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阔叶树材导管分子螺纹加厚的电镜观察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产177科阔叶树(隶45科132属)木材构造的电镜观察中筛选出51种(隶20科44属)木材的导管、维管管胞内壁上具有螺纹加厚,对所观察到的螺纹加厚进行了比较,在国外学者将螺纹加厚分为三种类型的基础上,近一步分为四种类型:1.分枝型;2.不分枝型;3.涡流型;4.附物型。其中分枝型和不分枝型又分为Ⅰ型和Ⅱ型。同时对螺纹加厚的形成和分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以白皮松(Pinus bungeana)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细胞壁组织化学染色等木材解剖学方法,探究木质部分化中轴向管胞与射线细胞的微观构造特征变化及其木质化进程。组织离析与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木质部分化中轴向管胞在细胞扩大后其细胞长度基本稳定,随着木质部的分化,射线管胞的细胞壁厚度不断增加,而在当年生木质部中未发现射线薄壁细胞的细胞壁加厚。木质素的自发荧光及其特异性染色分析结果表明:轴向管胞的木质化进程开始于次生壁S1层加厚阶段的胞间层与细胞角隅,射线管胞的木质化进程与轴向管胞类似,在当年生木质部内射线薄壁细胞未发生木质化。木质部分化过程中管胞(轴向、射线)与射线薄壁细胞的细胞壁加厚及木质化进程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别对凉水地区的红皮云杉天然林和帽耳山地区的红皮云杉人工林的管胞性状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管胞长度、管胞直径和管胞壁厚度在各年轮间都存在显著差异。管胞的性状从隋心到树皮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天然林中,管胞各性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人工林中,管胞长度和管胞直径呈明显的正相关,但管胞长度和管胞直径分别与管胞壁厚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天然林和人工林相比,管胞长度和管胞直径都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在15年生以前,人工林的管胞壁厚度稍大于天然林。  相似文献   

4.
人工倾斜火炬松3年生苗木应压木的解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梅  刘盛全 《林业科学》2012,48(1):131-137
以3年生火炬松苗木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节开展人工倾斜树干试验,将苗木分成5组(每组12株),与垂直方向倾斜成不同的角度(0°,15°,30°,45°,60°),苗木生长4个月后开始测定不同倾斜角度下火炬松应压木的解剖性质,分析不同倾斜角度下火炬松应压木解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管胞壁变厚,管胞形状变圆,胞间隙逐渐增多、增大,螺纹裂隙逐渐变宽、加深,其中30°以后应压木典型特征非常明显。2)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管胞长度先减小后增大,30°达最小值;管胞宽度先减小后增大,45°达最小值;双壁厚先增大后减小,45°达最大值。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倾斜角度对管胞长度、宽度及双壁厚影响均极显著。3)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微纤丝角度先增大后减小,30°达最大值。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倾斜角度对微纤丝角度影响显著。4)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管胞比量及木射线比量呈波动变化;树脂道比量先增大后减小,30°达最大值。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倾斜角度对树脂道比量影响显著,而对管胞比量及木射线比量影响不显著。5)从不同倾斜角度下各种解剖性质的变化趋势来看,30°~45°为应压木解剖性质形成的重要转折点,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广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lata)良种及普通种8年、9年、10年、11年和16年生木材的管胞长度、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管胞双壁厚、管胞腔径比和管胞壁腔比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材性与林龄呈正相关,不同林龄之间其管胞长度、宽度、长宽比和双壁厚差异均显著,但良种杉木材的管胞腔径比和壁腔比无显著差异;良种杉木材性未随着生长量的快速增加而变差,8~11年生良种杉木的材性指标明显优于普通种,其木材利用率也相应高于同龄的普通种杉木材;10年生以后良种杉木的管胞形态综合评分处于中上水平,即使进行短周期经营其材性指标也符合相关加工利用参数要求。  相似文献   

6.
火炬松不同种源纸浆材材性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火炬松31个种源引种栽培在浙江富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实验林场,研究表明该批种源间10年生树木生长量和纸浆材材性因子如晚材率、管胞形态特征值(管胞长度、宽度、腔径、壁厚、长宽比、腔径比、壁腔比)、管胞S2层微纤丝角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着显著差异,木材主要化学成分中纤维素和木素含量种源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而戊聚糖和苯醇浸提物含量种源间差异不显著.这些材性特征除了木材化学性状因子外,均受中等以上程度遗传控制.木材纤维素、木素、戊聚糖和苯醇浸提物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088、0.003、0.340和0.307,其余性状广义遗传力均大于0.50.引种地栽培环境对木材性状有显著影响.种源原产地纬度与树木生长量、管胞宽度、管胞直径和管胞微纤丝角呈负相关,与晚材率、木材密度呈正相关.31个种源树木胸高直径与管胞长宽比、管胞壁腔比、木材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管胞宽度、管胞直径、管胞腔径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人工林杉木选育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以3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管胞长度、宽度和长宽比以及单根管胞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管胞长度、长宽比、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在株内径向由髓心向外逐渐增大,在株内纵向1.3~5.5 m段自下向上逐渐增大。管胞的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与管胞长度、长宽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杉木无性系管胞形态和单根管胞拉伸性能在幼龄与成熟时期材性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学角度对沙棘和沙枣的木材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两树种具有的共同特点为 :生长轮明显,半环孔材,具单穿孔,导管间纹孔交互排列,无分隔木纤维,导管较窄, 环管管胞和纤维状管胞具螺纹加厚,轴向薄壁组织缺失或很少.所选树种明显区别是射线类型、宽度和叠生排列方式:沙棘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细胞和导管分子具有明显的叠生排列方式,但沙枣的叠生排列不规则;沙棘射线为异型,1~2列,沙枣射线为同型,2~5列;并且二者之间数量化指标有差异,沙棘导管频率较大,导管分子较短及导管管孔较小,因此V和M值也较小,更能适应干旱环境.两树种导管分子长和纤维长的水平变动不规律,并且树种间和同一树种个体间差异显著.本文最后对该树种的解剖学特征和沙漠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讨论 .  相似文献   

9.
研究林木家系间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遗传变异情况,并从中挑选优良家系,为林木生长及材性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以福建霞浦国有林场40个柳杉全同胞家系子代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和材积)和材性性状(比重、心材率、偏心率、树皮率、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和管胞长宽比)遗传变异特点。结果表明:1)柳杉不同家系间树高、胸径、树皮率、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和管胞长宽比均达到了差异极显著水平,比重、材积性状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而木材心材率和偏心率则差异不显著;2)比重、材积、偏心率、树皮率、树高、胸径、管胞长度、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均受到中等及中等以上遗传力控制;3)柳杉树高与胸径、材积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胸径与材积、管胞长度、管胞长宽比存在显著水平正相关,材积与管胞长度、管胞长宽比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4)以胸径和比重作为简单指数选择法的选择性状,计算出各家系选择指数值I值,按10%入选率,选出I值最高的4个家系,分别是34#(7-3)、3#(6-2)、2#(7-5)和20#(20-10)。这些结论可为柳杉生长及材性改良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油松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徐有明 《林业科学》1990,26(4):337-343
本文研究分析了山西中条山产地油松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管胞长度自髓心向外,首先迅速增加,13年后管胞长度增加缓慢,20年后保持相对稳定。管胞长度沿树干主轴自基部向上逐渐增加,5.3m高处最长,然后向上变短,树冠区域管胞长度最短。形成层原始细胞长度随着原始细胞年增大,开始递增,达到最大值后又递减。管胞直径、胞壁厚度自髓心向外增加。管胞直径轴向变化由树干基部开始向上增大,然后又减小。管胞长宽比、壁腔比的径向变异与管胞长度的径向变异模式相似。生长轮内管胞长度从早材到晚材,开始减小,然后增加,最小值位于早晚材过渡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