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西安地区单播草坪匍匐翦股颖根际联合固氮菌进行分离的基础上,采用PKO无机磷培养基和蒙金娜有机 培养基对匍匐翦股颖根际分离的联合固氮菌(共获得188种分离物)中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占29.3%),通过对菌株溶 磷圈大小的测定,最终筛选出溶磷能力较强菌株4株,分离物溶解无机磷D/d值在1.324~3.014之间;而溶解有机磷的能力 在1.239~2.156之间。  相似文献   

2.
对西安地区单播草坪匍匐翦股颖根际联合固氮菌进行分离的基础上,采用PKO无机磷培养基和蒙金娜有机培养基对匍匐翦股颖根际分离的联合固氮菌(共获得188种分离物)中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占29.3%),通过对菌株溶磷圈大小的测定,最终筛选出溶磷能力较强菌株4株,分离物溶解无机磷D/d值在1.324~3.014之间;而溶解有机磷的能力在1.239~2.156之间.  相似文献   

3.
兰州地区草坪草根际溶磷菌分离及溶磷能力初步测定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在对兰州市多年生草坪草根际分离的联合固氮菌(114株)基础上,采用分离溶磷菌常用的PKO(溶解无机磷菌)和蒙金娜培养基,利用溶磷圈法测定菌株溶磷能力。结果发现:溶解无机磷和有机磷的菌株均占分离到总菌株的27.2%。最终筛选出溶磷能力较强的6株菌株,分离物溶解无机磷D/d(D溶磷圈直径,d菌落直径)值在3.347~1.722之间;而溶解有机磷的能力相差较大,D/d值最大的是L14为3.059。L14和L18在菌肥开发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红三叶根际溶磷菌分离及其溶磷机制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朱颖  姚拓  李玉娥  孙红阳 《草地学报》2009,17(2):259-263
利用PKO培养基从兰州地区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根际分离、筛选出21株菌株,其中10株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其D/d值(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在1.13-1.62之间;5株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上形成明显透明圈,其D/d值在1.07-1.83之间;3株菌株既能溶解有机磷又可溶解无机磷。对其中D/d值较高的6株溶解无机磷菌株和5株溶解有机磷菌株进行液体培养,用钼蓝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增量分别为5.0-596.3和-0.03-58.34 mg/L。lhs6和lhs8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其他菌株强,lhs11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其他菌株强。菌株中lhs6、lhs8和lhs11在后续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草坪草溶磷菌筛选及溶磷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宏  李凤霞  张德罡  姚拓 《草业科学》2005,22(10):92-96
研究采用Pikovaskaia's(PKO)无机磷培养基和蒙金娜有机培养基,对西安和兰州两地多年生草坪根际溶磷菌进行分离筛选,共获得302种分离物,利用溶磷圈法,选出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10株.分离物溶解无机磷D/d值为3.174~1.324.在1%显著水平下,L17、X11和X20三者之间的溶磷能力差异不显著,但它们和其它菌株的溶磷能力差异极显著.溶解有机磷的各菌株能力也相差较大,D/d值最大是L14为3.059,最小是L19不利用有机磷;L14和L18两菌株间的溶磷能力差异不显著,但它们和其它菌株的溶磷能力均有极显著差异.结果表明,L17、X11和X20在研制微生物肥料时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三叶草根际溶磷菌溶磷及分泌IAA能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  朱颖  姚拓 《草原与草坪》2012,32(5):36-40
为了获得优良的菌株资源,采用溶磷圈法、钼锑抗比色法和Spot、S2比色法,定性、定量测定了分离自三叶草根际10株溶磷细菌的溶磷和分泌植物生长激素(IAA)的能力,结果表明:各菌株在PKO无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增量在106.63~666.01mg/L(P<0.05),菌株ls1-3有效磷增量最大;各菌株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增量在0.32~58.42mg/L(P<0.05),菌株lhs11有效磷增量最大;有些菌株既能溶解无机磷,又能溶解有机磷,如菌株lhs4和lhs11;有些菌株能溶解无机磷,但无溶解有机磷的能力,如菌株ls1-3和ls1-5。除3个菌株(ls2-11、ls2-16和ls3-2)外,其他菌株都能分泌IAA,分泌量在0.36~20.39mg/L(P<0.05),菌株ls3-5分泌能力最强(20.39μg/mL)。菌株ls1-3、ls2-3、ls3-5、lhs4和lhs11有望作为研制微生物肥料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7.
多花黑麦草根际解磷菌的分离及解磷能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PKO(无机培养基)和蒙金娜有机培养基,从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根际分离出41株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利用溶磷圈法和钼蓝比色法对其溶磷能力进行测定,其中13株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其D/d值(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在1.13~4之间,用钼蓝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增量为15.6~557.2mg·L-1。28株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上形成明显透明圈,其D/d值在1.13~16.4之间,有效磷增量分别为52~341.6mg·L-1。经解磷能力分析,b9,b13,f5菌株具有较强的解无机磷能力,D/d值为2.75,4,2.5,对无机磷的溶磷量为545,557.2,567.4mg·L-1;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强的菌株有2株(B1和B3),D/d值分别为11和16.4,对有机磷的溶磷量均为341.6mg·L-1,这些菌株在后续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较大潜力;pH与解无机磷菌株的溶磷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解有机磷菌株的溶磷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这可能与微生物解有机、无机磷的机理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8.
溶磷菌在5种不同培养基中溶解磷矿粉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小麦、苜蓿根际分离的4株溶磷菌(Lx81、Dm84、Jm92、Lx191)接种于PKO、SP、NBRIY、NBRIP、NBRIYP等5种培养基中测定菌落直径、溶磷圈大小、培养液有效磷含量、pH值及总有机酸含量的方法,研究溶磷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和溶磷特性。结果表明:Lx81和Lx191在PKO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最大,Dm84和Jm92在NBRIY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最大;4菌株在NBRIP培养基中的溶磷量、总有机酸含量、pH下降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中的值。为了得到更多、更有效的溶磷菌株,在以后的工作中建议采用NBRIP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西藏阿里地区优势植物根际溶磷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平板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对来自不同植物的菌株的溶磷能力进行初步测定,其中六株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上形成明显透明圈,其D/d值(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在1.944~2.326之间;五株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其D/d值在1.164~1.298之间;1株菌株既能溶解有机磷又可溶解无机磷。对所有菌株进行液体培养,用钼蓝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增量分别为8.933~20.932μg/mL和10.981~36.220μg/mL。PWXZ6和NXZ4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其他菌株强,NXY18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其他菌株强。结果表明:PWXZ6、NXZ4和NXY18在后续研制微生物肥料时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从高寒草甸优势牧草(蒿草、珠芽蓼)根际筛选具有优良促生特性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探寻其根际分布规律,并为后期生产应用提供支撑。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法筛选根表土(RS)、根表面(RP)和根内(HP)细菌,用点接种法在选择培养基(Pikovaskaia's 培养基、蒙金娜、无氮培养基)中复筛具溶磷、固氮特性菌株;采用钼蓝比色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菌株溶磷量、固氮酶活性和分泌植物激素[PHs: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反式玉米素(t-Z)]含量。结果表明:共筛出细菌68株,复筛出溶磷固氮PGPR 43株;其中,溶解无机磷菌17株(溶磷量:9.39~94.79 μg·mL-1),溶解有机磷菌22株(溶磷量:10.37~72.82 μg·mL-1),固氮菌30株[固氮酶活性:3.79~3193.07 nmol (C2H4)·h-1·mL-1];分泌IAA菌26株(IAA含量:0.24~69.98 μg·mL-1),分泌GA3菌32株(GA3含量:0.34~68.87 μg·mL-1)和36株分泌t-Z菌(t-Z含量:0.11~47.59 μg·mL-1)。植株根际促生菌PGPR均表现出根表面RP区细菌数显著高于根表土RS和根内HP区,珠芽蓼根际筛选出的PGPR多于嵩草根际;蒿草PGPR溶解有机磷能力强于珠芽蓼根际PGPR,但溶无机磷PGPR数目和能力相反。分泌植物激素PHs菌株在能力和数量上均表现出t-Z>GA3>IAA的趋势。因此,优良溶磷菌(ZNRS2、SNRP2、ZKHP3、ZKRP1),优良固氮菌株(SKRP2、SNHP1、ZNRS3)和优良产植物激素PHs菌(SKHP3、ZNHP2、ZKRS2、ZKRP1、ZKRP2)可用于后期微生物肥料制作和相关研究,其中ZKRS2的促生功能较多,可进行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1.
红三叶根际溶磷菌株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探究红三叶根际溶磷菌株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利用改良PKOC2液体培养基对筛选自红三叶根际的4株优良溶磷菌进行液体培养,采用钼蓝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监测溶磷菌培养期间发酵液pH、溶磷量及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菌株MHS7、MHS27、MHS30和MHS49均能分泌乳酸、草酸、苹果酸、富马酸和丁二酸,其中菌株MHS30还能够分泌酒石酸;菌株MHS7溶磷量与pH呈负相关(P>0.05);菌株MHS27溶磷量与pH呈正相关(P>0.05),与分泌乳酸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菌株MHS30溶磷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分泌有机酸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分泌酒石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菌株MHS49溶磷量与分泌丁二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各菌株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溶磷菌的溶磷量与总有机酸量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有效磷增量并不完全由总有机酸量来决定,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对溶磷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菌株溶磷能力与其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含量之间的关系存在多样性,不同溶磷菌株存在不同的溶磷途径。  相似文献   

12.
VA菌根真菌和解磷细菌对红三叶草生长和氮磷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砂培和土培条件下,泡囊-丛枝(VA)菌根菌和解磷细菌双接咎对红三叶草生长和磷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接种解磷细菌对红三叶草菌根侵染率无显著影响,而菌根菌和解磷细菌双接种对红三叶草生长和磷营养改善有正交互效应,且在砂培条件下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部分桑园土壤溶磷菌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江苏省内11个不同地区的桑园土壤,分0cm~20cm、20cm-40cm两个土层,分析了好氧的卵磷脂分解菌和磷酸钙分解菌的分布,同时分析与溶磷菌生长关系密切的土壤有机质和磷素含量。结果表明,好氧生长的卵磷脂分解菌和磷酸钙分解菌在各桑园的分布数量有较大差异,土壤溶磷菌总量在各桑园的分布顺序为无锡西漳>海安双余>镇江小牛山>镇江石马>金坛登冠>宿豫>如皋>徐州>江都曹王>睢宁桃园镇>射阳特庸;上层土样中菌含量明显高于下层土样,能分解卵磷脂和磷酸钙的菌类包含细菌、放线菌和真菌。  相似文献   

14.
6株溶磷菌和4株固氮菌混合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6株溶磷菌和4株固氮菌混合培养,选择最适培养条件即温度,pH和盐分,为确定促生菌的最佳发酵条件和生态适应性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溶磷菌和固氮菌单独培养或混合培养最适温度在25-35℃,混合培养较单独培养生长良好;溶磷菌和固氮菌单独培养或混合培养最适pH为6.5~7.5,在pH7.5~8.5偏碱性环境下,混合培养生长...  相似文献   

15.
溶磷菌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英  芦光新  谢永丽  姚拓  荣良燕  朱颖 《草地学报》2015,23(5):1033-1038
为了研究溶磷菌的溶磷机理,探究溶磷菌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利用PKO无机磷液体培养基对筛选自兰州周边的苜蓿(Medicago sativ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根际的6株溶磷菌进行液体培养,采用钼蓝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溶磷量及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各菌株溶磷量差异显著(P<0.01),有效磷增量在106.53~373.44 mg·L-1之间。供试菌株分泌有机酸的种类主要有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和丁二酸等,但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溶磷菌的溶磷量与总有机酸量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有效磷增量并不完全由总有机酸量来决定,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对溶磷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各种有机酸对溶磷量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鸭茅根际不同部位分离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通过溶磷圈法筛选出9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深入研究。利用钼蓝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结果表明:磷酸钙为磷源时溶磷量在109.47~270.40μg/mL,磷酸铝为磷源时溶磷量在0.00~25.86μg/mL。以磷酸钙为磷源进行动态研究,2次测定的溶磷量不同,测定最佳时间为9~12d。菌株分泌IAA测定结果显示,大部分菌株具有分泌IAA能力,加前体物质色氨酸时菌株分泌IAA能力较未加时大,菌株Da11、Da15在无前体物质条件下分泌IAA量分别达到10.60、10.69μg/mL。综合菌株的溶磷、分泌IAA,认为Da8、Da11、Da15、Da19和Da20等5个菌株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赵树栋  李建宏 《草地学报》2021,29(9):1885-1891
为获得高原早熟禾(Poa alpigena L.)根际优良促生菌资源,从甘南草原采集高原早熟禾样品,从其根际分离筛选具有溶磷、固氮能力的促生菌株,研究其促生特性,并验证其对高原早熟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16S rRNA基因分析法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发现:共分离出32株具有促生作用的菌株,筛选出的5株优良菌株中溶解无机磷菌株有4株,溶有机磷菌株3株,固氮菌4株;5株菌株均具有分泌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的能力,分泌量在9.62~76.16 μg·mL-1之间;待测菌均能提高高原早熟禾幼苗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活力指数,并能促进高原早熟禾幼苗的生长;分类地位鉴定结果表明5株菌中有2株枯草芽孢杆菌,1株蕈状芽孢杆菌,1株不动杆菌以及1株荧光假单胞菌。本研究为进一步的促生菌机理研究和功能微生物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无机磷溶解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对扁穗雀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扁穗雀麦根际溶磷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测定其溶磷、分泌IAA能力及对扁穗雀麦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不同无机磷底物具有选择性,以磷酸钙为磷源时,筛选的溶磷菌株都有溶磷活性,其中Br17的溶磷活性最高;以磷酸铝为磷源时,只有Br1、Br7与Br8具有溶磷活性,其中Br7溶磷活性最高。IAA测定结果显示Br4、Br8、Br17与Br24具有较强IAA分泌能力,添加生长素前体物质色氨酸时菌株分泌IAA能力增强。对培养基pH分析发现,筛选的8株溶磷菌株都为产酸型微生物。将纯化后的溶磷菌接种到扁穗雀麦无菌苗,对根长、根数、株高以及生物产量等性状考察发现接种Br8、Br13、Br17与Br24菌株对扁穗雀麦的根系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主根变短,根数变多。接种Br7、Br8、Br13与Br24菌株促进扁穗雀麦株高增高、产量增加。综合分析,Br24在贵州地区的应用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