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对比几株微生物产絮凝活性及不同培养条件对絮凝活性的影响。[方法J取几种不同的微生物菌种采用高岭土悬浊液法分别测其絮凝率,选择一种絮凝率高的菌种分别改变培养基的成分以及助凝剂等条件,优化其产絮凝剂的最佳参数。[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在30℃、170r/min下培养72h后,其絮凝率最高,达95.7%。不同的碳源对絮凝剂产生的影响不同,从高到低为葡萄糖〉蔗糖〉淀粉〉乙醇〉甘油,以25g/L葡萄糖为碳源,发酵液的絮凝率高达91.4%。氮源以复合性氮源为佳,絮凝率〉80.0%。培养基pH值为7.5,絮凝效果最佳。助凝剂以添加1.8mmol/L的Ca^2+效果最佳。[结论]不同菌株不同培养条件产生的絮凝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一株海水藻类培养液的絮凝活性及机理。[方法]由实验室分离保存,一株海水来源的石莼(编号S307)培养液,分析不同因素下该培养液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效果,并探讨絮凝成分及机理。[结果]海藻S307的培养液具有良好的絮凝活性,并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实验室条件下,S307培养液投加量为8%(v/v)时,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活性可达72%;絮凝体系为碱性时,絮凝效果最好;其作用的最佳Ca2+浓度为3.6 mmol/L;结合紫外扫描和絮凝机制的研究结果,初步推测培养液中主要的絮凝物质应该为S307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核酸类物质,其中可能含有少量的胞外多糖,主要以离子键结合絮凝高岭土颗粒。[结论]该研究为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型絮凝剂。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慧华  马森  方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90-8993
[目的]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产生菌,并观察研究微生物产生菌的外观形貌,并确定微生物产生菌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分别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若干,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菌种。在显微镜下观察菌种的形貌。最后考察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摇床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种8株,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等,筛选出絮凝活性超过90%菌种2株,在显微镜下初步鉴定为杆菌。以絮凝活性最高的F-4为例,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56 h、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结论]在该条件下,F-4菌株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3.1%。  相似文献   

4.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6株产絮凝剂的菌株,经复筛,有3株絮凝活性保持在80%以上。研究了其中一株生长能力强、絮凝活性高的M08菌株的絮凝特性,该菌种产絮凝剂的最佳条件为碳源为甘油、氮源为酵母膏、磷酸盐为K2HPO4·3H2O(5g/L)、C/N比为15、起始pH值为6、接种量为3%(v/v)、发酵温度为30℃。在此条件下以120r/min摇床培养72h,其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高于90%。活性分布表明,该菌的絮凝有效成分主要为分泌到胞外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5.
王兆慧  常燕  徐磊  叶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327-17332
[目的]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研究其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和絮凝条件。[方法]采用常规菌种分离纯化方法获得目的菌株,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其培养条件、絮凝条件和絮凝活性。[结果]分离到的菌株B2经初步鉴定为黄杆菌属。其产絮凝刺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蔗糖20g/L,(NH4)2SO4 1.2g/L,KH2PO4 4.0g/L。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8.0,装液量为100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为2m1。适宜的培养条件: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120r/min,培养时间为48h。用高岭土悬浊液对其絮凝条件进行研究,确定培养液最佳絮凝pH值为7.0,发酵液投加量为2ml,添加Ca^2+、Zn^2+能显著提高其絮凝活性。B2菌株在上述最佳条件下的发酵液对0.4%的高岭土悬浊液和生活污水的絮凝率均在85%以上。[结论]菌株B2絮凝活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采用常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造纸厂排污口底泥中采样,富集培养后分离得到5株有絮凝活性的细菌,其中菌株E1的絮凝除浊性能较强、稳定性最好。对E1絮凝活性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该絮凝剂的适宜投加量为2.0%,Ca2+的助凝效果较好,且具有较好的pH稳定性。通过测定菌株E1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活性,发现其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活性达到90.32%,产絮凝剂的最佳条件为pH8.0,温度40℃,180r/min摇床培养72h。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一株高絮凝活性菌株并探究其絮凝特性。[方法]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絮凝剂产生菌,并进行鉴定。对该菌株所产絮凝剂进行提取纯化,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和絮凝特性。[结果]该菌株被鉴定为沙雷氏菌属(Serratiaplumuthica)。该菌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达到最高絮凝活性仅需10h,这有可能大大降低其生产成本。红外分析结果,该菌所产絮凝剂是一种酸性多糖。当微生物絮凝剂用量为0.7mg/L,pH为2-7,温度30-80℃时,均具有很高的絮凝活性。[结论]该菌株所产絮凝剂和其他研究的菌株相比,具有用量少和比较宽泛的pH、温度使用范围的特点。该菌株所产絮凝剂能大大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能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岭土悬浊液法从土壤和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高絮凝活性的菌株,通过测定其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该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研究发现,该菌不仅能分泌具有絮凝活性的代谢产物,而且菌体自身具有一定的絮凝能力;在培养48 h能达到最大絮凝活性为79.16%,最大絮凝活性可持续到发酵后96 h。Ca2+是该菌最好的助凝剂,终浓度为300 mg/L时,絮凝效果最好。在pH为8时,该菌絮凝率高达89.80%,并在pH 5~10时能保持较高絮凝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平板分离法从土壤中分离芽孢杆菌,以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液絮凝效果为指标筛选高絮凝活性菌株,并通过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同时考察发酵液加入量、Ca2+浓度和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絮凝剂在发酵液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具有高效絮凝活性的芽孢杆菌MBFF6,其絮凝率可达95.7%;根据细菌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其最佳絮凝条件为加入的菌液体积分数2%,Ca2+浓度4.5 mmol· L-1,pH 7.0;该微生物絮凝剂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胞外代谢产物,存在于发酵液中.  相似文献   

10.
一株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絮凝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养殖水体的生物絮团中分离鉴定产絮菌,并对其絮凝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五点采样法采集生物絮团样品,平板划线法分离细菌,以4g/L高岭土悬浊液为絮凝率测定系统,根据目标菌株的形态特征、API系统鉴定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以鉴定其种属,建立生长曲线以得到絮凝活性最佳培养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其培养条件(培养基初始pH、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和絮凝条件(高岭土悬浊液pH、发酵液投加量、助凝剂)等进行优化。【结果】分离筛选得到1株絮凝菌菌株G201441,该菌属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GenBank登录号为KP747687);培养48h后其发酵液絮凝效果最好;该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值8.0,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50r/min;最佳絮凝条件为:高岭土悬浊液pH值7.0,发酵液投加量8%(体积分数),助凝剂为Ca2+。【结论】筛迭得到的产絮菌G201441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最适条件下其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2%。  相似文献   

11.
洒威  李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047-2049
[目的]为了筛选具有高絮凝活性的产生菌。[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平板划线分离法筛选分离菌株,并且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絮凝菌。[结果]从样品中初筛得到17株具有絮凝性的菌株,经复筛后得到4株高效(絮凝率>85%)絮凝菌,其中TS-4絮凝活率为87.78%。TS-4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属于芽孢杆菌科芽孢杆菌属。[结论]分离出的TS-4菌可用于废水的生物处理,为生产生物絮凝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沙蒿籽絮凝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 Al3+可以显著地提高沙蒿籽水提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活性.当沙蒿籽水提液的用量为0.5 mL、Al3+浓度为0.01 mmol/ L、pH为3~6及25 ℃时,沙蒿籽水提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最佳,絮凝率高达96. 3 %以上.其絮凝效果优于AlCl3和PAM.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与絮凝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45株菌株,以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浮液絮凝效果为指标,筛选出1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絮凝率达83.43%。该菌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以pH值在7.0左右、温度在60℃左右时絮凝效果最好,少量的Ca2 可提高絮凝率;采用水提—丙酮沉淀—真空干燥的工艺,最终从发酵液中得到粗制干品。  相似文献   

14.
处理畜禽粪污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从27个样品中筛选出37株具有絮凝效果的菌株,其中编号为Z2701、Z1902、X1801和X1806的菌株絮凝活性最好,而X1801、X1806的絮凝率高达97.88%和98.5%。研究还发现Ca2+有很好的助凝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的筛选与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娟  柴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068-11069
[目的]筛选出活性高、用量少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探讨絮凝剂的成分及其絮凝特性。[方法]通过稀释涂布法和划线法,从花园土壤中筛选到一株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WH一2,探讨其最佳培养条件。[结果]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其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高于90%。该茵产生的絮凝剂不舍还原糖。当絮凝剂的投加量为3m1时,絮凝率最高,达75.4%。[结论]WH-2具有重要的研究前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邓冬梅  彭晓春  陈志良  董家华  刘旺  杨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386-11387,11393
[目的]筛选微生物絮凝剂高效产生菌,并优化其培养条件。[方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絮凝剂产生菌株,考察它们对焦化废水的絮凝效果,并探讨了利用糖蜜废液作为廉价培养基扩大培养菌株的可行性。[结果]从活性污泥中共得到4株絮凝率〉70%且絮凝特性稳定的菌株。其中,J-Y1和J-Y2菌液的絮凝活性最好,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分别为94.4%和98.9%,在处理焦化废水时絮凝率最高分别也达到88.4%和93.9%。J-Y1和J-Y2在糖蜜废液中均生长良好,且糖蜜浓度未对絮凝率产生显著抑制。[结论]糖蜜废液可为J-Y1和J-Y2的扩大培养提供廉价的营养,并且这两个菌株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均具有相当高的絮凝能力,表明它们在废水处理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从鄱阳湖地区3种耕作层的土壤中分离出17种菌株,经过初筛及复筛获得1株有较强絮凝活性的菌株( CSB3),经鉴定为革兰式阴性杆菌.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析了影响絮凝效果的主要因素,对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离子Mg2+对产生菌的絮凝活性有较大影响,Mg2+更适合做该产生菌的助...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方法对玉米淀粉进行了改性,制备出一系列改性淀粉,测定了各产物的粘度、接枝率等性能指标并用高岭土悬浊液对产物做了初步絮凝对照.结果表明在单独用作絮凝剂使用时,氯乙酸接枝胺化淀粉(CGMS)和阳离子改性淀粉(GMS)的效果明显高于其他产物; 在加入PAM作助凝剂后,马来酸接枝胺化淀粉(MGMS)的絮凝效果明显提高,最佳效果可达88%,絮凝瞬间完成.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虫生真菌蝉花不同菌株之间产絮凝剂的差异及絮凝物的絮凝特性,以高岭土法对36株蝉花菌株进行了高产絮凝物的筛选及高产菌株的生长特性和絮凝性质的研究。实验筛选出稳定、高产絮凝物的蝉花菌株GZUIFR-6722,絮凝物活性物质是其胞外聚合物。该菌株在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积累和产絮凝物能力呈正相关。当菌株6 722絮凝物投加量为1.2 mL每50 mL时,絮凝效果较好,絮凝率可达91.47%。1%的CaCl_2能显著促进絮凝效果,絮凝率可达94.89%。颠倒次数、静置时间、温度以及pH对絮凝效果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