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尚正永 《干旱区研究》2006,23(1):149-154
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构建了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特征的指标体系,选择了23个参评因子,对甘肃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甘肃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并认为甘肃各地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待进一步协调.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方面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模型,并选择23个参评因子,对甘肃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甘肃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认为各地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待进一步协调。  相似文献   

3.
对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盐渍土资源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已定为国策。国务院5月16日发出通知,批转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在我国,各种盐渍土分布地域辽阔,总面积广大,在土地资源中占有一定比重,发展农林牧副各业都具有很大潜力,是一类重要的土地资源。在合理开发利用盐渍土资源和综合防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技术的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息息相关。要建设岷江上游生态屏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岷江上游地表覆被是重要的切入点。本文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空间技术研究了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现状,详细分析了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对山地系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县域土地利用水平的差异,结合区域地形、地貌特点以及资源和环境状况,提出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规划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5.
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根据新疆土地详查资料 ,简要的介绍了新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土地利用结构 ,分析了目前新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 :水土不平衡 ;粗放经营 ,土地生产力水平低 ;低产田面积大 ,限制因素多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生态环境劣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战略方向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土地退出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重点是实现"人的城镇化",要实现进城农民向城镇的顺利转移,合理处置进城农民的土地是关键。文中深入分析了进城农民退出土地的必要性及所处的社会背景,并通过对海口市田心村的实证考察,进一步证实了进城农民土地退出补偿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认为,在进城农民退出土地过程中,要建立退出土地的补偿机制,以提高农民退出土地的积极性;退出土地要采取有偿使用模式,提高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政府在农民退出土地过程中要给予资金、贷款、社会保障等政策支持,确保进城农民退出土地无风险。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甘肃省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及现状入手 ,分析了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运用定量的方法对甘肃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了评价 ,提出了土地资源自身属性持续利用的关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全国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土地退化严重、经济十分落后的区域。强化土地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认真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加强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本文以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横跨河套平原、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杭锦旗为例,分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从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角度分析了该旗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确定规划方针和任务,调整了用地指标。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对全旗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将产生较大的综合效益。结论是:加强干旱区土地管理,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高效、持续利用,为干旱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最有力的土地保障,促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的农户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探讨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的农户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并针对延安赵庄生态、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具体情况,分三大块4个层次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土地资源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对该区土地资源进行了有效组合和配置,旨在寻求一种适合当地及同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中将生态足迹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有机结合,构建了生态足迹视角下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并以陕西省为研究靶区,对其近20年的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土地权益逐年降低,而土地资产和负债呈先增后减的波动变化趋势,2019年土地负债约占GDP的5.99%;同时,该区域土地资源利...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托克托县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定量地分析了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供需情况,提出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目标及其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张掖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数量结构、利用程度、区域差异分析了张掖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净减少,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净增加,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增加,并且土地利用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自然条件、政策、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发展和科技等因素共同驱动着张掖市的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13.
玛曲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媛  黄翀  郑巍 《干旱区研究》2012,29(4):735-741
基于玛曲县1975-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静态比较与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两方面,定量分析玛曲县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表明:随着玛曲县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的加快,林地、水域面积净减少,草地与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优势度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1975-1995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增加了0.076 5,而1995-2005年综合指数减少了0.709 2, 说明1975-1995年玛曲县土地利用程度处在区域土地利用的发展期,1995-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处在衰退期。根据土地利用熵值多年变化特征,利用GM(1,1)模型预测,2006-2015年土地利用程度处在调整期。  相似文献   

14.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hange, it is essential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for the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We identified land use/land cover types in northern China from 2001 to 2018 with ENVI images and ArcGIS software. Meteorological data were selected from 292 stations in northern China,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as calculated with the Penman-Monteith formula, and reanalysis humidity and observed humidity data were obtained. The reanalysis minus observation (RMO, i.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nalysis humidity and observed humidity) can effectively characteriz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land use/land cover types (forestland, grassland, cultivated land, construction land, water body and unused land) on surface humidity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2001 to 2018, the area of forestland expanded (increasing by approximately 1.80×104 km2), while that of unused land reduced (decreasing by approximately 5.15×104 km2), and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improved. Consequently, land surface in most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tended to be wetter. The contributions of land use/land cover types to surface humidity changes were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six land use/land cover types to surface humidity were the highest in northeastern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with a bet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lowest in northwestern region, with a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rface humidit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in reg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 when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 with positive (negative) contributions expanded (reduced), the land surface became wetter.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of forestland and water body to surface humidity were the greatest. Unus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most serious negative contributions to surface humidity. Affected by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vegetation, surface humidity in different seasons decreased from east to west in northern China.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surface humidit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vegetation: surface humidity was the highest in summer, followed by autumn and spring, and the lowest in winte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urface humidity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in northeastern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decrease in northern region, and likely increase in northwestern region.  相似文献   

15.
早在5万年前,哈密盆地就有中国北方原始人的生活痕迹,如哈密七角井、三道岭文化遗址。到公元前14世纪末和13世纪,哈密五堡、四堡等地的塞人已过着定居生活。进入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伊吾卢地成为哈密有文字史料记载的第一块绿洲。唐代设置伊州,下辖伊吾、纳职、柔远3县,绿洲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元代在哈密力(哈密)屯垦,明代设哈密卫,绿洲分布范围有所扩大。至清代,哈密绿洲分布范围迅速扩大。民国时期,坎儿井的大量开凿,使哈密绿洲在老绿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开辟了大片新绿洲。哈密绿洲的地理分布经历了从冲积-洪积细土平原泉水易岀露带到修渠和开凿坎儿井引沟水、泉水或地下水灌溉地和低山带,再到冲积-洪积砾质平原和干燥剥蚀风蚀平原的过程。这一结果是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清代以前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清至民国时期人文因素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人文因素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以古浪县为研究区域,在国内关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优化型PSR框架模型,结合西北干旱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建立古浪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综合评分法计算古浪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值,得出了古浪县不同时段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古浪县由1995年和2002年的"风险"状态转变为2009年的"敏感"状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稍有好转。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甘肃境内的土地利用,是伴随着甘肃历代王朝的更替而变化的。从汉初以前的畜牧业兼少量农业生产的利用方式,到两汉时期的以农业为主,魏晋时期大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在明清时期又注重农业生产等一系列变化,即在不同的朝代,土地利用的方式以执政者按照当时对畜牧业、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以当时的边防和粮食需求而定。从汉代以前时期开始,按照时间序列,以土地利用活动及其导致的土地覆盖变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不同朝代所属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到了现代的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方式。纵观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因地制宜的制定特定的发展农业、畜牧业的良好政策,既可以保证该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以米脂县孟岔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农户问卷,将研究区农户划分为种粮农户、打工农户、种果农户、种粮兼顾打工农户等四大类,并利用GIS、GPS技术将土地利用的空间信息和农户微观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与特征联系起来.随后使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建立了不同类型农户的两两博弈关系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 (1) 农户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并考虑了其他农户的决策行为对其产生的影响,孟岔村最终形成了"少数农户承包旱地经营果园,部分农户承包水浇地,部分农户完全脱离土地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户农忙时种粮和农闲时打工"的土地利用和家庭经营模式;(2) 上述土地利用模式使研究区域土壤侵蚀量有了明显的降低并有效地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相似文献   

19.
河北沽源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沽源县1996-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沽源县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表明:沽源县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交通用地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到1.34%,其中林地的年变化率最大,耕地的年变化率也较大;11年来沽源县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内蒙古多伦县1975年、1990年、2000年和2004年4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再辅以DEM数据、NDVI数据、土地利用图和地面调查数据进行监督分类;基于此,在GIS空间数据平台的支持下,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对多伦县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多伦县土地覆盖以草地、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种类型为主.各个时期的地类变化中,以2000~2004年的林地变化最大,动态度为39.17%;以1975~1990年间的农业用地变化最小,动态度为0.32%.以20世纪70年代为起点,90年代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草地面积增加,而未利用土地、林地面积减少;到2000年左右,林地、未利用地、农业用地3种用地面积增加,而草地面积则大幅减少;至2004年,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则显著增加,表明近年来多伦县土地覆被状况有所改善,区域生态正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