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对樟子松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外生菌根真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对樟子松苗木耐盐性的影响,采用打孔灌根的接种方法对樟子松苗木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含盐量(0.1g·kg-1和0.2g·kg-1NaCl)胁迫10d后褐环乳牛肝菌对樟子松苗木的菌根侵染情况以及樟子松苗木针叶电导率、丙二醛、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以相同浓度盐胁迫下不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的樟子松苗木为对照。结果表明:试验选用的不同浓度NaCl胁迫,并未影响樟子松外生菌根的合成。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不同盐浓度处理间苗高、地径、鲜重、干重差异不显著,与不接种樟子松苗木盐胁迫的苗高、鲜重、干重差异显著,地径无显著性差异。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针叶的相对电导率低于不接种苗木,盐胁迫下接种处理与不接种处理间差异显著;盐胁迫下不接种苗木丙二醛含量高于接种苗木92%以上;盐处理中,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不接种处理,增幅分别为10.70%~407.69%,84.45%~158%,4.79%~8.57%;盐胁迫增加了苗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增加13.20%~29.53%,可溶性蛋白增加9.64%~13.43%;接种处理降低了苗木脯氨酸含量,降低幅度为18.24%~25.30%。可见,外生菌根菌褐环乳牛肝菌与樟子松形成菌根后提高了樟子松苗木对NaCl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菌根依赖型树种生长发育规律,以1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菌根苗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气候室弱光照环境中,采用不同菌剂处理(混合菌剂处理、单一菌剂处理、对照),分析不同处理对1年生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苗木形态指标、生物量积累、养分吸收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弱光环境下,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苗木的苗高、地径、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养分质量、成活率及菌根侵染率均在混合接种处理下达到最大;(2)混合接种处理下,2种苗木的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及菌根侵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3)混合接种处理下,2种苗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养分质量均达到最大,其中生物量及氮、磷养分质量分别显著高于对照(P0.05);(4)混合接种处理下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苗木质量指数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00.0%(P0.05)、71.4%(P0.05);其苗木成活率分别提高了14.4%(P0.05)、9.3%(P0.05)。(5)接种处理、菌根侵染率与2种苗木地上生物量、氮养分质量、磷养分质量、苗木质量指数及成活率的Pearson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中与苗木氮质量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最大。综上所述,混合接种处理的菌根化苗木有利于提高苗木质量,增强其对弱光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菌根菌与益生菌组合对桉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生产力和造林成活率,以提高树林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与维持资源多样性及生态功能.[方法]把马勃菌根真菌与解磷菌、解钾菌、固氮菌组合接种到桉树组培幼苗上,育苗3个月后,检查苗木菌根感染率,按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的方法抽样测定苗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结果]供试的11个益生菌组合接种育苗3个月后,桉树幼苗的菌根感染率在70%~90%;在接种3个月之后,苗木高比对照增加22.95%~64.40%,地径比空白对照增加23.53%~61.18%,生物量(干重)比对照增加7.72%~98.15%;各组处理的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与空白对照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益生菌组合对桉树苗木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效果,Z-3、Z-5、Z-8、Z-4、Z-2、Z-11等6个菌株组合在促进桉树生长方面效果尤为明显,可作为对桉树生长效应有良好影响的优良菌株组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菌根菌与益生菌组合对桉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生产力和造林成活率,以提高树林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与维持资源多样性及生态功能。【方法】把马勃菌根真菌与解磷菌、解钾菌、固氮菌组合接种到桉树组培幼苗上,育苗3个月后,检查苗木菌根感染率,按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的方法抽样测定苗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结果】供试的11个益生菌组合接种育苗3个月后,桉树幼苗的菌根感染率在70%~90%;在接种3个月之后,苗木高比对照增加22.95%~64.40%,地径比空白对照增加23.53%~61.18%,生物量(干重)比对照增加7.72%~98.15%;各组处理的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与空白对照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益生菌组合对桉树苗木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效果,Z-3、Z-5、Z-8、Z-4、Z-2、Z-11等6个菌株组合在促进桉树生长方面效果尤为明显,可作为对桉树生长效应有良好影响的优良菌株组合。  相似文献   

5.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任豆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配比下任豆Zenia insignis苗高、地径、生物量、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等特征的变化,找出最优配方施肥的方案.【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任豆容器苗进行氮、磷、钾配比施肥试验.【结果和结论】施肥对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不同营养元素及其配比对任豆苗木的影响效果不同.N4P4K2和N3P4K3处理对苗高和地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分别比对照增长了251.99%和214.75%,N2P4K1处理时总生物量最大,比对照增加了298.03%.氮对任豆苗木生长影响最大,其次是磷,合理的氮、磷配比可有效提高任豆苗木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1年生樟子松苗木根系构型和养分吸收对氮添加及接种外生菌根真菌的响应机制。  方法  以1年生樟子松菌根苗(8种外生菌根真菌混合接种,HJ)和非菌根苗(未接种,WJ)为研究材料,设置4个氮添加处理试验,分别为:不施氮(CK,0 kg/(hm2·a))、低氮(LN,15 kg/(hm2·a))、中氮(MN,30 kg/(hm2·a))和高氮(HN,60 kg/(hm2·a)),对比分析氮添加和接种处理对苗木根系形态(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分叉数、根尖数、平均直径等)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结果  (1)在CK、MN、HN处理下,接种处理间苗木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CK处理下,菌根苗生物量较非菌根苗提高了54.3%;而MN和HN处理下,菌根苗生物量较非菌根苗分别下降17.8%、23.7%。(2)氮添加和接种处理显著影响1年生樟子松苗木直径0 ~ 0.5 mm根系的总根长、总表面积、根尖数;在WJ处理下,随着氮添加量递增,樟子松苗木根系形态指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HJ处理下,随着氮添加量递增,其根系形态指标均呈下降的趋势。(3)与CK相比,氮添加显著增加非菌根苗氮、磷养分含量;而对菌根苗氮、磷养分含量的影响表现为LN处理促进,HN处理抑制。  结论  低氮添加和接种处理对苗木根系形态和养分含量表现为协同效应,而高氮添加处理削弱接种处理对苗木根系形态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接种菌根真菌和N添加处理对植物根际土壤胞外酶及其计量特征,以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从而探讨全球N沉降背景下菌根真菌对根际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以1年生樟子松的盆栽菌根苗(简称+M,混合接菌处理)和非菌根苗(简称-M,未接菌处理)为对象,设置4个N添加处理:不施N(0N,0 kg·hm-2·a-1)、低氮(LN,15 kg·hm-2·a-1)、中氮(MN,30 kg·hm-2·a-1)、高氮(HN,60 kg·hm-2·a-1)。对比分析接菌和N添加处理对樟子松苗木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和胞外酶活性及其计量特征的影响,探究菌根真菌对微生物养分限制调控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接菌处理下,随N添加量增加,土壤中碱解N均呈增加的趋势。HN处理下,菌根苗根际土壤有效磷达到最大。2)LN、MN处理下,菌根苗根际土LAP、NAG和AL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非菌根苗。3)MN、HN处理下,菌根苗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碳限制和磷限制较非菌根苗均显著降低。4)通过PLS-PM路径模型分析发现,接菌处理正效应作用于根际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综上,N添加改变了根际土壤N平衡,菌根真菌有效调控N添加下根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降低苗木根际微生物的碳和磷限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置4个水分胁迫处理和3个接种处理,测定菌根苗木的根系形态、苗高、生物量、根冠比等指标,分析在干旱胁迫下不同菌根真菌对桃叶杜鹃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条件下,接种ERM菌株显著提高了幼苗的苗高、叶面积,增加了幼苗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物量积累,促进了桃叶杜鹃幼苗的生长。在轻度水分胁迫下,桃叶杜鹃各处理苗的根系总根长、表面积及苗高均较其他处理高。但随着胁迫加剧,对照处理的苗高、叶面积逐渐降低,菌根苗的苗高在轻度胁迫时有所升高,而后随之下降,菌根苗叶面积下降幅度均小于对照。接种不同的菌株促生效果也不同,接种TY35比接种TY29对桃叶杜鹃幼苗在受到干旱胁迫时的缓解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菌落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11个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土生空团菌菌株筛选及其与油松幼苗合成试验,探讨土生空团菌菌根形态及其对宿主的作用.结果表明:(1)从菌落颜色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的Blast比对结果来看,本文所选的11个菌株均为土生空团菌的菌种.(2)优良土生空团菌与油松幼苗的根系共生,形成典型的外生菌根,菌根感染率达20.1%,而对照苗无菌根感染现象.(3)土生空团菌对油松幼苗生长的影响:菌根苗总生物量比对照提高186.7%;叶干重增加152%;根干重增加294.3%;根茎比提高189.4%;苗高增加56.5%;侧根数增多166.7%,对促进油松幼苗生长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樟子松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以菌根、ABT生根粉、吸水保水剂等生物制剂作为处理试剂,对比了不同生物制剂对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t3菌根剂效果最好,成活率、细根总长度、苗木高度、苗木地径、针叶长度及针叶面积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78.26%、150.23cm、15.751cm、0.518cm、6.156cm、0.623cm~2,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32.33%、25.75%、23.36%、47.16%、36.71%、50.00%。建议樟子松造林时采用Pt3菌根剂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鸡油菌菌根菌对造林过程中马尾松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非灭菌接种法研究鸡油菌菌根菌对马尾松幼苗根际菌根的形成,以及对马尾松幼苗树高生长、地径生长和冠幅生长的影响。[结果]接种组具有较高的菌根感染率(P〈0.05),树高平均值比对照组树高生长提高29.0%,接种组幼苗地径比非接种组幼苗地径生长提高51.7%,接种组冠幅比非接种组冠幅提高46.6%。[结论]人工接种的鸡油菌在马尾松新造林地的环境里能够与马尾松幼苗维持良好的共生关系,促进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2.
于1986—1989年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苗圃对樟子松4种苗龄苗木(即1—1,2—0,2—1,1—2)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田间育苗试验方法,进行了对比育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4种苗龄苗木生长节律基本相同。当旬平均气温回升到14.5℃时,各苗龄苗木的高生长同时达到高峰期。(2)在2年苗龄组中,1—1苗龄苗木的根体积大于2—0苗龄苗木的15.6%,而苗高、地径、苗木鲜重、干重均小于2—0苗龄苗木,在3年苗龄组中,1—2苗龄苗木的上述各项调查因子均大于2—1苗龄苗木。(3)樟子松各苗龄苗木的苗高、地径分别与该苗龄苗木的鲜重、干重、根体积等调查因子呈y=A+Bx线性相关,而且,地径与之相关更为密切。(4)确定了1—2苗龄苗木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用于菌根苗接种的高质量红汁乳菇菌株,为提高红汁乳菇产量提供支持。【方法】以10个红汁乳菇菌株(JH1、JH2、JH4、JH5、JH7、JH8、JH10、JH11、JH12、JH13)为研究对象,将菌株分别在PDA和BAF培养基上培养后,测定菌株生长势指标(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物量);将红汁乳菇液体菌种接种于马尾松幼苗根部合成菌根苗,以不接种为对照(CK),培养210 d后对菌根合成能力(菌根数量、菌根侵染率、菌根化率)和宿主植物生长量(苗高、主根长、地径、干质量)进行测定。对上述9个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隶属函数法对菌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在PDA固体培养基上,以菌株JH1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到3.17 mm/d;在BAF液体培养基上,以菌株JH5的菌丝生物量最大,为3.28 g/L。②所有菌株均能与马尾松根系形成外生菌根,但菌根形态并不相同。接种红汁乳菇菌株JH5的马尾松苗的菌根数量为45.65个/株,菌根化率为90.67%,菌根侵染率为79.60%,显著高于其他9个菌株,表现出较强的合成菌根苗能力。③接种不同红汁乳菇菌株的马尾松苗,在苗高、主根长、地径和干质量等指标上表现各异。接种菌株JH4的马尾松苗高、主根长和干质量表现最优,较对照分别提高24.45%,16.72%和53.33%;接种菌株JH5的马尾松苗地径生长量表现最优,较对照提高5.19%。④相关性分析表明,菌丝生物量与菌根化率和菌根苗干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菌根数量与菌根化率和菌根苗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⑤基于隶属函数法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红汁乳菇JH5为适合培育菌根苗的最佳菌株,JH4和JH7为次优菌株。【结论】筛选出1个优良红汁乳菇菌株JH5,该菌株的生长势和菌根苗品质整体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PGPR混合菌液接种马尾松幼苗,以了解它们对幼苗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的综合效应。[方法]接种6个月后,测定苗高、地径、根际细菌、真菌、固氮菌、解无机磷菌、解钾菌7个指标对接种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接菌对马尾松苗高、地径生长的影响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其中第8、10、11、12、19、20处理的苗高生长量增幅达18%以上;1、3、8、19、21处理的地径增幅超过20%。接种促生菌后马尾松苗木根际微生物总数增加的有13个处理。固氮菌增加的有9个处理,解磷菌增长的有9个处理,解钾菌增长的有13个处理。各类根际微生物数量都比对照增加的有第9、10、11、13处理。综合效应排在对照之前的共有15个处理,前3位的是第10、11、和19处理。[结论]以固氮菌N11或N13为主菌,P3和K8为副菌的混合液接种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稀土元素对Ⅰ-69杨水培苗木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稀土元素对I-69杨苗木生长量、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平均株高、平均地径、叶面积、根干重、生物量都有促进作用。施用稀土元素能增加苗木对N,P,K,Mg,Fe,Mn,Zn的吸收,减少Ca的吸收。各处理净光合速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温室采用盆栽方法,研究在4种干旱条件下,5种菌根真菌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生长和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干旱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能显著提高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和抗旱能力,且不同菌种、不同干旱程度处理间的差异极显著。中度干旱胁迫时接种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对苗高、地径促生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增加27.8%和52.9%;接种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 Sp1对苗木生物量促进效果最明显,较对照增加230%。②在干旱胁迫下,外生菌根对苗木微量元素的吸收有一定影响。在中度干旱胁迫时,接种褐环乳牛肝菌Sp1的苗木中铁、锰、铜和锌质量分数最高,比对照分别增加135%,33%,155%和96%。在中度胁迫下,接种褐环乳牛肝菌Sp1的苗木中铁、锰、铜和锌质量分数与正常水分条件下该菌根化苗木相比增幅最大,分别为47.9%,46.1%,130.7%和49.0%。综上所述,中度胁迫时,接种褐环乳牛肝菌Sp1能增加苗木干物质的积累,促进苗木对微量元素的吸收,进而促进苗木生长,提高苗木抗旱性。图1表3参15  相似文献   

17.
《新农业》2007,(5)
樟子松切根育苗,苗木质量优于移植苗和留床苗。切根苗比移植苗高9.2厘米和粗0.2厘米;大于1毫米的侧根数量平均比移植苗多11条,比留床苗多10条。机械切根可使2年生樟子松产苗量比人工移植提高24%~36%,每公顷增收1.5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菌根化苗木在生长形态方面的抗旱作用。以接种5种外生菌根真菌的马尾松苗木为材料,在温室内采用盆栽方法人工模拟自然干旱。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能促进苗木的高、地径、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且不同菌种、相对含水量以及菌种与含水量间交互项均差异极显著( P<0.01)。中度胁迫时,接种土生空团菌苗木的高和地径生长最好,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7.8%和52.9%;不同胁迫条件下,均以接种褐环乳牛肝菌1的苗木生物量积累最大,较对照增加了230%;干旱胁迫下,菌根菌能促进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尤其对根系作用明显,使菌根化苗木的根冠比显著高于对照,但不同菌种对宿主的亲和力大小有差异,且苗木对各菌根菌的依赖性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施肥方式和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处理对油松苗木根系构型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1年生油松菌根苗(混合接菌,HJ)和非菌根苗(未接菌,WJ)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2倍指数施肥(DEF),对比分析苗木根系的形态(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根系功能(比根长、比表面积、根组织密度)及生物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接种菌根真菌处理显著影响1年生油松苗木菌根侵染率;各施肥处理下,菌根侵染率均为HJ高于WJ处理。2)施肥处理显著影响苗木直径0~0.5 mm根系的形态指标;2种接菌处理下,EF处理的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均最高。3)各施肥处理下,油松苗木比根长、比表面积均为HJ低于WJ处理,而根组织密度及根系总生物量为HJ高于WJ处理。接种菌根真菌处理下,苗木根系生物量变化规律均为EF>DEF>CF>CK。综上所述,指数施肥结合接种菌根真菌处理有利于促进油松苗木根系形态构建。  相似文献   

20.
采用菌物学、植物生理学等研究方法,测定了不同接种条件下红皮云杉苗木生物量、菌根合成率等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以及抗氧化物酶、保护酶活性等抗逆指标,探讨了红皮云杉对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eutus)N94与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T43复合接种条件下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N94与T43在红皮云杉根际具有良好的兼容性,N94 30 d+T43处理方式的菌根合成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对红皮云杉促生抗逆效果最好。在生长指标方面:接种处理3个月后,其苗木鲜质量、干质量、苗高、地径与对照相比增加了26.02%、29.46%、33.37%和35.36%,苗木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提高41.96%和53.03%,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24.29%;抗逆指标方面,其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24.65%、60.09%和46.65%。上述结果表明,菌根菌与木霉菌互作能够对宿主植物起到促生抗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