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局地处秦岭山区,地形变化复杂,高低差异悬殊。两河林场秦岭东梁最高海拔2964.6米,而东峪河口最低海拔仅800米,相对高差2164.6米。为了适应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山区造林树种的需要,扩大森林资源,我们从1973年以来在两河林场、18公里苗圃、菜子坪林场等3单位进行了云杉育苗造林试验,共计育苗12.8亩,每亩产苗20万株,3年生苗高9厘米.最高的12厘米。1976年3月,相继上山造林,1978年6月29日至7月7日采用  相似文献   

2.
<正>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优质速生用材树种,一般认为它在浙江境内垂直分布的适生范围是海拔300~800米,在1000米以上山地杉木生长情况尚少见报道。本文仅据金华北山海拔1000~1160米的25块样地50株20~22年生杉木解析木资料,对杉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进行初步探讨。由于调查面积不广,有一定局限性,仅为营造杉木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京山县永兴区地处东径113°″03′,北纬31°03′,是一个低山丘陵地区。全区20万亩宜林荒山,海拔高50—300米,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我区贫下农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积极在丘陵荒岗上栽培杉木,自一九六六年开始引种育苗,一九六七年首次定植以来,发展杉木达15,915亩,全区户平1.8亩,其中约有五千亩已郁闭成林,接近一千亩成材在望,最大杉树高8.01米,胸径15.9厘米。  相似文献   

4.
<正> 恩施地区是我国杉木分布偏北的地带,境内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差异,杉木生产力也各不相同。低山(海拔500—800米)和中山(又称二高山,海拔800—1200米)杉木平均地位指数为14米,高山(海拔1200米以上)杉木平均地位指数为11.05米,经t值检验,t_计=8.16>t_(0.05)=1.96,差异显著,因此将海拔500—1200米作为杉木主要产  相似文献   

5.
欧洲栓皮栎     
欧州栓皮栎Quercus suber Linn是壳斗常绿乔木,枝叶茂密,四季常青,遮荫面积大是庭园绿化的优良树种。木材坚硬耐磨,可作工具、用具,树皮是制软木塞的原料。 我场一株欧州栓皮栎是1955年从苏联引进种子,在重庆市歌乐山,海拔520米处播种育苗。种子长3.5—4厘米,种径1.5—2厘米,部分种子已发霉,3月下旬播种。点播。播种后25—30天种子萌发,40天左右发芽出土。一年生苗高50厘米,年底移栽到成都市沙河堡。1962年底移植到直径9米的园花台中。现树龄30年,树高10米,胸径46厘米,枝下高1米,第一个侧枝粗30厘米,第二个侧枝粗22厘米,栓皮厚3.5厘米,冠幅东西14米,南北12米,枝繁叶茂,常年青翌,生长旺盛。  相似文献   

6.
阳朔县大沅林场于1979年12月和1980年3月,结合生产进行了杉木冬播和春播育苗对比试验,播种量每亩12市斤,采用条播。苗圃地的整理及管理内容和措施,是按照春播大田生产要求进行。经过两年观察,我们认为冬播育苗比春播育苗有如下优点:  相似文献   

7.
恩施地区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个大山区,海拔在500米以上,多数山地高于1,000米,国营林场营造的杉木林,多处海拔800米以上山地。年平均气温11.2—17.0℃,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无霜期6个月,大部分适合杉木生长。但在杉木造林后5—10年,开始出现针叶发黄的现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杉木黄化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它是恩施地区比较常见的杉木病害,除海拔120-800米低山区外,二高山(海拔800-1200米)以上地区均有发生,成为我区杉木生产极待解决的问题.什么是高山区杉木黄化病的主要原因?根据长期实地观察,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土壤过湿,而土壤湿度又和地形及气候特点有密切关系.恩施地区位于大巴山南和武陵山北,特别是海拔1200米以上高山区,雨量丰富,气温较低,蒸发量小,空气湿度大,成  相似文献   

9.
(一)银杏种子水选,剔除上浮的食用,选下沉充实的播种。条播,行距约25厘米,每米播种10粒一12粒,每亩播种量约50公斤。播后覆土3厘米一4厘米。春播约40天一50天开始萌芽出土。防止日灼及茎腐病(为育苗成败的关键)。采用行间覆草,适时浇水降温,施用草木灰等钾肥是有效的管理措施。一年生亩高约20—30厘米,经春移植,二、三年生苗高60-100厘米时行嫁接或出圃造林。(二)杜仲困地不宜连作。播种前混沙湿藏30天-60天,春播前用40℃温水浸种24小时-48小时后宽幅条播,搞幅20厘米,沟距20厘米,每亩播种量5公斤、播后约15天一20天发芽…  相似文献   

10.
杉木是速生优良用材林树种,材性好,经济价值高,群众喜欢栽培和使用。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表明:广西融水种源杉木比本省当地种源杉木有明显的增产效益)。在中等立地条件下,12年生平均树高达8.13米,平均胸径11.6厘米,立木蓄积比当地杉木大92.64%。镇江市在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林科所指导下,从1984年起,逐年调种育苗,扩大推广造林,已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麻栎育苗及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栎为重要的硬材树种.祁门县2002年3月在海拔500~700米的山地营造麻栎林,成活率97%以上.2004年11月检查,平均树高2.52米,地径2.37厘米,冠幅1.36米.现将麻栎的育苗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以耕代抚能促进林木生长。而有情况表明,松树适得其反。 50年代,湖北恩施县海拔1800米的太山庙林场,以耕代抚杉木和华山松381亩。据场方1957年记录,林粮间作5年生的杉木高生长为对照的2.4倍。而部分间作的华山松则反之,未间作的高度竟达110~130厘米,间作的只为32~38厘米。笔者1966年在利川县的齐岳山和宣恩县的雪落寨林场(均为高山区)观察,也发现过类似现象。齐岳山的天上坪,10年生弃耕地中的马尾松只高33厘米,而生长在荒山上的高1.3~1.5米。1975年,笔者在低山区的恩施县  相似文献   

13.
试验地在海拔500米的云务坪林场,为撩壕整地.规格:高深各为40厘米,用上方表土埋入壕中至水平.外侧为穴状整地,规格为50×50×20厘米.1976年3月整地,1977年2月造林,苗木未经选择.1980年12月10日连续选20株,每年进行树高、胸径的测量,生长情况如表:造林后3—5年内幼林根系扩张很快,撩壕整地加深了松土层,为杉木根系发展提供了  相似文献   

14.
苏北平原从60年代引种杉木,现已初见成效。阜宁县灌溉总渠河堤土壤PH值8—8.5,可溶性盐含量为0.02—0.04%的地段,11年生杉木,平均树高10.6米,最高11.4米,平均胸径17.2厘米,最粗19.7厘米。5年生杉木,平均树高5.4米,最高6.9米;平均胸径7.2厘米,最粗8.6厘米。 我所于1974年开始在阜宁县河堤及黄河故道进行平原栽杉试验,在引种栽杉的过程中,对杉苗生长进行了观测分析,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研究方法 试验地设在南京本所苗圃,并在立地条件和育苗措施一致的苗床上设观测取样小区。每月定期随机抽样选取样苗100株,区分根、茎、叶立即于分度值为0.01克的天平上测定鲜重,再于105℃的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后测定烘干重。同时,每旬对苗  相似文献   

15.
我场位于开化县西部,植物生长期约240天。培育杉苗多在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播种,“清明”左右杉苗出土揭草,杉苗地上部份生长期约210天。为了培育粗壮高大的杉苗进行造林,我们于一九七三年开始进行杉木秋播育苗试验,并将试验结果用于大田生产,通过四年来的实践证明杉木秋播育苗比春播育苗好。  相似文献   

16.
杉木育苗,一般都在春季的二、三月份播种,种子发芽生长的幼苗阶段,气温已经回升,光照强度已日趋强烈。特别是我县,地处桂西北山区,春季干旱严重,已出现全年最高气温,加上焚风效应,二、三、四、五月份长期吹干热风,此阶段,春播的杉木苗尚未木质化,幼苗对恶劣天气抗逆性差,加上我县多为山地育苗,灌溉条件差,苗木易受  相似文献   

17.
两年来,我场在海拔1,600米、黄土山地的苗圃,试行白桦播种育苗4.5亩,已获得初步成效。经检查结果:一年生苗木,平均亩产量40万株,苗高25厘米,地基径0.3厘米,其中最高的达50厘米。按照不同播种时期及施肥、松土等情况,有以下比较:  相似文献   

18.
一、试验情况 试验地在西充多扶区苗圃,海拔350米,年平均温度7.6℃,生长期300天左右,年降水量894.6毫米。沙质壤土,有机质含量1.9%,PH值7.5。种子采于西充县,净度65.8%,室内发芽率45%,发芽指数31%,千粒重0.77克。采用低床地膜育苗,1985年2月5日播种,撒播,复土厚度0.2—0.3厘米,按常规育苗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9.
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 S.Y.Hu)在泡桐属中突出的特点是生长快,被广泛引种栽培,生产上发展较快。为了探索兰考泡桐埋根育苗技术,确定其推广价值,1977年笔者引种兰考泡桐种根于陆良县林业局作埋根育苗试验,一年生苗平均高3.0米,地径6.4厘米,第二年立春前平茬,优良的植株高达7米,地径8.5厘米,一般高6.0米,地径8.1厘米。1979年从河南省兰考县引进种根50万进行大面积埋根育苗试验,成苗率达80%以上。试验越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场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宜兴山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山岭系浙江天目山余脉,海拔250—300米,属中亚热带气候。为了探索杉木在我地发展的可能性,在1957年开始小面积栽植试验,1963年进行大面积营造,目前已发展到17000余亩。其中分布在平山、低山、山槽里的9000余亩长势旺盛,最高的已达13米,一般的在7米左右;最大的胸径25厘米,一般的10厘米左右。例如“林中”2.5亩的15年生杉木林,虽然间伐进行较迟,但由于加强了管理,已取小径材17立方米,林内蓄积量尚有23.5立方米,最大树高12米,最大胸径22厘米,实践证明,我场的自然条件虽不及杉木的中心产区,但通过人为的努力,掌握适地适树的原则,讲究造林技术,并切实加强管护,杉木成材是大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