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昌乐县近49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英洁  秦涛  张爱玲  张贵明  于江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244-245,266
利用昌乐县1961~2009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昌乐县近49a来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昌乐县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0.386℃/10a),特别是20世纪90-00年代升温明显,且冬季增暖幅度最大。可以80年代末为界,将昌乐县近49a分为冷、暖两个阶段,80年代末以前为冷期,其后为暖期。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16.5mm/10a),年际变化大,夏季降水减小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渭河流域入黄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渭河流域气温、降水、实测径流量、河川耗水量及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等资料为基础,应用秩次相关法检验分析了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应用回归分析法,以降雨为气象要素,以水土保持、河川径流引水、傍河取水为人类活动要素,定量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渭河入黄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径流来源区的降雨变化对入黄径流变化的影响不同,其中关中地区的影响最大;与多年平均值相比,20世纪90年代渭河入黄径流减少了29.04亿m3,其中因降雨量减少10.4%而对应的径流量减少了19.81亿m3,占径流减少量的68.2%;水土保持活动、河川耗水、傍河取水激发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以及雨水集蓄等人类活动的变化,引起径流的变化量分别占径流减少量的8.5%,10.1%,9.8%和0.2%。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地区近31年积雪与冻土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付华  王梅  葛磊  吴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57-15759
利用1975~2005年大兴安岭地区6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大兴安岭冬春积雪日数和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冬春积雪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略有增加,90年代减少;而近31年总体趋势呈减少趋势。近31年大兴安岭的最大冻土深度呈递减趋势。冬春积雪日数变化与冬春气温变化呈负相关,但与冬春降水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与冬春气温和冬春降水的变化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近3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军彩  周顺武  王传辉  岳艳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44-19646,19680
利用华北地区43个观测站1979~2008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分解、Morlet小波变换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华北地区近3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年和四季降水量空间分布都具有总体一致性的变化特征。年和夏季降水量在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明显偏多,其他时间偏少;春季降水在90年代年际变化较大;秋季降水80~90年代偏多,21世纪初期之后开始减少;冬季降水在80~90年代降水量偏少,21世纪初之后降水量开始偏多。年和夏季降水量在1997发生突变;春季和秋季降水量突变现象不明显;冬季降水量的突变发生在2000年。小波分析揭示了年和四季降水量的周期演变特征,普遍以3~4年年际变化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5.
利用黑龙江省漠河县气候观测站1959-2008年5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漠河近50年的气温和降水趋势变化。结果表明:漠河县近50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0.33℃/10年),尤其是80年代后较60~70年代增温幅度明显,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季(0.67℃/10年),其次是秋季(0.41℃/10年),夏季温度变化不显著;年平均降水量总体上看略呈上升趋势(4.7mm/10年),50~70年代中后期降水量偏少,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降水总量逐渐上升,进入21世纪至今降水量又持续偏少。季节上看冬季降水量变化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6.
降水是影响区域自然及经济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花溪区1987~2016年降水量实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趋势分析等方法,对花溪区30年的降水量变化进行系统分析,找出花溪区降水变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本文通过对30年降雨量资料的分析研究,结果得出30近多年来(1987~2016年)平均降雨量为1124.3mm,汛期(4~9月)平均降雨量为146.9mm。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8001500mm。月降雨量分析的结果显示,平均6月降雨最多,12月降雨最少。  相似文献   

7.
谯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88-17089
利用成都市1951~2009年共59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多年平均温度、总降雨量及多年季平均温度、降雨量的时间变化序列。结果表明,成都的温度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趋势相同,年降雨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温度明显上升主要发生在春季,盛夏降雨下降迅速。通过M—K检验发现,春季温度突变发生在1968年,盛夏降雨突变发生在1977年。春季气温上升,积温增加,有利于春季农作物的栽种和生长;盛夏降雨逐年减少,伏旱会越来越多,应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轻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和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气候依据,需要对广西近年来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做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广西91个气象站1961~2004年降雨资料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系统分析了近44年来广西降水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4年广西年平均降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显著。广西年降雨量有3个时间突变点,分别是1967、1984和1994年。全区大部分站点年降水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夏季和冬季的极端强降水事件呈上升趋势变化。在空间变化方面,年降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的有6个站点.年降雨日数全区大部分站点呈显著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内江市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辉  刘春  古亚丽 《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44-244,250
利用内江市1961-2006年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经验函数拟合等方法,计算分析了内江市近5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江市近50年来,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增温明显,进入偏暖阶段,极端最高气温日数明显增多;降水量呈递减趋势,其减速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加快,各季节降水量存在较大差异,以夏季减少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张乃升  戴宇珩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76-14878,14939
选取我国西北地区99个气象站1959~200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据此分析了极端降雨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极端降水日数偏多年、偏少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西北地区极端降水阈值、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雨量均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大;时间上,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雨量除西北东南部呈减少趋势,其他地区均表现为增加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西北地区极端降水日数偏多年和偏少年,其环流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2006年夏季城市热岛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泽能  李永华  白莹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64-2465,2495
为了解2006年夏季特大高温干旱期间城市热岛对城市高温的影响及分布情况,以高分辩率数值模式对城市热岛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数值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重庆市城、郊之间的热岛分布情况,对重庆城市热岛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城区的热岛最高温均位于中梁山东侧的沙坪坝区一带,其成因主要是建筑物密集,有相当数量厂房,以及位于山脚静风区域。江北、渝中、南岸、九龙坡、大渡口这些沿江区域形成了连片的热岛高温区域,这些都是城市化水平非常高的老城区。热岛效应加重了市区夜间的高温热害。由于地形比较复杂,重庆市热岛的分布受城区、山脉、河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岳江  杨爱琴  郝智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95-12399
利用大同市气象站近49年和阳高县气象站近38年逐月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象资料,结合大同市1990—2009年城镇人口数和建城区面积的数据资料,对大同市城市化因子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降水量呈缓慢减少趋势;1972—2000年间,汛期降水量以准3年周期为主,同时存在7年的周期;2000年以后以准7年的周期为主,3年的高频周期基本消失;大同市年平均气温、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略接近热岛状况,20世纪90年代热岛中心强度达到极值;年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通过计算贡献率可知,城市化因子对气候改变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占影响当地气候变化的37.99%,温度、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因子占29.73%,其他因子占0.29%~9.26%不等。各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基本保持当前的趋势,但趋势显著性不一。  相似文献   

13.
汕头市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苗青  黄锦速  杜勤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14-15217
利用汕头市及所属的南澳、澄海、潮阳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及自动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汕头市存在热岛效应,并以0.17℃/5年的速度递增。夏季热岛效应最明显;热岛效应日变化明显,呈一峰一谷型,"夜热岛"是"白热岛"的延续;热岛效应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云量、相对湿度呈反相关;晴天最大、阴天次之、雨天最小;汕头市冬季存在冷岛效应,但趋势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与不同下垫面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夏季降水变化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安徽省夏季降水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降水时间序列线性趋势分析、距平计算和小波变换来研究降水变化规律;采用旱涝Z指数计算气候旱涝指数。[结果]结果表明:夏季降水强度增强趋势明显,极端降水事件增多,以淮北显著;夏季淮北准2年和准8年周期振荡较明显,沿江江南准16年周期较明显;全省平均入梅日期6月16日,出梅为7月10日,梅雨量年际变幅大。[结论]安徽省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加的趋势,气候旱涝灾害频繁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安庆市气温变化若干特征及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安庆市气温变化的若干特征及城市热岛效应进行分析。[方法]利用安庆市以及周边气象台站和城郊区域自动站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安庆站气温年变化特征以及区域一致性,使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安庆站年平均气温进行突变检验,分析热岛效应对安庆站气温的影响。[结果]受站址迁移及城市建设影响,自1977年至2009年,安庆站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1990年中期以后,上升更为显著;Mann-Kendall检验表明,安庆站气温在1993年前后存在明显突变,受城市化影响,安庆站平均气温较郊区高0.8℃,最低气温增温更为显著;城市热岛效应春季最强,夏秋季次之,冬季最弱。[结论]了解了城市化发展对安庆市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福州城市热岛效应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福州市2008年1~7月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城市热岛变化特征以及降水量、风速和天气形势对热岛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份白天福州的城市热岛较强,3~7月份夜间的城市热岛强;有无降水的情况下福州的城市热岛都会存在,但降水对热岛有明显的负作用;风速在1 m/s左右时热岛强度最大,随着风速的加大,热岛开始减弱,风速一旦超过7 m/s热岛很难再维持;反气旋控制下福州的热岛强度强。  相似文献   

17.
合肥城市热岛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雅丽  邓斌  杨书运  严平  张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88-5089
利用合肥历史气候资料分析城市热岛的年、季、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6年中2003年城市热岛(ΔTu-r)日平均值最大,达到1.08℃;ΔTu-r季平均值冬季最大,为0.55℃,夏季最小,仅为0.30℃;年际变化1970~1990年间ΔTu-r较小,1991~2005年ΔTu-r平均为0.54℃,热岛效应明显增强;年代变化以90年代为最大,70年代最小。近36年年平均ΔTu-r明显上升,市区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0℃,郊区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15℃;合肥年平均气温明显存在以12年为周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骆永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30-19933
以福建省东山县为例,总结了海岛城市的特点,在相关规划原则和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等相关理论,从区域、分区和微观具体设计3个尺度层面上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规划研究,突出了防护林体系规划的生态意义,以实现海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以后其他相关海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landsat8 oli数据的合肥市热岛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岛效应是一种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特有环境问题,是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为了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区热岛的时空变化特点,利用2014年的Landsat8 oli遥感数据,通过遥感算法反演合肥市地表温度,并对合肥市热岛分布及成因加以分析,同时分析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与热岛分布的关系,以及城市下垫面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并对城市热场进行生态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四季均存在热岛现象,热岛强度表现为夏季最强,最高温度达57.86℃,秋季次之,春季、冬季较弱。春、夏、秋3个季节热岛多集中在主城区,冬季热岛多分布在乡镇及裸土区,城区热岛强度较弱。热岛效应多集中在不透水面和裸土区,城市冷岛多出现在水体位置。城市热岛分布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归一化建筑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改进半径法可以较好区分城市建成区,建成区与郊区温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