洞庭湖区稻田土壤有效磷及土壤的磷形态做了一些相关校验研究,初步确定Olsen法对湖区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的适宜性,并提出8ppm(P)左右是水稻施用磷肥效应的临界值。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85~1986年对我省酸性水稻土的磷素状况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本文拟对酸性水稻土的磷形态、磷的固定、以及与有效磷的关系等作一初步探讨,以便为这类水稻土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供试土壤和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