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花红叶茎枯病又称棉花黄叶茎枯病、凋枯病,是棉花生育中、后期重要生理病害。镇平县过去虽有发生,但发生范围小,发生程度较轻。2001年由于气候、土壤、耕作制度等综合因素引起了棉花红叶茎枯病的大流行。据统计,全县棉花种植面积6700hm2,发生棉花红叶茎枯病的面积达6000hm2,平均病株率23.4%,重病田病株率80%以上,9月上旬已出现大量叶片脱落,造成棉花铃小,衣分低,纤维短,对棉花产量及品质影响较大,减产率达到20%。1流行原因1)土壤肥力不足是发病的根本原因。本县土质多为砂姜黑土、黄黏土,土壤…  相似文献   

2.
卢礼生  刘定忠  凌兵  魏鹏元  欧阳照 《江西植保》2004,27(4):180-180,179
棉红叶枯病又称红叶茎枯病、凋枯病、赤旗病,是棉花生长中后期一种重要病害。此病在我市棉花上屈偶发性,年度间发生不平衡,自2001年以来,我县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病时间前移,病情逐年加重。2001年为零星发生,病株率一般6%-12%,2002-2003年逐步扩展,2004年发病面积进一步扩大,为害程度进一步加重,发病地块病株率一般  相似文献   

3.
棉花红叶茎枯病又称凋枯病,是一种缺钾引起的生理病害,在大同湖农场常年发生较重,特别是近几年来杂交抗虫棉面积的推广应用,该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作者于2005年在大同湖农场调查,红叶茎枯病一般引起产量损失在20%,高的每666.7m^2减产籽棉达90kg,已成为影响我场棉花产量的限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滨州地区常年的棉花种植面积 6万hm2 左右。近年来 ,随着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 ,棉铃虫的抗性不断上升 ,人们开始普遍种植抗虫棉品种 ,本区主要为菏棉 1号和中棉所 2 9号。由于受气候及抗虫棉自身的影响 ,本区 1 999年棉花红叶茎枯病发生严重。据调查 ,病田率 50 %左右 ,病株率 4 0 %左右 ,严重地块 90 %以上 ,造成棉花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 ,从而降低了棉花产量和品质。1 症状棉花红叶茎枯病又称凋枯病、红叶枯病、死花棵 ,是棉花生长期的重要病害。据调查 ,红叶茎枯病在本区 7月 1 0日始见病株 ,花铃期为为害盛期 ,叶片大量枯焦死亡。发…  相似文献   

5.
施用钾肥对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是大同湖农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常年在1000—1667hm^2。随着品种优化发展,对钾的需求越来越大。抗虫棉缺钾引起的凋枯病常年发生较为普遍。2007年棉花枯黄萎病发生是近几年来偏重型的一年,对我场棉花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根据农场农业生产实际,我们安排了2个钾基因型棉花品种的钾肥用量试验,以研究棉花产量差异,同时研究了对棉花影响较大的枯黄萎病发生情况,为推广棉花新品种、科学施用钾肥、减轻病害的发生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产业楼传来喜讯,国内首款棉花“抗早衰剂”经过3年的艰苦攻关,终于问世。 这款产品有个响亮的名字——“白露丹”,寓意为喷了白露丹,白露花,照样能归家”。 据相关专家介绍,多年来全国各棉区早衰现象普遍,棉花一旦早衰,各种病害如凋枯病等将会大发生,秋桃成桃率低,造成棉花减产30%至50%。“白露丹”内含抗早衰剂、中药保花果因子以及活性钾素等核心成份,  相似文献   

7.
棉花烂铃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烂铃病是由多种病菌共同作用而引发的复合性病害 ,是棉花生产上的 1种重要病害 ,目前尚无特效防治方法。棉花烂铃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及品质 ,一般年份烂铃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为 1 0 %~ 1 5%,严重年份损失在 50 %以上。近年来 ,我们围绕棉花烂铃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 烂铃病发生的病因通过几年对棉花烂铃病的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 ,明确了棉花烂铃病是以苎麻疫霉菌为主的多种病原菌综合引发的 1种棉铃病害。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形态在土壤中越冬 ,且不受土壤环境影响 ,萌发的孢子…  相似文献   

8.
郭海丹 《植物检疫》1996,(4):210-212
1995年我国北方棉区棉花黄萎病再次大发生,冀,鲁,豫,陕,晋等省均严重发生,造成我国棉花严重减产。分析其发生原因认为:土壤含菌量大,病原菌可能产生分化是先决条件,缺乏抗棉花黄萎病的优良品种是重要内因:生长季节温湿度适宜是关键环境条件,建议要进一步落实种子调运过程中的检疫措施,加强抗耐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防病健身的栽培耕作技术,达到棉花黄萎病的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9.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上重要的土壤传播病害。棉花枯、黄萎病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此病害的基本措施。目前,在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的一些地方出现了病害衰退现象,表现在抗病品种连茬种植后,抗病品种本身病情逐渐轻微和连种抗病品种几年后、换种感病品种病情也大为减轻。如我省曲沃县安居大队是棉花枯、黄萎老病区,从1965年起到现在一直种植抗病品种,病情程度由只能种抗病品种到能种耐病品种;由耐病品种病害普遍发生到几乎看不到病害症状。绛县西晋峪大队1972年前由于此两种病害普遍猖獗,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计划面积。经种抗病品种2—3年后改种常规品种保苗率基本达到了一般大田密度要求。我所棉花枯、黄萎病圃13亩从1973年以来,其中  相似文献   

10.
棉花红叶茎枯病是一种生理病害。一般在棉花蕾期开始表现症状,盛发多出现在铃期。棉花生育中期,叶片发病自上而下、由内向外扩展,叶肉褪绿,叶脉仍保持绿色,叶脉间发生黄色斑块,叶质增厚变脆。进入生育后期,病叶先变为黄色,后产生红色斑点,最后全叶变红,叶片干枯脱落。7月7日对本县部分棉区调查,病田率6%,发病田平均病株率14.5%,最高达50%。以土壤贫瘠、排水不良的棉田发生最重。此病当前多处于始发阶段。由于本县有60%的土地常年不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缺钾较严重,缺素症发生田块占80%,平均病株率60.3%;6月30日至7月5日连续6天降雨,气…  相似文献   

11.
棉花黄萎病防治策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棉国.由于该病是土壤传播的维管束病害,防治难度较大,至今尚无特效的防治药剂,只能依靠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但是,我国目前棉花品种的抗病性只能达到抗至耐病水平,致使该病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连续流行为害.控制该病的猖獗为害,已成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无病土育棉苗对黄萎病及菌病的防治效果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孔令甲湖北省天门市植保站李明福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由于提早棉花生育期,促进全苗早发,充分发挥棉花的增产潜力,是获取棉花、粮食双高产的有效措施,已被广泛采用。但营养钵的用土、堆制以及药剂处理土壤等技...  相似文献   

13.
棉花由露地栽培改为塑膜覆盖栽培后,棉花生育进程加快,多种病、虫、杂草的发生以及危害发生了新变化,防治策略和措施必须与新的情况相适应,以确保覆盖棉花的增产效益。 病害方面 (一)棉苗根病:是由红腐、立枯、炭疽等构成的复合性病害。覆盖田由于温、湿度高,棉苗生长快,受早春低温影响大,而病原菌多在土壤中通过寄主根部入侵,土温  相似文献   

14.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5种常用除草剂(氟乐灵、除草醚、丁草胺、扑草净和草甘膦)对棉花枯萎病发生及棉花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除草剂同时接种病原,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减轻了浙肖棉1号(感病)和中棉12号(抗病)棉花苗期枯萎病的发生;而其他4种除草剂则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苗期枯萎病的发生。播前土壤药剂处理,出苗1周后接种病原,氟乐灵和除草醚提高了棉花对枯萎病的抗性,扑草净降低了棉花的扰病性,而草甘膦则不影响棉花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5.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5种常用除草剂(氟乐灵、除草醚、丁草胺、扑草净和草甘膦)对棉花枯萎病发生及棉花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除草剂同时接种病原,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减轻了浙肖棉1号(感病)和中棉12号(抗病)棉花苗期枯萎病的发生;而其他4种除草剂则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苗期枯萎病的发生。播前土壤药剂处理,出苗1周后接种病原,氟乐灵和除草醚提高了棉花对枯萎病的抗性,扑草净降低了棉花的扰病性,而草甘膦则不影响棉花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6.
棉花烂铃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黎贤伟(湖北省应城市植保站432400)棉花铃病在我市常年发生,它不仅减产,还降低棉花品质。一般年份减产10%左右,重病年减产30%以上。因此防止烂铃的发生是夺取棉花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1发生原因1.1气象因素秋雨多,日...  相似文献   

17.
新疆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枯、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产的2大顽固病害,通过种植抗、耐病品种,枯萎病已明显得到控制,但黄萎病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黄萎病是土壤传播的维管束病害,防治难度较大.至今尚无特效的防治药剂,只能依靠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不少棉田由于该病危害猖獗而绝收,对棉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和威胁。已成为制约棉花生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笔者对其发病规律、发病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棉花苗病是我县棉花上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包括立枯病、炭疽病、猝倒病、根腐病。20纪90年代大部分年份为中等至偏轻程度发生,但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棉花苗病呈加重势头,一般病苗率达20%-30%,严重的达50%-60%,使棉苗前期严重生长不良,甚至出现断垄现象,使棉花生产遭受重大损失。其为害特点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连作棉花田块的苗病明显重;二是目前大部分抗虫棉品种的抗病性相对较差,病害一旦发生,容易大面积蔓延,治疗难度大;三是4—5月份的气温变化大、雨日偏多和雨量丰富,有利病原菌发生、侵染和扩展蔓延;四是化肥施用量多的棉田,苗病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19.
银杉(Cathiaya axgyophylla Chun et Kuang)是世界珍稀树种之一,享有植物“熊猫”的盛名,为我国一级保护对象。1982年10月四川涪陵林科所银杉苗圃落针病发病率34—71%,后在金佛山银杉自然保护区调查发病率32.4%,被害针叶凋枯,后期脱落。 此病多在二年生针叶上发生;树冠下、中层首先感病,后向上层蔓延至全株枯黄。罹病  相似文献   

20.
适时应用生长调节剂控制棉花黄萎病危害简桂良,马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100094)棉花黄萎病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1993年该病在我国大面积发生为害,尤其是北方棉区,因该病的发生为害而造成叶片、蕾铃脱落成光杆的病田大面积发生,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