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婚姻和家庭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男女个人以及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利益紧密相连,而且还影响、制约着社会联系和社会活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传统有不同的婚姻和家庭方式。裕固族的婚嫁仪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目的在于描述裕固族婚嫁仪式,找寻其婚嫁仪式的深层蕴涵,并试图通过婚嫁仪式的分析对裕固族文化的独特性做出尝试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伊犁河流域一个哈萨克族村落的婚嫁消费进行调查,探讨哈萨克族婚姻支付、婚姻中介、通婚范围以至婚姻的缔结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分析哈萨克族婚嫁消费的特点,从补偿与互惠、身份建构和家族与社会交往等方面阐述了哈萨克族婚嫁消费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婚嫁彩礼也在不断上升,高额彩礼现象比比皆是。一方面高额彩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使女性权力得以改善,并通过物质补偿女方家庭的方式,为女方父母养老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高额彩礼也导致男性家庭因婚致贫,父母养老问题突出,甚至有的适龄男青年因贫而无法娶妻,不利于农村的和谐发展。因此,正确对待传统习俗,理性看待婚嫁费用问题,拒绝互相攀比的恶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婚嫁习俗,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宿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浙江省作为我国民宿发展的先驱,目前在省内多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民宿集群。这些各具特色的民宿集群利用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构建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浙江省为例,探究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构建的影响因素以及民宿集群对于品牌形象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农耕文化。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战略地位显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准确研判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乡村演变态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乡村生态文明、推进"三农"工作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现代农业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现代农业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现代农业创新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对目前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生发的文化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存续和弘扬优秀文化基因,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生态适应性本属于生物研究的一个范畴,在"美丽乡村"建设视阈下我们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也要遵循自然、社会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其不仅可以使旅游者亲近自然,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运用需求理论分析,将被调查者的年出游频率作为衡量乡村旅游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找出影响人们乡村旅游需求的关键性因素,并对其进行探讨分析。主要选取乌鲁木齐市居民作为调研对象,利用获得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有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乡村旅游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民的收入水平、获取乡村旅游信息来源的方式以及可自由支配时间等是影响乡村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政府以及各个相关部门应当大力扶持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而从事乡村旅游的主体需加强口碑宣传以及研究消费者的特征,合理开发、整合乡村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182-183
随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不断推动完善乡村基层建设逐步成为了一项新的重要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昭示着我国农村社会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飞速发展时代。而加强乡村的基层党建工作建设不仅仅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全面落实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政治性保障。通过对于舟山市乡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挖掘新时期乡村基层党建中制度、体系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不断提升党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促使农村基层党建更好地引领乡村一切工作。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是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更好地推动志愿服务乡村事业,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模型,揭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对645份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发现,价值提升、个人规范和自我效能对志愿服务乡村意愿存在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和困难情况对志愿服务乡村意愿存在负向影响;知晓程度和社会压力对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婚嫁消费的合理化和文明化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本文以邳州市戴圩镇的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近十年苏北农村存在婚嫁消费过高,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在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增加农民实际收入、改变婚嫁消费观念以及政府采取法制手段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改善农村婚嫁消费过高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征程,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此基础上,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延伸与实践,对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其相关研究备受关注。而乡村旅游与特色乡镇是美丽乡村系统的有机构成,其发展更显重要。本文基于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概述,以此为视角,在对扬州发展乡村旅游与特色乡镇现状作出分析的同时,就其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曾琼霞  袁香香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633-4634
通过分析影响旅游的经济发展、人口社会、交通网络和工具、居民出游行为4大因素来对上海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优势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个喻义的公式来归纳上海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空间:(乡村休闲旅游出行愿望×人口潜力×居民经济能力)都市圈=上海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晏阳初先生作为我国的一个现代教育家,其事迹影响深远;尤其是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对于他的家乡巴中地区的农村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启发作用和极具价值的社会现实意义。巴中地区是我国西部农村的一个典型写照,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很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用晏阳初先生成功的乡村建设理论来指导巴中农村经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工程以后,随着汉江襄阳段崔家营水利枢纽的兴建,汉江水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特色各异的乡村旅游资源沿汉江轴线组合形成一个大尺度的线性风光带,使分散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成为一个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为一体的运河遗产廊道。基于此,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在遗产廊道视野进行了汉江乡村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表明,汉江遗产廊道乡村旅游适宜性的影响因素主要由廊道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廊道生境条件和旅游保障条件及发展潜力四个因子构成。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一词出现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虽起源于西方,但就其内容而言,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几千年来,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乡村社会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社会资本,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乡村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资源,将会对中国乡村社会继续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资本的现状及其特征的分析,来说明乡村社会资本对中国乡村社会发展以及乡村现代化可能产生的各种效应,以便对乡村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解决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一直都承载了重要的功能作用与社会属性,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及生存的空间。从客观角度来看,乡村景观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综合体现,它对于现代园林设计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在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结合部分乡村景观元素,能够让风景园林更为饱满,并能够赋予其一种清新、淳朴的气息。基于此,本文对乡村景观进行了综合性阐述,并分析了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意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乡村作为以农林渔牧经营为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人的活动为主导,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制约与补偿,形成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本文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乡村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探讨生态景观作为乡村生态基础设施的营造路径。通过梳理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乡村生态景观的自然性、经济性、社会性等基本属性,辨析其空间范畴、要素与功能、权属与生态权益等基本框架,厘清乡村生态景观营造的基本脉络和影响因素。以张家口市崇礼区石窑子乡为例,构建涵盖韧性评估、保育修复、价值转化、管控能力的乡村生态景观营造路径,针对林草交错地区的乡村生态条件和村庄发展特点,进行生态景观的韧性评估,划分林草植被恢复、农林机制重塑、村庄聚落人居3个区域,并提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和生态管控能力提升策略,以期优化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方法,为乡村生态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探索规模生猪养殖户生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表明,养殖户生态生产行为受到生态生产态度、行为效果感知和社会情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生态生产态度和行为效果感知作为主要心理归因,影响养殖户的生态生产意向,进而影响其生态生产行为;社会情境因素是生猪养殖户生态生产行为实施的重要外部因素,调节"意向-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度。  相似文献   

19.
乡村集市的文化功能,是指乡村集市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通过自己的活动对主体本身产生一定的现实影响,从而体现自身在社会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简而言之,乡村集市的文化功能就是在生活实践中乡村集市对农民、乡村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文化作用。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发展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乡村集市作为促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对于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这一古老文化形式,挖掘和发挥乡村集市的文化功能,实现乡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组织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社会组织自身资源禀赋的考量以及乡村的发展现状,利用扎根理论和NVIVO软件对影响社会组织有效嵌入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内部管理、资金、人员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社会组织嵌入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为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正确认识到社会组织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建立起乡村振兴集体行动机制、构建乡村振兴人才网络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及资金筹集渠道,构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促进社会组织的有效嵌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