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钢件淬火硬化层深度测定方法农业部农机零配件质检中心唐力李萍零件淬火目的是希望得到有较高硬度表层以及具有一定硬化层深度的零件,从而满足零件表面耐磨及受力后有较高的疲劳强度的要求。钢件的感应淬火或火焰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金相法,另一...  相似文献   

2.
<正> 齿轮渗层深度或表面硬化层深度,对齿轮强度和精度具有直接的影响。拖拉机齿轮渗层深度一直沿用下来的经验公式为0.25~0.35m。该经验公式是在过去齿轮心部硬度要求较低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当齿轮心部硬度要求提高时,渗层深度要求应相应作适当调整。 由资料[2]美国格利森公司绘出的齿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农机主要轴类零件,经感应淬火后,对淬火层深度的测量,一般采用硬度法测量感应淬火层深度,即有效硬化层法来作为仲裁的方法。通过大量试验发现,有效硬化层法在测量感应淬火层深度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测量盲区,采用金相法时可避免盲区出现,使用不同种类的硬度计会出现不同结果,极限硬度值越高,偏差越大;对于带状组织感应淬火层深度的测量,两种方法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4.
磨削深度对65Mn钢磨削硬化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普通平面磨床上采用刚玉砂轮对65Mn钢进行了磨削淬硬试验,研究了磨削深度对其硬化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磨削深度条件下,硬化层的马氏体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无显著变化,完全硬化区显微硬度均在810~870HV之间;但随着磨削深度增加,马氏体和碳化物含量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多,完全硬化区厚度增大;在磨削深度为1mm时,完全硬化区厚度可达1.7mm。  相似文献   

5.
骆有东 《农机化研究》2006,(3):141-142,145
用L9(34)正交试验法研究35CrMo旋转接头激光相变硬化工艺参数优化组合,分析了旋转接头激光相变硬化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激光相变硬化层硬度比渗氮淬火提高了30%,耐磨性提高了1倍,表面残余应力为压应力;满足了旋转接头工作要求,为改进旋转接头表面处理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Cr_(12)MoV钢表面通过渗硼+渗硫复合处理,在获得高硬度渗硼层的基础上再覆盖一层减磨性良好的渗硫层,使钢件表层具有理想的复合结构——三层组织(减摩层、硬化层、过渡层),可显著提高抗粘附磨损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固体渗硼+低温盐浴渗硫复合处理工艺简单,不需要复杂设备,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铡草机刀片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对刀片进行单面渗碳和热处理,以达到自磨刃强化目的,但热处理过程中淬火回火后刀片发生了变形。为此,以碳素结构钢Q235为研究材料,选用不同淬火回火工艺参数进行处理,分析比较刀片自磨刃强化处理过程中刀片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8.
激光复合强化提高球铁耐磨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激光淬火处理后的QT800—2强化区域再进行激光冲击强化处理,并对其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进行了对比性实验和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激光淬火冲击复合强化处理后QT800—2的硬度比纯激光淬火处理的硬度增加了18%;其耐磨性分别比软氮化和纯激光淬火处理区域的耐磨性大约提高了3倍和1倍。  相似文献   

9.
运用激光表面强化的理论和技术.对NiCrMo半冷硬铸铁热轧辊材料经激光相变硬化和熔凝处理后,表层分别得到针状马氏体和莱氏体白口组织,硬度由原来的HRC51提高到HRC70左右,提高了材料的耐磨性等各项性能,从而提高了这种廉材料的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土壤切削零件的磨损是属于磨料磨损,它是在土壤(成分包含硬质颗粒和腐蚀介质)中服役的。通过试验室磨料磨损和田间耕作磨损试验,发现较弱的冷加工硬化,对这类磨损影响不大,甚至观察不出来。强烈的冷加工硬化虽然提高了零件表面硬度,但会引起土壤切削零件耐磨性下降趋势。 冷加工硬化对土壤切削零件表面硬度的提高,它与零件的合金材料本身的相变硬度的提  相似文献   

11.
对316不锈钢进行激光冲击处理,研究LSP后试样表面的力学性能,包括显微硬度、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应力,同时进行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比较了LSP前后试样接触疲劳的S-N曲线.结果表明:LSP能显著提高表面显微硬度,当激光单脉冲能量为6 J时,显微硬度增大20%;激光冲击影响层深度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大而增大,激光能量为6 J时影响层深度约为0.9 mm;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呈上升趋势,从0.41 μm增大到1.91 μm;LSP在316不锈钢表面产生高达280 MPa的残余压应力幅值.滚动接触疲劳试验表明:LSP能有效改善316不锈钢的接触疲劳性能,未冲击的试样在接触应力为848 MPa和708 MPa时,疲劳寿命约为4.72×104次和1.08×105次,激光冲击后,在相同应力条件下试样的疲劳寿命分别提高了2.1%和15.0%.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运行过程中卧式TMR搅拌机刀片易磨损问题,以刀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直读式火花光谱仪对不同刀片试样进行元素检测,并使用MMQ-02G型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刀片试样进行磨损试验,其中重点通过三维形貌仪对试样磨痕形貌、宽度与深度进行检测分析,探讨不同元素对刀片磨损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较多锰、氮元素刀片试样的摩擦系数最低,磨损率达到最低值0.0025 mm~3/(N·m),该刀片试样中锰、氮元素与基体相溶形成固溶体,对刀片进行固溶强化作用提高试样表面的强度和硬度,从而改善材料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找到在实际应用中评价表面强化层的力学性能的量化计算依据,通过B-C r-RE共渗技术处理后的45钢试样的力学性能试验,测得了表面破损时所对应的压力,利用文中提出的模型,得出了渗层破损时,基体处于屈服阶段的结论,求出了渗层的抗压极限。并可利用将表面强化层与基体联合起来考虑处理的方法,分析其他表面强化层的不同受力状态。  相似文献   

14.
以未经过表面工艺强化的低强度汽车前桥和经过表面工艺强化的高强度汽车变速箱齿轮为对象.对汽车零件经过疲劳极限以下小载荷强化前后,表面硬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微观原因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小载荷强化后,低强度前桥的表面硬度随着其强度的提高而提高;高强度变速箱齿轮的表面硬度随着其强度的提高而降低;小载荷强化所引起的结构微观组织变化是其表面硬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对于汽车零件表面硬度的变化而言,强化和损伤的作用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15.
用循环淬火的方法对两类渗硼粉碎机锤片表层硼化物层的脆性进行了对比,发现淬火时硼化物层受到拉应力的作用而发生龟裂,与渗硼层相比,硼铬稀土共渗层的脆性明显降低。用显微硬度压痕结合声发射法对脆性进行检测,以及两种渗硼粉碎机锤片的使用结果都证明了此结论。因此,循环淬火工艺可定性评价表面耐磨硬化层的脆性。  相似文献   

16.
饲料粉碎机锤片磨损特征与自磨刃强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粉碎机锤片磨损钝化过程中形貌变化对加工效率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锤片自磨刃强化处理的工艺方法。采用气体渗碳方法对粉碎机锤片两侧面进行渗碳处理,对锤片端面及轴孔作防渗处理,配合相应的热处理工艺,使锤片两侧刃和刃间形成不同的金相组织,两侧刃的硬度远大于刃间硬度。经生产试验证实,在锤片的整个工作过程中不形成断面圆角,保持了对物料的正面打击和棱角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旋耕刀用65Mn钢表面渗铬工艺优化及其耐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大耕深旋耕作业对旋耕刀提出的表硬心韧的要求,将表面渗铬处理引入旋耕刀制造中,以渗层厚度和表面硬度为评价指标,优化了旋耕刀用65Mn钢的渗铬工艺参数,考察了最优工艺参数下渗铬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并与旋耕刀现有工艺(淬火+低温回火处理)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在一定实验条件下,65Mn钢表面渗铬处理的最优工艺为950℃ ×9h;经渗铬处理后,65 Mn钢表面形成厚度达14.7 μm、硬度达1 786.8 HV0.1的连续且致密的渗铬层,其耐磨性较65Mn钢淬火+低温回火处理提高了近1倍.  相似文献   

18.
激光冲击强化2024-T3铝合金的数值模拟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面冲击坑深度和残余应力大小是评价激光冲击强化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激光冲击强化2024-T3铝合金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拟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处理,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数值模拟的冲击坑深度和试验值相差为5.78%,模拟的表面残余压应力的最大值与试验所得的数值偏差为2.7%。  相似文献   

19.
柴油机缸套双向旋转浅表层激光强化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柴油机缸套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剖析了高频淬火工艺和早期的激光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并应用新的激光处理方法对缸套进行表面强化 ,使激光的扫描硬化轨迹在缸套内表面形成了网状的硬化带。利用输入功率为 12 0 0 W、光斑直径 3 mm、螺距 3 mm的规范对缸套进行加工 ,形成宽小于 2 .5 mm、深小于 0 .2 5 m m的网状硬化带 ,能使缸套的使用寿命提高 7倍 ,并有利于下一次的修理  相似文献   

20.
在井式渗氮炉中进行周期式抽真空气体渗氮工艺试验,选取不同的渗氮温度、渗氮时间、氨分解率和抽真空频率等工艺参数,检测渗氮后试样渗氮层的硬度和组织结构。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渗氮层厚度随渗氮温度增加而增加;渗氮层表面硬度和渗氮层厚度随渗氮时间增加而增加;渗氮层表面硬度和渗氮层厚度随氨分解率增加而降低;渗氮层表面硬度和渗氮层厚度随抽真空频率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