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诱变创新种质材料是作物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丰花1号、山花13号、潍花10号等10个主要推广的栽培花生品种为材料,利用EMS、~(60)Coγ射线、快中子辐射三种方法对成熟种子进行诱变处理,获得了一个含有30 000多个M_1代单株的诱变群体。对M_2代突变体进行田间观察和近红外分析,初步筛选得到多份在叶、株型、荚果、种子发育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异的材料。将具有明显性状变异的M_2代突变体进行种植繁育获得M_3代,进一步鉴定其表型变异的稳定性。这些材料的获得为花生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鉴定提供了丰富的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物理辐射、太空育种以及离子注入等人工诱变植物种质变异的育种新技术,并概述了这些育种手段在中国用材林及经济林种质遗传改良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离子注入技术的诱变机制和诱变后的生物学效应,继而概述了该技术在木本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及成果。最后,就离子注入诱变在木本植物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植物遗传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汞对蚕豆根尖细胞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曹德菊  黄祥明  张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383-383,397
利用蚕豆根尖微核及染色体畸变技术研究了汞对植物遗传和变异的影响。试验设计了不同浓度的汞处理蚕豆根尖 ,分别统计其细胞有丝分裂情况及染色体行为。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汞处理对根尖细胞分裂、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汞对细胞分裂影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细胞分裂 ,高浓度抑制 ;对植物诱变性能表现为 ,较低浓度时对蚕豆根尖的毒害作用相对较弱 ,但随着浓度的增加诱变效应增强 ,毒性亦增强。  相似文献   

5.
桑树多倍体鉴定和育种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现桑属植物存在14条染色体的2倍体(2n=2x=14)物种,而过去认为桑树2倍体有28条染色体(2n=2x=28),这些研究引起对桑属植物染色体组基数的关注。本文概述在植物多倍体研究中细胞学和分子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总结桑树多倍体类型、形成原因、表型效应及其生产应用;介绍桑树4倍体、3倍体的人工诱变创制技术,包括诱变处理方法、诱变后的管理、诱变体的选择、3倍体的人工有性杂交培育等,以及桑树多倍体的鉴定方法。指出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诱导与杂交育种技术结合是桑树多倍体育种的关键技术。提出多倍体育种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桑树多倍体育种和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辐射诱变育种是人类利用电磁辐射或电离辐射诱发基因突变,促进基因重组,提高重组率,以获得各种变异、创造新的遗传资源的一种育种技术,具有提高突变率、改良不良性状、缩短育种年限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新品种的选育。为牧草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参考,从诱变源的种类、诱变育种特点与机制、诱变材料的选择及其诱变效应和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等方面对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诱变育种是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是选育新品种的有效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对具分生能力的组织进行离体培养,为现代植物育种创造新的变异体,脱毒原种、繁殖体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诱变与组织培养相结合可以将二者的优点综合到一起,扬长避短,加速植物育种进程。报道了诱变结合组织培养在国内外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从抗病虫育种、抗旱育种、抗盐育种、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等各个方面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辐射诱变育种是人类在利用电磁辐射或电离辐射时,诱发基因突变,促进基因重组,提高重组率,以获得各种变异、创造新的遗传资源的一种育种技术,具有提高突变率、改良不良性状、缩短育种年限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新品种的选育。为牧草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参考,从诱变源的种类、诱变育种特点与机制、诱变材料的选择及其诱变效应和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等方面对国内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染色体重排是一种可能导致DNA片段丢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机制,从而改变基因组结构,为创造新的变异性状提供可能。植物染色体重排事件的准确鉴定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它们在植物演化和作物育种中的作用。该文深入探讨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自然发生和人工诱导的技术方法,阐述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高通量测序鉴定方法。同时,系统总结了植物染色体重排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结合具体实践,着重强调了染色体重排技术在提高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改良农作物的重要性状、增强农作物的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极具优越性。然而,目前染色体重排的发生概率较低,技术上仍存在挑战,需要更多精准的工具和策略来实现染色体片段的精准定位和重排。通过全面了解染色体重排及其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和育种家可以更好地利用植物基因组,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相关研究不仅为深入认识植物基因组提供新途径,也为未来创新作物育种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挖掘植物基因组的多样性和可塑性,染色体重排技术有望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提供更多可能性,对解决全球日益严峻的...  相似文献   

10.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与植物体细胞杂种遗传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近年发展较快,已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育种实践。在植物体细胞杂种遗传鉴定方面,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也日益显示出其优势,可用于倍性变异的来源检测,非对称杂种的非对称程度确认,融合双亲的基因组互作,染色体行为分析,以及融合双亲染色体在体细胞杂种有性过程中的传递等。还探讨了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在柑桔远缘体细胞杂种遗传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TILLING)技术自诞生以来在多种模式和非模式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获得了大量可用于基础研究的突变体材料和可应用于农作物遗传改良的新种质。这种高通量、低成本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为剑麻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国内外尚无TILLING 技术应用于剑麻研究的报道,而麻类作物亚麻中则已出现 TILLING 技术成功应用的报道。本文将概述 TILLING 技术的特点,对比其在亚麻中的应用,并结合剑麻 EMS 诱变群体构建策略和剑麻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综合探讨该技术在剑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离子束诱变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束诱变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诱变技术,不仅有理化诱变效果,而且有强烈的生物诱变效应。离子束能量集中性高、可控性好,可以针对性地进行遗传改良。目前该技术已用于动、植物定向诱变改良,并培育出大面积推广的作物新品种。下一步,离子束诱变技术将与新兴生物技术紧密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3.
EMS诱变六倍体小麦偃展4110的形态突变体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构建小麦EMS突变体库,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准备基础材料。【方法】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处理小麦品种偃展4110种子,将获得的M2代材料进行生物学性状与农艺性状鉴定,部分M3材料播种家系进行验证。【结果】对M2代全生育期田间表型进行观察鉴定,突变群体的表型变异率约为6.6%;获得了幼苗、叶、茎、穗及成熟期等生物学特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体和突变体,变异类型丰富,特别是发现了自然突变中少见的变异类型,如株高在10-15 cm左右的特矮变异类型。【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两个偃展4110 EMS突变群体较为理想,可望有效地被用于小麦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小麦遗传改良中。  相似文献   

14.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为创制和改良棉花抗旱新品种提供种质资源及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染色体步移技术明确外源基因在棉花染色体上的插入位点、序列及染色体信息,研究了转梭梭HaNAC基因的棉花材料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能力,确定了HaNAC基因的物理位置,鉴定了其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转HaNAC38转录因子基因棉花材料进行了分子鉴定,通过PCR扩增、电泳检测及测序证实了转基因植株中分别存在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序列。应用半定量PCR,证明了HaNAC38基因在棉花受干旱胁迫后表达量上调。这些结果说明转HaNAC38基因T6代棉花植株的遗传稳定性。(2)通过标记基因的初步筛选获得阳性植株后,对转基因棉花进行外源基因的检测鉴定,利用获得的序列设计染色体步移引物,通过巢式PCR方法获得转HaNAC38基因棉花的T-DNA序列在基因组中的插入位置,结果定位到棉花基因组A11染色体第26 202 323 bp处。根据已知的棉花基因组信息,通过鉴定,共筛选转HaNAC38基因的棉花材料5个株系,为创制和改良棉花抗旱新品种提供了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5.
对秋水仙素诱导薄荷染色体加倍技术进行研究,以期筛选出诱导薄荷染色体加倍的最适体系,获得染色体加倍的变异植株。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对带有腋芽的薄荷茎段进行处理,结合流式细胞检测、根尖染色体数目观察等方法对变异植株的倍性进行鉴定,比较秋水仙素不同浓度与处理时间的诱变效果。结果显示,用100 mg/L的秋水仙素处理带有腋芽的薄荷茎段1 d,诱变效果最好,诱变率可达33%。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根尖染色体数目观察等方法鉴定获得多倍体植株10个,与亲本植株相比,其植株形态主要表现为叶厚、茎秆粗、锯齿较深,生长速度缓慢;有8个植株挥发油含量提高,其中最高含量达到2.21%,为亲本植株(1.12%)的1.97倍。本研究通过秋水仙素诱导成功获得染色体加倍的薄荷植株,为薄荷的品种改良和选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意义]随着单细胞测序、高通量技术的突破,植物基因组学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可以低成本获取多维全基因组分子表型的海量数据。深度学习技术可以作为强大的数据挖掘工具对获取的分子表型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解释。当前研究表明,深度学习在植物基因组学与作物育种研究任务中取得显著效果。但目前尚缺乏对于深度学习在植物基因组学中应用的完整综述。[方法 /过程]本文首先概述了深度学习方法背景,包括最新的图神经网络;随后着重从基因特性、蛋白质特性方面综述了基因组学和深度学习交叉领域的两个突出问题:1)如何对从植物基因组DNA序列到分子表型的信息流进行建模?2)如何使用深度学习模型识别自然种群中的功能变异?[结果 /结论]本文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如何应用传统深度学习算法、图深度学习、生成对抗网络以及可解释性AI等方法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最后分析了深度学习在未来植物基因组学研究和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良桑树现有品种,丰富遗传育种资源,本研究采用秋水仙素对桑树的冬芽进行多倍体诱变处理,经植物生长形态和染色体倍性检测,诱导后的对象已初现多倍体特征,表明采用秋水仙素对桑树冬芽多倍体诱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理解植物DNA甲基化在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表观遗传的调控作用,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及作物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照,对DNA甲基化的产生及维持机制、生物学作用以及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DNA甲基化模式重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利用改良L.D.Cua法对美洲商陆进行多倍体诱变,在秋水仙碱浓度为0.2%条件下,设置24h、48h和72 h三个诱变时间,并对所得到的变异株和对照株进行形态学、细胞学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诱变48 h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变异株的叶片厚度增加43.75%;叶形指数减少37.95%;气孔纵横径分别增加52.94%和73.01%;保卫细胞内叶绿体数目增加20.91%;花直径增加22.96%;花粉粒直径增加22.47%;果实直径增加23.66%.对变异株进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鉴定.小孢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为n=2x=36,而对照小孢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为n=x=18,证明变异株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20.
甘蔗属于多年生热带亚热带的大型草本植物,是公认的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效率最高的植物之一。甘蔗作为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品种改良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甘蔗传统育种和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蔗茎产量和蔗糖分含量。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甘蔗遗传改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了便于育种人员充分了解甘蔗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针对甘蔗常规育种、基因组学、转基因技术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