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最适宜重庆地区饲用甜高粱高产高效种植密度及用种量,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开展了饲用甜高粱4个不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的饲用甜高粱种植密度为33 350株/667米2;饲用甜高粱大力士,在考虑种子成本情况下,其种子用价在90%以上的推荐播种量为1. 08kg/667m2。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使秋闲田饲用高粱丰产丰收,探索播期与秋闲田饲用高粱生物产量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与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播期与饲用高粱生物产量的关系进行模拟和比较。[结果]播期对秋闲田饲用高粱生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其生物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构建了播期与生物产量关系的回归模型,鲜草产量与播期的回归模型为y鲜=196.646-4.625x,干草产量与播期的回归模型为y干=58.253-1.423x。在7月23日—8月30日的播期每推迟1 d,饲用高粱的鲜草产量平均减少4.625 kg/20 m~2,干草产量平均减少1.423 kg/20 m~2。[结论]该研究构建的回归模型,为秋闲田饲用高粱生产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播量与行距互作效应对秋闲田饲用谷子草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冀谷18为材料,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播期、播量、行距各试验因素均对草产量有重要影响,其中,播期对草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播量,行距的影响最小;参试因素互作效应的显著项及其强弱顺序为:播期+行距行距+播量播期+播量。构建了数学模型Y=20.471-49.458X_1+0.211X_2+1.604X_3-0.010X_1X_2-0.030X_1X_3-0.039X_2X_3+0.030X_1~2+0.002X_2~2+0.118X_3~2,明确了以经济效益为考核指标的最优方案:播期为8月9日,行距为25 cm、播量为45 kg/hm~2。该方案草产量为7 219.11 kg/hm~2,经济效益为10 378.67元/hm~2,较优方案增收1 778.67元/hm~2,增幅20.68%。[结论]为晚播秋闲田饲用谷子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了各种植密度对饲用型甜高粱BJ0603生育时期、生长特性、植株含糖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为13.9万株/hm2时,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含糖量及产量均高于其他种植密度,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饲用甜高粱种植密度,探索其高产栽培及加工技术,本试验设饲用甜高粱6 667株/666.7m2(行距50 cm、株距20 cm,用M1表示)和13 334株/666.7m2(行距50 cm、株距10 cm,用M2表示)2种种植密度,观察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生产性能指标,并对比分析青贮饲料的感官指标、营养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饲用甜高粱生育期影响不大;从农艺性状来看,M1植株高、叶片多,但两者的茎粗和叶片没有明显差异,M2叶片比M1宽;M1干草产量比M2高,M2鲜草产量比M1高;M1的青贮感官评定总得分是81分,M2得分为92分,两者都属于优等青贮饲料;M1青贮原料和青贮后的营养品质均优于M2;M1干物质采食及相对饲喂价值比M2高。说明,M1密度条件下,饲用甜高粱的生产性能及青贮效果均优于M2。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宜重庆开州地区种植的高产饲用甜高粱栽培方式,为当地广大饲用甜高粱种植者提供数据支撑,笔者于2018年开展了4个不同种植密度对甜高粱第1茬生产性能影响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4个不同种植密度种植条件下第1茬收获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逐渐降低,倒伏率逐渐升高,对饲用甜高粱的叶茎比和第1茬干草亩产量的影响较小,对第1茬的单位面积产鲜草量及干鲜比影响较大,但并不是随着种植密度的升高其鲜草产量就持续升高。因此,可以推测,采用适宜的密度种植才能使饲用甜高粱在真正意义上高效高产。综合各项指标,初步筛选出适宜重庆开州地区种植的甜高粱高产栽培密度为33350株/667m~2。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在青海作为饲料作物种植的可能性,在青海高原上做了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密度对茎秆高度、茎粗、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生育期、单株质量影响不显著,株行距为0.40 m×0.20m时,产量最高;浇水次数对甜高粱的生育期、茎秆高度、茎粗、单株质量、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表明甜高粱对水分依赖不高,具有很强的耐旱和抗旱性;地膜对甜高粱有极显著影响,使其生育期提前,茎秆高度增高,单株质量增加、产量提高;糖分含量在开花-收获期为15.93%~16.67%,比不盖地膜增加了29.19%~47.98%;大田示范密度0.50 m×0.20 m,开花-收获期666.7 m2产量达4 890.8 kg,投入产出比为1∶1.78,效益显著。研究表明,在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盖地膜种植饲用甜高粱,用作饲料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甜高梁在青海高原种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在青海作为饲料作物种植的可能性,在青海高原上做了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密度对茎秆高度、茎粗、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生育期、单株质量影响不显著,株行距为0.40 m×0.20 m时,产量最高;浇水次数对甜高粱的生育期、茎秆高度、茎粗、单株质量、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表明甜高粱对水分依赖不高,具有很强的耐旱和抗旱性;地膜对甜高粱有极显著影响,使其生育期提前,茎秆高度增高,单株质量增加、产量提高;糖分含量在开花-收获期为15.93%~16.67%,比不盖地膜增加了29.19%~47.98%;大田示范密度0.50 m×0.20 m,开花-收获期666.7 m2产量达4 890.8 kg,投入产出比为1∶1.78,效益显著。研究表明,在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盖地膜种植饲用甜高粱,用作饲料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河西冷凉区巨菌草引进种植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该试验通过在张掖市引进种植巨菌草,并与本地适应性较强的高产牧草饲用玉米和甜高粱在生态学、生物学特性以及饲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巨菌草是否适合河西冷凉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方法]该试验将巨菌草和饲用玉米、甜高粱的田间指标和饲草营养指标相对比,进而分析三者种植的适宜性。[结论]巨菌草在河西冷凉区种植单茬产量较饲用玉米、甜高粱高,除可溶性糖外,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等营养成分均高于饲用玉米和甜高粱。  相似文献   

10.
筛选适于河北、内蒙古地区秋闲田生态条件下种植的一年生饲用作物品种,拓宽饲草生产、供应渠道,解决畜牧业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采用随机区组试验,选择禾本科、豆科与十字花科的9个品种进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坝莜3号的产草量最高,鲜草重为57 502.50 kg/hm2、干草重为20 723.50kg/hm2,位居第一;饲谷K4697的产草量位列第二,青贮308第三,产草量均较高。河北省石家庄市最适品种为坝莜3号,其次为饲谷K4697与青贮308;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最适品种为坝莜3号,其次为饲谷5号与秣食豆。该研究确定了适于河北、内蒙古地区秋闲田种植的一年生饲用作物品种,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畜禽粪肥作基肥对饲用甜高粱农艺性状及糖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辽甜甜高粱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处理组:空白组、常规组、鸡粪组、猪粪组及羊粪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行距:45、50、55 cm;常规组施肥150 kg/hm2尿素,鸡粪组、猪粪组及羊粪组各施15 t/hm2作...  相似文献   

12.
闫慧颖  李春喜  叶培麟  毛德虎  李荣 《草业科学》2017,34(12):2512-2520
以甜高粱(Sorghum dochna)吉甜5号和九甜杂3号为材料,在海拔2 040m的青海旱地覆膜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行株距分别为40cm×40cm、40cm×30cm、40cm×20cm)和追施不同尿素量(0、150和225kg·hm~(-2))对草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吉甜5号和九甜杂3号两个品种在行距×株距为40cm×20cm(12.00万穴·hm~(-2))时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鲜草产量分别达99.75和108.17t·hm~(-2),干草产量分别达17.89和22.58t·hm~(-2);在生长中期追施150kg·hm~(-2)尿素时草产量较高,品质较好,两个品种的粗蛋白分别达5.47%和4.80%,粗脂肪分别达5.67和7.57g·kg~(-1),酸性洗涤纤维较低,综合表现良好。以上结果表明,青海旱地甜高粱种植密度为12.00万穴·hm~(-2),生长中期追施尿素150kg·hm~(-2)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饲草在肉牛养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牛体增重对比不同饲草及其配比喂养西门塔尔肉牛效果,以确定较优的青贮甜高粱和全株饲用玉米的配比.[方法]在冬季温室养殖条件下,设计5组配比的青贮甜高粱和全株饲用玉米饲喂西门塔尔肉牛,定期称量牛体增重,并分析各试验组养殖效益.[结果]试验结果显示,青贮甜高粱和全株玉米喂养西门塔尔...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成都平原甜高粱(Sorghum dochna)与拉巴豆(Lablab purpureus)间作对混合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获得最佳的间作比例。本研究以甜高粱单播(A0:18 kg·hm-2)为对照,以甜高粱中间作拉巴豆不同播量(A1:11.25 kg·hm-2;A2:16.88 kg·hm-2;A3:22.50 kg·hm-2;A4:28.13 kg·hm-2;A5:33.75 kg·hm-2)为处理,测定收获后甜高粱的农艺性状、混合饲草鲜/干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并对混合饲草鲜草产量增加部分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结果表明:甜高粱/拉巴豆处理下甜高粱的株高、茎粗、茎叶比等指标较A0处理均降低,而CP、干鲜比和饲草产量等指标均升高;其中A3处理下混合饲草的鲜草产量最高,为112 289.45 kg·hm-2,此时净收入与A0相比增加了12 198.1元·hm-2;A3处理下混合饲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较A0处理降低;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A3处理的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67。综合表明,在成都平原地区,18 kg·hm-2的甜高粱间作22.50 kg·hm-2的拉巴豆是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的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甜高梁作为一种新型高产饲料作物,属于青绿饲料,其优点具有产草量高、耐盐碱、耐干旱、对环境适应性强,开发利用空间大等特点,具有巨大的生产潜能。加快推进饲用甜高粱种植与家畜饲喂研究,有助于缓解畜牧业发展中饲草料短缺问题。本文查询相关文献就甜高粱营养价值、调制方法、饲喂技术、家畜饲喂效果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饲用甜高梁在哈密市畜牧业发展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出适宜在半干旱区种植的饲用植物,选取饲用玉米(Zea mays)、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和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3种饲用作物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2种牧草为研究对象,在无灌溉和施肥的管理条件下,比较分析其干物质产量、营养品质及饲用价值。结果表明,高粱(引自日本)的株高最高(289.25 cm),比甜高粱和玉米高约10%,苏丹草SP20(引自美国)株高最低(172.80 cm);甜高粱干物质产量最高(17.38 kg·m–2),其次为高粱(12.35 kg·m–2),均显著高于玉米(P<0.05)。苏丹草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相对较低,甜高粱与饲用玉米NDF和AD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苏丹草和紫花苜蓿相对饲用价值(RFV)值较高(135~143),其次是饲用玉米和甜高粱(107~109),高粱和老芒麦最低(95~102)。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地区种植甜高粱具有与饲用玉米同等的饲用价值,但甜高粱具有更高的产量,因此在半干旱区种植甜高粱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河套灌区草牧业发展与盐碱地生态治理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套灌区因地理环境、传统耕地灌溉方式和气候干旱等因素,导致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文章就河套灌区盐碱地分布、改良利用情况及灌区草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为盐碱地改良利用发展草牧业提供参考。调查结果显示,在灌区盐碱地配套改良措施种植甜高粱、燕麦草、饲用油菜和苜蓿等耐盐碱优质牧草,既能为草食动物的养殖提供优良饲草料,又能改善盐碱地土质结构,兼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春播禾本科牧草品比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进行杂交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hybrid,美洲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饲用高粱Sorghum vulgare,墨西哥饲用玉米Euchlaena mexicana联5个春播禾本科牧草品种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均能适应试验地环境条件,试验期内未发生病虫害.其中以饲用高粱产草量最高,鲜草产量达到156 285kg/hm2,且草质好,适口性强,是继墨西哥饲用玉米后值得推广的优选品种.杂交狼尾草、美洲狼尾草不宜作高产栽培品种.试验为象山县丰富春播牧草栽培品种、推广常年牧草轮作模式、提高牧草生产效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密度草本化栽培对饲料桑全株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密度对饲料桑‘特优2号’(Morus alba‘teyou No.2’)全株产量及饲用价值的影响,探讨最适栽培密度。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连续3年对不同密度下的饲料桑产量进行测定,并就进入丰产期的饲料桑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密度对饲料桑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栽植年限的增加,饲料桑产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同一年份内均以105000 plant·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饲料桑的总产量变化趋势与其产叶量的变化一致;密度对饲料桑的茎叶比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总分枝数呈现先升高后略降低的趋势,株高变幅为75.33~78.33 cm,分枝数变幅为11.67~12.33;主茎粗、单枝叶片数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茎粗变幅为0.64~0.75 cm,叶片数变幅为11.67~12.67。密度对饲料桑饲用品质影响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加,饲料桑全株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脂肪(ether extract,EE)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105000 plant·hm^-2密度下全株CP和EE含量最高,分别为16.60%和3.67%;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在75000 plant·hm^-2密度下最低,均值为42.84%和30.18%;灰分(crude ash,CA)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最高为8.69%;所有密度下的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范围为128.19~141.93。综合考虑,适宜川东北地区推广的高产、优质饲料桑栽培密度为105000 plan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