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船式旋耕埋草机螺旋刀辊作业功耗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开发了功耗测试系统。采用相位差原理,对船式旋耕埋草机的螺旋刀辊进行了中稻收获后的水田适度耕整与秸秆埋覆还田功耗试验。在功率测试平台上对测试系统进行了标定,结果显示系统测量误差在5%以内。在田间对螺旋刀辊作业功耗进行了实时检测,通过分析各因素对功率消耗的影响,得到了船式旋耕埋草机较优作业模式:实行2次耕整,刀辊转速310r/min,其中第1次作业耕深55mm,其平均作业功耗为7.13kW,第2次作业耕深达到110mm,其平均作业功耗为7.59kW,两次耕整后秸秆埋覆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2.
人字型水旱两用旋埋刀辊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适应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多熟制稻作区的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降低现有组合刀辊的作业功耗和轴向负载,开展了螺旋横刀排列方式及结构参数的相关研究。根据对刀辊轴向受力的理论分析,提出平衡刀辊轴向力的初步方案,采用离散元软件模拟不同排列形式的螺旋横刀对土壤的切削过程,仿真结果表明,人字型排列方式的轴向受载稳定性与切削阻力优于锯齿型和交错型。基于人字型排列原则,重新规划旋耕刀的布局并设计配套刀盘,形成一种人字型水旱两用旋埋刀辊。为了进一步降低刀辊功耗,建立螺旋横刀切削土壤的数学模型,分析安装角与刀宽对切削阻力及秸秆埋覆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优化。为验证刀辊优化后的区域适用性及减阻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人字型水旱两用旋埋刀辊适用于大多数水稻田的秸秆埋覆与土壤耕作,其中耕深均值为18. 10 cm、耕深稳定性系数均值为92. 75%、耕后单幅平整度均值为2. 00 cm、秸秆埋覆率均值为92. 60%,均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在不降低秸秆埋覆率的前提下,人字型刀辊较交错型刀辊降低功耗0. 34%~17. 01%; 50°安装角的螺旋横刀的刀辊较35°安装角螺旋横刀的刀辊降低功耗6. 81%~16. 46%,达到了优化目的。  相似文献   

3.
水田高茬秸秆还田耕整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设计了一种双轴水田秸秆还田耕整机。阐述了该机工作原理及其总体结构设计,并进行田间试验检测其性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可一次性实现水田高茬秸秆的埋覆还田、旋耕碎土、平整地表等多项功能,耕深158.7 mm,耕深稳定性为84.86%,秸秆埋覆率94.19%,耕后地表平整度25 mm,生产率0.87 hm2/h,能够满足水稻播栽对耕整地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4.
稻麦秸秆综合利用有多种途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提高土壤地力、减少焚烧、以快捷的方式大量处理秸秆的最有效手段。1机型与特点稻麦秸秆还田机是在旋耕机的基础上,根据秸秆还田和耕整地的农艺要求,对旋切刀的形状与排列、刀辊的转速、埋草与防缠草性能等优化设计而形成的新型耕整地农机装备。  相似文献   

5.
为了检测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田间作业适应性能,对水田秸秆还田耕整机开展水稻秸秆田块的田间试验研究,得到该机具对田块及秸秆的适应范围;开展机具结构参数(刀辊结构),作业参数(前进速度、刀辊转速、耕深)等因素对耕整作业性能的田间试验研究,获取该机较优作业参数范围,为机具的田间作业提供参考;进行机具实际应用调研测试,为机具的进一步优化设计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稻秸秆深埋整秆还田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我国水稻秸秆还田机械普遍存在的耕作深度浅、秸秆还田深度不满足农艺要求、旋耕部件缠草严重等问题,运用旋耕理论和数值计算分析方法设计了水稻秸秆深埋整秆还田装置。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壤颗粒进行假设,运用离散元法建立土壤颗粒力学模型,应用EDEM软件进行整秆还田仿真虚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耕深在20 cm时,土壤表层覆盖率为93.87%。通过土槽台架试验得到:在作业速度为1.25 km/h、刀辊转速为237 r/min时,耕深可达到22 cm,地表以下15~20 cm翻埋的秸秆占秸秆总量的80%,秸秆还田率为91.63%,同时刀辊轴不缠草。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深度达到水整地环节的要求,秸秆还田率较高。通过虚拟仿真和台架试验相互验证,证明新型整秆还田装置一次作业可实现切土、碎土、埋草、压草及覆土的功能,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7.
水稻秸秆反旋深埋滑切还田刀优化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稻秸秆深埋还田时,还田刀作业功耗过高和缠草的问题,结合还田机作业过程,分析还田刀功耗过高和缠草的原因,设计了一种反旋深埋滑切还田刀。使用阿基米德螺旋线设计还田刀侧切刃,提高还田刀的滑切性能,计算并验证侧切刃曲线的动态滑切角满足土壤-秸秆滑出还田刀的条件,使用圆弧曲线设计还田刀正切面,以耕宽和正切面安装角为依据确定圆弧半径为60mm。运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进行了反旋深埋滑切还田刀与传统还田刀的仿真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反旋深埋滑切还田刀的秸秆还田率、抛土性能与传统还田刀基本一致,作业功耗降低18.19%,选取留茬高度、刀辊转速和机具前进速度为影响因素,选取作业功耗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影响还田机作业功耗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刀辊转速、机具前进速度、留茬高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率为20%~30%,地表秸秆覆盖量为336~353g/m2,拖拉机作业速度为低速一挡(1.5km/h),刀辊转速为250r/min时,秸秆深埋滑切还田刀作业后,平均耕深为18cm左右,秸秆还田率为87.9%~89.7%,地表平整度为2.1~3.7cm,作业指标均满足秸秆还田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8.
1GH系列水田秸秆还田机是由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研究开发的新产品。现有175型、180型、200型及220型,可与多种型号拖拉机配套使用。该机采用了复合式埋草刀具和弹性拖板装置。集旋耕、碎土、切草、埋草和平整土地一体。可直接将稻、麦的整秸秆、高留茬或绿肥等农作物茎秆一次性直接埋覆还田。秸秆还田有利于插秧机和人工栽植水稻。另外,该机通过更换刀具,可适用旱地旋耕,从而实现了以一机多用功能,有利于提高机具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9.
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刀辊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长江中下游两熟制地区土壤黏重板结,传统秸秆还田耕整机作业质量不理想、刀辊易缠绕和功耗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刀辊。基于滑切原理设计了等滑切角二次切刀,阐述了刀辊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了二次切刀减阻程度及主要作业参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功耗和秸秆掩埋率影响显著性由大到小分别为刀辊转速、耕深、作业速度和耕深、作业速度、刀辊转速,对秸秆粉碎率和碎土率影响显著性由大到小为刀辊转速、作业速度、耕深,通过软件分析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耕深12. 7 cm,作业速度0. 7 m/s,刀辊转速273 r/min。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参数组合下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功耗、秸秆掩埋率、秸秆粉碎率和碎土率分别为31. 9 k W、93. 1%、87. 5%和78. 3%,与软件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分别为4. 7%、1. 4%、1. 9%和2. 6%。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功耗和秸秆掩埋率较水旱两用秸秆还田耕整机分别低8. 8%和2. 3%,秸秆粉碎率和碎土率分别高3. 0%和6. 1%。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1GK-210型水旱两用旋耕机,介绍了其总体结构,确定了主要技术参数,并创新性设计了旋耕刀辊和托板装置。该机既适合于南方中性以上黏土性质的水田,能一次完成翻耕、埋茬、碎土、起浆和平地等多项作业;也适用于旱地粮食作物秸秆还田作业,耕整效果满足粮食作物种植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麦秸秆还田,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禁烧难题,但秸秆还田后,特别是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技术之间的因果关系,需深入分析研究。1田间耕整及埋草技术目前小麦收割后一般使用拖拉机旋耕耕整作业,水稻种植为插秧、直播、抛秧3种稻作法。麦秸秆机械化还田要解决的是麦草还田经拖拉机旋耕后要适合上述3种稻作方式,试验、示范表明拖拉机耕整后的埋草率是决定麦秸秆还田技术实施应用的重要技术指标。耕田面还草状态、田块浸泡水层、旋耕深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旋耕式耕整机在稻-油或稻-稻-油水旱轮作的油菜种植模式下进行耕整地作业易存在整机通过性、适应性差,旋耕装置作业碎土率低、刀辊易缠草、秸秆埋覆性能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驱动圆盘犁与双刃型旋耕刀组合式耕整机。提出先主动犁耕后双刃旋耕、两侧开畦沟的工作方式,分析确定了驱动圆盘犁组主要结构参数以及驱动圆盘犁组-开畦沟前犁布局方式;分析确定了一种应用于驱动圆盘犁与双刃型旋耕刀组合式耕整机的双刃型旋耕装置关键结构参数。依据滑切原理确定了具有长刃部和短刃部的双刃型旋耕刀片关键结构参数;根据驱动圆盘犁组结构布局确定了双刃型旋耕装置为双头螺旋线排列方式。利用离散元仿真方法分析了整机的秸秆埋覆性能以及对土壤耕层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机作业平均秸秆埋覆率为94.69%,且整机作业后土壤耕层混合均匀。在秸秆留茬量不同的两种工况下进行田间性能试验,田间性能试验表明,驱动圆盘犁与双刃型旋耕刀组合式耕整机作业后平均秸秆埋覆率为96.45%,平均碎土率为95.30%,犁组不堵塞,刀辊不易缠草,机组通过性好;田间播种试验表明,整机播种后油菜出苗均匀,整机作业各项指标均满足稻茬地油菜直播种床整备要求。  相似文献   

13.
水稻水直播机械化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直播生产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笔者近些年的研究与实践,遵循农机与农艺密切结合的原则,重点阐述了直播稻生产过程中的适度耕整、适时匀播、合理促控和综合防治4大关键技术。围绕关键技术的实施,介绍了笔者最新研制的船式旋耕埋草机和水稻播种施肥机。前者能实现水田适度耕整、秸秆埋覆还田;后者能实现地表平整、开沟作畦、底肥深施、均匀条播。两种机械技术与栽培技术有机结合,为当前水稻水直播生产提供了先进适用的装备。  相似文献   

14.
旋耕刀排列方式对反转旋耕机作业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秸秆还田作业为背景,研究反转旋耕机刀辊排列方式对作业性能的影响。为此,设计了4种刀辊排列方式,分别为螺旋排列、人字排列、双人字排列及正人字排列,从旋耕作业主要性能指标及秸秆还田指标去分析。结果表明:①功耗方面刀辊排列方式影响比较明显,在耕深稳定性、碎土率、植被覆盖率方面,刀辊排列方式影响并不明显;②在秸秆分布方面,4种排列方式对于机具作业影响基本相同,都未到达秸秆深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水田整秸秆还田机械─—旋埋机南方水田整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是将秸秆还田技术与使用水田旋耕埋草机技术相结合获得最佳效益的技术。旋耕埋草机是实施该技术的关键工具。它是一种旋耕与埋草同时作业的水田耕作机具,将农作物秸秆完整地直接进行埋覆,省去了切铡等秸秆处理...  相似文献   

16.
水稻秸秆全量深埋还田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稻秸秆全量深埋还田机作业时刀辊前方壅土问题,结合水稻秸秆全量深埋还田机作业过程,分析作业过程中刀辊前方壅土原因,通过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建立在加速阶段及抛运阶段土壤颗粒与还田刀间相对位移模型及在空转阶段土壤颗粒运动模型,利用Matlab对已建立模型求解,确定还田刀的弯折线角为55°、刀辊转速为190 r/min、还田刀弯折角为77°、还田刀宽度为80 mm,并对整机进行配置。以前进速度、留茬高度、离地间隙作为影响因素,以还田率、碎土率、地面平整度及耕深作为响应指标,设计田间试验,并在相对潮湿、粘重的土壤环境下进行适应性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全量深埋还田机可在牵引功率66 k W、留茬高度不大于260 mm、作业速度不大于3 km/h的作业条件下完成作业,还田率达到85%,碎土率与地面平整度均达到95%,前方壅土现象得到明显减轻,且能在相对潮湿、粘重的土壤环境下进行作业,各项指标均优于农艺要求,证明了机具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香蕉秸秆含水率高、脆性大、富含纤维素,而现有的香蕉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率低、能耗高且茎秆纤维易缠绕粉碎刀辊。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异向双辊式香蕉秸秆粉碎还田机,介绍该机的总体设计方案,确定粉碎装置、传动系统、限深装置的结构和主要参数。田间试验表明:该机器在田间作业时,当刀辊转速为1 600 r/min,前进速度为12.9 m/s,粉碎刀片长度为124 mm时可达到最优工作状态,此时平均工作效率为0.437 hm^2/h,高于性能指标0.400 hm^2/h;机器平均粉碎合格率为97.09%,大于行业标准94%,达到秸秆粉碎还田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8.
1GH—175型水田秸秆还田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GH—175型水田秸秆还田机可与37~48kW轮式拖拉机配套使用,通过采用复合式刀具和弹性拖板装置,集旋耕、碎土、切草、埋草和平整土地于一体,采用该机作业,可将稻麦的整秸秆、高留茬和绿肥等农作物秸秆一次性直接埋覆还田,是提高工效、抢抓农时、改良土壤、增强土壤肥力、保水保肥、节本增产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1作业技术规范1.1适量还田。随着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秸秆的产量也随之增加。如果全部用于还田,容易出现烧苗现象。因此,秸秆还田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量为好,一般控制在3000~5250kg/hm2范围内为…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机在水田耕整机的基础上增加了埋草覆盖装置,集旋耕、碎土、切草、埋草和平整土地等功能于一体,特别适用于在联合收割机收获后留秸秆和高留茬的水田进行整地及秸秆还田作业,是提高工效、抢抓农时、改良土壤、增强土壤肥力、保水保肥、节本增产,实现水田秸秆还田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在作业时应把握以下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现有秸秆还田机具作业效果不理想,秸秆埋覆深度浅等实际问题,设计一种多功能组配式耕种复式作业机,一次进地实现犁翻、旋耕、施肥、播种等多项作业。重点介绍整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确定机具关键部件的结构形式和主要参数。通过试验表明,该机具工作性能稳定,秸秆埋覆效果好、播种深度均匀一致,作业效率高,能够满足旱田秸秆还田复式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