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沙米文献考证及传统饮食文化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米,又名沙蓬,是我国沙区传统的野生食用植物,为了回答沙米有无驯化的问题,进行了沙米的文献考证及其饮食文化调查,发现《子虚赋》中的"东蔷"不是沙米,而是水蓼;《魏书》里的"东牆"不是沙米,应是荞麦;沙米种子一直收获于沙漠中的野生沙米植株。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沙米种子萌发率,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光照对沙米种子萌发特性与幼苗电导率和可溶性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15℃时,沙米种子发芽率和幼苗可溶性糖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它温度处理,但沙米幼苗电导率也较高。温度为25℃时,沙米种子的发芽势和活力指数最高。黑暗环境有利于沙米种子萌发,其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芽长及幼苗鲜重最高,电导率最低,幼苗活性强。  相似文献   

3.
沙米是一种野生濒危植物资源,通过野生变家种的栽培技术实现了生态保护,避免了由于人工过度采收野生资源出现的生态破坏,为保护和开发利用沙米这一野生的植物资源提供了可行途径。基于此,结合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本文对沙米的人工种植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沙米野生变家种种植技术,旨在为推动沙米规模化种植及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Li—6200光合分析仪对沙地一年生植物种沙米的Pn进行了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测试,结果表明:沙米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其Pn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分别为13.38μmol/(m2·s)和9.428μmol/(m2·s)。沙米Pn在季节变化中平均高峰值在7月份为7.3428μmol/(m2·s)。沙米的光补偿点较低为127.3μmol/(m2·s)。在生长季节中沙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平均值为0.5707,最大平均值出现在6月份为0.7145。经对沙米Pn及其多项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得出:沙米Pn与其因子QNTM、EAIR、TRA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与CIN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得出沙米Pn及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激素,GA_3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索破除沙米种子休眠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区域、不同年份沙米种子萌发对GA_3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区域沙米种子在GA_3作用下,沙坡头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最高,高达100%,民勤种子的发芽率最低,最高仅为44%;在各处理中,GA_3最佳浓度梯度为1.5-2.0g·mL~(-1),在此处理下的种子发芽率高达100%;2)不同年份的沙米种子在GA_3作用下其发芽率、发芽势表现为2006年2005年2004年1997年,表明种子寿命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下降;3)在不同浓度GA_3处理下,不同区域或不同年份间种子发芽率差异显著(p0.05)。表明GA_3可以破除沙米种子的休眠,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恢复和重建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重点工作是改善沙漠边缘的生态环境。对沙生植物沙米和黄篙进行喷灌、滴灌等田间试验,研究其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资源紧缺情况下,较大灌水定额不利于对沙米的生长,在黄篙出苗期、幼苗期灌水各50 mm,就能保证良好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7.
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是藜科沙蓬属1年生沙生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主要沙漠和沙地中。为了解沙埋对沙米生长、存活和光合蒸腾特性影响,2010-2011年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不同沙埋深度下沙米幼苗高度、存活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沙米具有极强的耐沙埋能力。埋深为株高25%时,沙米幼苗存活率和株高显著增加,埋深为株高50%-100%时,其株高和存活率虽有下降,但与非沙埋对照差异不显著。当沙埋深度超过株高后,其株高和存活率急剧下降,但沙埋达到株高266%时仍然有部分幼苗存活。沙埋第5天,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沙米幼苗的光合速率缓慢下降,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波动式变化。随着沙埋时间的延长,和对照相比,沙米幼苗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随沙埋深度增加而大幅度下降,但水分利用效率仍呈波动式变化。沙埋第15天时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非沙埋对照下降了86.7%、89.0%、90.0%和4.2%。相关分析表明,沙米幼苗的存活率和高生长与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而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沙埋胁迫下沙米幼苗存活率下降和生长抑制不仅源于沙埋造成幼苗顶土困难和光合面积减少,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沙米是广泛分布于干旱或半干旱沙区的典型一年生植物,是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其凭借超强的生态适应力、丰富的营养成分、多方面的应用价值,成为了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植物。本文介绍了沙米的主要营养成分,并从生态价值、经济价值、饲用价值及药用价值等方面综述了其应用价值,以期为沙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发展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数量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油蒿群落组成与特征的分析,发现油蒿群落占优势的科依次为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油蒿群落物种组成的生态-生活型特征明显,如地面芽植物较多,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的比重较大,旱生植物占重要地位,沙生植物占优势等.采用TWINSPAN分类方法将油蒿群落划分为5种类型:油蒿+沙米群落,油蒿+虫实、沙米群落,油蒿+以沙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油蒿+杂类草、禾草群落,油蒿+以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沿油蒿+沙米群落到油蒿+以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盖度逐渐增大,物种组成逐渐增加,群落分布的地貌类型从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演变,可以认为是油蒿沙地植被的正向演替过程,即油蒿沙地植被的恢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群落结构渐趋复杂,群落盖度和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对引进的14个甜樱桃品种,进行了高接换头和定植,通过早期丰产性和果实经济性状等比较试验,筛选出了早熟的乌梅极早、中熟的先锋和布莱特、晚熟的甜心和沙米脱,成为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优良甜樱桃品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疆沙蓬籽中脂肪和蛋白质的组分。[方法]以新疆产地的沙蓬籽为试材,提取其种仁油脂,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含量及组分;采用微量定氮法和分级提取法测定粗蛋白和分离蛋白,并对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沙蓬籽中油脂含量高(13.70%),其中以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为主要成分,占脂肪酸总量的80%以上;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沙蓬籽中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4.37%,其中以球蛋白和清蛋白为主,占蛋白质总量的80%以上,而谷蛋白、醇溶蛋白、残渣蛋白含量较低。其蛋白质均含18种氨基酸,属完全蛋白质,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18.30%),精氨酸含量占9.46%,此外还有天冬氨酸(9.27%)、亮氨酸(6.67%)和苯丙氨酸(5.04%);其次为丝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胱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最少。沙蓬籽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结论]为新疆沙蓬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疆沙蓬籽中脂肪和蛋白质的组分。[方法]以新疆产地的沙蓬籽为试材,提取其种仁油脂,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含量及组分;采用微量定氮法和分级提取法测定粗蛋白和分离蛋白,并对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沙蓬籽中油脂含量高(13.70%),其中以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为主要成分,占脂肪酸总量的80%以上;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沙蓬籽中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4.37%,其中以球蛋白和清蛋白为主,占蛋白质总量的80%以上,而谷蛋白、醇溶蛋白、残渣蛋白含量较低。其蛋白质均含18种氨基酸,属完全蛋白质,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18.30%),精氨酸含量占9.46%,此外还有天冬氨酸(9.27%)、亮氨酸(6.67%)和苯丙氨酸(5.04%);其次为丝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胱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最少。沙蓬籽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结论]为新疆沙蓬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沙蓬籽油的最优提取条件,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超临界CO:萃取工艺,以沙蓬籽油提取率为指标,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沙莲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提取条件。沙蓬籽油成分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进行分析。[结果]新疆沙蓬籽油的最优提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h。在此条件下沙蓬籽油的萃取得率为13.52%。Gc—MS分析表明沙蓬籽油的主要成分为亚油酸。[结论]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的一种,有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抑制动脉血栓,采用超临界法萃取沙蓬籽油工艺稳定可靠,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库布齐沙地人工生物结皮区高等植被恢复状况,揭示人工生物结皮形成后高等植被群落演替过程。[方法]采用样方法对不同接种年份的人工生物结皮区高等植被的种类、数量、盖度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结果]共发现42种高等植物,分属于31属10科,优势种为油蒿、沙蓬、绳虫实、猪毛蒿、羊草、披碱草。随着人工生物结皮发育演替时间的延长,高等植被的种类、数量、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也逐渐增大。[结论]在人工结皮区,高等植被群落的演替顺序为油蒿、沙蓬、猪毛蒿、羊草群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沙蒿根、茎、叶和种子水浸提液的化感物质,探究其对沙米种子发芽的影响,为沙蒿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化感作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超纯水室温浸提沙蒿根、茎、叶和种子48 h,离心,上清液经萃取后得到酸性、中性和碱性浸提液。将3种浸提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组分含量进行分析,另一部分用于沙米种子发芽实验。结果沙蒿水浸提液酸性组分共检测到35种化合物,根的酸性组分主要为丁二酸(22.42%)和3,4-二羟基苯甲酸(13.13%);茎的酸性组分主要为丁二酸(25.81%)、咖啡酸(13.53%)、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2.12%)和2-羟基丙酸(11.13%);叶的酸性组分主要为3,4-二羟基苯甲酸(23.15%)、苯甲酸(16.62%)和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5.68%);种子的酸性组分主要为2-羟基丙酸(47.64%)和丁二酸(32.28%)。中性组分共检测到20种化合物,根、茎、叶和种子的主要成分均为2-呋喃丙醇,分别占检测到物质的62.28%、33.10%、47.42%、85.13%。碱性组分共检测到6种化合物,根中主要成分为乙胺(43.80%),茎、叶和种子中主要成分为2-羟基乙胺,分别占检测到物质的53.95%、42.45%、56.29%。沙蒿水浸提液酸性、中性和碱性组分对沙米种子发芽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酸性组分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碱性组分,影响最弱的为中性组分。结论沙蒿化感物质主要是酸性物质,在沙蒿与其他植物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部位水浸提液所表现出来的化感效应强度不同,表明化感作用与其含有的化感物质的种类与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野外样方调查资料,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Ochiai、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生态位量化方法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群落种间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荒漠区固沙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方差比率分析发现,沙拐枣群落总体上呈现显著正联结的关系,群落处于稳定状态。2)χ2检验正关联种对数(98)高于负关联种对数(92),正负联结种对比1.07,显著关联种对占总种对数的7.37%。3)沙拐枣与沙蓬、梭梭的正联结Ochiai指数最大分别为0.90和0.79,体现出互相促进的种间关系,但大部分种对Ochiai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较低,种间联结关系松散。4)沙拐枣、梭梭、沙蓬、猪毛菜生态位宽度较大,对绿洲荒漠过渡带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5)生态位重叠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碟果虫实和骆驼蓬(0.93)>阿拉善碱蓬和红砂(0.89)>黄花补血草与画眉草(0.68)。其均值0.16,整体上群落种间竞争较小。建议干旱区防风固沙造林树种应以种间竞争较小的林草植物种为主,构建稳定人工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毛乌素沙地4种典型植物沙蓬、软毛虫实、刺藜和苦豆子的叶片凝结水吸收能力,阐明植物叶片对凝结水浸润的水分生理响应.[方法]将受试植物置于用高丰度氘水配置的人工标记凝结水环境中,进行凝结水浸润处理,通过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植物叶水、根水及根际土壤水的稳定氢同位素丰度变化,确定受试植物叶片是否具有吸水能力,示踪叶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