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环境空气颗粒物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可以测量大气中PM10级与PM2.5级的细小颗粒,并可广泛用于环境大气检测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检测。其采样的精确度可取决于流量测量和实验室分析。仪器使用一定时间后,仪器的性能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发生偏移,为保证仪器的使用精度,需对有关参数进行定期校准。针对环境空气颗粒物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进行了采样流量测试与校准试验的初步尝试,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浅谈环境水质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必金 《绿色科技》2013,(10):176-177
主要从环境水质监测的监测点位的布设、水质采样、水样的保存及运输、实验室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这几个环节对环境水质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水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工业企业厂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效果,选择江苏省某工业园区中3家企业为监测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法(GC-FID)对监测点处的非甲烷总烃浓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技术应用效果做出了评估。结果表明:厂界在线监测技术可实时监控VOCs排放情况,有预警预报功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不断探索并加以完善。因此,厂界监测技术应与固定源在线监测、企业工况在线监测和实验室分析检测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实现精准溯源,降低企业污染排放水平,提升园区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4.
森林资源监测中SPOT5数据融合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4种常用的遥感数据融合方法及3种重采样方法的结果进行初步目视评估筛选的基础上,采用信息熵、标准差、清晰度和光谱扭曲4个统计参数进行定量比较,筛选适合森林资源监测用的Spot5数据融合和重采样方法。结果表明,IHS变换融合效果最好,既具有较好的目视效果,又突出了图像的空间结构和纹理信息,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光谱信息,是适合森林资源监测Spot5数据融合的最优方法,而且在融合过程中双线性内插法重采样优于其他2种重采样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北碚区北泉村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采样,并通过空气质量指数(AQI)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泉村环境空气监测中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相似文献   

6.
该文详细介绍了应用核酸点印迹杂交法 (Dot- blot)检测枣疯病病原植原体(Phytoplasma)的操作步骤和检测结果 ,分析和讨论了检测结果和检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认为此法是鉴定枣疯病病原植原体的准确、灵敏的方法 ,并对以后工作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而质量控制是提供真实准确环境监测数据的保障。为强化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在多年实验室质量控制经验的基础上,对现场采样和监测、实验室数据分析和质量管理等三个方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在环境监测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推进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弓  周露  马蓉 《绿色科技》2019,(12):190-192
为了提升实验室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能力,增强实验室竞争力,实验室参加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组织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能力验证活动。利用BAX System Q7全自动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快速筛查了此次能力验证中的2个样品,根据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的国家检测标准中的鉴定方法对筛选出的疑似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编号样品18-C660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顺利完成能力验证,结果为满意。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下,森林生物量遥感监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机载LiDAR作为重要的遥感信息源,其采样大小对生物量估测精度有着一定的影响。以机载LiDAR数据为信息源,以44块30m×30m的方形橡胶林实测样地数据为基础,对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进行不同尺寸采样(共21个采样尺寸,边长从10m至30m,间隔为1m),提取不同采样尺寸下的激光雷达参数,并与橡胶林地上生物量建立PLSR模型,就机载激光雷达采样大小对橡胶林地上生物量估测精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当采样尺寸小于18m时,估测精度随着采样尺寸的增大而增大;而当采样尺寸大于18m时,估测精度随着采样尺寸的增大而减小,进而趋于平缓。结果虽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差异并不是很明显。当采样尺寸为18m时估测效果最佳,模型决定系数(R^2)为0.718,均方根误差(RMSE)为17.830 t/hm^2;交叉验证精度P和RMSEcv分别为82.741%和18.874t/hm^2。相较于实际样地(30m)尺寸下的估测结果,18m采样尺寸下的R^2提高了1.989%,RMSEcv降低了2.611%。因此,生物量的估测精度受机载激光雷达数据采样尺寸大小的影响,在生物量估测过程中需结合研究对象和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对采样尺寸进行选择,从而提高生物量估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某工业园区企业清拆退场后地块的环境污染状况,通过分析地块用地历史、企业生产情况等,制定了调查方案,并进行了采样和检测工作。此次调查工作布设34个土壤点位、设置10口地下水监测井,采集108个土壤样品、11套水样品,检测因子主要为pH值、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石油烃。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各检测因子检出浓度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地下水样品中各检测因子检出浓度均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Ⅳ类水限值。根据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检测结果,该地块满足第二类用地要求,无需进行进一步的环境详细调查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环境水质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求提高水质监测质量,以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立足环境水质监测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环境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问题,探讨了水质监测中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提高水质采样质量、确保水样保存与运输质量、有效开展实验室试验分析等方面,具体提出了环境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3月24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State Foresting)正式挂牌启动。这是原国家林业局设立的首个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方面的专业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将紧扣行业发展现状和急需,重点在航天航空遥感监测预警评估技术、地面监测调查技术、病虫及灾  相似文献   

13.
将昆虫病原真菌(如白僵菌)、细菌(如苏云金杆菌)、病毒(如质型多角体病毒)混合用于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很好,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方法是以昆虫病理学、昆虫生态学和经济学为依据,合理搭配昆虫病原制剂的使用量,使其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会导致光化学烟雾和灰霾天气的产生,而且吸入会对人身体产生危害。VOCs的来源广、组成复杂,不同来源的VOCs采样要求各异,尤其对工业VOCs监测还没有标准方法。阐述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产生与危害,分析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现行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应用,提出了VOCs监测重点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实际的饮食业油烟监测出发,结合监测过程中的实际体会,从油烟处理设施、采样工况、基准灶头数、采样装备、实验分析这几个方面,对饮食业油烟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北方酸枣采用不同的种子预处理方法进行实验室质量检测。结果表明:经层积处理后砸破外壳(内果皮)取出种仁的酸枣种子,发芽速度快、出苗整齐、发芽时间短,此处理方法是酸枣种子理想的实验室质量检测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法国应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米尼埃尔生物防治站是法国专门从事以菌治虫的研究单位,特别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分别简述如下:白僵菌的研究与应用(一)白僵菌的分类与优良菌株选育法尔哥(FARGUES)等用电泳和免疫电  相似文献   

18.
韩月冬 《绿色科技》2023,(10):182-186
对上海市某电镀公司地块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重点对地块内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等介质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包括pH值、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和石油烃等在内的多种污染物,并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和上海市标准等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地块内WS6采样点检出氯苯,WS7检出萘,这可能与公司电镀生产和污染物堆放有关,但这些污染物的浓度均未超标;W5采样点地下水中的镍含量(60.70μg/L)和W4采样点的地下水中的钴含量(55.40μg/L)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地下水对应金属的含量,这可能与镀铜、镍、铬生产产生的废水下渗有关;地下水中所检测污染物的浓度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Ⅳ类标准;地表积水中的镍含量(1.18~587μg/L)超出标准限值,同时,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类水标准。综上,该地块地表积水应该采取相关处理措施进行处理,该地块无须开展下一步土壤和地下水的调查,可按照相关规程办理地块转让。  相似文献   

19.
深入阐述了近年来免疫学技术(包括酶联免疫法、免疫荧光技术、斑点免疫法、免疫电镜技术、免疫染色标记技术及其他抗体介导的检测方法)、核酸技术(包括核酸探针、RFLP技术、PCR技术等)在植物检疫检测方面研究取得的巨大进步,同时,对生物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认为今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试验程序的简化,其免疫学及核酸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作为常规的检疫检测手段将会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20.
泡桐丛枝病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近年来泡桐丛枝病研究取得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病原类菌原体(MLO)的检测和鉴定、病原致病机理、病原在树体内的分布和季节变动规律、寄主抗病性鉴定、治疗药剂的筛选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动向。并且根据新提出的泡桐丛枝病原MLO浸染循环模式,探讨了我国发生泡桐丛枝病流行的关键因子,以及今后防治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