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准确评估亚热带稻田土壤的固碳特性及其有机碳的储量动态变化情况,进一步提升稻田土壤肥力,从亚热带稻田土壤碳库储量的时空分布与演变规律、稻田土壤有机碳的输入、微生物固碳的功能、有机碳矿化特性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我国亚热带区稻田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固碳效应明显高于旱地,其突出的碳固持能力主要是由于水稻光合碳的输入、土壤自养微生物固碳及淹水限制了微生物活性、抑制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过程,促进以植物残体直接积累。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受碳氮磷计量、水肥管理措施以及温度等因素调控,从而影响着稻田土壤的固碳减排效率与潜力。本文提出“碳中和”背景下稻田土壤固碳减排的研究展望:基于亚热带稻田土壤对我国农田土壤碳固碳减排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系统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累积和转化的作用机制,构建高精度的区域土壤有机碳库模拟模型及储量估算方法,以助力提升农田土壤肥力,加快我国农业双碳目标和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霞  马钊  樊媛 《吉林农业》2011,(12):93-94
文章针对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组分分类及农业提高措施的现状,并对我国土壤有机碳研究及土壤固碳条件提出展望,以期为我国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土壤资源的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以达到增产和提高土壤碳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有机肥料以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具有改良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等作用,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总结相关文献资料,从国家政策、节能减排、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土壤和植物固碳等角度,对有机肥料在实现“双碳”目标所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分析,并对有机肥料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有机肥料的推广应用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低碳农业背景下生物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业已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发展低碳农业,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运用生物技术进行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除草剂能力,固碳和固氮能力,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降低温室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低碳农业,并阐述了生物技术在低碳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从农牧生产系统固碳增汇减排技术、外源碳控制与减排技术、农牧业生产耦合模式与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农业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指出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将农业生产效率和环境影响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农业生产碳效率为核心工具进行分析。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不同设施类型蔬菜生产的碳投入产出及碳足迹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DEA分别与Tobit模型及CLAD相结合,分析了不同设施类型蔬菜生产的碳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设施类型蔬菜生产碳足迹的测算值均为负数,表明设施蔬菜生产整体上对生态环境具有正的外部性;2)设施蔬菜生产碳效率偏低,表明在碳视角下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其中,大棚生产碳效率高于温室生产,纯技术碳效率较低而规模碳效率较高,表明农户生产规模接近最优规模,而技术和管理水平偏低,此外温室生产农户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于大棚农户;3)经营者从事设施蔬菜生产年限、家庭年收入、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碳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蔬菜生产设施类型、劳均蔬菜种植面积对碳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农业减排固碳目标与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归纳、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梳理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框架、农业减排固碳措施研究进展,刻画了1978年以来我国与农业减排固碳相关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演进历程,定性评价了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与农业...  相似文献   

8.
 【目的】土壤固碳与生产力的协同是农业土壤碳循环研究的热点,而提高土壤固碳容量又是农业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中国南方4种典型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的固碳趋势及其外源碳输入对土壤固碳的贡献。【方法】选取西南紫色丘陵水稻土、东南红壤丘陵水稻土、太湖平原水稻土和沿海平原水稻土的长期试验,分析其不同施肥处理下耕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变化与外源碳输入(作物输入碳+肥料输入碳)以及肥料氮输入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饱和固碳量。【结果】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固碳速率线性依存于年均碳输入增量,单位碳输入增加下以紫色水稻土和红壤性水稻土的固碳速率相对较高。良好施肥下的饱和固碳量以富氧化铁的红壤性水稻土最高,其次为富黏粒的沿海平原水稻土。统计分析表明,施肥下不同类型水稻土的固碳效率(即碳输入增量与土壤固碳的线性关系斜率)与初始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而与黏粒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看来,不同类型水稻土的饱和固碳量与土壤中丰富的游离氧化铁以及降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施肥下的稻田土壤固碳与氮素农学效率之间亦存在着正相关的趋势,并且以红壤性水稻土中的相对最弱,这可能主要归因于不同类型水稻土饱和固碳水平的负影响。【结论】施肥措施主要通过增加外源碳输入来促进土壤的有效固碳,并且土壤固碳与氮素利用效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碳-氮耦合效应。水稻土中活跃的氧化铁可能对土壤碳储量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黏粒有可能并非土壤固碳的驱动因子。气候因子可能是影响水稻土碳储量变化的另一主导因子,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利用农业生物废弃物等制备生产的有机肥,以资源化循环利用为特色,具有改良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等作用,符合农业低碳发展的要求,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有机肥对农业废弃物高利用率和能源低耗的特质,以及改善土壤肥力和微生态的能力,综述了有机肥在资源利用与环境友好方面的低碳发展优势,并且分析了有机肥肥效低下、制造和储运成本高、存在重金属和抗生素潜在污染等问题对发展低碳农业可能存在的影响;同时,基于农田系统碳氮循环分析了有机肥参与碳固存、温室气体排放与养分循环的情况,指出有机肥的土壤固碳性能与土壤有机碳输入与分解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有关,而有机肥过量施用会促进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排放。作者提出了促进有机肥产业低碳发展助力中国双碳行动的有机肥“四板斧”计划:一是对有机肥产业开展体系性低碳化改造,在其生产源头构建高效率、低能耗、有机循环、低污染的制造模式;二是在田间用肥方面鼓励精准施肥、配方施肥提高施肥效率;三是在系统监管层面增加有机肥碳足迹评价;四是采取一系列市场与政府的协同措施以控制农业系统碳...  相似文献   

10.
王海文 《农业展望》2010,6(10):30-33
低碳农业是一种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效益并产生最少农业污染的先进“三低”现代农业形态。发展低碳农业大势所趋,各地已将低碳农业发展提上议程,并进行积极探寻和实践。我国农业碳资源极为丰富,低碳改进空间巨大,在固碳产业、节碳产业、低碳消费产业、碳再利用产业、碳替代产业、碳汇产业六大领域,都蕴藏着门类众多的低碳农业产业发展商机.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和光明。  相似文献   

11.
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双碳目标的双赢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碳达峰与碳中和已成为我国长期战略。我国是粮食消费大国,95%以上的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应仍然靠国内农业生产。农业既是主要的碳排放源,更是重要的碳固定汇,固碳减排潜力巨大。因此,现代农业不仅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可以且应该助力国家双碳目标。为此,作者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探讨了粮食安全与双碳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双赢策略。结果表明,粮食安全和双碳目标之间,在增产与固碳、增产与减排、固碳与减排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等层面存在冲突和协同关系,但协同强于冲突;农业双碳目标与绿色高质量发展在方向上高度一致,目标上相辅相成。科研实践和技术示范推广案例也证明,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双碳目标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创设等途径实现双赢。依据我国农业发展新趋势,作者认为种植业碳排放已基本达峰,在粮食安全背景下农业碳达峰的峰值及达峰进程将取决于畜牧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要求;农业碳中和目标能否实现将主要视甲烷(CH4)等非二氧化碳(CO2)温室气体减排力度,以及农业综合固碳潜力的发挥。农业碳达峰指日可待,但在目标设定上不能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改善;农业碳中和任重道远,必须固碳与减排兼顾,并以农业CH4等非CO2温室气体减排为优先。总之,粮食安全下实现农业双碳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需要农业固碳减排科技创新、农业碳监测与评价方法创建、以及农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和新政策创设等综合支撑。本文的建议可为国家及地方制定农业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及行动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为农业固碳减排科技创新和政策创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排放源,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具有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种植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相关的文献,发现种植过程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化肥的生产和使用。通过优化秸秆和肥料利用模式成为化肥减施和替代的重要途径,综合考虑了农田碳排放和土壤固碳,为进一步研究旱作农田减排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再生农业——基于土地保护性利用的可持续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生态危机和不断增加的粮食和食品安全需求背景下,如何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作为新挑战下应运而生的农业模式。探讨再生农业的内涵、国内外应用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以及分析在我国的应用情景,能够为我国这一新型农业模式的引入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首先通过对相关再生农业定义的梳理,把再生农业概述为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基于土地保护性利用,在减少机械作业和化学品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在提高作物产出的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和氮元素、促进土壤固碳、改善土壤健康、最大化生物多样性的农业模式。通过与其他可持续农业模式相比,从粮食安全、化石能源、碳封存、土壤健康、生物多样性、净水和净收益多个维度说明了再生农业能够实现粮食安全、土壤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改善。通过对国内外再生农业相关研究的分析,表明了再生农业的不同措施能够使得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多个方面效益得到显著提升。最后,提出了我国未来不同区域发展再生农业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颂心 《农学学报》2018,8(6):86-91
在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和生态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低碳农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是农业领域探究的新热点。低碳农济发展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有利于为低碳农业发展过程提供重要指导、为低碳农业发展质量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以农业大省、经济发达省双覆盖的浙江省为例对低碳农业进行评价,具有很强的先导意义。[方法]基于低碳农业概念与内涵系统分析,构建农业发展水平、投入品强度、能源使用率、资源使用水平、废弃物利用水平5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利用AHP确定指标权重并应用到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上。[结果]浙江省2006年开始,低碳农业取得快速发展,能源使用率是促进其快速发展的因素,投入品强度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障碍。[结论]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农药化肥和农膜等投入品使用量,提升环保投入使用量,能有效提升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南方红壤丘陵水土流失防控与循环农业模式,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国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的成因和长期治理却收效不显著的原因,提出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区综合防控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种模式的关键技术、经济效益、生态服务功能和固碳增汇效果。[结果]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区综合防控的基本思路即:将水土流失防治与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构建"果(茶)-草-畜-沼"水土流失综合防控的循环农业模式;应用效果分析表明,在南方丘陵区建立循环农业模式以防控水土流失效果显著,能同时满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一种适合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保护性开发的有效模式,可带动山区生态恢复与乡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潍坊市是农业大市,摸清全市农业碳排放情况,挖掘农业碳汇潜力,对潍坊市推进农业“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潍坊市农业生产资料、畜禽养殖、土壤呼吸等农业领域碳排放量及农业碳吸收量进行计算,分析探究影响潍坊市农业碳排放和碳吸收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推广减少碳排放技术及措施、推广增加农业碳汇技术及措施、建立农业减排增汇保障机制等三方面推进措施,确保潍坊市农业“双碳”目标如期实现,以期对全市农业低碳发展发挥理论先行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Organic farming aims to stimulate soil fertility by avoiding the use of synthetic fertiliser inputs, relying instead on locally available natural resources. It is regarded by many as a sustainable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fanning because it ensures higher biodiversity, restrict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events land degradation and is easy to apply for smallholder and subsistence farmers. Although widely practiced and studied in temperate region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potential overall benefits of organic farming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is gap by undertaking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 based on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including 88 papers with 458 data pairs. The comparison is based on three main indicators: yield, gross margi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systems for each of these main indicators is represented by the ratio of the value of the indicator in the organic system divided by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in the conventional system. This was initially calculated for each data pair individually, and grouped by a variety of explanatory factors, such as precipitation, human development level, soil texture, crop type, organic input type, time after conversion and certifica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under organic management, yields were on average 26% higher, gross margins 51% higher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53% higher than under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The highest yield increases in organic cropping systems were achieved in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arid regions and on coarse soils. For gross margins, certification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differences between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systems. Certified farmers, mostly locat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receive significantly higher prices. Furthermore, organic farming in the driest regions results in higher profits than in other regions. Even though soil organic carbon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德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12-4413
介绍了安徽省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