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胡静波 《茶业通报》2021,43(3):102-106
茶文化旅游是近年来茶产业的新兴业态,是优化产业结构,富民惠民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以烟台市茶文化旅游融合度不高这一现状为出发点,分析茶产业和旅游业的现状及本市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以此提出丰富茶文化旅游内涵、拓展茶文化旅游渠道、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及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必要性及策略,以期促进烟台市茶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地区产业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乡县是中国著名茶乡,发掘提高自身茶文化软实力,对做大西乡茶产业有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在茶文化的发掘和提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以期能通过提高茶产品附加值,加速推动西乡县茶产业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3.
弘扬茶文化 发展茶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鑫 《茶业通报》2005,27(3):137-138
茶文化要与茶产业相结合,茶文化为茶产业之魂,茶产业为茶文化之体。茶文化不与茶产业相结合,茶文化就落不到实处,更谈不上推广;而茶产业不与茶文化结合也不会有长远的发展。茶文化,茶产业都要创新。1研究茶文化,开发茶叶产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这在文献、诗词的记载和出土茶器中都有表现。“药食同源”,茶最初用于药用,而后方兼用作祭品、饮料,并进而发展成丰富多彩的茶文化。1.1研究茶疗效,开发保健品及药品唐代陆羽《茶经》中指出,茶性寒,是败火的最佳饮料,不仅能解热渴,还能去烦闷,舒关节,长精神。茶“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  相似文献   

4.
利用茶业资源 开展茶文化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丽萍 《茶业通报》2005,27(4):188-190
资源的重新整合需要观念的创新,我国有着丰富的茶业旅游资源,茶文化也有着深刻的内涵,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旅游大国,旅游业在蓬勃发展。各种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将茶业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资源相结合,即茶业界和旅游业强强联手,和谐发展,不仅能为我国茶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发扬光大,也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一个新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5.
岳龙 《贵州茶叶》2008,36(1):1-4
茶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它的价格里,除了劳动价值外,还有一种隐陛价值,也是茶叶作为商品拉大价格空间的价值——这就是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的发展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但最终表现出来的还是经济。正因为茶是一种包含了文化的特殊商品,而茶文化又必须以茶为载体才能体现其经济价值,所以,在推动茶产业发展时,要注重茶文化与茶经济的嫁接,要两翼齐飞。  相似文献   

6.
周培霞 《贵州茶叶》2009,37(3):30-31,34
目前,贵州茶文化的研究侧重于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和历史茶文化,对精神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对贵州茶文化的研究应紧紧围绕当今社会需求及贵州茶业的现状进行,为茶经济健康发展铺路搭桥。  相似文献   

7.
项利民 《茶业通报》2016,(3):109-110
黄石溪是九华佛茶发源地,黄石茶叶色香味形俱佳。但目前存在茶园品种杂乱,树势退化;制茶粗放,设备落后等严峻问题。因此建议加强科学管理,推进现代生态茶叶示范园建设;提高黄石溪茶产业市场品牌公信力;促进茶业与当地文化、旅游的融合,共同推动黄石溪茶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需求的变化,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的有机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从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两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研究其尚具备提升空间的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为相关产业以及人士提供合理建议,为促进茶文化与茶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茶经》问世,茶业大兴,推动了茶产业发展,标志着茶业升华为茶文化。中唐始征茶税,成为重要财源。但历代统治者榷征茶叶贡赋失度,苛政病民,至宋尤甚。不满之士,嫁接古文,杜撰故事,欲假陆羽而呼"毁茶论",终归心虚声暗,无损陆羽济世裕民的千秋功德。  相似文献   

10.
本次考察的雅安市、峨眉山市是川西北的重点产茶市,两市通过挖掘历史,共同打造"蒙顶山"品牌;推广"茶+李"种植模式等方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出:政府重视是茶产业发展的前提;茶农产业自信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茶文化是茶产业发展的灵魂等启示。并提出强力整合项目资源,集中突破资金瓶颈;支持知名品牌培育打造,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培植带动型强龙头企业,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宁化县是全国的产茶重点县,茶产业是宁化县的特色产业,目前存在着品牌影响力不强、企业竞争力弱、全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三产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本研究在调研宁化茶产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总结宁化县的区位、政策、生态与文旅资源优势,分析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劣势,建议通过建设标准化茶园、大力推广宁化特色茶品种、打造5条“森林康养+红色+客家”茶文旅融合路线、提升宁化茶品牌水平等措施,促进宁化茶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进展及在茶叶行业应用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迪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51-255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食品原料、加工、运输等信息的追溯问题,缺陷产品召回困难现象,以及消费者对购买产品知情权的需求,追溯系统渐渐发展起来。本文综述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产生的背景以及现状,并对茶叶领域建立追溯系统的意义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模式探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湖南省安化县境内风景秀美,黑茶文化渊远流长,具有开发黑茶文化旅游的独特资源。融合旅游与黑茶文化进行开发对提升安化茶产业战略地位、旅游文化品味、拉动经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疏理,并提出开发以观赏为主的初级旅游产品、以体验为主的动态旅游产品和以传承性为主的艺术旅游产品三位一体的立体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4.
茶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 茶树是木本植物,茶树组织培养研究相对其它草本植物研究进展较为缓慢。本文综述了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快速繁殖、茶树人工种子、辅助育种、种质保存、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茶树组织培养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云南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茶传统文化,在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基础上,分析了哈尼族、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基诺族、白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和佤族等11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在茶树驯化、种植、制茶、饮茶以及古茶树保护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发现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茶文化既有本民族鲜明的独特性又相互交融。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丰富多样、宝贵的茶文化资源,提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茶文化保护与利用建议,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建立云南民族茶文化理论体系以及古茶树保护区等措施,既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对外界的影响力,又对当地生态环境及民族茶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实现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福建茶业品牌生态系统的指标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福建茶业品牌经营的适宜策略,基于品牌生态学视角勾勒福建茶叶品牌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要素的权重水平,从而判断出福建品牌茶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与要素倚重。研究表明,产品资质及企业运作是茶叶品牌发展的关键要素,其中安全性指标和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及市场拓展力对于茶叶品牌的竞争力提升最为重要。此外,茶农的安全生产及政府的市场管理力度、茶业协会的行业规范力度都对茶叶品牌的市场成长发挥重要影响。而就消费市场而言,必须注重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培育以及依据目标市场的总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文化消费习惯进行茶叶品牌经营。  相似文献   

17.
发挥资源优势,开展民族茶文化旅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把茶的种植、生产、加工、品鉴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组成既有休闲又有文化底蕴的生态旅游,是当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升旅游品质和宣传、普及茶文化的一个有机体。云南民族茶文化资源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的茶树品种,多彩多姿的民族茶文化,丰富的民族茶文化遗迹,花色繁多、工艺考究的普洱茶及工艺。作为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茶文化旅游不仅丰富了现代旅游的内涵,还提高了现代旅游的质量,满足了游客的文化需求。对民族茶文化旅游开发,将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关注茶知识,消费茶产品,从而推动茶叶市场健康发展,带动整个茶行业经济的增长。做好民族茶文化旅游,需加大野生型茶园和古茶树的保护工作,加强云南特有民族茶文化的再次深度挖掘,将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有机的融入到旅游中,使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宣传和普及。  相似文献   

18.
安徽歙县黄山白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山白茶又名徽州白茶,是指黄山茶树群体种因遗传因素和外界因素影响,导致体内叶绿素合成受阻而含量减少、芽叶色泽趋向白色(或黄白色)的一个变种。黄山白茶作为安徽歙县的农业特色产业,在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回顾了黄山白茶的发展历史,简述了白茶产业的发展优势,总结了歙县黄山白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白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升黄山白茶产业的主要对策,即建立三大基地、树立品牌观念、打造文化产业、理性发展黄山白茶产业。  相似文献   

19.
充分发挥茶园碳汇功能,促进茶叶低碳生产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世界各国关注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采用可持续的低碳农业技术措施发展低碳农业,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介绍了茶园碳汇功能:茶树生长对空气中CO2的固定和茶园土壤碳库对有机碳的富积和保存。总结中国茶叶生产实践和茶叶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低碳茶叶生产技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合理开垦防止烧山垦园、合理密植因缺补缺、平衡施肥促进茶树无机有机物质循环过程的进程、立体栽培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免耕或减耕减少土壤碳排放、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C/N率等;提出提高茶农对低碳的认识、建立茶叶低碳生产示范园区、加强对茶叶生产低碳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有机茶、政府政策导向支持等促进茶叶低碳生产发展建议。采用低碳生产技术,挖掘茶园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增加茶园系统碳储量,必将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根据贵州茶叶加工业与国内外比较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以贵州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生产潜力、良种和品牌为基础。浅析贵州茶叶加工业的发展趋势:认为在“十一五”期间,贵州茶叶栽培面积将稳定增长。加工规模不断扩大;茶叶消费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科学技术的提升将促进茶叶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茶叶深加工是茶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贵州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茶叶加工产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