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环境因素对风箱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风箱果自然成熟的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属于需光性种子,光照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在10~25℃条件下,种子均能萌发,以20℃发芽率最高[(78.33±1.67)%],萌发速度最快[(23.61±2.29)%];播种深度显著影响种子的出苗率(P<0.01),不覆土(O cm)出苗率高达(68.33±6.01)%;超过0.5 cm,出苗率显著降低,2 cm时出苗率为O;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时,土壤的适宜含水量为40%,此时出苗最快[(15.44±0.15)%],出苗率最高[(51.67±1.67)%],幼苗的死亡率也较低[(16.67±8.82)%].自然条件下,温度不是种子萌发的限制因子,影响风箱果种子萌发和幼苗成功定居的关键因子是土壤含水量、光照以及播种深度.  相似文献   

2.
沙埋是荒漠植物自然更新中种子萌发及成苗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为研究霸王种子出苗对沙埋的需求,设置5个沙埋处理深度,分析霸王出苗率及幼苗株高生长。结果表明:不同深度沙埋处理下霸王幼苗出苗率及株高差异有效,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其幼苗的出苗率和株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埋深3 cm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0.7%和2.30 cm。总之,霸王种子出苗对沙埋的需求范围为埋深1~7 cm,最适沙深为1~3 cm。  相似文献   

3.
文章初步研究了光照、温度、水分、沙埋深度等环境因子对花棒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棒是需光植物,在全光照条件下萌发好;全光照最适宜温度为25℃,发芽率高达94.4%;在无光照下最适宜温度为25℃,发芽率达到了83.2%;土壤含水量为20%是花棒种子萌发的最适宜含水量,发芽率达到81.6%;沙埋深度对花棒种子萌发有影响,浅层沙埋适宜花棒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4.
采用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1985)对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种子特性及萌发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成熟的种子有生理休眠现象,湿沙层积贮藏90 d可解除生理休眠;(2)利用室内湿沙层积90 d和60℃温水间歇浸泡24 h后的种子,萌发时不需要光,且在10~40℃均能萌发,而在黑暗20 ~40℃和室温(18~32℃)下,发芽率达40%以上;(3)种子在4℃低温贮藏3~4个月为最佳,但4℃低温贮藏6个月,发芽率仍可达48.9%;(4)种子出苗率与埋藏深度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y=103.36-14.59x(| r |=0.97);(5)种子在沙壤中适宜萌发湿度为19.35% ~28.75%,土壤含水量高于32.43%或低于7.41%时,种子出苗率都在30%以下,但含水量分别为24.24%、19.35%、28.57%的种子出苗率间无显著差异.生产实践上当红花檵木播种时控制土壤含水量非常关键,不仅影响红花檵木的出苗率,而且是控制幼苗猝倒病的重要方法和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5.
干旱荒漠区沙地云杉幼苗越冬措施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荒漠区,对1年生沙地云杉容器苗在温室和自然条件下分别设置实验,对其越冬措施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室外条件下对沙地云杉幼苗采用土壤、沙子、塑料、塑料薄膜、麦草、树叶为覆盖材料,同时,对沙地云杉埋土越冬采用了土壤、沙子2种材料,设置了不同的覆盖厚度。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和覆盖厚度对苗木越冬保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覆土对沙地云杉幼苗的保苗率明显高于覆沙的保苗率,覆土厚度与保苗率关系密切(R2=0.916 4),覆土的厚度为10~15 cm保苗效果最好;(2)各种覆盖材料相比,覆土对沙地云杉幼苗越冬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差巴嘎蒿广泛生长于科尔沁沙地的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耐风蚀能力强,是流动沙地向半固定沙地转变的指示植物。在满足湿度的条件下,对差巴嘎蒿进行了温度与沙埋试验,结果表明:10~35℃最适宜差巴嘎蒿种子发芽,沙埋0.5~1 cm出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珍稀濒危植物金丝李种子的萌发特性和幼苗适宜生长条件,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金丝李的致危因素,为其保护、引种驯化和高效种苗繁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从温度、光照、水分、基质、埋深和不同种群等可能影响其萌发的生态因子和种皮、种子质量等生物学特征研究其萌发特性,探讨金丝李种子萌发条件,推测其濒危机制。【结果】金丝李种子萌发缓慢且极不整齐;带内果皮和去种皮均会延缓种子的萌发,但对萌发率无影响,种皮对其萌发不存在抑制作用;25、32℃和室温条件下种子能萌发,32℃下能明显加快其萌发进程和生长速度,而18和37℃下种子均不萌发;种子在持续光照、持续黑暗、周期性光照条件下均能萌发,周期性光照下萌发速度最快、最整齐,但3种光条件下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其为光中性种子;播种在河沙和泥炭土基质里的萌发率最高,在黏质壤土或石山土里萌发缓慢且萌发率较低,在泥炭土和蛭石基质里幼苗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均较好;40%~60%含水量的石山土较适宜萌发,80%含水量下萌发时滞较长,而20%含水量下种子不能萌发;播种在相同深度下时,以河沙为基质相比以石山土为基质,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较高,且随着埋深增加,发芽势和发芽率均降低,以河沙为基质埋深0.5 cm的处理萌发速度最快、最整齐;在弄岗、安宁和胡润种群的种子中,胡润种群的萌发率最低,萌发速度最慢,弄岗种群的幼苗较细长,胡润种群幼苗较粗矮且根系较发达;4 g、4~5 g和5 g 3个质量级种子的萌发参数和幼苗生长量大多差异不显著,种子质量对金丝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无显著影响;已萌发的种子被摘除芽和根后再次播种,仍能萌发,其具有再生能力。【结论】金丝李种子存在休眠,萌发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窄,对基质通气透水性反应敏感,其种子的再生能力可防止种子成苗失败,加强它的生存能力,但其萌发及幼苗生长缓慢,不利于种群空间资源的迅速占据,加上种子萌发对土壤透气和水分要求较高可能是导致其种群衰落,成为濒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不同控制条件对沙生植物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3种固沙荒漠植物,研究不同沙埋深度和不同水分控制环境对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梭梭、花棒、沙拐枣发芽的最佳沙埋深度分别为0.5~1cm、2cm和3~5cm。花棒的各个水分处理发芽率及出苗率都最高;沙拐枣发芽速率和发芽率都最低;花棒种子和沙拐枣种子发芽率与水分含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干旱沙区沙地云杉育苗技术及幼苗生长节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沙地云杉种子和1年生种子播种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遮阴与否和不同覆沙厚度对沙地云杉幼苗保苗率和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出苗到越冬,遮阴处理和不遮阴处理幼苗保存率为69.04%、17.35%,干旱荒漠区播种育苗覆沙适宜厚度0.5 cm。幼苗年生长规律研究表明:苗木地径和苗高的年生长规律基本相似,高生长从6月进入快速生长期,而地径生长从6月20日进入快速生长期,到7月苗高生长和地径生长趋于平缓,8月苗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基本停止。在生长期幼苗地下部分干质量百分率和地上部分干质量百分率在生长季内持续上升,经回归分析,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0 2x-8.5223、Y=-1-0.6x2+0.092 9x-1 877.4。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地径和苗木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低气温、20 cm土壤温度、15 cm土壤温度和10 cm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0.
海南红豆种子生理特性及萌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红豆种子具有“顽拗型”生理特性,当种子含水量控制在50.5%-53.0%时,种子活力保存较好,若降至45%以下,则全部致死。种皮可能存在抑制物,它是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播种前去掉种皮是消除抑制物的较好办法,温度、酸碱度也是影响萌发的主要因素,当温度为29.5-33℃,PH值在3.8-6.6时,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较好,子叶叶绿素含量趋于零时,标志着种子完全成熟。刚采收的种子一般应采取催熟措施,失水较快是成熟度低或小粒种子较易劣变,丧失活力的根本原因,也是幼苗生长参差不齐、出苗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文冠果是北方地区重要经济树种,采用水分胁迫变化方式研究了对文冠果种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20%含水量处理对文冠果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效果显著,而土壤50%含水量处理抑制了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在本溪地区,20%土壤含水量对文冠果种子生长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以濒危树种极东锦鸡儿成熟种子为材料,研究极东锦鸡儿种子物理性状和温度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极东锦鸡儿种荚结实率较低,且约有1/4种子受虫害;成熟种子含水量为6.6%,千粒重18.6 g。种子长、宽和厚存在一定变异。种子长度平均为0.42 cm,宽度平均为0.27 cm,厚度平均为0.24 cm,长宽比为0.64。种皮透水性良好。不同温度条件对种子发芽率具有极显著影响。25℃条件下种子发芽率最高,为38.33%。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种子发芽率降低。发芽试验的第八天是计算种子发芽势的适宜时期。不同温度条件对极东锦鸡儿幼苗高度的影响极显著,对胚根长度影响显著。25℃有利于幼苗高度和胚根长度的增加,较高温度(30℃)有利于幼苗生物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榆林沙区唯一常绿灌木树种——沙地柏天然林更新恢复,选择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和丘间地,进行了设置沙障和匍匐茎埋沙对沙地柏植株产生不定根、萌发新枝的效果观察研究,结果为在试验的3种环境和2种技术条件下,不管是迎风坡、流沙坡的中部及下部,还是丘顶或沙梁,沙地柏都会产生不定根、萌发新枝,且生长正常,沙障规格和压条长度、压沙厚度不同不定根及新枝的数量和长度不同。建议在半固定和流动沙地设置规格为1.5 m×1.5 m或为2.0 m×2.0 m的沙障,匍匐茎压条时,以埋沙厚20~30 cm、压条长10~3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4.
对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白音诺勒乡设立的黄柳小红柳高立式活体沙障进行了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柳的最适埋条深度为75-90cm,小红柳沙障建植最适埋条深度为65—80cm。综合考虑2个树种沙障的地上地下生长状况、防风固沙能力、适应性以及柳编开发利用价值的大小.可以认为黄柳作为嫩江沙地的主要沙障材料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催芽、覆盖物对楤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六盘山楤木播种繁育和幼苗生长选择合适的催芽方法和覆盖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六盘山楤木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低温沙藏+高温催芽、室温沙藏+高温催芽、低温冷冻沙藏+高温催芽和低温沙藏4种催芽方法,研究这4种催芽方法下六盘山楤木种子萌发率差异;播种后采用胡麻草、玉米秸秆、落叶松针叶或不覆盖,对比研究4种处理下六盘山楤木种子出苗率、苗高和叶片数差异。【结果】在0℃环境下沙藏150 d后转到25℃环境中继续沙藏30 d,种子萌发率最高,为84.7%,其余依次为处理室温沙藏+高温催芽、低温冷冻沙藏+高温催芽和低温沙藏,三者萌发率分别为72.7%、68.7%和50.0%。覆盖物对楤木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玉米秸秆覆盖的六盘山楤木种子出苗率最高,为74.5%;其余依次为胡麻草、松针和对照,三者出苗率分别为45.6%、43.3%和34.4%。胡麻草覆盖苗高最高,为23.0 cm,其余依次为玉米秸秆、对照和松针,三者苗高分别为13.9、7.1和6.4 cm。胡麻草覆盖的幼苗叶片数最高,为7.7枚·株~(-1),其余依次为玉米秸秆、对照和松针,三者叶片数分别为4.9、4.3和3.7枚·株~(-1)。【结论】六盘山楤木种子萌发以0℃下沙藏150 d后继续在25℃下沙藏30 d为宜,播种后以玉米秸秆覆盖出苗率高,以胡麻草覆盖促进幼苗生长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木棉在热带雨林的湿润气候和极端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环境下均能生长、开花结实良好,其果实特性和种子萌发对干旱的响应是否存在差异值得研究。对干热河谷(元江)、湿热地区(西双版纳)和干旱地区(临沧)木棉果实特性进行调查和种子萌发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随PEG浓度增加,不同种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在0~0.2 g/L浓度下临沧种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较干热河谷和版纳高,当浓度大于0.2 g/L时,种子萌发率大小为干热河谷临沧版纳种源,且当浓度为0.3 g/L时,版纳种子不能萌发;2)临沧和干热河谷种子在土壤含水量大于10%时能萌发,而版纳需土壤含水量大于15%时才能萌发,表明临沧和干热河谷种子较版纳抗旱,版纳种子在土壤含水量为40%时萌发率最大,且在60%的土壤含水量时仍有7%的种子萌发,体现其更能适应湿润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流动沙丘区植被恢复中,多年生植物有性繁殖的作用被低估。本研究旨在阐明多年生植物芦苇的有性繁殖在流动沙丘植被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监测2个流动沙丘与丘间低地过渡带的芦苇幼苗的出土和定居;同时还监测土壤水分和芦苇的土壤种子库。研究表明:在多数幼苗出土时,土壤水分和出苗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幼苗的定居和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生长季末期54.1%的幼苗都定居下来。这些结论显示:1)在雨季来临之前,种子传播;2)一旦接触潮湿的土壤表层,种子就能萌发,其萌发和出土依赖于良好的土壤水分。在过渡带的裸沙区,多年生植物的有性繁殖开始一个新的植被演替过程,在流动沙丘的植被恢复中起到重要作用;过渡带导致良好土壤水分的风蚀作用有利于多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出苗和定居。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柚木(Tectona grandis)种子的耐脱水性及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用45℃热空气和室温硅胶2种方法将种子含水量降至12%、10%、9%、8%、7%、6%、5%、4%等8个梯度,在室温条件下密封贮藏1年后再测定其萌发能力。结果表明,使用此两种方法来干燥种子,其含水量最低可降至约6%和约4%,但对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当种子含水量≥5%时,其发芽能力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当含水量为5%~6%时,其发芽能力最高,较自然风干种子提高78%~90%;不同含水量种子萌发的幼苗生长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了温度、光照、土壤等不同处理对黄山杜鹃种子萌发特性和苗期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山杜鹃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适当遮光处理对幼苗生长有较明显促进作用;在含有50%腐殖土的土壤中,均适于黄山杜鹃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20.
干旱胁迫下沙地赤松等松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北方干旱区常用的3种松科植物沙地赤松、樟子松和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种子萌发特性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沙地赤松为辽宁省固沙研究所于2014年筛选审定的新品种,目前在辽宁省生长状况良好,尚未有过其抗旱能力的相关研究。青海共和是高寒沙区,将沙地赤松与青海省常见的两种松科植物青海云杉和樟子松进行对比,以期为沙地赤松在青海引种试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利用模糊隶属函数对干旱胁迫下3种松科植物的种子相对发芽率、相对胚根长、相对胚芽长、萌发胁迫指数、萌发抗旱指数和萌发活力指数等6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低浓度的PEG-6000溶液对3种松科植物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发育均有促进作用;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3种松科植物的发芽率、幼苗鲜质量、活力指数、萌发胁迫指数、萌发抗旱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种子萌发期耐水分胁迫能力为沙地赤松樟子松青海云杉。[结论]沙地赤松比樟子松和青海云杉的抗旱性强,适宜在青海引种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