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发挥土居拮抗菌作用防治棉花枯黄萎病Trichoderma等棉花枯黄萎病原菌的拮抗菌在有机质丰富、含碳量高,又是好氧的表土层中能充分活化,抑制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传统作法将棉秆或堆肥翻到耕作层下层,不能发挥拮抗菌的防病作用。原因为:(1)土壤中可被气体...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3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棉花品种进行种子引发、丸粒化、引发+丸粒化+灌根3种方式处理,同时在棉花黄萎病鉴定圃调查拮抗菌3种处理方法的田间防效,确定拮抗菌最佳应用方式为“引发+丸粒化+灌根”,接菌浓度为1×109 cfu·mL-1;拮抗菌处理对3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棉花品种第一次发病高峰的黄萎病田间防效可达30%~70%.初步建立了一种棉种携带拮抗菌制剂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中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1987—1988年在睢县董店乡五里庙村进行麦秸覆盖大豆栽培试验,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大豆品种为豫豆7号。麦秸(麦糠)粉碎成5cm左右于大豆2片复叶期均匀施于地表。设5种麦秸用量(公斤/亩):100、150、200和250,不覆盖为对照,大区示范田覆盖量150。小区面积16.7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试验和示范田为地力均匀的淤土,肥力中等。  相似文献   

4.
棉花枯黄萎病生物防治新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国内外棉花枯黄萎病生物防治的研究作了总结,论述了利用生防细菌、生防真菌和微生物肥料与枯黄萎病菌之间的寄生和拮抗等关系,直接杀死或抑制根际微生物区系中枯黄萎病原菌,减少其种群数量;同时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棉花生长等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麦糠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用于覆盖土壤有培肥地力、保持水分和提高通透性的作用,施用不同量的麦糠覆盖麦套花生,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试验证明,麦糠覆盖量≥2250kg/hm 2 时,对花生地上和地下部的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棉田施入麦秸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田施入麦秸的增产效果①刘凤琴河南省太康县农业局461400为了探索棉花早发不早衰和解决棉花多结桃、少脱落的问题,1996年在老增镇刘屯西村7.87hm2棉田进行了麦糠、麦秸的田间试验示范,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在当年阴雨连绵,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仍获...  相似文献   

7.
目前,防治棉花黄萎病尚无十分有效的方法。在当前缺乏黄萎病抗性基因的情况下,选育抗病品种短期内还难以凑效。据国外报导,土壤习居的木霉菌对黄萎病有抑制作用,且无有害影响。为寻找多种途径防治病害,1980年,我们进行了木霉菌对黄萎病菌室内拮抗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寿光县是麦棉集中产区,农户家中陈积麦糠甚多。1988和1989连续两年,在东埠乡任洼村进行了棉田沟播覆盖麦糠试验,均有一定增产效果。棉田播沟覆盖麦糠,即先开沟,沟宽20厘米,深5~6厘米,再顺沟浇底墒水,然后点种覆土,再顺播种沟撒盖用水拌湿的1.5厘米厚的麦糠。试验分播沟覆盖纯麦糠、  相似文献   

9.
花生田覆盖麦糠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收获脱粒后遗弃的芒壳(麦糠),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用于覆盖土壤有培肥及提高通透性、保肥保水和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1980年,莒县棋山乡车峰峪村在进行春花生高产攻关栽培时,花针期采用覆盖麦糠的措施,促进了千斤高产的实现。根据以上经验近年在该村继续进行花生覆盖麦糠栽培试验,同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 一、试验方法 供试花生品种为鲁花9号,于5月1日播种。麦糠于7月初花生尚未封垄时均匀施于地面。设3种麦糠用量(公斤/亩,下同)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在鲁西地区(35°30'N)采用培育壮苗、浇越冬水、冬季覆盖麦糠、麦草等措施,可使苎麻安全越冬丰产。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在鲁西地区(35°30N)有用培育壮苗、浇越冬水、冬季覆盖麦糠、麦草等措施,可使苎麻安全越冬丰产。  相似文献   

12.
麦套花生根茬覆盖应用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旱作用,利用小麦收割后的根茬、杆草、麦糠等物,适时的覆盖在花行间,可起到减轻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旱地蓄水保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棉花枯、黄萎病种子带菌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棉花种子枯、黄萎病菌带菌量检验方法的探讨,较广泛地对我国棉花主产区的8省24个县市种子枯、黄萎病菌带菌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除新疆自治区莎车县的种子外部未发现枯萎病菌外,其它单位的种子外部均携带枯、黄萎病菌,枯、黄萎病菌孢子负荷量分别为0.8×105~31.8×105个·g-1和2.19×107~102.11×107个·g-1;通过对四川省仁寿县和新疆阿克苏市种子内部带菌量的检测,均未发现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14.
1976年11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举行第二次国际黄萎病座谈会。从第一次国际黄萎病座谈会时起,就指出黄萎病菌变异性很大。正如这次座谈会组织者所指出的那样:黄萎病菌能够侵染新的作物,科学家们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制和变异性阐明了新的观点,同时,对防治黄萎病问题提出了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研究Cry2Ab蛋白对棉花黄萎病菌、枯萎病菌和红腐病菌生长速率及对黄萎病菌分生孢子产量、分生孢子大小和粗毒素分泌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Cry2Ab蛋白质量浓度为1.0 μg·mL-1时,显著降低黄萎病菌分生孢子的大小;当其质量浓度大于5.0 μg·mL-1时,显著抑制棉花黄萎病菌、枯萎病菌和红腐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及黄萎病菌分生孢子的大小,促进黄萎病菌产孢和粗毒素分泌。  相似文献   

16.
利用棉花黄萎病枯斑型菌系BP2、落叶型菌系V991人工病圃为鉴定场所,以鄂荆1号为感病对照,对8个不同来源的抗(耐)黄萎病棉花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同一棉花抗源种质对不同黄萎病菌系的抗性表现不同,不同棉花抗源种质对同一黄萎病菌系的抗性也存在差异;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系的致病力明显高于枯斑型黄萎病菌系;苏远6071、苏远6072和苏远6077与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达到同一抗病水平,可作为棉花抗病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17.
利用8个分离自新疆不同区域的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菌株和2个分离自河北、河南的菌株,在温室中对中棉所96B进行抗病性鉴定,分析了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其发病及生长情况的影响,以及病情指数与生物量指标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棉所96B品种区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接种10个黄萎病菌菌株后,中棉所96B的病情指数为12.93~34.44,说明其对这10个菌株均有较好的抗性。此外,分离自新疆的8个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菌株侵染后棉花生物量指标无显著差异。通过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与生物量指标相结合可较好地评价品种的黄萎病抗性,进一步为中棉所96B品种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棉田地膜麦秸覆盖增产防衰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田覆盖地膜虽能增温保墒、促棉早发,但棉花根系分布浅,抗旱抗倒能力差。高温期膜下温度高,棉花根系衰老快,管理不当易早衰。盛蕾期揭膜、培土、施肥、浇水后每亩覆盖麦秸500公斤,能够改善土壤环境,高温季节降低地温,棉花生长后期提高地温。覆盖麦秸可减少土表蒸发,遇旱时保墒,可避免雨水对地面的直接侵蚀,减轻地表巨烈的干湿交替,保护棉花根系,降低土壤容重。麦秸富含钾等养分,经腐烂分解,可不断供棉花吸收利用,并可提高棉田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从而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后期叶面积,防止棉花早衰,增加铃重,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棉花黄萎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缺乏有效的种子检疫与处理措施,缺乏抗病品种,缺乏化控措施和生物控制措施,棉花连作面积较大,棉杆还田增加菌量以及黄萎病本身的特点等。防治措施有种植抗病品种,种子处理,物理防治,轮作套种,加强管理等。  相似文献   

20.
为了高效利用麦糠覆盖还田技术,采用室内生物检测的方法比较了7份不同基因型麦糠材料对生菜、马齿苋、谷子和玉米4种受体植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麦糠材料的化感作用与麦类作物的不同物种麦糠的化感作用平均表现均存在变异性和选择性。7份基因型麦糠对生菜、马齿苋、谷子和玉米幼苗总体表现为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51.0%~82.0%、17.0%~56.0%、11.0%~31.0%和2.0%~30.0%。麦糠材料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野生一粒小麦>法国黑麦>栽培二粒小麦>陕160>栽培一粒小麦>宁冬一号>野生二粒小麦;其中生物测试受体对麦糠的敏感性顺序依次为生菜>马齿苋>谷子>玉米。麦类作物中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抑制作用趋同,而黑麦和普通小麦抑制作用相近,但二粒小麦和现代小麦麦糠覆盖分别能促进谷子和玉米幼苗的生长。4类麦类物种麦糖总体表现为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黑麦>一粒小麦>二粒小麦>普通小麦。对生菜、马齿苋、谷子和玉米4种受体植物的麦糠化感生物评价进行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发现,各测试材料的麦糠化感作用的影响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4个测试生物受体对不同基因型麦糠材料的化感作用及其4类麦类作物物种的麦糠化感作用平均表现均能准确地得到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